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逐字稿系列陸續發布中,後續內容歡迎掃描文末二維碼進入大會社群等候發布,還有更多精彩內容等你免費拿!
摘要:今天的時代大家都在說,孩子太不容易了,其實做父母一樣很不容易,孩子面臨困難和挑戰需要父母的支持,父母不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狀態,同樣也面臨困難和挑戰。焦慮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焦慮的孩子,孩子的很多情緒其實都是習得的,如何支持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及需要,也是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表達的心聲,父母也才能有機會更好地支持孩子、真正地幫助孩子,整個家庭共同成長。
主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百病之源」—不容小窺的焦慮
主講人:傅嘉祺 臺灣心理健康促進協會理監事
對談人:田宏傑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負責人
主持人:
全球雲端的夥伴們,大家上午好,這裡是第14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心理會客廳的直播現場。歡迎您的收看和關注。
我是今天的節目主持人嶽一格,來自1879的第7期班,今天是我們直播現場的第二天,今天在我們心理會客廳一共有7場直播,本場是第一場,第一場的主題是「青少年問題的百病之源—不容小窺的焦慮」。
今天我們請到的主講嘉賓是臺灣心理健康促進協會的理監事傅嘉祺老師,我們的對談嘉賓是北京青少年政治學院及北京青少年研究所負責人田宏傑老師。
歡迎兩位老師,今天的主題是關於青少年的焦慮問題,也是目前家長和老師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對於我自己來說,我家裡剛好也有一個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所以今天我自己也特別期待兩位老師的分享。
下面我們就有請傅嘉祺老師開始今天的分享。
傅嘉祺老師:
大家好,我是傅嘉祺老師。
我們今天要來談的是青少年問題的「百病之源」,也就是焦慮情緒。
為什麼我們會想要談這個主題呢?
因為焦慮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其實在我實際接個案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的青少年,他們都會出現焦慮、抑鬱,甚至是敵意、憤怒的情緒,基本上一定會出現的就是焦慮,而且我們也發現當一個青少年有焦慮情緒出現的時候,通常他的原生家庭中可能也有其中一個是焦慮型的父母。
焦慮可能會導致各種心理的相關障礙症,例如大家可能聽過的強迫症,或者我們有時提到的廣泛性焦慮障礙等,當焦慮已經超出正常範圍的時候,就有可能會生病,而這個病可能不是吃藥就能好的。
正常焦慮vs不合理的焦慮
焦慮跟抑鬱是不同的情緒向度,我們知道抑鬱可能是感覺到情緒的低落、失去自我價值感、活力下降。
焦慮可能有神經緊張、擔憂、害怕、恐懼、不安等表現,這些都是焦慮向度的情緒。
首先要區分什麼是正常的焦慮?什麼是不合理的焦慮?
我們的情緒分正向跟負向,而不是以好或壞來區分。
負向的情緒其實是個調節的系統,當出現各種情緒的時候,都是在告訴我們自己發生了什麼,所以當孩子們出現焦慮時,其實是生活中重要的價值跟目標產生了衝突,即理想的我是一個樣子,真實的我卻在另一個位置。
心理學上我們稱其為「自我差距理論」,這個「理想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之間的落差越大,就會產生越多的負向情緒,因為這個衝突會引發憂慮和畏懼。
焦慮是一種模糊不安的心理感受,心理會慢慢影響到生理,開始可能會是血壓升高,或者會有些生理的變化跟反應。
我們經常提到的比較多的是負向情緒,而且是過去的情緒,所以當孩子感到不安的時候,他一定是在過去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過去那些不安的經驗讓他對現在或未來感到焦慮和擔心。
孩子的認知功能還沒有那麼好的時候,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焦慮、低落,所以我們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也要去找到這些情緒的感受。
其實孩子的焦慮和害怕的情緒背後通常都有一些特定的事件,不過孩子自己可能是找不到的,所以我們在做心理諮詢或是父母、老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能夠聽孩子說。
什麼叫「聽孩子說」?
