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以沒有信仰,但也不能完全依賴於信仰。因為究其本質,信仰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鑑於這樣的意識,很多人都認為佛教本身就是一種迷信思想,與崇尚科學的現代人相比,佛教信徒顯得有些荒誕。但其實這是因為很多人並不了解佛的本質,信佛不一定能長生,信佛也不一定能快樂,但是通過對佛的追求,卻可以讓一個人明悟自己的內心,讓一個人更加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求佛,就是在挖掘自己,想要頓悟,需要經過三個境界。
有人說佛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其實佛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在生命誕生那一刻,靈魂深處就已經烙印下了慧根,通過後天不斷與整個世界進行交流,從而慧根覺醒的程度也慢慢提高,總有一天領悟了世間的一切。初次了解佛的人,往往對佛有一種虔誠的信仰,認為佛,能夠化解生命當中的一切苦難。不過這只是一種誤解,佛並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也不能夠遠離娑婆世界。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每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佛。理想中的佛,只不過是心中佛的倒影,本心一直存在,佛無需刻意追求。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所以會感到迷茫,就是因為對於有些事物的認知陷入到了誤區。以前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問題,閉上眼,你是否相信世界依然存在?有人認為在佛的世界當中,世界並不缺,因為整個娑婆世界都是一種幻覺,是因為人心深處的貪嗔痴引發外界的反饋,進而產生了這個娑婆世界。有人認為在佛的世界當中,整個世界的存在是非常客觀的。因為不管你閉不閉上眼睛,世界都依然存在。其實,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並不重要,心有心無,只在一念之間。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對於世界的認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對於佛的了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觀念。相同的因並不能夠造就相同的果,更何況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種下不同的因。與別人討論自己心中的佛,是一種無知,更是一種褻瀆,因為佛並沒有一種固定的形態。根據每一個人的因果,佛能夠做的就是幫助人們在娑婆世界當中找到本我。頓悟之後的人,也只不過是發掘了內心深處,原本就已經存在的佛。
在佛教當中,菩提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樹。當年佛祖就曾經在菩提樹下苦修,最終得以明悟本心,頓悟成佛。其實眾生皆是菩提,因為眾生,心中皆有慧根。人雖有東西之分,但佛卻無南北之別。1000個人的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但是1000個人的心中卻有一個共同的佛。佛並非是一種具體的概念,而是一種真真實實存在於精神世界中的意象。在尋找佛的道路上,需要的只不過是指明燈,而不是佛本身,因為佛已經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世人所要做的,只不過是朝著固定的方向前進。
以嬰兒的心看待整個世界,世界都是清淨的。但是以成人的心去看待整個世界,世界是錯綜複雜的。世界本身並沒有發生改變,變得只不過是人心而已。佛也只不過是讓自己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娑婆世界,能夠明白自己的未來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