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冥想:大丈夫之行為,常生慚愧之心

2020-10-15 自然妙義

你是獨自靜坐冥想,還是與很多人一起共修呢?這有什麼不同呢?

無論是獨自靜坐冥想還是共修,都是好的,因為都在習練。但是,成果卻很不一樣,一月兩月、短期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區別,時間久了區別就很大很大。

有兩位同修好友,一個非常喜歡跑道場、參加各種共修,一位卻喜歡獨自靜坐,很少很少參與共修。大概十年後,他們的狀態完全不一樣。喜歡跑道的在生活中畏首畏尾、遇到問題總是想呀想、沒有行動,總是在那些文字般若中打轉。而經常獨自靜坐的就不一樣了,他總是有勇有謀地各種嘗試,把學修結合起來,像是不斷地在「絕縫中求生存的小草」,非常有韌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恬淡從容地向著目標不斷前進……


生活就是道場,也是檢驗修行的試金石。你認為,上述情形中,誰的修為更高呢?

不是共修不好,而是共修會有許多較精純的念力所能聚的能量場,有的可能與之匹配,有的可能高於,有的可能低於,每個人所處的卻是一樣的,這樣很可能並不是你真實的狀態。但是,你會誤以為這就是你。就像你有機會與好友一起乘坐他的私人飛機或是去到他的豪宅,你只是暫時感受了一下而已,這真的也是屬於你嗎?不一定。

在共修中,彼此雖然有一定間隔距離,但是,在極靜的靜坐中,落針可聞,更何況有人可能因為鼻塞而突兀的呼吸聲、放屁聲、咳嗽聲,以及過重的體味等等,都可能成為幹擾靜坐的因素。因此,除了學習基本靜坐要領、或具有相當靜坐功夫,都不建議長期地共修。

看看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們有誰是共修而成就的呢?好像沒有,都是個人孤獨的跋涉。《心經》中的「行深」,路窄處且只容一人通行。想想,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難言之隱、難言之苦、難言之欲,有多少是我們需要獨自面對、妥善把它們安放的呢?


我們要脫離塵勞、要身心安泰、要自性圓明、要了脫生死,那一樣不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呢!那一樣不是我們與上天的事呢?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需不需要區別對待呢?肯定需要的。所以,最好的,莫過於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快速地進入狀態,若能念念覺照,始終處在冥想中,那又另當別論,關鍵是我們現在到這裡了嗎?

修行乃大丈夫之行為,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丈夫,不只是身高,更是意味著陽剛、勇氣、膽識、魄力、擔當等,大丈夫更是代指有所作為的人。而在佛的十大名號中,有一個是「調御丈夫」,這就更難了,能善巧調御眾生的根性、化導他們,這是需要大智慧大慈悲才能為的。


