每一座城市都有代表其發展痕跡的舊商圈,這些商圈裡的商業業態不僅是城市變遷的證明,也是衡量城市商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
就廈門這座文藝清新的城市而言,始建於1925年的中山路與隨著禾祥區改建形成的禾祥西商圈不僅是廈門傳統老商業裡的典型代表,也是廈門人流量最為密集的區域。
但近幾年,隨著SM商圈、火車站商圈等新一代「年輕」商圈的迅速崛起和電商務衝擊以及消費需求的逐日改變,曾經「紅極一時」的老牌商圈正逐漸褪去昔日光環,面臨關店與客流量銳減的威脅,調整業態與時俱進成為了廈門舊商圈煥發生機尋求突圍的必然之道。
現狀:
歷史悠久 文藝小鋪扎堆
作為廈門商業最早的萌芽之地,廈門中山路商圈位於廈門島西南部,隔鷺江與鼓浪嶼相望,且鄰近廈門老區沙坡尾,又與南普陀、廈門大學、環島路等廈門主要景點毗鄰,自古以來便是廈門市民購物休閒的第一選擇。
頂著「中華十大名街」的光環,中山路商圈以中山路為主幹,輻射出大中路、昇平路、鎮邦路、思明南北路等主要商業街道,巴黎春天百貨(需求面積:25000-30000平方米)、中華城、夏商百貨、老虎城等一眾購物中心與百貨也在此扎堆。
而縱觀中山路商圈的業態,其歷史悠久。周邊主要以獨具閩南特色的騎樓商業為主,業態大致可分為百貨商場、主題商城、超市、日用品、高檔百貨、珠寶、電影院、美食餐飲以及時尚服裝等幾大類。
但近幾年,隨著中山路步行街的改造和來自國內外遊客的雲集,商圈裡的傳統業態開始陸續撤離,取而代之的是的諸如廈門特產、伴手禮、和「張三瘋奶茶」、「趙小姐的店」等深受遊客歡迎的「網紅」名店與文藝小資情調的小鋪。中山路商圈也逐步成為集旅遊、購物、休閒為一體的繁華商業圈。
無獨有偶,連接火車站富山商圈與中山路商圈的禾祥西路商圈也素有「名人靜巷」的美譽。1973年,禾祥西路一帶為建設用地,被政府規劃為新區後禾祥西路商圈也隨著城區改造成型。家具廠、印刷廠、冷凍廠、罐頭廠、電池廠、醬油廠等都在這裡落戶。之後,禾祥西路演變成家裝一條街。但隨著廈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材家裝市場逐漸移至蓮花、江頭,禾祥西路, 如今禾祥西路早已成為廈門中高檔居住區。高端的消費群體也決定了該區域商業發展的調性,由此聚集了如服飾、餐飲、家居、通訊、時尚精品、咖啡、酒吧等中高端商業店鋪,也讓其被譽為廈門最富有人文情調的商業街區。
此外,根據該商圈的性質及空間結構,禾祥西路路段被劃分為三段,由此形成「一帶三段三節點」的空間形態結構也讓該商圈形成較完整的商業氛圍。
困境:
近年,隨著廈門城市的不斷變遷。迫於電子商務的衝擊以及周邊新興商圈和各大購物中心「圍剿」的壓力,以及各類老化的基礎設施未得到及時修繕與沿街商鋪租金問題,曾經人頭攢動的舊商圈也面臨嚴峻考驗。
「關店潮」頻發 繁華不再
不同於以往舊商圈裡一個天價租金鋪位搶破頭的火爆局面,近年來,但凡路過舊商圈便會遇見不少大門緊閉的店鋪,店鋪轉讓潮也隨之頻頻湧現。
以禾祥西路商圈為例,這一兩年空置和頻繁轉讓的店面數量多達三成,短短兩個公交車站的距離,就有十幾個沿街店鋪空置待租,甚至出現49家店鋪,竟出現15家關門現象。而在頻繁更換商家的店鋪中服裝店佔據「大壁江山」,接手的業態則以珠寶店鋪為主。
此外,更令商家們「心寒」的是,面對如此窘境,即便將店租一降再降,卻依然要面對招不到下家的尷尬境地。
除了禾祥西路商圈,與之相隔的中山路商圈也陷入了關店潮的魔咒。去年七月在僅僅經營十幾個月後中閩百匯撤出中山路。 與其一街之隔的名匯廣場也橫生變數,其主力店摩都時尚韓國主題街也正式宣布停業。
雖然兩個舊商圈閉店的原因複雜各有不同,但據業內人士分析,業主複雜、配套不齊、商業氣息減退、人流減少則是兩個商圈存在的通病。
停車難 成舊商圈絆腳石
隨著廈門城市的建設和人口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面臨著停車難的問題。停車供給能力成為了影響一個區域人流的重要因素。
