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莫泊桑《一生》
「人生從來不像意想中那麼好,也不像意想中那麼壞。」
閱讀《一生》,其實就是在了解一個人真實生活的軌跡,並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這是一個非常悽美的故事。
人性的善良,始終支撐著她直面生活,並原諒著周圍的一切。
整部小說以平鋪直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名叫約娜的善良女子平凡而辛酸的一生。
嚮往美好生活的少女,經歷了愛情的蜜甜,又遭受到了丈夫背叛的巨大打擊,在神甫和父母的勸說下,她接受了現實,甚至原諒了背叛他的丈夫和她視為姊妹的使女,她只記得他們的好。為了讓使女和她出生的孩子有個好的未來,約娜父母給了使女一個價值二萬法郎的農莊。主人公約娜為了生活的平安,在日常的生活中,她將家產全部交給了丈夫。將全部的感情寄托在兒子身上,然而,兒子長大後卻和一個暗娼生活在一起,離開了她,並將她的家產揮霍殆盡。
期間,她的母親、父親、姨媽相繼離世,「人世間的一切不外是苦痛、悲傷、不幸和死亡。人人都在欺騙,人人都在說謊,事事令人煩惱,事事令人落淚。在哪裡才能找到一點安靜和快樂呢?顯然只能在另一個世界裡!那時靈魂已從人世的苦難中解救出來。」(P151)
就在她孤單和絕望的時候,二十四年沒有見面的使女蘿莎麗回到了她的身邊,並為她打理著一切,成了她生命中最可靠和可信的陪伴。為了為兒子還債,她不得不變賣了家產,即使如此,她依然對兒子報有極大的期盼。
她去巴黎尋找兒子,沒能找到兒子,卻又為兒子還了債務。她在絕望中回到了她已紮下根的農村。
最後,當她從兒子的信中得知兒子的那個暗娼將要死去,並在三天前生下一個女嬰時,她首先想到的是要把那個可憐的女嬰接到身邊,並在使女的提醒下,為了那個女嬰的未來,讓兒子和那個暗娼辦理了結婚手續。
故事始終貫穿著善惡有報的主題。
約娜的一生是平凡且痛苦的,但她始終以善良的心去對待一切,甚至是背叛自己的親人。最後,在她絕望無助時,她的福報回來了。她寬容對待的使女回到了她的身邊,並為照顧著她生活中的一切。
小說中也穿插著關於宗教信仰的問題。比科神甫始終以所謂的息事寧人為目標,關于于連和使女通姦的問題,在他看來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事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甚至約娜父母也可能會有這樣的事,於是他處理的辦法是:給使女一個農莊,並負責給使女找一個丈夫結婚,從而使人生實現表面意義上的完美;而新來的、看上去大概只有十五歲的小神甫託耳彪克卻與老神甫截然不同,他要改變一切,而他所做的,卻導致全村人都不願再去教堂,他在處理於連和琪爾蓓特夫人通姦的問題時,是沒有人性的,特別是在他對正在生產狗仔的母狗的殘殺,更表露出了宗教最為殘酷的一面,於連和琪爾蓓特的悲劇也是他一手策劃的。這也正如約娜所感受到的「約娜對這種責備看得很明白,她覺得這些人表面是一套,實際是另一套,他們違背良心,對一切都害怕,明明是怯懦卻還要用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粉飾,她對所有這一切從心底裡感到氣憤。」(P191)同時,也使得人們對基督又有了新的看法。基督徒的行為規範,以神在聖經裡留下的法律(例如十誡和申命記等等)為準,如果基督徒行為觸犯了神的法律,例如偷竊、通姦、淫亂等,會被從神的家庭裡開除,天主教稱之為絕罰。只有真心悔改才會被重新接納為基督徒。實事正如約娜所說,那些一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更加諷刺的是,在整個社會都虔誠地信奉基督的法國,到處都是偷窺,通姦更是明目張胆地猖狂,而這些人卻時時刻刻地頌唱著耶穌基督。他們幹盡壞事之後,只需要到教堂那個說謊的地方以說謊的方式表示一下懺悔即可,出了教堂就還可以繼續幹他違背良心的壞事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實際上是基督耶穌在鼓勵人們幹壞事,只要幹了壞事,來教堂給神甫說一聲就行了,以後該幹壞事,儘管放心地去幹就行了。實事不正是如此嗎?
行文中對周圍環境及其變化的細緻描寫,起到了烘託故事的作用,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
故事的結局是悽美的,也是唯美的。如絕望中看到的一盞衝破黑暗的燈,給人以心靈中對善良回報的感激。
人生的意義,正如最後的那句話:「人生從來不像意想中那麼好,也不像意想中那麼壞。」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
這部小說是莫泊桑先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享譽世界的大文豪託爾斯泰先生對這部小說的評價非常之高:
「《一生》是一部出色的長篇小說,不僅是莫泊桑其他作品不可比擬的優秀之作,而且或許是在雨果《悲慘世界》之後的最佳法國長篇小說。」(《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俄] 列夫·託爾斯泰 著/王志耕 選編/王志耕 李莉 杜文娟 譯 商務印書館出版 2020年5月第1版 2020年5月第1次印刷;第38頁)
的確是一部值得認真品讀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