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去臺灣讀書,我的難忘經歷是這樣的……

2020-12-17 騰訊網

  我的好友裡去臺大、政大等臺灣著名高校的學霸太多,而且我是匆忙的準備,因為一些個人問題,至今還未確定要不要去臺灣讀研究生,所以我就簡單說說吧。

  學渣跨專業也是有春天的

  我是被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財務金融碩士班錄取。據說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碩士班每年有40多個人申請,申請國立交通大學的人數共200多。

  雖然國立交通大學金融不是很好,但是上兩屆錄取的分別是南開的兩位大神和中山的一位大神。交大排名還不錯,基本上在兩岸四地排第10名左右。

  最後有四個人正取兩個人備取,四個人本科專業都不是金融學,分別是物理,數學,會計和軟體工程。

  PS 我申請的專業和學校順序:

  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國立清華大學財大氣粗)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其實這才是我最想去的系所)

  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本專業全臺第二)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系所所長是中央校長,據說更偏向理論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財務金融碩士班

  1.個人的基本條件

  戶籍遼寧,很早知道遼寧是不能申請的,所以就沒有做什麼前期工作。

  3.13開始申請,3.27陸招會宣布戶籍遼寧和湖北可以申請。我3.28知道這個消息,用了三天跟家裡argue,十天寫了材料。

  很多大神已經在3.13之前搞定了臺灣系所的老師(如果你很早就有這個打算,記得一定要提前跟對面學校系所聯繫,套磁總是有好處的)。

  本科是東北大學,沒落的貴族,介紹下,985,211(111所學校範圍內),冶金,控制,計算機很強勢,張學良1923建校,今年90年。

  我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09級本科應屆畢業生。

  我是個大學渣,平均成績六個學期問了下導員,77.123,加上第七學期估計也就是78.

  好在我的成績跨越了計算機,數學和經濟學,相對來說課程比較多也比較雜。計算機類的課程最差,數學類的課程一般,有好有差,經濟學類的課程最低一門是會計學77,最高是財政學91。

  語言成績基本沒有,CET6也只有513。

  完全沒有任何科研的經歷,課外的經歷是(1)模擬聯合國,做過6次代表,2次領隊,2次主席和1次遼寧省會的副秘書長。(2)廣播站的音樂組組長。

  2.為什麼去臺灣

  個人雖然沒去過臺灣,但是去的同學反映環境氛圍不錯,申請前問了下對臺了解充分的大神李忠凱,外加我不想去工作,聽說還有獎學金,我就毫不猶豫的申請了。

  3.對臺灣了解多少

  我覺得這點很關鍵,雖然只有不到10天的時間來準備,但是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了解臺灣和所要報名的學校。

  儘管沒有去過臺灣交流,個人是對臺灣有一定的了解的,雖然不是很多。如果大家在意識形態上不能互相接受,抱著一些呵呵的想法,還是老老實實在大陸呆著。

  人和人都是相似的,所以我是覺得沒有必要太擔心所謂藍綠陣營的問題,其實臺大很綠 。民眾還是好人多,大家沒必要太擔心,臺南會感覺民風會更淳樸。

  花費的話,生活費大約一個月是2k-3k rmb(北區),南區會相對較少大約為北區一半。

  臺灣大部分學校分學雜費和學分費,學分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我是39學分,一學分在3k-3200新臺幣之間。

  臺灣的高校的話,其實我也不是了解很多,主要是通過忠凱大神,學校網站和個人的需求來看的。

  首先我要選擇能給我獎學金的學校(雖然最後也沒有給我獎學金T.T所以在猶豫要不要去),其次,我範圍鎖定為以臺灣的四校+政大+中字輩兒學校。臺大由於獎學金基本沒有所以就完全沒有看。

  NEU同學們,如果你選擇的是工科:臺灣的四大普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中山中正中央和中興。推薦你優先考慮。

  你選擇的是文科或者商科,四大普校,政治大學(除臺灣大學最受大陸生受歡迎的臺灣文科高校)外加四個中字校。

  雖然咱們學校看起來有點挫,但是基本上這屆知道的從東大畢業的7個人裡,4個交大,1個政大,1個臺大,1個中山。所以大家可以在以上幾所學校做出選擇,PS如果求穩妥留一個保底校。(我是抱著非好學校不去的態度)

  確定了學校就要去具體看系所,每個系所都有各自的特點,要根據系所的老師和課程的設置。大家一定要弄清楚系所的課程!這部分對於以後寫文書也很關鍵!

