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就是在挖掘自己,而想要頓悟,需要經過三個境界

2020-09-09 用戶2066704076911198

人不可以沒有信仰,但也不能完全依賴於信仰。因為究其本質,信仰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鑑於這樣的意識,很多人都認為佛教本身就是一種迷信思想,與崇尚科學的現代人相比,佛教信徒顯得有些荒誕。但其實這是因為很多人並不了解佛的本質,信佛不一定能長生,信佛也不一定能快樂,但是通過對佛的追求,卻可以讓一個人明悟自己的內心,讓一個人更加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求佛,就是在挖掘自己,想要頓悟,需要經過三個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有人說佛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其實佛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在生命誕生那一刻,靈魂深處就已經烙印下了慧根,通過後天不斷與整個世界進行交流,從而慧根覺醒的程度也慢慢提高,總有一天領悟了世間的一切。初次了解佛的人,往往對佛有一種虔誠的信仰,認為佛,能夠化解生命當中的一切苦難。不過這只是一種誤解,佛並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也不能夠遠離娑婆世界。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每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佛。理想中的佛,只不過是心中佛的倒影,本心一直存在,佛無需刻意追求。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所以會感到迷茫,就是因為對於有些事物的認知陷入到了誤區。以前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問題,閉上眼,你是否相信世界依然存在?有人認為在佛的世界當中,世界並不缺,因為整個娑婆世界都是一種幻覺,是因為人心深處的貪嗔痴引發外界的反饋,進而產生了這個娑婆世界。有人認為在佛的世界當中,整個世界的存在是非常客觀的。因為不管你閉不閉上眼睛,世界都依然存在。其實,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並不重要,心有心無,只在一念之間。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對於世界的認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對於佛的了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觀念。相同的因並不能夠造就相同的果,更何況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種下不同的因。與別人討論自己心中的佛,是一種無知,更是一種褻瀆,因為佛並沒有一種固定的形態。根據每一個人的因果,佛能夠做的就是幫助人們在娑婆世界當中找到本我。頓悟之後的人,也只不過是發掘了內心深處,原本就已經存在的佛。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在佛教當中,菩提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樹。當年佛祖就曾經在菩提樹下苦修,最終得以明悟本心,頓悟成佛。其實眾生皆是菩提,因為眾生,心中皆有慧根。人雖有東西之分,但佛卻無南北之別。1000個人的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但是1000個人的心中卻有一個共同的佛。佛並非是一種具體的概念,而是一種真真實實存在於精神世界中的意象。在尋找佛的道路上,需要的只不過是指明燈,而不是佛本身,因為佛已經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世人所要做的,只不過是朝著固定的方向前進。

以嬰兒的心看待整個世界,世界都是清淨的。但是以成人的心去看待整個世界,世界是錯綜複雜的。世界本身並沒有發生改變,變得只不過是人心而已。佛也只不過是讓自己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娑婆世界,能夠明白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相關焦點