我們身為長輩,往往都很急著想幫孩子把問題都解決了,通常孩子碰到問題的時候父母都急著要告訴他該怎麼做,詳細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可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幫孩子處理情緒。
在處理情緒方面,在這裡可以教各位兩招,第一招是說出孩子的情緒,比如「你是不是正在生氣?你是不是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你說出他的情緒跟狀態的時候,孩子大腦的杏仁核就會被激活,他就比較容易平穩下來。
第二招不是問他怎麼了,也不是要給他解決方法,而是陪伴著他,讓他學習到情緒是需要協調處理和控制的。
這些講的都是正常的焦慮,但正常焦慮有時會變成不合理的焦慮,而這個過程,正是因為父母常常跟孩子說,「你不要擔心,你不要想這麼多。」其實這句話是沒有用的,父母越這麼講其實效果越差,應該去問問孩子他的擔心是什麼,或者是讓孩子把他的擔心說出來,這樣才能夠幫助他。
其實當孩子生病時,就是正常的焦慮已經變成了不合理的焦慮。
什麼是不合理?就是已經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學習,例如他可能沒辦法去上課,或者是他在上課的途中,可能過度緊張、擔心或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根本不能好好聽老師上課。
我有個來訪者,是一個17歲的女生,媽媽給了她很多的壓力,她對於升學也充滿極大的焦慮。
我記得她當時跟我說,「老師,你知道嗎?我是一個不太有感覺的人。」
原因是有一次因為學校要期中考,對於考試她非常地焦慮,而且是力求能表現的好,當天她的狀況是不小心受傷了,腳踝肌腱的部分其實是被撞出了一個洞,可是她沒有跟任何人說,也沒去保健室,她完全感受不到痛,因為她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焦慮上,因為擔心不能好好考試。
後來她順利地把考卷答完,但地上其實已經流了一灘血,同樣考完的同學都被她的傷勢嚇到要暈倒了,而她還是感覺不到痛,對她來說這就是過度的焦慮,已經影響到她正常的感受。
可是當你問你的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你的焦慮是不合理的?」
她會告訴你說,「我知道。」
所以他們是知道自己的焦慮是不合理的,可是就是焦慮沒法控制。
很多人會害怕坐飛機、害怕乘電梯、害怕去學校,他也知道學校並不可怕,或那是一個不合理的狀況,可他就是會有莫名的焦慮。
他知道不合理,但不代表能做到不焦慮。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的焦慮的狀況已經超乎正常,也就是不合理的焦慮時,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人際跟學習,引發孩子顯著的苦惱。
我們最常碰到的情況是孩子已經在求助了,但很多家長會說,「他應該沒事,應該只是最近要考試了緊張,睡一覺就好了。」
其實孩子的身心變化是已經發出了求助的信號,我相信孩子一定在更小的時候就有跟父母表達過求助,可當父母每次都把孩子的求助信息當做沒事的時候,他就不會再求助了,所以他可以釋放的窗口消失了,情緒不能夠得到宣洩,就會從心理跟精神上轉變成生理上的症狀。
有些人是心理緊張,生理不見得緊張,所以在醫療上我們有時候會使用一個儀器,叫做「生理回饋儀」,同時觀察來訪者的主觀感受跟生理的心跳及血壓的變化,綜合判斷來幫助來訪者。
另外我們會詢問,假如來訪者的症狀不是由藥物或一般醫學狀況所引發的,我們會考慮是否排除生理因素。
如果是生理因素引發的焦慮,當然是首先處理生理因素,當排除生理因素之後,就可以確定心裡的壓力跟困擾是主要的原因,那才是我們要去處理跟協助的部分,接下來也會介紹一些可能相關的心理障礙症,也是希望大家知道怎樣比較用健康的方式去理解焦慮。
根據「倒u型曲線」,比如以壓力為例,當沒有壓力的時候,其實沒什麼挑戰性;壓力很高的時候,又很難表現得很好。