  4.研究獎學金

  臺灣這點微坑爹,錢說沒就沒。

  臺灣交通大學去年是每個人都有金竹(20w新臺幣,博士30w新臺幣)或者企業獎學金,結果今年我們系所完全沒有獎學金(我們系所連企業獎學金都沒有)。

  第二年獎學金的要求是平均分85。交大還有企業獎學金,工科生去很適合,還是和尚廟工科校。

  清華大學大約是百分之六十的比例,25w新臺幣,基本上家裡少量補貼就足夠在臺灣學習生活了。第二年獎學金需要平均分80。兩所學校就在隔壁。

  其餘學校基本有少量獎學金,臺灣大學基本上沒有,但是有一些系所有隱形的獎學金。

  現在開放了RA跟TA。所以這部分申請上後會有補貼。

  5.我的申請材料

  很多人申請材料準備了好幾個月,我只準備了大約10天。

  首先,我確定之後,去找了找我們系的教學主任和經濟學系的副主任來給我寫推薦信,這樣相對來說背景是有所跨越的,推薦信是用別人的模板外加自己的一部分想法填充完成的。

  由於學校一般老師只會給你籤字,我是提前給老師看過,老師給了我一些意見修改過後搞定的。由於老師認識我,我在不同的老師的推薦信裡寫的重點不太一樣。

  老師人都很好,說過了之後就答應了。不過據說臺灣的系所不是很重視這部分,除非你的推薦信是大牛寫的。

  PS這部分最厲害的人是可以拿到對岸的老師的推薦信的人,一方面是交流過的學生,可以去依靠當初交流的人脈來處理這部分,一部分是沒有交流過但是提前做了很多工作的人,這需要套磁的功力,讓人看著實在眼紅。

  6.自傳,讀書計劃和研究計劃

  這部分的東西相對來說是申請看到的主題,除了你的GPA,可能這部分也是考量你的重點。

  網上有攻略的,我基本上是按照攻略加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總結而來的。不過這幾份文書其實相輔相成。

  我的個人自傳主要突出了自己的在學校的學習和實踐的部分,我覺得做活動最重要的是心得體會。所以大學裡多做點有意義的活動。

  比如模擬聯合國,還是很有必要的(就當我為MUN打個廣告吧,特別是東北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歡迎NEUer參與!)。說下未來的打算,我認為也是必要的。

  不過我寫東西很少會翻來覆去的看,成文之後就很簡單的看一遍文法錯誤和表述不當問題就好。因為如果要不停的修改我會改一年,然後改出了無數個版本。

  讀書計劃可能就更加需要對系所開設的課程的了解了,根據他們的課程和自己的不足,來做一些相對應的規劃,基本上會比較容易完成。

  研究計劃相對來說比較學術,我是申請了幾個不同的專業,所以我準備了兩個研究計劃。基本上是按照開題報告的格式和要求來操作的(真的有點太土鱉),建議大家嚴格按照paper的規定來寫一份。

  我每一份東西都超了,其實超了點字數倒不是很關鍵,關鍵是要突出重點,讓人家快速有效的來了解你。

  所有的文書都推薦用英文寫!

  因為臺灣的老師大部分都有去歐美留學的經歷,外加以後的課程大部分是需要英文原版書籍,大陸和臺灣的網絡等問題,其實用英文會更保險一些。不過很多老師會看得明白簡體的,這點就放心好了。

  溫馨小提示:禮貌問題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包括我,比較喪失掉一些必備的禮貌,說話有時候會讓人很不舒服。所以如果你一定要在跟系所老師和小秘說話時候要有禮貌,或許這也會成為你是備取還是正取的關鍵性因素(PS有人被系所老師直接說email太rude)

