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靜坐!你所不了解的靜坐魅力

2020-11-05 定力君

賈伯斯:打開智慧的鑰匙


被譽為蘋果之父的賈伯斯曾在《賈伯斯傳》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坐下來靜靜觀察,你會發現你自己的心靈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靜下來,那情況只會更糟,但時間久了之後,這時候你的直覺就開始發展,你看事情就會更加透徹,也能更感受現實的環境,你的心靈逐漸平靜下來,你的世界會有極大的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修行,你必須不斷練習


圖片來源網絡


王陽明:最實用的養生法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通過靜坐養生。其中不乏一些名人。如以「心學」名揚中外的王陽明。他對「靜坐」明確地說:「究極仙徑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即堅持修煉"靜坐」,可以有效養生自省,獲得開悟之道,讓身心得到一個正向的促進。王陽明對靜坐的看法,非常獨特,很有現實意義。



郭沫若:人生失衡的調節器


我國文學巨儒郭沫若,也曾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靜坐帶給自己的益處。


據郭沫若在《文藝論集》中《王陽明禮讚》一文曾講:「在一高預科一年畢業之後,我竟得了劇度的神經衰弱症,心悸亢進,緩步徐行時,胸部也震蕩作痛,幾乎不能容忍,睡眠不安,一夜只能睡三四小時,睡中猶始終為惡夢所苦。記憶力幾乎全部消失了,讀書讀到第二頁已忘了前頁,甚至讀到第二行已忘記了前行。頭腦昏聵不堪,熾灼得如像火爐一樣,屢屢想自殺。」


「後來我買了本講靜坐的書,便學練起靜坐來。每天清晨起來靜坐30分鐘,每晚臨睡時也靜坐30分鐘....不及兩個禮拜功夫,我的睡眠時間延長了,夢也減少了,心悸也漸漸平復,竟能騎馬竟漕了。這是在我身體上顯著的功效。」


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名人和靜坐的事例還有很多,不管是東方的王陽明、郭沫若,還是西方的賈伯斯,C羅等等。靜坐不是為了靜坐而靜坐,而是為追求靜心,和靜心後的自我調節與突破,找尋到人生的定力。