想想我們自己,離這還有多遠,你就知道該獨自靜坐習練還是共修。很多時候,我覺得,要心生慚愧,意識到自己的淺薄,然後才能更加的勇猛精進。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預見,方能遇見,在靜坐冥想中提升你的覺知力
    人們常說,「早曉得怎麼怎麼就好了」,真有「早曉得」嗎?我覺得,有的,「先知先覺」可以算是「早曉得」的近義詞;與之對應的就是「後知後覺」,就是讓人悔不當初的狀態。還有「不知不覺」,這大概就像「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靜坐冥想:專注力,卓越的試金石,情感的無敵手
    心識散漫通過靜坐冥想就可以獲取這樣的專注。將呼吸調為精微狀態,身心輕盈,心神安定,進入寂靜平和之中,進入周流不斷的覺知當中,即「禪定」,或者說「入定」,或者說「專注」。《瑜伽經》上說: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
  • 復盤十分鐘冥想,在自己生活中的實踐情況
    今天的寫作內容是復盤一下我最近二十多天的冥想練習。非常慚愧。知道跟做到相差著十萬八千裡。我上個月中旬。在得到的app裡,看到一本書,《十分鐘冥想》,我當時正為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總是胡思亂想,做事沒有耐心的問題而感到非常痛苦。而這本書好像正是我所遇到的問題的治症良藥,如獲至寶。我馬上投入學習和練習之中。然而,二十多天過去了。
  • 冥想不是你想的那樣,你能呼吸,你就能冥想
    你不必是靜坐冠軍,也不必等到消除任何癮頭或是戒掉咖啡因之後再開始靜心。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如果你能呼吸,就能冥想。冥想只不過是一種認清我們的想法,予以觀察和了解,然後更有技巧地將它們說出來的方式。我喜歡佛教徒描述人的行為時,捨棄「好」與「壞」的形容詞,而用「善」與「不善」來取代。不善的行為會帶來痛苦和折磨,善的行為則會帶來洞見和平衡。
  • 想通過冥想靜修去除煩惱?別傻了,你正在製造更多的痛苦
    試問,你連自己的家都不想負責,不想費心思花精力,不想努力去改善現實困境,還把躲避說得冠冕堂皇,其實是自我欺騙和麻痺行為。這種做法很危險,會讓你反覆沉陷在自己製造的快樂感受中,迷戀和追逐那種看似高級的修行方式。因為迴避內心中不堪的焦慮恐慌,而偏激地迷戀安靜和修行,這種行為也是一種欲望,更可以說一種心靈的迷霧,讓你沉浸於一時的舒適體驗,而不敢面對現實的困境。
  • 常懷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給孩子存的感恩小故事
    都說常懷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存敬重之意,常憶相聚之緣!漂母一飯之恩此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
  • 心之屋
    你相信,它終究會迎風舒展,向陽而生,等來屬於自己的繽紛時光。在這裡,你同樣看到了:他人眼中讚賞與欽羨的你,此時,獨自面對自己,內心卻感受到無比的落寞。那種「我不夠好」的悲傷與無助、需要通過外界的認可來「確定」自身價值的依賴與欲求,是如此強烈地啃噬著自己早已殘缺的心靈。你感嘆,覆水難收,又不知,如何去收。你問自己:​​​​​​​​​​​​​「人前顯貴,人後受罪」,如此,我真的幸福嗎?
  • 靜心冥想,是我們大腦開始放鬆和釋放焦慮和壓力的開始
    靜心冥想,非常的適合現代版陀螺人用來放鬆大腦,釋放焦慮和壓力的修養方式。所以,如果你也是陀螺人,累了,就開始做做冥想試試吧。01 到底什麼是冥想「冥想」,就是「以一念代萬念」。「冥」,就是泯滅,「想」就是我們的思緒,思慮。所以冥想的作用就是要把我們心中的思緒,思慮去掉或者理清,找到自己身體真正的感知。
  • 一切成功得益於利他之心、成就之心、供養之心!
    那就需要我們具備「利他之心!」 利他之心 ,就是今天比如在我們小區周邊開一家店,做一點小生意。 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益於我們身邊的居民,這顆心就是利他之心! 經營需要技巧,但施展的根基是關照對方,從而達到利他之心!如果只顧自己的的人在經營中耍花招,你的生意也會越來越難做!所以我們要經常自問,「動機善否,私心有否?」這樣自省,時常自我鞭策。需要我們經常幫助他人,心存善良放大到利他之心!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一個人的寬容來自一顆善待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尊重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修為來自一顆和善的心。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做事要留些餘地,說話要留些口德,惡語出口不足以喪身,卻足以喪德。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人的嘴要吐真話、善語,不要無中生有,信口雌黃。
  • 為什麼要靜坐!你所不了解的靜坐魅力