也就是說,一個人當完全不焦慮的時候,不見得會投入;而太焦慮的時候也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適當焦慮的範圍反而能夠激發我們更好的表現。
我之前有一個做空姐的朋友,她就是一個焦慮性格的人,我只能說她是焦慮性格,不能說她是焦慮症。
她總是會有很多的擔心,擔心自己如果表現不好,會不會出一些狀況,我就提醒她,「適當的焦慮可能會讓你表現得更好,可是過多的焦慮不見得是好事,而且你是空姐,應該做很多的安全確保工作,你的工作就是要不斷地確認乘客的安全。如果你的焦慮展現在臉上,我坐在你的對面,我應該會比你更感到害怕。」
所以她後來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接納了自己的焦慮,跟自己的身心狀態共處,因為她已經了解到,其實適當的焦慮並沒有什麼不好。
當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在一定範圍的時候,其實是更能夠提高對外行為的表現的。
調整焦慮的各種方法
肌肉放鬆訓練
這裡也會教各位一些方法,通常我們要做的叫做「肌肉放鬆訓練」,流程大概是20~30分鐘。
這個訓練是做全身的練習,首先請你讓身體處於用力的狀態,持續地用力,這就是身體緊繃的狀態。
然後再請你慢慢放鬆,假如「很緊繃」是10分,當很放鬆的時候,可能是0分或1分,這樣來進行打分的自測。
這個訓練到底是在做什麼呢?
就是當一個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鬆緊程度時,會帶來心理的調整和變化,比如我透過自己的意念可以改變我的焦慮跟我身體的狀況,當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就可以影響我的心理,就會有更多的變化。
所以通常面對焦慮相關的來訪者,我們一定是首先協助這些青少年認識焦慮,從認知上知道焦慮可以在一個合情理的範圍內,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是沒問題的。
同時也是教會孩子提升自我控制感,假如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可以區分肌肉緊繃的焦慮程度是8分,現在放鬆下來的焦慮程度是3分,孩子在感覺到控制感時也不會過度焦慮。
認知調整策略
這兩個方法也是我們在認知調整上常用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消極的分析策略」,即轉移焦點。
當孩子在焦慮、擔憂、害怕的時候,他可能就會去玩手機遊戲,玩手遊的過程中,就可以不去感受自己的焦慮跟緊張,這就是分心的策略。
或是他剛開始失戀的時候,會試著去做其他的事情,在轉移焦點的初期是很有用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拉長,總歸還是要回來面對問題的。
第二個方法是「積極的投入策略」,例如正念冥想。
通常在心理諮詢的歷程中或個人成長曆程中,會先用消極的策略,後面需要加上積極的策略,這兩個可以搭配使用,就可以在做青少年輔導時縮短整個的歷程。
什麼是「積極的投入策略」呢?
也先教大家一些有用的方法,比如冥想,冥想是東方的產物,我們常講的冥想,其實不只是專注在呼吸上。
有些概念需要先跟大家澄清,「正念冥想」指的是觀察當下此時此刻的心情,當孩子處於焦慮的狀態,不是要他處理焦慮,或者把重點放在感受焦慮上,而只是希望他專注在自己的狀態裡。
所以當我在教孩子冥想的過程中,我會教他簡單的口訣,即「眼觀鼻,鼻觀心。」
首先會請他把眼睛閉起來,眼睛閉起來的時候會阻隔很多的外在刺激,當專注力放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把專注力拉回到了自己身上,這叫「內觀」。
所以先請他把專注力拉回到自己身上,然後把專注力放在呼吸的調節上,讓呼吸逐漸緩慢、深長。
教孩子只要慢慢地吐氣就好,當把氣吐到底的時候,自然就會做腹部的收縮,就會變成腹式呼吸法,引導孩子慢慢地吸氣、慢慢地吐氣。
如果吸氣、吐氣各三秒的話,1分鐘就是呼吸10次,你可以鼓勵孩子訓練慢慢地吸、慢慢地吐,如果吸氣和吐氣能夠延長到10秒的話,1分鐘就是呼吸6次。
