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但老了的境遇,每個人卻不一樣。有的人安享晚年,兒女孝順,過得很幸福;而有的人卻晚景悽涼,生了病都沒錢去治,更沒人照顧他們。
那些晚年過得不幸福的老人,原因往往也不能全怪子女,有時候恰恰是自己造成這樣的。老話說上慈下孝,父母慈愛,盡心盡力撫養過孩子,真正地為孩子著想過和付出過的,一般孩子也會孝順和尊敬父母的。
但凡那種晚年過得不幸福的老人,家裡十有八九都是有矛盾的。父母和子女之間有矛盾,子女和子女之間有矛盾,你埋怨我,我埋怨你,誰都覺得自己吃虧了。
這種家庭中,到父母老的時候,子女就你推,我推你,誰也不願意為老人付出。老人也就更埋怨子女,罵子女不孝。其實,如果父母做好下面這三點,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1、發自內心地無私地為子女付出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除了這種愛之外,其他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愛情很美好,但無論多麼美好的愛情,兩個人之間都是要講求對等的。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的愛之外,沒有白得的東西,包括愛情。
都說母愛偉大,為什麼呢?就因為母愛是無私奉獻的,是不計任何回報,只要孩子過得好就感到幸福的愛。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愛,一個幼小的生命才能成長起來,人類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一般的父母都會為孩子無私奉獻的,但也有一些父母會生而不養。或者雖然養了,但動輒打罵孩子,精神上也虐待孩子等。他們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是這樣的父母,那叫子女如何來愛父母?所以等到父母老的時候,子女就會表現得不孝順,這不孝順的根源其實還是在父母自己身上。其實,能夠為孩子付出,也是一種幸福,父母要珍惜這種幸福。
2、對子女之間要一碗水端平
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有很多實際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年輕時造成的問題,到年老時又回到父母身上,這是一種因果,有了前面父母不公平的因,就有後面父母晚景悽涼的果。
《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中說:「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意思是: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也是這樣,子女不計較家裡貧窮,但很計較父母的不公平。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追求公平的,父母的偏心,直接會傷害不被偏愛的那個孩子的心。
而被偏愛的孩子,又會養成很多優越感,他還會覺得也許父母私底下也在對別的孩子好。他這一想後,自然也就不感恩父母了,相反還在想是不是自己吃虧了。那等到父母老了時,兄弟姐妹之間就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願意贍養父母了。
3、少管孩子的事,給自己留好退路
孩子成家立業後,等於小鳥已經展翅高飛了,那做父母的就不要去管他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孩子自己的人生也要孩子自己去走,父母是永遠也代替不了他們的。
但有些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大旗,肆無忌憚地去幹涉孩子的生活,尤其是一些婆婆。她們特別喜歡管兒子家的事,結果管來管去就管出婆媳矛盾了,最後弄得家庭不和睦。
父母有管孩子的那些時間和精力等,倒不如管好自己的生活,給自己留好退路。父母要多留一些積蓄,做一些養老的規劃,然後按這規劃辦事,儘量少給子女添麻煩。
如果老人身體狀況還不錯的話,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來可以打發光陰,二來還能賺些養老錢。如果經濟上不成問題的話,那就出去旅旅遊、釣釣魚、跳跳廣場舞等,要把養身體放在第一位,而不要去幹涉小輩的事。
結語:
老人努力做到上面這三點後,不僅會得到子女的孝順,還會得到子女的尊敬。人心都是肉長的,父母的努力,孩子也是看在眼裡的,自然也會體諒和感恩父母。
子女之所以會孝順父母,不單單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更是子女對父母的愛,是一種感恩之情。我養你小,你養我老,父母和子女之間也要互相幫助和體諒,家庭才會和睦團結。
一輩子其實很快的,真的一眨眼的工夫,所以凡事不要太計較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發生矛盾,也要學會彼此包容和原諒,血脈相連的親情是永遠也割不斷的。
人老了,難免會做出一些糊塗事來,子女就要多包容父母。每個人都只有一對父母,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去,那就只有歸路了,所以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光陰吧!子女多陪陪父母,多和父母聊聊天,這就是幸福。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