  就寫這麼多,我以後想到什麼會慢慢補充,有什麼問題也請斧正。

  雖然不一定去得了臺灣,但是我覺得去臺灣交流還是讀碩博的確還是值得的。

相關焦點

  • 親歷 | 申請去臺灣讀書,我的難忘經歷是這樣的……
    這部分的東西相對來說是申請看到的主題,除了你的GPA,可能這部分也是考量你的重點。網上有攻略的,我基本上是按照攻略加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總結而來的。不過這幾份文書其實相輔相成。我的個人自傳主要突出了自己的在學校的學習和實踐的部分,我覺得做活動最重要的是心得體會。所以大學裡多做點有意義的活動。
  • 臺灣人如何申請大陸清華大學讀書!(別轉發了)
    他是武漢出生的臺灣娃,小學五年級定居臺灣,2015年沒有經過筆試,僅靠申請加面試就「拼」進了北京清華。今天從臺灣來大陸就讀清華大學的ALEX,給大家分享他申請清華的全過程。本周,「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幾個字刷爆網絡,「歪國人」上清華不用筆試,咱中國娃沒日沒夜地刷題還難得進武大,吃瓜群眾義群情激憤:咱也去移民,換個馬甲上清華!
  • 探索廣闊| 我是怎麼申請到臺灣頂尖法學院的研究生?
    簡單來說,若你是原戶籍不在八省市的應屆畢業生,畢業當年是無法申請的,要麼在申請前通過家屬關係遷戶口,要麼畢業後工作落戶,第二年再申請。我則選擇了第二種做法。因為陸生不可以在臺灣打工,屬於完全脫產狀態,所以必須保證家裡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你去讀書。財力證明形式比較隨意(存款證明、存摺等),數額為10萬,自己、父母及近親屬開具的都可以,具體要求可以看相關文件。
  • 去臺灣讀書,比香港如何?
    那麼到臺灣讀大學的優勢究竟在哪?又有哪些困難需要解決?香港與臺灣,你又會選擇哪個地方去深造呢?  現狀 到臺灣讀大學頗多限制  據臺灣教育部門介紹,以後每年開放約2000名大陸生赴臺就讀(不會按省分配),控制在臺灣大專院校招生總量的1%,攻讀碩博學位的大陸生最快明年3月可赴臺就讀,而就讀本科的則是明年9月赴臺。
  • HUSTER申請臺灣研究生攻略【原創】
    我想上學啊,我想讀書啊,所以雖然那學校比華科差了一些,也不是985,專業也很奇葩,我也還是決定去讀了。在我複試回來的第二天,臺灣開放了湖北戶口的招生,我果斷填報了。畢竟我對臺灣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說不定能夠讀到想讀的專業。最後雖然沒有被第一志願錄取,但好歹是我喜歡的專業,臺灣的這個產業也不錯,就去讀吧! 小編:你去臺灣前對臺灣了解嗎?
  • 臺灣趕赴大陸申請大學讀書,竟然激增了6~7倍!
    有臺灣教育界人士預測西進大陸讀書或將成為島內的一股風潮臺灣「高考」,即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前段時間放榜,259人獲得滿級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些「狀元」菁英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申請到大陸讀大學。
  • 申請到大陸讀書學生過多 臺灣一高中校長竟被調查
    中評社5月21日報導,臺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成風潮,臺灣一所公立高中校長卻因此遭到臺當局「教育部」、「調查局」調查,認為學校在鼓勵赴陸!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直言,多少受到壓力,不過他認為學生去新加坡、香港讀書,多半能接受,為何去大陸就「感覺強烈」?為何不開放臺灣讓陸生多來臺灣讀書,互相影響,不是單向排擠。據了解,公立的武陵高中是桃園第一志願,今年有超過50名學生請校長寫推薦函申請大陸高校,比往年的個位數爆增,校長林清波今年3月17日受訪如實說明。
  • 臺灣大學生上海尋夢:我挺羨慕大陸 終生難忘的體驗
    他們還觀察到這樣一個細節:為了適應人才市場的殘酷競爭,大陸的青年們除了工作,還會主動去學習其他技能來提升自己,而這點是一般臺灣學生不會去想的。  終生難忘的體驗  青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主辦方負責人表示,安排臺灣大學生到大陸實習既讓他們開闊了眼界,也可以幫助他們找到更多的就業渠道和增加創業機會,增進對大陸同齡人的認同感、親近感,促進兩岸青年間的共通共融。  對於這次實習活動的收穫,很多臺灣同學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在臺灣,像赫比國際公司、旺旺集團、中華航空這樣的大企業不可能給實習學生提供挑戰一線崗位的機會,不可能安排專門的主管為他們講授實操技能、職場經驗。
  • 臺灣交換生在大陸的難忘時光
    臺灣交換生在大陸的難忘時光1/14) "← →"翻頁 林源智,臺灣屏東人
  • 赴臺讀書有限制地開放 下月去臺灣當「陸生」
    一學期2萬,赴臺學習不便宜    趙丹(浙江理工大交換生,今年9月去臺灣世新大學遊學一學期)    今年9月,浙江理工大學有10名學生成為首批赴臺交換生,交流 學習一個學期,我就是其中之一,出發日定在9月12日。    早在4月初,我在校網上看到了一則「學生申請赴臺灣世新大學交流學習」的通知。