在這個呼氣、吸氣的過程中,會幫助他穩定下來,而且重點是專注在呼吸的調節上,這不是分心的策略,而是說當處在焦慮的時候,可以專注在呼吸上。
學會了這個技能,同樣也可以專注在課業,或專注在自己想要專注的地方上,所以這個策略其實教的是專注的技巧。
剛才說的「眼觀鼻,鼻觀心」的意思是說孩子其實有很多強迫的想法、焦慮的想法,你越是讓他不去想,他就越在想,比如明明不想想到這個人,明明很想忘掉這個人,可就是在想他;明明不要只想成績,不想去在意這件事情,可越不想在意的時候卻越在意。
所以孩子其實最大的苦惱是他們會有強迫的思維,尤其是當很焦慮的,而且焦慮通常來自於強迫思維的時候,所以我們不是教他不去想什麼,我們提供的策略是教他怎麼樣專注在呼吸上。
所以大家可以想像到,例如我在引導孩子做冥想的過程中,其實專注過程中有很多的念頭會浮現在我們的四周,我會提醒這個孩子,「你只要知道它出現了就好,不需要去處理它,只是感受到它的出現,讓它慢慢地退到幕後,你的專注力還是回到你的呼吸上。」
這樣這些念頭就會被安放在潛意識的層面,所以我們教的是很具體的方式,幫助孩子怎樣去接近自己的情緒,才有機會變得更好。
行為、藥物治療
當然有些焦慮症是有各式各樣的成因的,比如行為取向,會發現孩子的擔心、焦慮、害怕,其實都跟行為取向比較有關。
例如孩子最怕什麼?孩子可能會從討厭學校到懼怕學校、拒絕上學,原本學校不見得是令孩子感到討厭的,可能在學校遇到了挫折,可能是對考試或對某一個老師產生懼怕感,後來就延伸到對整個學校、整個跟考試或學習有關部分的懼怕,只要出現與知識有關的事情,就會焦慮、緊張、擔憂、害怕、不安,甚至嚴重的會出現恐慌跟驚恐的狀況。
我剛才也提到焦慮是失去認知功能的,即便知道焦慮不合理,但就是很害怕,而且會過度災難化,誇大這件事情帶來的後果,甚至會內化到「今天學習不行,整個人生就毀了。」或「今天考試沒考好,大學就考不上了,人生就毀了。」的信念。
這很像是整個大環境一直在告訴我們的,就是升學考試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要你做出一個不好的決定,只要一個環節沒有做好,整個人生就毀了。
所以孩子不是生下來就覺得人生會毀了,而是來自家庭及社會過度放大檢視某些部分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生物醫學的部分顯示,焦慮症可能是在腦或神經傳導的物質上出了問題,所以的確醫生會使用一些藥物,這些藥物其實是在改善孩子的神經傳導物質。
不過也要提醒各位家長,如果孩子的焦慮是源於心理因素,藥物只是幫助孩子感覺稍微好一點,也只是在生理上的調節,可是假如心理的問題沒有解決,一停藥就還是會出現同樣的狀況。
所以可以觀察到,有些患焦慮症的孩子會嚴重到住院,可能吃了藥的初期有改善,可是家庭、學校或他個人的心理沒有成長,後面還是會重複出現之前焦慮症發作的狀況。
心理學視角下青少年的行為
青春期為什麼總是充滿風暴?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正在成長和變化。
我永遠記得當我開始讀初中時,我的母親問我,「為什麼你跟小學的時候不一樣了?」
我告訴她,「因為我長大了啊!」
我媽媽還是希望我回到小時候的狀態,即便我努力地跟媽媽說,「我長大了,我是初中生了,請你學會跟初中生相處。」
可我媽媽還是常常以淚洗面,努力地跟這樣的我相處,對我來說就是在整個動蕩不安的青春期裡,情緒反反覆覆,一會兒可能很好,然後過一會兒又不行了。
當然青春期是學習情緒管理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來觀察情緒的「情」這個字,左邊是心,右邊是青,就是告訴我們青年需要練習處理情緒及了解自己。
我們的腦發育其實就是高等認知功能和情緒的衝動,包括自律的部分一直要到20歲才完成,所以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是我們需要協助孩子去處理情緒非常重要的時間點。
談到這些是未來讓大家知道孩子們是真的面臨困難的,而這些困難也不是隨著孩子長大就會消失的,這些困難來自於很多時候孩子自己也並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所以我們需要協助孩子從情緒、從認知、從行為上有機會去做出改變和調整。
