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裡去臺大、政大等臺灣著名高校的學霸太多,而且我是匆忙的準備,因為一些個人問題,至今還未確定要不要去臺灣讀研究生,所以我就簡單說說吧。
學渣跨專業也是有春天的
我是被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財務金融碩士班錄取。據說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碩士班每年有40多個人申請,申請國立交通大學的人數共200多。
雖然國立交通大學金融不是很好,但是上兩屆錄取的分別是南開的兩位大神和中山的一位大神。交大排名還不錯,基本上在兩岸四地排第10名左右。
最後有四個人正取兩個人備取,四個人本科專業都不是金融學,分別是物理,數學,會計和軟體工程。
PS 我申請的專業和學校順序:
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國立清華大學財大氣粗)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其實這才是我最想去的系所)
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本專業全臺第二)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系所所長是中央校長,據說更偏向理論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財務金融碩士班
1.個人的基本條件
戶籍遼寧,很早知道遼寧是不能申請的,所以就沒有做什麼前期工作。
3.13開始申請,3.27陸招會宣布戶籍遼寧和湖北可以申請。我3.28知道這個消息,用了三天跟家裡argue,十天寫了材料。
很多大神已經在3.13之前搞定了臺灣系所的老師(如果你很早就有這個打算,記得一定要提前跟對面學校系所聯繫,套磁總是有好處的)。
本科是東北大學,沒落的貴族,介紹下,985,211(111所學校範圍內),冶金,控制,計算機很強勢,張學良1923建校,今年90年。
我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09級本科應屆畢業生。
我是個大學渣,平均成績六個學期問了下導員,77.123,加上第七學期估計也就是78.
好在我的成績跨越了計算機,數學和經濟學,相對來說課程比較多也比較雜。計算機類的課程最差,數學類的課程一般,有好有差,經濟學類的課程最低一門是會計學77,最高是財政學91。
語言成績基本沒有,CET6也只有513。
完全沒有任何科研的經歷,課外的經歷是(1)模擬聯合國,做過6次代表,2次領隊,2次主席和1次遼寧省會的副秘書長。(2)廣播站的音樂組組長。
2.為什麼去臺灣
個人雖然沒去過臺灣,但是去的同學反映環境氛圍不錯,申請前問了下對臺了解充分的大神李忠凱,外加我不想去工作,聽說還有獎學金,我就毫不猶豫的申請了。
3.對臺灣了解多少
我覺得這點很關鍵,雖然只有不到10天的時間來準備,但是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了解臺灣和所要報名的學校。
儘管沒有去過臺灣交流,個人是對臺灣有一定的了解的,雖然不是很多。如果大家在意識形態上不能互相接受,抱著一些呵呵的想法,還是老老實實在大陸呆著。
人和人都是相似的,所以我是覺得沒有必要太擔心所謂藍綠陣營的問題,其實臺大很綠 。民眾還是好人多,大家沒必要太擔心,臺南會感覺民風會更淳樸。
花費的話,生活費大約一個月是2k-3k rmb(北區),南區會相對較少大約為北區一半。
臺灣大部分學校分學雜費和學分費,學分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我是39學分,一學分在3k-3200新臺幣之間。
臺灣的高校的話,其實我也不是了解很多,主要是通過忠凱大神,學校網站和個人的需求來看的。
首先我要選擇能給我獎學金的學校(雖然最後也沒有給我獎學金T.T所以在猶豫要不要去),其次,我範圍鎖定為以臺灣的四校+政大+中字輩兒學校。臺大由於獎學金基本沒有所以就完全沒有看。
NEU同學們,如果你選擇的是工科:臺灣的四大普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中山中正中央和中興。推薦你優先考慮。
你選擇的是文科或者商科,四大普校,政治大學(除臺灣大學最受大陸生受歡迎的臺灣文科高校)外加四個中字校。
雖然咱們學校看起來有點挫,但是基本上這屆知道的從東大畢業的7個人裡,4個交大,1個政大,1個臺大,1個中山。所以大家可以在以上幾所學校做出選擇,PS如果求穩妥留一個保底校。(我是抱著非好學校不去的態度)
確定了學校就要去具體看系所,每個系所都有各自的特點,要根據系所的老師和課程的設置。大家一定要弄清楚系所的課程!這部分對於以後寫文書也很關鍵!
