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淑靜
今年臺灣共101所大學招生,錄取944名大陸學生,比去年減少了45 %。錄取人數最多的學校依次為銘傳、淡江、文化、逢甲及輔仁大學;熱門學科是電資工程學系,其次為企管、財金、外語、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電算、大眾傳播等。根據「陸生聯招會」表示,今年的核定名額只限定為1000人,名額少了,報名人數1906人,錄取率由去年的76%降為52%,競爭激烈。
臺灣進入嚴重的「少子化」現象,此地大專院校超過160間,2017年招生,有許多大學連一半學生都招不到,包括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名校,也有一二冷門科系沒有一個學生報名,情況危急。若干大學宣布結束退場,也有不少院校正在進行合併。有人提議,大量招收陸生來臺就讀,正是解決臺灣大專院校學生不足的好辦法。但是當時遭到綠色政治勢力的反對,陸生來臺只能小規模處理,大多數陸生是交換學生,最多只能在臺灣讀兩個學期,攻讀學位的陸生比較少。
數年前兩岸關係和緩友善,大陸學生來臺就學的頗為踴躍,許多臺灣大專院校的國際排名不低、師資與教學環境具競爭力,理論實務並重,陸生在此就讀,獲益不少。臺灣各大學的學風、教學模式與對岸不同,大陸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真,探索力強,這項交流經驗對兩岸都十分珍貴。
據統計,現在臺灣學生在大陸就學的約1萬人,陸生在臺約9300人,人數相去不遠。然而大陸的人口是臺灣的六十多倍,對岸學子來臺灣上大學,遠遠落後於臺灣同學去大陸讀書的人數比例。怎麼會這樣子呢?臺灣的環境安逸,人情味濃,絕大多數來臺念書的大陸學子,都對這各地方有非常正面溫馨的記憶和懷念。
主要是臺灣方面對大陸學生施以不公平待遇:首先民進黨的民意代表,不準陸生加入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於是陸生在臺灣不敢生病,因為醫藥費會很驚人。等到民進黨執政之後,他們才通過「法案」:將陸生納入健保,但是他們要自付全部的健保費用,其他的外國學生可以得到臺灣官方的補助。然後蔡政權說:準許陸生納入臺灣的健保,是臺方向大陸釋出的「善意」。
另外對陸生還有「三限、六不」的規定,三限: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臺的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六不: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臺境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
一位陸生說,他來臺讀學士班,現在讀碩士班,曾花了10天騎單車環島,臺灣雖不大,但有山有海的很美,臺灣人非常友善,他很喜歡臺灣。如果陸生待遇比照外籍生,還可接受,事實上我們什麼都不是。當局製造外籍學生仇視陸生,我們承受不起。
有這麼多的限制和不準,實在令人有很不受歡迎的感覺。蔡某人一直說要對岸認同她釋放的善意,然而看到對陸生的「三限、六不」,善意在哪裡呢?
臺灣每年都對應屆高中畢業生做「學測」,滿分為74 分。今年有許多畢業生的學測分在七十分上下的,都接到大陸許多名牌大學的邀請,去該校面試,有不少得以進大陸的著名大學就讀。鄰居有好幾個孩子,學測考了73分,去了北京上海面試,都順利的入北京、清華、交通等名校,主修物理、電機、通訊工程等硬牌兒科系,家人為之振奮不已。
大陸有新的政策,凡是臺灣學生的學測成績達到「均標」(前50%),就可以申請大陸的大學。臺商在大陸的人數眾多,臺生登陸念書的需求日益增加。比較有名的例子;名作家李敖的兒子李戡,於2010年以學測67分,申請到北大經濟系,畢業後赴英國留學。
2010年起,大陸就開始以臺灣的學測分數做錄取標準,開始只收頂標學生,後來擴大到高標分數,現在再擴大到學測達到均50%以上的,都可以去甚請大陸的各大學了。
臺「教育部」官員說:大陸有2000多所大學,臺灣承認學歷的僅346所,臺生要到大陸讀書應查清楚,否則讀到的學位回臺灣不被承認,就會有困擾。這不是個困擾,臺灣的就業機會愈來愈少,許多在大陸畢業的臺生,已經在那兒創業或工作了。 (馬淑靜 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