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東吳大學

2021-02-13 東吳陸聯會

        東吳大學於1900年創校於中國蘇州,為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54在臺灣復校,為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建校百年來,秉持中、英文校訓「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grown Man」之教育理念,辦學嚴謹,學風樸實,深具傳統,建立老字號品牌形象。

        本校是以教學為主、研究兼重之綜合大學,擁有外雙溪、城中兩校區,設有人文社會、外國語文、理、法、商及巨量資料管理等六個學院,共26個系所、學位學程,尤以文、法、商等相關學科聞名。兩校區均鄰近臺北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邊教育、研究、學習及社會資源豐富多元,交通便捷。

         東吳大學是自「教育部」開辦教學卓越計劃以來經常入選的學校之一,2012年發起優久聯盟(U12)前身「優九聯盟(U9)」,現亦為成員之一。

          東吳大學長年致力於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不僅鼓勵本校師生赴外從事交換與研習,亦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學子來校研修。

          不僅辦學水平優良,東吳大學的課外生活也十分豐富精彩。東吳大學每年都會承辦全世界第二個,臺灣唯一的「金牌賽事」——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吸引各路好手前來競技;馬英九先生每年也都會到東吳大學開設講座,也是校內熱門活動之一!

相關焦點

  • 東吳大學
    私立東吳大學: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政治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日本語文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研究所
  • 東吳大學與湖州
    第三中學便在我們湖州,但是否叫「東吳大學第三中學」尚有爭議,據尚在世東吳老校友回憶,又名「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和「東吳大學吳興附屬中學」,有兩種說法,餘見東吳校友通訊錄上都寫「東吳附中」字樣,沒有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第三中學、第四中學之謂。具體名稱有待歷史照片進一步考證。
  • 東吳大學|東吳印象
    劃重點:東吳大學兩大校區在臺北桃園機場拿好行李往外走,便看到穿著醒目志工馬甲的東吳大學的志願者們熱情的迎接我們,幫我們拿行李。由於當天來的交換生很多,所以我們要在機場等待一下別的學校的同學,待會搭乘校車一起回去。趁著等待的間隙,一位帥氣的小哥哥帶我們去辦理電話卡,還為我們簡介了學校的大致情況。
  • 東吳大學的研究生教育
    當翻開中國高等教育史和蘇州大學校史,許多人會為東吳大學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而驚嘆! 名師風採耀葑溪 蘇州大學的前身是1900年創辦於蘇州城東葑溪之西的東吳大學,由於東吳大學是美國衛斯理宗教會之監理會在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其開風氣之先的創舉可謂不勝枚舉。
  • 蘇州大學,只是獲得了東吳大學部分專業,並非東吳大學繼承人
    蘇州大學雖然宣傳東吳大學是其前身,實際情況差距很大。東吳大學事實上是一所教會學校。源頭是美國衛理公會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了博習書院。後來,以博習書院為基礎組建的東吳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而且很快發展成多個院系,但是整體實力並不強,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來講也不屬於一線高校,而且他當時比較有名的是法學專業。
  • 烽火東吳書聲朗 ——抗戰時期的東吳校友李政道
    設在蘇州的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師生們於「八·一三」事變後,在校長楊永清等的率領下,前往湖州東吳大學吳興附屬中學繼續上課,但戰火很快蔓延到湖州,東吳大學的師生們又分別向杭州、泗安兩地撤退。1938年,師生們陸續從多地來到上海,進入當時還沒有被日軍佔領的租界,東吳大學法學院就設在租界內,楊永清校長召集在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師生一起籌備複課,並租用了位於上海西藏路上的慕爾堂(今沐恩堂)和南京路上的慈淑大樓,經過東吳師生們的努力,東吳大學文理法三學院和附中——東吳一中(蘇州)、東吳三中(湖州)都在上海招生複課。
  • 【菰城人文】東吳大學與湖州
    由於東吳大學在湖州的「第三中學」擁有很大的校園,有不少校舍,監理會舉辦的湖州醫院和費吉利亞女校又能傾力相助,校政部決定將蘇州的大學部遷到浙江湖州,中學部(第一中學)遷到浙江南潯。又得湖州地方官員與民眾大力支持,湖州圖書館亦對東吳開放,東吳大學的參考書也存放到那裡。圖書館樓上還安置了實驗室。湖州當地的一個大家族祠堂、房屋和花園都交給東吳大學使用,故東吳大學在湖州很快就安頓下來。
  • 遇見大成 夢想起飛——臺灣東吳大學學生到大成廣州辦公室實習交流會
    2018年7月18日下午,大成廣州辦公室與臺灣地區東吳大學學生進行實習交流會,並邀請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塗湘雲主任、臺灣青年之家陳瑩珍副會長及相關幹部參與。交流會由大成廣州高級合伙人江點序律師主持,大成辦公室管委會主任鄭城律師、高級合伙人唐云云律師出席會議,歡迎臺灣學生到大成廣州實習。