4.研究獎學金
臺灣這點微坑爹,錢說沒就沒。
臺灣交通大學去年是每個人都有金竹(20w新臺幣,博士30w新臺幣)或者企業獎學金,結果今年我們系所完全沒有獎學金(我們系所連企業獎學金都沒有)。
第二年獎學金的要求是平均分85。交大還有企業獎學金,工科生去很適合,還是和尚廟工科校。
清華大學大約是百分之六十的比例,25w新臺幣,基本上家裡少量補貼就足夠在臺灣學習生活了。第二年獎學金需要平均分80。兩所學校就在隔壁。
其餘學校基本有少量獎學金,臺灣大學基本上沒有,但是有一些系所有隱形的獎學金。
現在開放了RA跟TA。所以這部分申請上後會有補貼。
5.我的申請材料
很多人申請材料準備了好幾個月,我只準備了大約10天。
首先,我確定之後,去找了找我們系的教學主任和經濟學系的副主任來給我寫推薦信,這樣相對來說背景是有所跨越的,推薦信是用別人的模板外加自己的一部分想法填充完成的。
由於學校一般老師只會給你籤字,我是提前給老師看過,老師給了我一些意見修改過後搞定的。由於老師認識我,我在不同的老師的推薦信裡寫的重點不太一樣。
老師人都很好,說過了之後就答應了。不過據說臺灣的系所不是很重視這部分,除非你的推薦信是大牛寫的。
PS這部分最厲害的人是可以拿到對岸的老師的推薦信的人,一方面是交流過的學生,可以去依靠當初交流的人脈來處理這部分,一部分是沒有交流過但是提前做了很多工作的人,這需要套磁的功力,讓人看著實在眼紅。
6.自傳,讀書計劃和研究計劃
這部分的東西相對來說是申請看到的主題,除了你的GPA,可能這部分也是考量你的重點。
網上有攻略的,我基本上是按照攻略加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總結而來的。不過這幾份文書其實相輔相成。
我的個人自傳主要突出了自己的在學校的學習和實踐的部分,我覺得做活動最重要的是心得體會。所以大學裡多做點有意義的活動。
比如模擬聯合國,還是很有必要的(就當我為MUN打個廣告吧,特別是東北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歡迎NEUer參與!)。說下未來的打算,我認為也是必要的。
不過我寫東西很少會翻來覆去的看,成文之後就很簡單的看一遍文法錯誤和表述不當問題就好。因為如果要不停的修改我會改一年,然後改出了無數個版本。
讀書計劃可能就更加需要對系所開設的課程的了解了,根據他們的課程和自己的不足,來做一些相對應的規劃,基本上會比較容易完成。
研究計劃相對來說比較學術,我是申請了幾個不同的專業,所以我準備了兩個研究計劃。基本上是按照開題報告的格式和要求來操作的(真的有點太土鱉),建議大家嚴格按照paper的規定來寫一份。
我每一份東西都超了,其實超了點字數倒不是很關鍵,關鍵是要突出重點,讓人家快速有效的來了解你。
所有的文書都推薦用英文寫!
因為臺灣的老師大部分都有去歐美留學的經歷,外加以後的課程大部分是需要英文原版書籍,大陸和臺灣的網絡等問題,其實用英文會更保險一些。不過很多老師會看得明白簡體的,這點就放心好了。
溫馨小提示:禮貌問題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包括我,比較喪失掉一些必備的禮貌,說話有時候會讓人很不舒服。所以如果你一定要在跟系所老師和小秘說話時候要有禮貌,或許這也會成為你是備取還是正取的關鍵性因素(PS有人被系所老師直接說email太rude)
就寫這麼多,我以後想到什麼會慢慢補充,有什麼問題也請斧正。
雖然不一定去得了臺灣,但是我覺得去臺灣交流還是讀碩博的確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