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他去參加了培訓班,同班同學在畢業之後,都靠著新學來的知識或技能開始在賺錢了,他去應聘了好幾家公司,卻沒有任何進展?
這絕對是花費高額成本參加各類培訓班後,大多數人的想法,尤其是自我成長或成功學等課程,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覺得信心滿滿,認為接下來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難,可是回到現實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卻又發現先前學到的認知漸漸開始模糊,似乎又回到一開始的狀態了。
夫學,所以成材也;恕,所以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轉矣!《人物誌》
學習新的職能課程,是為了讓自己學會更多的工作技能、知識,在職場上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眼界,當你要學習不同的領域或接受新的觀念時,你必須放開心胸去揣摩、體會另一種知識的運作和人的行為,如果你不是打從心底願意的話,你是不會改變的。
你學習的通常是自己的專業、管理、財務、行銷、運營等領域,你會發現你喜歡或是擅長的就在某個領域,當你要「跨界學習」時,通常學習的效果並不會太好,如果課程內容又趨向於通識教育的時候,在學習的時候就不容易針對每個人的特質來因材施教,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認真學習。
學習示意圖
雖教之以學,材成而隨之以失。《人物誌》
劉劭認為,即使人才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在成材之後,仍然會將很多與自己本性不符合的知識統統丟掉,不會去實踐或記住它。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這項課程不是自己選擇去參加的,即使學習完成,過了一段時日,沒有實踐和日積月累的練習,特別容易將學習內容拋諸腦後;如果是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就會時時的練習和不斷的實踐,你會習慣性的用自己在某個偏材領域的思維及自身的邏輯來取捨需要用的知識。
國人喜好「學習」是一項傳統,而且現在流行什麼,通常都會有人一股腦的跟風,深怕錯過了什麼重要的機會,可以「魚躍龍門」。以老師本身的學習及授課經驗可以告訴你,如果一開始,你沒有弄清楚「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你就會花費很多的知識稅在浩瀚的培訓世界中摸索,金錢不足惜,學習的「黃金時間」才是最大的資源浪費。
別跟風學習
學習前,記得先回溯自己在童年、青年、求學過程或工作的經歷中,找到自己真正擅長,也願意長期耕耘的領域,最好有機會找自己的老師、好友、家人談談,了解一下在他們的眼中,你的優勢在哪裡。參照第三人的看法,才有機會修正自己。
很多人在求學的過程,選擇科系或專業時,常會受到家人的期望、社會的熱門職業、同學的鼓動及過往對成功人士的認知來決定自己要做的職業,有一部分的人在進入社會或職場後,才發現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檢視自己的強項、競爭力
此時,你要靜下來想一想,目前的專業如果不是你特別喜歡的,但是你已經花了這麼多年的求學時間在這上面,那它是你擁有的謀生工具,維持你的生活水平,照顧你的家人,此時此刻,更應該就目前的基礎,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強項-如喜歡挑戰新鮮事務、喜歡接觸人、創意、研發、管理、整合等,讓你在原本的職能基礎上,加上你的強項,這樣你才會在職涯發展上,更進一步提升,也找到屬於自己喜愛的領域。
文/擇天老師
立志將傳統文化系統化、簡單化,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國學傳統文化的益處。
取材/中國古代人才學《人物誌》
適用/識人學、人才管理、認識自己
文章內容均為原創,歡迎分享,不得轉載哦!
—— END ——
我是#擇天老師#歡迎您「關注」和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