  • 蘇州大學-蘇州民國建築(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是現在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以清末民初歐式建築而聞名,由美國人創立的、江南地區著名的大學之一。東吳大學舊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清同治十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設立存養書院,光緒二十七年,建立東吳大學堂,也稱東吳大書院,是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52年10月,東吳大學改組為江蘇師範學院。
  • 研究生@東吳大學法律系
    老實說來,在畢業那會,讀研對我是一個緩兵之計--沒想好做什麼工作、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那麼就繼續讀研以冀望用時間來尋找在法律海洋中自己感真正興趣的東西。其實原本我並不知道有臺灣讀研的這個渠道,在悶頭準備香港大學和城大的託福之時,看到上一屆有學姐在臺灣讀研,想來一是給香港這邊的申請留個退路,二是自己平時對臺灣的文化旅遊也有好感,就投了申請。
  • 今日一校:東吳大學
    該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為校長,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督教各教會在華開辦的13所大學之一,東吳大學在籌備之初便確定了其「仿照美國大學堂章程」的定位,1900年頒布的《東吳大學校董會章程》中更是具體描述為:「這所大學目前包括三個系科,1、文學系,目的在於為中國的年輕人提供按西方標準的全面徹底的大學教育。2、神學系,目的在於培養傳教工作的完全合格的學生。
  • 今日一校: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在籌備之初便確定了其「仿照美國大學堂章程」的定位,1900年頒布的《東吳大學校董會章程》中更是具體描述為:「這所大學目前包括三個系科,1、文學系,目的在於為中國的年輕人提供按西方標準的全面徹底的大學教育。
  • 【留學】臺灣東吳大學
    根據我校與臺灣東吳大學籤訂校際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兩校就師資交流、學生互換等方面開展合作。
  • 訪東吳大學校友——馬崇霞
    2018年6月13日,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楊樂、副書記羅山鴻一行,探訪東吳大學校友馬崇霞女士。馬崇霞女士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畢業於東吳大學會計系,她的父親則畢業於上世紀20年代的東吳大學法律系,可謂一家人均與東吳大學深有淵源。
  • 體會東吳大學的書卷氣
    王寵惠和東吳大學淵源頗深,他在1921年至1923年為東吳大學兼職教授,1924年更被東吳大學法學院授予博士學位。後來,他曾擔任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和董事長等職務,並曾大力幫助東吳大學臺北復校。1958年辭世後,王寵惠埋骨東吳大學第一教學研究大樓的後方,其墓碑上銘有「司法院院長王公寵惠之墓——蔣中正敬題」的字。「服務東吳,埋骨東吳,與東吳長存」,這真可謂校園歷史文化的一道風景。
  • 舊東吳大學到底是不是蘇州大學的前身?
    前幾天洛陽公寫了一篇關於蘇州大學的文章,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大多數網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但也有一些評論不是很客觀。這些不客觀的評論可以總結為兩點:一、蘇州本地人不讀蘇州大學,讀蘇大的都是蘇北人;二、蘇州大學的前身不是東吳大學。
  • 訪東吳大學老校友——張頌星
    2019年3月29日上午,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羅山鴻老師和法學院校友會辦公室主任王穎老師老師一行,拜訪了東吳大學法學院校友張頌星。張頌星已經九十九歲,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對於我們的到來十分熱情。張頌星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提及東吳大學法學院老人家記憶深刻。東吳法學的起步雖然晚於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法科,但卻後來居上。
  • 東吳大學最有名的是法律系
    為什麼選擇臺灣東吳大學?小偉:我是學法律的,我在大陸就學這個。我們學校跟東吳大學有合作,所以我就來了。你好網:你覺得這所學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氛圍怎麼樣?(跟大陸的學校比起來有什麼不同?)因為東吳是今年第一年開放陸生(學位生),所以還沒成立,但是有一些陸生同學已經在開始籌備了。你好網:你們學校的學生周末一般都怎麼過?小偉:我周末一般會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去旅遊吧。你好網:如果有朋友想來臺灣東吳大學讀書,你會建議他們做哪些準備呢?
  • 東吳大學法學院的歷史貢獻
    1915年9月3日,「中華比較法律學院」(即東吳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蘭金先生任教務長。一開始,學生人數不到10人,而講師卻有十多人。1918年6月,首批7名學生被授予法學士學位。1924年以前,東吳大學法學院一直利用位於上海崑山路20號的東吳大學附屬第二中學的教室上課。1924年,東吳大學法學院搬到了崑山路11A號,從此,法學院才有了自己的教室、辦公室、餐廳和宿舍。
  • 法學名校「南有東吳,北有朝陽 」,東吳大學和朝陽大學今何在
    在民國時期法學界的「南有東吳北郵朝陽」名號更為響亮,曾有「朝陽出法官、東吳出律師」的說法,可見兩所高校的法學實力之強。東吳大學舊址東吳大學創立之時雖說學科也比較全面,但是其影響力最大的還是法學,東吳大學法學院校址設在上海,文理學院在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