  • 劉學:我的臺灣讀博經歷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求學背景我的求學和生活軌跡都屬於「異端」,初次相識的人都不免好奇,屢屢需要一大段來講述自己的經歷。為了不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太多困擾,我寫在前面,簡略陳述。我的人生一直是在求學與研究、生活與讀書中「穿插」進行的。這種人生經歷導致我不得不一次次面對「轉軌」的壓力。
  • 想去臺灣讀書麼?看這裡,三條路!
    怎樣才能好好體驗臺灣的風土人情,又能兼顧學習呢?那當然是——去!讀!書!啦!接下來,小編將帶來大學生去臺灣讀書的三種方法~應屆畢業生入學學(碩)士班時戶籍所在地、非應屆畢業生現在戶籍所在地,為大陸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及遼寧8省市之大陸地區人民,且有下列情形之1者:1.持臺灣認可名冊所列的129所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之學(碩)士學位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
  • 我的難忘經歷(作文素材)
    我的難忘經歷(作文素材) 2013-09-05 09:1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熱血傳奇:早期玩熱血傳奇比較難忘的兩件事,老玩家都經歷過!
    十年以上的網路遊戲真的太少了,現在的網吧這樣的遊戲層出不窮。 當時網吧對這幾款遊戲,單機版遊戲似乎是紅色警戒,CS,俠盜。 網路遊戲其實也很少,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熱血傳奇。 熱血傳奇:早期做熱血傳奇做了兩件難忘的事,老玩家都經歷了! 最難忘的是其實是爆裝,殺了紅名爆人裝備。
  • 第一次坐火車去拉薩,在路上的經歷是我特別難忘的旅遊回憶!
    每當聽到「坐上火車去拉薩」這首歌曲,我就特別想去拉薩旅遊。因為拉薩是我很小的時候就從老師那裡了解到很多故事與自然之美,特別老師說的拉薩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雄偉的布達拉宮也是必去的景點,這是我特別心動的時候,一直想去離天最近的地方看看。
  • 祥鶴領隊拜行天宮 稱還會重回舊地講述難忘經歷
    祥鶴領隊拜行天宮 稱還會重回舊地講述難忘經歷 2008年05月21日 14: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東森新聞圖   中新網5月21日電 困在四川地震災區的最後一團臺灣旅行團——祥鶴旅行社一行14人,20日晚間順利回到臺灣,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這次能順利獲救,領隊「小胖」陳健欽的功勞不少,21日上午他特別到行天宮拜拜,感謝老天保佑,談起這幾天的遭遇,小胖說雖然壓力很大,不過現在總算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了
  • 大學四年,他們在臺灣讀書,也在讀臺灣這本書
    去採訪的目的,也不是只為了交作業。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在臺灣讀書的陸生和一直在大陸讀書的學生,彼此是互不了解的。我採訪完之後都會問一句,你想要了解我的大學生活嗎?真誠的溝通只是第一步,了解才能更好地關心。所以決定,發,起碼可以給十幾天後高考的學生對於赴臺讀書一點參考。第一次往外發自己的作品,有些緊張。這篇報導嘗試去包括最多的東西,不過很遺憾它無可避免地遺漏了很多東西。
  • 會有更多的臺灣學生去大陸讀書
    據統計,現在臺灣學生在大陸就學的約1萬人,陸生在臺約9300人,人數相去不遠。然而大陸的人口是臺灣的六十多倍,對岸學子來臺灣上大學,遠遠落後於臺灣同學去大陸讀書的人數比例。怎麼會這樣子呢?臺灣的環境安逸,人情味濃,絕大多數來臺念書的大陸學子,都對這各地方有非常正面溫馨的記憶和懷念。
  • 臺灣交換日記|我工臺灣交換生申請指南
    作為一個正在臺灣交換的小青年,這些天許多人問我關於到臺灣交換的相關問題,所以我決定根據我自己的交換經歷,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和看法。通常,在學校官網會有類似於「本科生教育」或「研究生教育」這樣的選項,裡面應該會有個專業的培養計劃。
  • 臺青如何申請來北大讀書?臺生:先學好簡體字
    (本文獲海外網授權轉載) 據海外網1月19日報導,隨著近年來兩岸交流交往的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臺灣學子看好大陸,選擇大陸作為其學習及施展才華的平臺。 北京大學作為大陸知名學府,無疑也是臺灣青年嚮往的知識殿堂,那麼臺灣青年如何申請在北大讀書?臺生赴北大讀書的「通關秘籍」究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