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東西,你只是以為自己無法捨棄而已.
當你真正下定決定捨棄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你並沒有那麼需要。甚至在捨棄之後,會疑惑自己當初戀戀不捨的到底是什麼。
01. 關閉朋友圈是什麼體驗?
我時不時就會停用朋友圈,每周只打開看一次。
打開朋友圈時,會屏蔽掉無意義的內容。這樣即使攢了一周的朋友圈內容,看起來還是很快。
而且發現,一個禮拜不看並未錯過朋友們的精彩生活,反而因為篩選讓朋友圈變得更有意思了。
( 微信關閉朋友圈後的樣子 )
為什麼要關掉朋友圈?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明明是要看時間,結果順手打開微信,點到朋友圈,刷一下,沒有了,關掉,過一會想起來還沒看時間……
我做過一個實驗,就是把原來放在最順手的微信App換成相機,結果 1 天會誤點相機十多次,每次打開才發現是相機,於是又關掉。
不信大家可以試試,我們每天無意識點開微信的次數遠超想像。我們像上癮一樣做這樣無意義的動作,其中的危害不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而關閉朋友圈後,點開朋友圈會變得很麻煩。即使打開微信,發現點不到朋友圈,就會覺察到自己又無意識在刷手機了,慢慢的會減少拿手機。
( 實驗的時候把相機和微信換了位置 )
02. 信息焦慮和網際網路淺薄症
不斷刷朋友圈(包括微博抖音等各種不停帶來刺激的信息)的危害在哪裡?
1.會浪費時間
了解一些大腦科學的人會知道,大腦並不像電腦一樣可以多任務迅速切換。
當我們被一個新的消息打擾了一下,大腦就需要好幾分鐘的時間來回到思考或者學習的狀態。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小時無意識的看了5-6次微信,其實這一個小時都被浪費了。
2.會變得淺薄
我們不停的在發現新的刺激之中忘乎所以的時候,它也在不停的打斷我們的專注、沉浸的狀態,不斷讓我們分神,做事低效……
與之相反的是,人在專注的時候,大腦的所有神經元都在思考解決這個問題,會形成化學反應,讓人的思緒非常清晰,各種靈感湧現。
我們聽過很多科學家的故事都是想問題想的入迷了會撞到樹上一樣。他們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正是得益於他們這種專注的好習慣。
網際網路淺薄症這個詞我是在《冬吳相對論》中聽到的,裡面有一句話:
如果你能在這一秒鐘任何東西都不想,只想這一件事情的話,你就會發現你充滿了能量。內在的那種次序感、寧靜感和那種能量,是非常強的心理能量。但我們現在不停地在被打斷,從一個有意思的信息跳到下一個有意思的信息,享受這種外界刺激帶來的愉悅感,越來越少進行深度思考了。
3.會更焦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看朋友圈非常容易引起焦慮。尤其是在陷入低谷和自我懷疑的時候,看朋友圈很容易引起焦慮變得更喪。
比如:深夜的時候,刷到一條朋友圈,華為入職 3 年的員工年薪 50 萬。想想自己現在還沒這年薪呢,就很焦慮。但都大半夜的了也不能做啥,於是跑去刷抖音或者 B 站,來緩解這種焦慮。
結果沒休息好,第二天很疲倦、缺乏精力,很多重要的時間就拖延著不願意去做。
但是拖延完到了晚上又更焦慮了,還帶著負罪感,更容易去找那些刺激的娛樂內容來麻痺自己,就這樣不停陷入惡性循環。
這不是朋友圈的問題,根本上是現在的信息在不停製造能引起我們焦慮的內容。
網上非常多明明是講成長的文章,結果越看越焦慮。但當我們看好的書籍的時候,常常會感到釋懷和安心,當然也有好的文章能做到這點。
所以下次看到各種讓你焦慮的信息,不管聽上去如何正確,都應該丟棄。現代人的焦慮已經多到走不動了,再增加自己焦慮毫無意義。
03. 寫在最後
現在的信息無孔不入,怎麼才能避免呢?
我自己每天都會隔絕信息一段時間,有時候是不帶手機下樓散步,有時候是關掉手機電腦看書。隔絕了各種信息之後,我們會很容易想清楚並獲得內心的平靜。
還有就是不要陷入到網上的各種「應該」當中,比如:應該早結婚,應該要趁年輕奮鬥,每個人都應該早早買房,都能財富自由.
我的辦法就是,在婚姻、財富、成就這些大事情上,慢慢找到自己認定的最小標準。只要達到了這個標準就不過度焦慮,以放鬆的心態去努力,實現更高的目標。
在自己的節奏裡努力並獲得成就感,才可以抵禦外界的各種壓力,否則很難說不被外界影響。
目前我只想到一些小辦法,希望可以在這種洪流當中多保持一份清醒。大家要是有好的方法可以在留言區分享,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