作為廈門的老牌商圈,中山路人氣一直居高不下,但據資料統計中山路商圈僅三千餘席臨時停車位、在售車位不足20個,外圍停車收費高、周圍社區車位也普遍緊張。
與其同樣緊張的還有禾祥西路商圈,據該商圈開元街道相關人士透露,以禾祥西路為主要路段進行統計,禾祥西路商業街的路面停車位不足50個。而且分布較為分散。如繁榮廣場30多個,同仁堂附近10多個。加上禾祥西路附近的後濱路、後江埭路等支路的停車位也僅僅只有150多個。「僧多粥少」的停車難,無疑成為了培育和打造舊商圈的絆腳石。與消費前往該區域購物的重要阻礙。
地鐵開通 客流競爭加劇
除了門店關閉,停車位不足等問題,隨著廈門地鐵的修建,廈門商圈也將面臨新一輪洗牌,其中深受影響的當屬中山路與禾祥西路一帶商圈。
據悉,廈門地鐵由鎮海路出發,由南向北橫跨了中山路商圈、火車站梧村商圈、蓮坂商圈、SM—嘉禾商圈等多個商業聚集地。地鐵的修建後將大大縮短島內外距離,也將誘發新商圈的誕生,這也勢必給舊商圈造成不小的衝擊。
突圍:
而面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隨著城市規劃的進一步完善和升級,廈門舊商圈也正結合自身旅遊城市的特色,在增強商圈文化底蘊與閩南特色等方面下足功夫,摸索出一條變革之路。
深度坊巷遊激活舊商圈活力
近年來,隨著鼓浪嶼、曾厝垵等熱門景點的開發,廈門作為旅遊城市的魅力逐步提升。 廈門中山路作為遊客必去的景點,也帶動了所在商圈的潛力與生機。
據該商圈中華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增強中山路商圈的商業吸引力,根據中山路商圈新規劃,未來市政府將加大中山路商業布局的有效調控,讓中山路成為廈門不折不扣的「聚寶盆」。而與此同時,憑藉自身固有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山路商圈通過開發周邊坊巷的深度遊進一步挖掘商圈的文化資源,讓遊客從走馬觀花的遊玩深入到品味廈門當地的文化中,從而真正實現老商圈的潛在價值。
除此之外,按照此前廈門市「十二五」規劃,禾祥西商圈計劃打造國際美食一條街、禾祥西精品商業一條街、禾祥西古玩一條街吸引來廈遊客,但成效有待考證。
新業態成舊商圈特效藥
除了大力發展旅遊業,為了迎合了來廈遊客的個性化需求,傳統業態的轉型和新型業態的引進也將成為了舊商圈煥發活力的「特效藥」。
以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改造中山路」的規劃為例,中上路沿街二樓不僅引進了體現街區文化內涵的特色餐館、咖啡廳、茶館,也開辦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館、讀書室、陳列室等。
這也使得中山路從單純的購物商業街向集「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市民生活的中心轉變。
此外,禾祥東西路等片區也引入不少保齡球、網球、高爾夫球等球館與桑拿、SPA會所,將商圈打造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中心,為遊客和當地居民提供休閒之所。同時結合閩南茶文化與廈門浪漫小資的情調,該商圈還打造了咖啡街、茶坊街等。讓原本單調、同質化嚴重的商圈再一次煥發活力。
總結:
舊商圈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標誌和象徵,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引入新的市場元素和市場配套,也離不開對於城市傳統文化的堅守。而如何將這份創新與歷史積澱以及市民的消費習慣相結合,進行合理規劃和資源整合,將會是舊商圈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