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獨自靜坐冥想,還是與很多人一起共修呢?這有什麼不同呢?
無論是獨自靜坐冥想還是共修,都是好的,因為都在習練。但是,成果卻很不一樣,一月兩月、短期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區別,時間久了區別就很大很大。
有兩位同修好友,一個非常喜歡跑道場、參加各種共修,一位卻喜歡獨自靜坐,很少很少參與共修。大概十年後,他們的狀態完全不一樣。喜歡跑道的在生活中畏首畏尾、遇到問題總是想呀想、沒有行動,總是在那些文字般若中打轉。而經常獨自靜坐的就不一樣了,他總是有勇有謀地各種嘗試,把學修結合起來,像是不斷地在「絕縫中求生存的小草」,非常有韌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恬淡從容地向著目標不斷前進……
生活就是道場,也是檢驗修行的試金石。你認為,上述情形中,誰的修為更高呢?
不是共修不好,而是共修會有許多較精純的念力所能聚的能量場,有的可能與之匹配,有的可能高於,有的可能低於,每個人所處的卻是一樣的,這樣很可能並不是你真實的狀態。但是,你會誤以為這就是你。就像你有機會與好友一起乘坐他的私人飛機或是去到他的豪宅,你只是暫時感受了一下而已,這真的也是屬於你嗎?不一定。
在共修中,彼此雖然有一定間隔距離,但是,在極靜的靜坐中,落針可聞,更何況有人可能因為鼻塞而突兀的呼吸聲、放屁聲、咳嗽聲,以及過重的體味等等,都可能成為幹擾靜坐的因素。因此,除了學習基本靜坐要領、或具有相當靜坐功夫,都不建議長期地共修。
看看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們有誰是共修而成就的呢?好像沒有,都是個人孤獨的跋涉。《心經》中的「行深」,路窄處且只容一人通行。想想,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難言之隱、難言之苦、難言之欲,有多少是我們需要獨自面對、妥善把它們安放的呢?
我們要脫離塵勞、要身心安泰、要自性圓明、要了脫生死,那一樣不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呢!那一樣不是我們與上天的事呢?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需不需要區別對待呢?肯定需要的。所以,最好的,莫過於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快速地進入狀態,若能念念覺照,始終處在冥想中,那又另當別論,關鍵是我們現在到這裡了嗎?
修行乃大丈夫之行為,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丈夫,不只是身高,更是意味著陽剛、勇氣、膽識、魄力、擔當等,大丈夫更是代指有所作為的人。而在佛的十大名號中,有一個是「調御丈夫」,這就更難了,能善巧調御眾生的根性、化導他們,這是需要大智慧大慈悲才能為的。
想想我們自己,離這還有多遠,你就知道該獨自靜坐習練還是共修。很多時候,我覺得,要心生慚愧,意識到自己的淺薄,然後才能更加的勇猛精進。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