這裡也包括前面提到的生理上的變化,孩子其實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而且生理上的變化使得孩子又會很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情緒起伏的強度也會改變,時間上也在延續,包括周圍的同學也變得對自己更加具有影響力。
這時候的孩子們是有很多自我懷疑的,青春期本身也是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時期。
青少年的偏差行為
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可以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向性的行為,一類是外向性的行為。
我們主題所提的「百病之源—焦慮」,比較偏重是內向性的行為,有些孩子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外在偏差行為,但也不代表沒有問題。
我們一直都在說,當孩子的情緒出現變化,比如從內向變得外向,從比較活潑變的孤僻,或從孤僻變得過度外向,其實這些情緒的變化都是傳遞給我們的警訊。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提焦慮?
因為焦慮跟敵意、害怕的情緒經常同時出現,如果你的孩子經常出現焦慮,是有可能後面出現其他比較嚴重的偏差行為的,或是發展成心理相關障礙症。
面對青少年的焦慮症,通常我們會處理兩個部分,一個是處理關係,一個是處理情緒。
我最常在做心理諮詢時講的話,就是「我們一定要先修補關係,沒有好的關係就沒有機會溝通;我們都要先處理情緒,不化解情緒,也不能好好地跟孩子做互動。」
關係的層面可以看出來孩子是否是非自願及阻抗的情形,比如孩子會沉默或是滔滔不絕地說話,或是對諮詢師有情感的轉移,或是諮詢師的界限不清楚,這些都顯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有問題的。
而孩子有焦慮、抑鬱、憤怒這些情緒,我們就知道他的情緒是需要獲得一些協助的,所以關係和情緒這兩個部分都是我們需要去工作的。
孩子可能會自我傷害或者是可能會嚴重到自殺的一些原因,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問題,比如家庭矛盾、學習壓力、校園欺凌、情感困擾等等,這次主題的部分是焦慮,其實焦慮只是一個讓我們看到問題的窗口,我們真正要看的是焦慮之前發生了什麼?孩子的壓力在哪裡?
我們談的是青少年,可青少年大部分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狀況的,等一下我們會有一些對談可以再來聊這個部分。
這裡主要是讓大家看到青少年偏差行為不是單純的因果關係。
父母有時很喜歡把事情看得很簡單,因為這樣對自己的心理壓力會比較小,比如認為孩子是因為沉迷網絡才會學習不好,其實真實的情況遠比網絡本身要複雜得多。
孩子的問題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而且是很多事件的交織,所以我們在做心理諮詢時一定要去了解完整的信息。
青少年其實與周圍的環境是相互影響的,所以不論我們處理什麼問題,都要從生理、心理的系統因素來做介入。
舉例來說,其實青少年拒學的過程中是有階段性的。
第一階段一定是處理孩子的身心症狀,找出壓力的來源,焦慮會在這個階段顯現,如果這個階段沒有處理好,孩子就會出現厭學或拒學的行為。
第二階段是修補關係,讓孩子的情緒獲得正常地釋放,他就會比較容易穩定下來。
不過因為他已經長期失去自我概念和自信,所以第三階段我們要找出孩子想要的,而不是不想要的,我們不是要孩子不焦慮,而是要孩子穩定下來,不是要孩子不抑鬱,而是希望孩子能夠找到自我價值跟開心、快樂的部分,這個部分能做到,孩子才有可能回到學校。
青少年時期其實有很多特殊的議題及現象,例如說避苦求樂或者是親子關係,其實都是很大的問題。
素質壓力模型
我們在這裡提了很多焦慮的變化,會用素質與壓力模式來展現,一個孩子為什麼有可能焦慮或是變成心理相關障礙症?
