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X,是某行政單位下轄的刊物編審。平常喜歡在朋友圈轉發一些公眾號的學術及時政文章。我經常在半夜收到他連續幾條轉發文章。
有時一起吃飯,除了聊聊彼此單位的狗血事件,常驚嘆於他對社會某些「非主流」觀點的執著和認真。
一次,他很驚奇地跟我說:好奇怪啊,為什麼我轉的那些那麼好的文章都沒人看,而偶爾發自己居家生活的有趣照片,瞬間就幾十個人點讚和留言?
我告訴他,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朋友圈是私隱窺探器,相對於你發的那些學術文章,人們更關心你的真實生活。
他驚奇地說:我發的那些文章也是真實的啊,至少代表我的態度啊?
我不置可否。
武漢新冠狀肺炎病毒肆虐期間,他一直跟蹤社會抗疫動態,前後給我轉發了不下數十條的有關文章。
時間久了我就勸他,除非你覺得非發不可,否則微信朋友圈最好不要發東西,因為裡面魚龍混雜,不一定都和你志同道合。不客氣地說,發朋友圈其實有百害而無一利。
他當然不以為然,覺得我太偏激,勸說自然無效。
問題來了,最近他在朋友圈轉了一篇某著名學者關於防疫的《不要把XX當成一場戰爭》的批評文章,與所屬單位的黨員同事Y掐起來了。
Y在其朋友圈「氣勢洶洶」留言,什麼「五原則,三堅持」之類神神叨叨的話,質疑朋友的立場,批評他不該亂轉東西。
朋友當然一句也聽不懂,但Y的架勢可把他嚇壞了。朋友反駁說自己不是黨員,而且批評難道就是不愛嗎?
兩人的扞格升級,朋友一氣之下把Y從微信朋友中刪除了。
事情還沒完。一日,朋友的上司突然找他談話,說X已將你告到上面去了,雖然我不同意他的做法,但你要小心。你是不是在單位待傻了,現在不管是黨員還是非黨員,只要是公職人員,都不能亂說話,尤其不能在朋友圈亂轉東西。
你永遠也想像不到朋友聽到這個消息時震驚的程度,他整個人都傻了。呆立許久,默默地掏出手機,刪掉了之前轉的朋友圈的所有文章。
這件事本身給我帶來的觀感,遠未達到如他一般的震撼程度。但對於Y的心理,我是很好奇的。
剛開始Y在同事轉發的文章下留言反駁如果是為了他篤信的主義而商榷的話,那麼後來的告狀則是節操碎了一地的下三濫手段了。
也許你要告訴我,有沒有人真的相信他所相信的東西,我想是有的,我也親眼見過。剛開始也是這麼善意地揣測X的。之前對其有所耳聞,曾經在不只一人的口中聽到他敢於「仗義執言」,替人說話不怕得罪人的評價,可謂印象不錯。
但他的告狀無情地將這種印象摔得粉碎。
客觀地說,他也未必是不信那一套。但我寧願相信他之前的所謂「仗義執言」,所謂「敢說真話」,不過是刻意製造的某種人設而已。這個人設的作用無他,乃是為了將之與周圍的人區別開來。
要知道,要在那個食槽裡脫穎而出,不顯示點與眾不同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他真的只是篤信某種主義那麼簡單的話,眼見同事的這種意見的表達,他大可與之探討,與之爭論,甚至爭吵,相持不下也大可擱置,或和而不同,或從此形同陌路,相互不待見。
但去告密是我等萬萬做不出來的。一個如此這般告密的人,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卯足了勁扮演爪牙和鷹犬的人設待價而沽,要麼就是已經搞不清公私分別的「現代紅袖章」,走火入魔了。
朋友說從此不發朋友圈了,我苦笑著調侃,我勸再多也沒用,凡事還是得經歷了才明白,所謂吃一塹長一智。
我不看朋友圈,不發朋友圈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一是你發的東西其實根本沒人看。現在人們包括我自己有一種通病是異常自戀,太把自己當回事了。那些你不怎麼熟的人,別以為人家需要靠你發的東西來了解世界大事和最新信息。因為隨著媒體平民化,網絡信息的爆炸程度超乎你我想像,你發的那些除非是自己寫的或你是當事人,否則難免是轉了無數次的二手貨。
對,你會說你初衷是好的,但我告訴你,經常發的這些東西對身邊人來說很可能是垃圾。因為可能已經妨礙到人家了。也許人家在心裡罵你呢,只不過表面上不好意思開口罷了。
二是製造人設不一定非得上朋友圈。
要表達觀點吧,你得承認朋友圈並不是表達觀點的理想之所。因為這很可能落入向同事朋友談工作不滿,向親戚朋友述說生活孤獨的尬聊境地。
相較而言,其他社交平臺如各種社群、知乎、微博、頭條、豆瓣等都各有專攻,比它強多了。
除了做生意搞推銷,你犯不著製造這樣的人設,否則想通過朋友圈表達某種態度宣傳某種理念那是白搭。
因為一,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你身邊的親戚朋友才不會把你當回事呢,你算哪根蔥。退一萬步,他們關心的只是你的生活,而不是你的理想。
有人說屏蔽朋友圈如設置為僅三天可見,會把真正關心自己的剛學會上朋友圈的姥姥拒之門外。這或許說得對,但你有發朋友圈的閒工夫,不如親自多去看看老人家。
至於筆者,說點您可能不愛聽的話,除了工作群要上微信沒辦法,否則不要說朋友圈,連微信都早就卸載了。玩微信朋友圈純粹是浪費時間。
有人說朋友圈的內容百分之九十是垃圾我覺得並不過分,你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章很可能是15塊錢買來的。那些粗製濫造雞湯和不厭其煩販賣焦慮的自媒體已經算好的了,造謠甚至詐騙的我想你不是沒見過吧?
三是朋友圈不值得你看。
反過來,歲月如白駒過隙,人生太短啦。因此我們要看就要看最好的,那麼多好的東西你都看了嗎?那些躺在你書架上的古今中外的大經大典;豆瓣評分高於8分的那成千上萬部好電影;光這些你這一輩子就看不過來了,更別提你還有那麼多專業的技術性的資料要看,還有那麼多未來應付裁員不至於讓自己淪為廢物的能力要培養。 這些東西你都看了嗎?
說得更極端一點,現在對許多大咖來說,甚至看書都是一種奢侈了。我的意思不是沒時間看書,而是他們認為讀書看文章妨礙思考……
非誠勿擾節目裡有一期主持人孟非問一個在國外做程序猿的清華學霸,你最近在讀什麼書。學霸的回答亮了,「記不起來了,已經好久沒看書了。」
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公開說自己十多年沒看書了。一時之間社會輿論譁然,認為這是對當今的青年是一種誤導,不好。
我卻不這麼看。從《佃農理論》到《經濟解釋》,我看過張五常先生的幾乎每一部書,跟蹤過他博客的幾乎所有動態,因此略微理解他上述的話的意思。
他習慣每個月由海外的弟子及同事廣為搜羅後,擇其一二給他發來一兩篇近日發表的論文了解領域動態和世界大勢。他這個層次的人,在經濟學的領域內,已經很難有什麼書能夠入他的法眼,更不用說那些胡說八道的狗屁文章了。
你或許要問,現在形勢一日千裡,不看網絡的這些東西,要怎麼隨時了解身邊的大事?有的,一如上述張五常的例子,專業的除了看相關領域最新的發在權威雜誌的論文或時評,二也是張老強調的,親入市場去調查,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
所以,是時候關閉你的朋友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