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美國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主要源於美國國內普遍存在濫用處方止痛藥的傳統,其背後是藥企、醫藥代表、醫生利益的完整鏈條,藥企大力兜售、醫師濫開處方、政府打擊不力等多種因素交織,最終造成阿片類藥物消費市場持續擴大。
佔世界人口總數5%的美國人消費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而這種情況又和製藥公司的大力兜售甚至非法營銷分不開。製藥公司不斷向醫生推銷阿片類止痛藥,而醫生受到利益驅動濫開處方,導致本來是用於癌症病人的阿片類止痛藥被廣泛地用於各類疼痛病症。
2019年8月,強生公司因阿片類藥物案被罰5.72億美元,俄克拉荷馬州法官在裁決中表示,強生公司的誤導性營銷推動了阿片類藥物的流行和濫用。2019年11月,美國「為了人民」網站也披露了普渡製藥公司在過去二十年裡通過收買醫生和媒體、智庫等機構,蓄意隱瞞阿片類藥物的成癮和致死風險。
前普渡製藥公司銷售代表 卡蘿爾·帕納拉:我認為普渡製藥知道自己在做誤導性營銷,但仍然繼續這麼做,全都是為了利益。
誤導性的營銷背後,資本的作用不可小覷。例如普渡製藥公司為取得奧施康定的批准文號,就曾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展開強大公關攻勢。而據美國媒體披露,食藥局內部力挺奧施康定的職員科斯蒂·萊特在該藥物獲批3年後便離職加盟了其生產商,第一年年薪就高達37.9萬美元。再比如2016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削弱了緝毒局在藥品管制方面的權力。美國《華盛頓郵報》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的聯合調查顯示,藥企們為促成法案通過,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遊說,其中近10萬美元流入了法案的主要推動者賓夕法尼亞州眾議員湯姆·馬裡諾的口袋。此人在2017年還被提名出任緝毒局局長,在輿論的聲討中才放棄提名。除了遊說,藥企還重金挖來許多政界和法律界人士為自己保駕護航。
前美國緝毒局律師 喬納森·諾瓦克:許多優秀的前緝毒局律師,現在都去了藥企那邊,他們知道我們所有的弱點。
美國捍衛公眾利益組織負責人 羅伯特·韋斯曼:大公司控制政府的規模之大,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美國媒體指出,在阿片類藥物泛濫危機中,製藥公司、藥店和醫生、監管者以及立法者都脫不了干係,甚至可以說是「共謀」關係。有專家指出,藥企和政界形成了緊密的利益關係,要解決阿片類藥物泛濫危機、高價藥、專利壟斷等種種問題,關鍵是要摧毀這種系統性腐敗體制。
美國捍衛公眾利益組織成員 梅巴達克:藥企可以自由地做很多事情,它們可以付錢來推遲競爭到來,也可以付錢來延長專利壟斷數年甚至數十年,它們可以漲價5000%,這就是腐敗,然而卻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