我們先來看素質,即個體的體質脆弱度,比如我的家族有生病的基因,我就可能身體素質比較差,假如有經過一些課程,例如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等,或是有機會去面對一些挫折,這樣累積起來的話,我的體質可能就會變好。
壓力其實就是我們去面對外在環境跟情境的應對部分,當一個孩子出現異常狀況的時候,請把這兩個問題拿出來思考和比較,這樣我們才知道怎麼著手去幫助孩子。
所以青少年輔導跟心理諮詢應該先分別從這兩個方向進行,例如改善體質脆弱度,包括壓力管理也是需要教孩子的重要內容。
焦慮維度的心理相關障礙症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與焦慮向度的心理相關障礙症,這也是今天最想讓大家了解的內容。
當我們理解了焦慮,如果讓孩子的焦慮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那他會成長,而當孩子的焦慮太大,變成不合理的時候,就有機會形成各種嚴重的心理相關障礙症。
而且我發現孩子有時候不會只得一種病,更可能是對很多事情都感到焦慮,甚至嚴重到出現強迫症,有可能會產生各種狀況。
也有些孩子可能過去因為被性侵或是被家暴,或者是某一次的考試被全班嘲笑之後,會出現創傷後的應激障礙,也同時伴隨著其他的焦慮的問題。
我在實際接個案的過程中,臨床在醫院,或者是在社會機構、諮詢中心常常會遇到的孩子的問題,通常媽媽以為孩子只是有焦慮的情緒,可是我們談了一次之後就可以判斷出他有可能已經可以確診是心理相關障礙症。
有時候醫生可能只有短暫的時間可以進行判斷,因為有龐大的人群都需要專業的協助,所以醫生大部分時候只能很快辨識出孩子有焦慮的狀況,可能會開一些藥物協助孩子在情緒上保持相對的穩定,但實際上孩子出現這些題都是有原因的。
簡單來看一下,孩子的焦慮從正常到不合理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才會變成心理相關障礙症呢?
比如孩子表達害怕學校,對 他來說這是一種恐懼制約,他可能是在學校被欺凌了,或是遇到不愉快的、特定的人、事、物了,所以我們諮詢時都需要問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症狀出現?什麼時候開始情緒不穩?有沒有什麼重要的事件發生?
其實孩子只需要有人能聽懂他的問題,可能就會好很多了,或當他碰到問題的時候覺得,「有人可以陪自己走這一段路,而不是都等到自己已經生病了,才會有人來支持自己。」
在認知層面這個稱為「先備學習」,也就是說孩子是對於威脅的刺激作出了強烈的反應,決定不去學校。
如果我們認為學校有危險,那當然選擇不去學校,而這個反應過度的使用就會變成特定的恐怖症,也就是他有特定害怕的物體或情境,雖然孩子當然知道這種感覺跟真正現實層面威脅的程度是不成比例的,但就是非常害怕。
社交焦慮障礙症
還有社交焦慮障礙症,也在這裡稍微跟大家提一下。
有不少的孩子都會出現疑似社交焦慮障礙,例如可能有的孩子會告訴老師自己是得了社交焦慮障礙症的,其實不見得。
有的孩子其實心裡的過程是,「我在乎的是你喜不喜歡我,如果你們都喜歡我,我就不害怕了;可是當你們都討厭我時,我就會害怕社交情境,就不想參與其中了。」
這樣的孩子其實不是社交焦慮障礙,所以我在這裡想提醒大家的是,孩子很多時候是會感到焦慮,他會用各種形式來展現給父母、老師看,但是可能還沒有嚴重到成為社交焦慮障礙症,而當孩子因為覺得自己是生病了,又沒有專業的人陪他互動、交流的話,他可能就真的會變成社交焦慮障礙症。
因為孩子發現看到什麼症狀的表現都像自己,好像每個病自己都有,然後認知上就從沒有到有,他認定了自己是有病的,也就會真的成為社交焦慮障礙症。
社交焦慮其實是對不熟悉的人或社交的情境是感到異常害怕的。
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也非常多,驚恐障礙是指孩子可能會在5~10分鐘內覺得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來,然後手抖、腳麻,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可是孩子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驚恐障礙一樣是因為過去有個重大的核心壓力來源,可是孩子因為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了,就會覺得可能是心臟或者別處出了問題,於是只要感覺到身體有不適感,就會對自己的身體不適做出過度災難性的錯誤解釋。