  • 人生三境界,你在第幾境界?
    文/安冬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初次聽聞這人生三重境界,是在很多年前,初中班主任老師與我們閒聊時講的。那時候,最喜歡聽班主任談人生,比聽課有意思多了。因為喜歡,所以聽得格外認真,以至於他說過的很多話,我都記憶猶新。這裡的人生三境,分別取自三首經典宋詞,意優美、寓意深刻。
  • 命苦之人,如果沒有這三個「頓悟」,餘生很難解脫
    最終,這位讀者在那段失敗的婚姻之中,煎熬了三年之後,終於決定放手,還自己自由。我想,當那位讀者選擇了放手的時候,就是她「頓悟」的時候,她真的能心無牽掛的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了。命苦之人,如果沒有這三個「頓悟」,餘生很難解脫。
  • 人生頓悟問黃梅
    頓悟更主要的是通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可能是瞬間。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穎悟。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當人們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係並產生了頓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餘生不長,一定要讓自己活得舒服一些。 6 友誼的最高境界 聯不聯繫 都沒忘記 最好的友誼,大概就是「不在身邊,卻在心間」。
  • 學習是挖掘自己潛能的只好方式
    我們努力的去學習其實就是想找到本該屬於我們的東西,如果沒有被挖掘和找到的話那麼我們就跟本屬於我的東西無緣了。潛能在哪裡?就在我們的身體裡,需要我們把它喚醒,它才能對我們起到作用,才能發揮它原本的特質。人的能力就是潛能外化的表現,潛能被喚醒了人的能力就得到提高了,所以會給人造成一種假象覺得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其實不是的,人是無法改變的。
  • 人生的三個不同境界
    最近讀到蔣勳先生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把人分為三個不同的境界:第一個境界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個境界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個境界說: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工作更需要悟性
    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捧打不回,這就是有無悟性的區別,智慧有大小,悟性同樣也有大小之分,悟性高,知天曉地,明古道今,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悟性是一種境界的體驗。有悟性的人,其層次不斷攀升,每有所悟,便有喜愉。悟有頓悟和漸悟之別。
  • 修行的境界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一場頓悟的過程,從無到有在到無的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是空空而來本就是一個無形之體,這一生我們經歷了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也曾經歷了生離死別;我們這一生有過嚮往,有過執著,也曾助長過內心的貪慾,虛榮,傲慢之心。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婚姻的境界,教育的境界,生命的境界……最好的友誼,大概就是生活不易,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若是不懂釋懷,只會苦了自己。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餘生不長,一定要讓自己活得舒服一些。友誼的最高境界聯不聯繫都沒忘記最好的友誼,大概就是,「不在身邊,卻在心間。」生活不易,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所有人都在哭,而我希望自己是在笑。人生一世,譬如朝露,誰能沒點遺憾呢?若是不懂釋懷,只會苦了自己。
  • 做事有章法(三)挖掘需求
    他們的理由是:在這幾種動物中,孔雀最弱小,它最需要人的保護。之所以得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答案,原因在於結論背後的出發點不同。第一種選擇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把自己的安全作為思考的出發點;第二種選擇則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基於對方的需要出發。
  • 名家談寫作|張悅然:小說裡的「頓悟」
    而且頓悟特別適用於短篇小說,因為在有限的篇幅裡,很難充分展示人物所發生的複雜改變,頓悟成為一種展現人物改變的高效而極簡的方式。同時讀者不必經過漫長的閱讀跋涉,在短時間內,就能收穫一份提純的思想、濃縮的智慧。詹姆斯·喬伊斯(1882 - 1941)在西方當代短篇小說裡,頓悟的使用極為普遍。
  • 我們想要的理想人生,究竟長什麼樣子?
    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和最終的頓悟。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人如果沒有登高望遠,不能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人一生最高的境界(頓悟)
    ,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自己開心無悔工作與生活,其實都是一場日復一日的輪迴。無論再忙再累,也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
  • 周國平:人生有三個境界
    周國平說過:人生有三個境界,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可是,與我們而言,大多數的都只是平凡人,而達不到平凡的境界。心境做到了平凡柔和,不懼流言,不畏世俗,這就能夠無堅不摧了。就像是有一句話說的「大道至簡」,真正成功的人,其實是先做到了平凡,輕裝上陣,方能無往不利。就連第一個境界,我們許多人也是無法企及的。
  • 男女相處,達到這三個境界,「真愛」妥妥的
    別不信,男女相處,達到這三個境界,「真愛」妥妥的。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她也覺得女人沒必要付出太多,可慢慢地,俞淑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因為她很愛男朋友,所以不想要看到他一個人在努力。真愛雖然難得,可在相處的細節裡,若是你們能夠達到這三個境界,那麼必定是真愛。
  • 讓男人長期深情愛你的手法:挖掘「共性」
    愛情就像是一株樹苗,需要不斷澆灌,需要不斷去經營。經營愛情,讓男人長期深情愛女人的方式,挖掘「共性」。「共性」,會將兩個人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兩個人愛吃的一道菜,喜歡的電視劇,或是欣賞的明星,看過覺得很好看的書,等等,都會讓愛情變得濃鬱。愛一個人想要長久地在一起,就要找兩個人的「共性」。
  • 頓悟時刻:人生的突發改變隱藏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湯尤的轉變發生他高二的那一年,而讓湯尤頓悟並且改變的,卻只是一個小小的油漆工人。高二的時候湯尤一家買了新房子,新房子需要裝修,偶爾湯尤會跟著自己的父母去正在裝修的新房子裡轉轉,然後繼續自己無憂無慮的生活。有一次裝修的負責人看到湯尤從來不認真讀書看書,就和他聊了起來。
  • 詩意人生‖一種境界,凡事從心而過
    人之所以會有痛苦,常常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自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生活中我們常常處於無意識的狀態。我們莫名其妙的產生各種情緒,各種煩惱,痛苦纏身,找不到出路,怨天尤人,因此悲觀。02如果,我們開始意識到,其實是自己把自己推進了苦海,就不會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