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公司被裁定對俄克拉荷馬州阿片類藥物泛濫負有責任,被判處5.27億美元罰金。(圖片來源:網絡)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當地時間8月26日,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法官宣布,判決美國強生公司為近幾年該州阿片類藥物濫用情況負責,並判其支付賠償金5.72億美元。強生公司是首家因阿片類藥物危機而被起訴的製藥公司。
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阿片類藥物是從罌粟中提取的生物鹼及衍生物,能緩解疼痛,但長期服用可上癮。在此之前,美國製藥公司普渡製藥和以色列製藥商梯瓦製藥也因為同一案由遭到起訴。這兩家公司最終認罪並與檢方達成和解協議,分別支付了2.7億和8500萬美元的和解費。
這起案件也再度揭示了一個事實,讓美國陷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的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是嚴重的「人為造成的最大公共健康危機」,其根源就植根於美國醫藥體系與社會體系之中。
美國之所以發生阿片類藥物泛濫危機,主要在於其國內普遍存在的處方止痛藥濫用問題。據媒體報導,美國以佔全球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特別是藥企大力兜售、醫師濫開處方等問題嚴重,多種因素交織導致出現阿片類藥物泛濫危機。據檢方律師的證詞,自2000年以來,約有6000名俄克拉荷馬州人死於阿片類藥物過量。另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1999年至2017年,全美近40萬人死於與阿片類處方藥物有關的用藥過量。俄克拉荷馬州法官塔爾德·巴爾克曼在強生案的裁決中表示,強生公司多年來使用誇大的方式推銷阿片類藥物的有效性,低估並淡化其成癮風險,從而助長了阿片類藥物的流行。
而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則讓阿片類藥物在美國泛濫有了制度上的「可乘之機」。以主要的阿片類藥物芬太尼類物質為例,雖然美國政府在2018年提出了對該類物質的列管措施,但這只是為期兩年的臨時列管措施,有效期僅到2020年2月6日。由於醫藥集團在美國擁有強大的遊說能力,一些政客為了各自選票和利益團體的需要,在談論阿片類藥物泛濫的原因時,往往避重就輕,唯恐影響自己的政治前途。同時,美國的聯邦體制也導致美國的禁毒法體系空轉,比如持有和交易大麻,在聯邦層面是違法行為,但在一些州卻是合法的。對毒品的管制尚且如此,像阿片類藥物這樣合法的處方藥,其監管能力究竟幾何也就不言自明。而這些都給禁毒工作製造了麻煩,給毒品泛濫「開了口子」。
然而,一些美國政客卻罔顧事實,顛倒黑白,想將阿片類藥物泛濫的責任歸咎於中國,甚至還將這一問題與中美貿易摩擦相掛鈎。事實上,根據美國緝毒署提供的數據,在今年5月1日中國政府將芬太尼類物質整類列管之後,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僅查獲4起來自中國的芬太尼類物質走私案件。但美國芬太尼類濫用致死人數卻依舊居高不下,這也足以表明,以芬太尼類物質為代表的阿片類藥物泛濫問題,是美國的問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強調,「美方應尊重事實,停止歸咎於人,客觀看待中方所做大量工作,同時加強國內監管力度,切實採取行動,真正有效打擊芬太尼類物質的製販和走私。」
作為美國最主要製藥商之一的強生公司,現在卻因為成為阿片類藥物泛濫的「主謀」而不得不面臨巨額罰單,對美國某些政客來說,可以說打臉來得猝不及防。只是不知道法院的這份判決能不能敲醒這些美國政客,自己有病就該吃藥,別再把髒水往外潑了。(海外網評論員 聶舒翼)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