相關焦點

  •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靜坐」做的更好?靜坐的秘訣
    人類不滿足於客體生活,所以會由靈性科學的鍛鍊來潛心鑽研他們的主體大我,以超越周遭相對世界的有限並且享受大我的永恆喜悅。這種成就只能透過深沉的靜坐而獲得。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讓靜坐做的更好呢?倘若靜坐期間,心靈的一部分留意著門鈴聲或電話鈴聲響起而準備起身,或某人想和你說話而準備開門迎接,這些都會讓你很難專注於靜坐。把自己完全交給手邊任務,讓周遭人們知道這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也會因此學習尊重它。如果你不希望靜坐期間受到幹擾,那麼就立即著手去做任何必須的安排(請人代為照顧孩子、設定語音留言等等),如此你將會在靜坐中感到更自由和快樂。
  • 靜坐冥想:專注力,卓越的試金石,情感的無敵手
    通過靜坐冥想就可以獲取這樣的專注。將呼吸調為精微狀態,身心輕盈,心神安定,進入寂靜平和之中,進入周流不斷的覺知當中,即「禪定」,或者說「入定」,或者說「專注」。《瑜伽經》上說: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
  • 靜坐丨 什麼是活在當下?
    也有人嗤之以鼻:每個人不都活在當下嗎?那麼,什麼是活在當下?怎樣理解活在當下?我們來聊一聊。《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所謂「三心不可得」。活在當下難道不是現在心嗎?若論佛性,活在當下顯然不符合佛法的經義。那麼,怎麼理解活在當下呢?活在當下,不是把心安住在當下,不是消極混日子得過且過。
  • 曾國藩:自省修身,靜坐養神
    這個觀點並不是一家之言,而是經過很多研究者所證實的。曾國藩除了不聰明之外,他的壞習慣也很多,他在剛進北京做官的那段時間裡,可以說是壞習慣最多的一個時期。那時候的曾國藩和我們後來所了解的曾國藩簡直相差十萬八千裡,他也想改掉自己身上的壞習慣。但是反反覆覆好幾次,這些惡習還是沒有改掉。後來曾國藩拜理學大師唐鑑和倭仁為師,虛心向他們求教。 倭仁教給曾國藩兩個自省的方法。
  • 30歲的時候,曾國藩學到了一個強大內心的方法——靜坐
    竹如告訴曾國藩說:「你可以嘗試用『靜坐』來養生,這種效果或許比吃藥更好。之後的17日、18日、19日,曾國藩都說早起靜坐,或者中午靜坐。萬事開頭難,靜坐剛加上的效果雖然不是很好,但是堅持下去,持之以恆,就會對人身心受益頗多,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寫:「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 靜坐冥想:大丈夫之行為,常生慚愧之心
    你是獨自靜坐冥想,還是與很多人一起共修呢?這有什麼不同呢?無論是獨自靜坐冥想還是共修,都是好的,因為都在習練。但是,成果卻很不一樣,一月兩月、短期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區別,時間久了區別就很大很大。,有的可能與之匹配,有的可能高於,有的可能低於,每個人所處的卻是一樣的,這樣很可能並不是你真實的狀態。
  • 預見,方能遇見,在靜坐冥想中提升你的覺知力
    我覺得,習練瑜伽,靜坐冥想,提升自己的覺知力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瑜伽經》中說: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否則,我們便會認同於那些轉變。那些轉變有五種,痛苦的與不痛苦的:知識、謬誤、幻想、睡眠和記憶。知覺、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
  • 簡單有效、貼近生活的處世方法: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一個人獨處、靜坐的時候要學會「靜坐常思己過」,與人聊天、閒談的時候要懂得「閒談莫論人非」。光憑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無非是:安靜的坐下來思考自己的過錯,與人聊天的時候不要談論他人的是非。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應該學會和牢記的智慧,但是你一定沒有想過,這兩句話背後所包含的智慧,其實不光是字面上所表達的意思。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出處:清·金纓的《格言聯壁》。釋義:要經常安靜地坐下來考慮自己的過錯,在與人交談時不要討論別人的是非賞析:「靜坐常思已過」是一種反省的功夫。多用「常思己過」,少「談論人非」【我是「餘家百態」,分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經歷與感悟,所見所得、所思所想,與君共勉!】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早安
    1、有人尊重你,你要清楚,他是尊重你的人品,還是你的位置。有人喜歡你,你要清楚,他是喜歡你的才華,還是你的財富。有人佩服你,你要清楚,他是佩服你的能力,還是你的權力。有人羨慕你,你要清楚,他是羨慕你的幸福,還是你的運氣。人品、才能、幸福是屬於你的,可以主宰,其餘都是浮雲,不足炫耀。星期六,早上好!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路,不在他人的行動裡,而在自我的修為裡。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做事要留些餘地,說話要留些口德,惡語出口不足以喪身,卻足以喪德。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人的嘴要吐真話、善語,不要無中生有,信口雌黃。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
    對於幫助過你的人,要想方設法的去回報對方。和別人結怨的想法要及時打消。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不要忘記那些幫助你的恩人,不去傷害那些指引你的貴人。否則,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人生會越過越難。知我者,謂我心憂。
  • 女孩房租到期,大包小包十幾天街頭靜坐 / 生命裡不只有愛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蹤,一笑而泯。愛情是沒有原因的,心動的時候,僅僅是一瞬間,就會傾其所有,不顧一切。當感情不再了,即使你去上吊,對方也不會有感覺。時間是治癒感情的良藥,也許若干年後,你再回頭,就會風輕雲淡,就會發現,自己當時有多傻。兩個人用情至深,未來可期;一個人的執拗,是偏執。你終將會發現,曾經那些讓你死去活來的過往,在歲月的長河中,會被衝刷得蒼白如紙,不留痕跡。經熱心人多方聯繫,女孩的父母已從遠方趕往重慶,接她回家。
  • 為什麼你會睡不著?
    這個時候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就好,或者睡上一覺,靜坐一會。那時候你繼續正坐,會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先祖所講的氣脈,經絡,臟腑都是在靜中參悟的。當你學會了向內看,用神看,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改變,哪怕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可以修煉,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基本上沒有門檻,並非某些人說的得到多難,修煉多麼不容易。
  • 人生之路上了解自己勝過了解他人,get這3點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
    別人和你誰更了解你自己?對於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多數人會脫口而出:當然是我更了解我自己。因為「我」和自己朝夕相處,了解自己所有的行為與情緒。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不妨先來看這樣幾個問題: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 為什麼你那麼容易被老公激怒?
    為什麼你那麼容易被老公的話激怒?大多數的女性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家裡帶孩子,很多時候我們總容易被老公的一兩句話激怒。為什麼我們總容易被老公的話所激怒呢?其實,這根源於我們內心的自我否定。就像小時候,媽媽總告訴你,「你真沒用」,於是,你把這樣負面的話一點點,一點點積攢起來存在自己的內心。我們,要如何處理自我否定?1.放下掛礙有個練習靜坐的學生,和一小批練習靜坐的人坐在一起,大家很安靜的坐著。
  • 為什麼你那麼容易被老公的話激怒?
    為什麼你那麼容易被老公的話激怒?大多數的女性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家裡帶孩子,很多時候我們總容易被老公的一兩句話激怒。為什麼我們總容易被老公的話所激怒呢?其實,這根源於我們內心的自我否定。就像小時候,媽媽總告訴你,「你真沒用」,於是,你把這樣負面的話一點點,一點點積攢起來存在自己的內心。我們,要如何處理自我否定?1.放下掛礙有個練習靜坐的學生,和一小批練習靜坐的人坐在一起,大家很安靜的坐著。
  •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不到幸福,是因為我們所要的從不是「幸福」
    有人說:「小的時候,我們要的幸福很簡單。長大後,我們要的是簡單的幸福。」我不知道,他說的這一段話是否對的。但卻時常在想,關於幸福,其實,真的可以很簡單。——題記跟朋友閒聊,談及到幸福這一個詞。他又道:「你說,我們這一輩子似乎都在追尋幸福的路上狂奔,但事到臨頭,回首問下自己關於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卻又似乎都模糊看不清了。那你說,我們這一生,到底都在追尋著些什麼呢?」聽到他這一段話的時候,也是沉默了一會,才道:「知道嗎?在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覺不到幸福,是因為我們所想要追尋的從來就不是「幸福」!」朋友似疑惑,問道:「什麼意思?」
  • 你所不了解的世界:生理需求的「性」,是我們每個人的必需品
    你若心下暗自質疑他/她有否有性生活時,他/她會是種什麼狀態,還這般孤寡野鶴一般無趣冷淡嗎?這就真成了挺好一個問題。畢竟,正如你所質疑的那樣,人之常情,哪能說沒有就沒有。佛系群體生理需求正常,某時某事時候動作姿態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