    王陽明:最實用的養生法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通過靜坐養生他對「靜坐」明確地說:「究極仙徑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即堅持修煉"靜坐」,可以有效養生自省,獲得開悟之道,讓身心得到一個正向的促進。王陽明對靜坐的看法,非常獨特,很有現實意義。
  • 原來,冥想才是「吸引力法則」的終極秘密
    眾所周知,陳坤就是靠冥想,成功擺脫了抑鬱症。他說:「如若不是冥想打坐,我早已迷失在名利場了。」而素有「臺灣第一氣質美女」之稱的張鈞甯也說過,讓好的狀態自內而外散發出來,秘訣就在于堅持冥想。,有超過2000萬人將冥想奉為最有效的緩解壓力和精神疲勞的治療方法。
  • 《心》:常懷感恩之心的人運氣不會差
    我們對於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應抱有一顆感恩之心。佛法裡說,一花一草皆是生命,一點一滴皆是因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由因果交織而成。因此,我們應該對一切都時常懷著感激的心情,哪怕是那些讓我們不愉快的事物。
  •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靜坐」做的更好?靜坐的秘訣
    這種成就只能透過深沉的靜坐而獲得。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讓靜坐做的更好呢?2.每天在同一時段做靜坐有經驗的靈修者發現,如果他們總是在同一時段做靜坐,比如說早上6點或5點30分,當時間一到,他們自然會想要去做靜坐。靜坐最佳時段通常是在日出和日落時分。如果真誠渴望探索靜坐,那麼養成規律的靜坐習慣是很重要的。
  • 30歲的時候,曾國藩學到了一個強大內心的方法——靜坐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抱著養生目的地靜坐,後面成為了曾國藩修身,乃至是強大內心的秘訣。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淡中交耐久,靜裡壽延長」,而且靜能生慧,靜能悟道。道光二十一年12月13日,曾國藩早起靜坐,上午看完書後又靜坐。
  • 曾國藩:自省修身,靜坐養神
    敬指的是心中要對自己信奉的理想和思想有所敬畏,要有敬畏之心。其實很多人身上都有這樣的問題,現在很多人口無遮攔、口吐狂言,想到什麼說什麼,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沒有敬畏。慎獨指的是人們在獨處或無人注意之時,也要嚴於律己、潔身自好。 在《曾文正公家書》中,曾國藩記錄了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有一天,曾國藩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得到一筆額外的財產,他很羨慕。
  • 心中當常懷敬畏之情
    人應常懷敬畏之心,古語名言中常有關於「敬畏」之言。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菜根譚》亦有云:自天子以下至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
  • 冥想真的有用嗎?
    大學放假在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想學習的日子就顯得比較無聊,就聽到同學說冥想的作用挺大的,而且我對於冥想也挺感興趣的,就嘗試了一下。冥想,我覺得確實是很神秘的一種行為,我找了一些網上關於它的介紹和有關的音頻。
  • 常懷敬畏之心
    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做人,要內心有所恐懼,才會保持謹慎,有所取捨。有個朋友從小就看不慣他的父親的行為,到處向人吐露他的這種觀點及對父親的種種不屑和舉動。人這一生,一定要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自己的來處,敬畏自己的父母,不要隨意踐踏生命,為自己的子女做個好榜樣,努力讓自己做一個陽光的人。從古至今,所有的成大事者,沒有一個人是索取無度,貪財戀權的。佛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一旦被欲望纏身,被內心的魔鬼吞噬,就會在罪惡的路上漸行漸遠,再難回頭。做一個有節制的人,做那個最好的自己。
  • 如何化解夫妻的七年之癢,讓婚姻生活歷久彌新?
    很多夫妻都是因為愛情走到了一起,剛開始的婚姻生活,因為保持著愛情的滋養,和剛步入婚姻的新鮮體驗而充滿激情和熱情,對接下來共同創造一個溫暖幸福的家而充滿信心和期待,因此彼此都很用心經營,相互關心體貼,理解包容,因為有甜蜜的愛情作為潤滑劑,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在婚姻之初哪怕出現再大的矛盾都不在話下,可是當日子久了,彼此在朝夕相處間更熟悉對方了,原來熱情飽滿的日子慢慢走向平淡,甜蜜的愛情經過時間的沉澱演變成了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