例如孩子覺得最近心跳比較快,就會很擔心是出現了什麼大問題,然後越擔心就越會出現驚恐障礙,於是他就會開始一再地發作。
廣泛性焦慮障礙
孩子不合理的焦慮一開始最容易出現的是「廣泛性焦慮障礙」,就是對什麼都焦慮,對什麼都不安,覺得做什麼都不行,對任何事情都望而卻步,這個部分其實是最容易出現的。
廣泛性焦慮障礙通常來自於不愉快的經驗,孩子是用擔憂來迴避跟緩解其他的情緒,而且他會無法控制擔憂,就覺得對什麼都擔心,通常是父母如果是對什麼都擔心的人,孩子也會是這樣的。
強迫症
焦慮還有可能延伸的有強迫症,強迫症通常有兩個特徵,即強迫性的思維與強迫性的行為。
在有些案例的過程中,孩子可能就是遇到了他不能控制的情境,他必須不斷地洗手或是換衣服,過度地清潔以去除自己的焦慮感。
強迫意念是闖入的,強迫行為是為了做某些事情,讓自己好過一點,有了這些意念和行為,就有可能變成強迫症。
當孩子的焦慮已經變成心理相關障礙症的時候,一定是已經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的。
有一些情況是比較容易可以發現的,比如由性侵、訛虐、家暴或者是重大創傷所引發的症狀,當你的孩子是焦慮、害怕的,然後發現他只要想到這個創傷事件,或跟這個創傷有關的部分時,就想要逃離,這是因為情緒認知出現了變化,警覺度也增加的表現。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論是家長、老師或是親屬、朋友,我們對孩子的焦慮一定要花時間去感受,當他的焦慮變成不合理的時候,也就是影響到他的學習時,或是異常行為出現的時候,或在跟你求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系統性的介入、心理性的介入,不要讓這些焦慮有機會變成相關的障礙症。
焦慮會是百病之源的原因,就是因為焦慮會發展成各種心理相關的障礙症,而且可能不止一個,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去支持孩子的部分。
我的報告就先到這裡。
主持人:
謝謝嘉祺老師的分享,剛才嘉祺老師從焦慮成因的各個方面,以及焦慮最後可能會產生哪些病症的角度,給我們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和分享。
在這分享期間我已經收到了許多來自觀眾和網友的問題,說明大家都很關注關於焦慮的話題。
剛才聽到嘉祺老師說到的一句話很有感觸,就是今天孩子說,「我覺得今天我學習不行了,好像我的人生就完了。」
這裡其實也透露著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經常會跟孩子說的,「如果你小時候沒有上到一個好的幼兒園,可能就上不了一個好的小學,沒有上到好的小學你就上不了好的中學,也就上不了好的高中,更上不了好的大學。」
有的時候我們父母真的是有非常大的焦慮在其中,然後嘉祺老師有句話非常打動我,他說,「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真的只是希望有人陪著他們走一段路。」
大家都知道田宏傑老師在我們的孩子養育及青少年教育這個板塊是網紅老師,人氣非常的高,下面我們就把對談的時間交給兩位老師。
老師的高度決定你的視野,想讓學界一線大咖帶你學完熱門心理流派,走上正確的心理學道路嗎?掃碼進入大會社群,永久浸泡學習;各流派專家不定時空降,幫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術勝人一籌!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理,文字稍作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