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清華大學的講座裡提到:
過去婚姻的七年之癢,到如今,來離婚的夫妻,大多都沒有熬過三年。
在從七年到三年,從甜蜜到平淡,從平淡到矛盾重重,家庭瑣事、感情不和或許並不是夫妻矛盾的根本原因。
經營一段好的婚姻,也是一門學問。
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克裡斯多福在他的著作《親密關係》裡寫下這樣一段話:
親密關係的過程,一開始是互相吸引,然後一步步發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墜入情網,難免會有過高的期望,以致最後掉入幻滅的深淵。在夢想幻滅之後,人會開始懷疑親密關係的真正價值。
這段話裡包括了一段親密關係兩個最重要的階段:
1、月暈階段:這一階段的男女,看到了對方身上吸引自己的某一個點,對這段關係充滿了憧憬。
2、幻滅階段: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的真正動機,其實來自於自己潛意識裡的需求,當需求很多次不被滿足的時候,他們也開始衡量這段親密關係真正的價值。
吸引之後就開始有幻想,幻想就有所期待,期待沒有辦法實現就會變成失望,失望的累積,最後就會變成絕望。
這就是一段婚姻和愛情從「月暈」走到「幻滅」的心理變化過程,怎樣才能經營好婚姻生活呢?
克裡斯多福·孟 說:
你的親密關係伴侶,是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一段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真自我的過程。
我們生活中大多數夫妻的婚姻總會時好時壞,有時陷入僵局有時和好如初呢?
其實夫妻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需求能否被滿足的心理訴求。
當然,需求能否被滿足,更是很多夫妻狀態的直接影響因素
簡言之:當兩個人在一段關係當中,獲得足夠的&34;和&34;時,夫妻關係才能和睦且持續。
「期望」和「利潤」被稱為夫妻關係的潤滑劑,一點不為過!
那怎樣才能經營好一段婚姻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夫妻親密關係的本質,是兩人之間的相處生活的&34;。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聽到&34;,&34;諸如此類的話。
可是我們仔細想來,衡量愛和不愛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上面已經說道,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通常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所謂的愛,事實上是由於伴侶的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或對於重要感與歸屬感的需求 。
衡量他/她愛你的標準,是他/她是否滿足了你對他/她的&34;。
這個期望可能是情人節的一捧花,結婚紀念日的一個蛋糕,甚至是早晨起來的早安抱。
也可能是朝夕相處裡,漸漸被放大的缺點,發現他/她越來越不像初識時那樣對自己百依百順。
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他/她越來越和自己期望的,想讓對方成為的,理想伴侶的樣子背道而馳。
期望不能被滿足,就越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積攢了太多的失望,就會有離開的準備。
然而,他/她不知道的是,這一段關係的破碎,其實都是自己的期望不能被滿足的結果。
大千世界,誰能一直滿足我們的需求呢,在親人,夫妻,朋友,兒女這四種親密關係裡,能一直滿足自己的需求的人數,幾乎為0。
一段關係,真正的目的,不是給予或者接受彼此的愛。
而是在前期給予和接受的過程中,找到真正能夠滿足自己期望的東西。
然後自己去尋找,去創造,去得到,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寄於伴侶。
我是本文的作者 歡迎大家關注我,每天一篇優質好文,期待和您一路同行!
本文為原創作品,請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