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經歷了南京近代史的百歲老人

2020-11-05 口豎這世界

這篇文章是迄今寫得最長的一篇文章,寫這篇文章加畫外婆的畫前後花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聽著這首旋律回憶著曾經,寫著寫著眼淚就不自覺地掉下了,可能這就是一個人的本能的,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一件事情而有感而發。

前幾個月前,當看到小舅珍藏的外婆年輕時候的藝術照的時候,真的是被照片驚豔到了,外婆在我的印象中永遠都是一個慈祥的老人形象。而這張民國少女的形象真的是第一次見到,那種純天然的美映入眼帘,以及這張照片帶來的那份懷舊,一下子把我的思緒帶回到曾經的記憶中……


外婆在上海照的藝術照

我的外婆出生在1918年2月16日,就是中華民國六年的大年初六。是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安排好的,當我整理了一下外婆的出生,確實感覺到了愛因斯坦說法的正確,外婆是二月十六日出生,是民國六年出生,又是農曆的大年初六,這麼多的「六」字預示了外婆註定是個有福之人,外婆的百年經歷,確確實實印證了這個說法。

「民國」,這個在上學時候一聽到這個詞彙,最先想到的就是落後的萬惡的被三座大山壓著的舊社會,可以說整個中華民國統治下的中國史就是一部屈辱地民族被殖民史和由此巨變下產生地民族再次覺醒的反抗史,這個時代被「殖民」,「落後」,「侵略」,「戰爭」,「死亡」,「亡國」,「鬥爭」,「壓迫」,「貧窮」,「理想」,「革命」,「復興」,這十二個詞彙所交織著,我的外婆同樣在這些詞彙的交織下,開始了她的百年人生。

外婆開始的人生跟當時的大多數老百姓一樣,太多的不幸降臨在她的身上,她的爸爸就是我的太公是幫人修房子的,跟現在的包工頭差不多,她的媽媽就是我太婆是幫人做點針線活的中國傳統婦女,外婆是家中老大,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外婆十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了,隨後沒過幾年婆婆的母親同樣不在了。你能想像到,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這點大的年紀的情況下就失去了雙親,那樣的打擊是多麼的巨大,更主要是在當時那個被十二個詞彙所交織的舊社會,她還要帶著兩個比自己小的弟妹討生活,外婆曾經回憶,她們大冬天的沒什麼取暖的衣被,甚至還睡著草蓆。穿的衣服都是補了不能再補。這樣的艱辛是我們現在這些過慣幸福的人們難以想像的,同樣因外婆兒時的艱辛鍛鍊了她今後的堅強和堅毅。同時可以看出當時落魄下的中國,廣大老百姓的生活現狀,一個生活在天子腳下的(當時南京是中華民國首都)百姓都這樣,其他地區的百姓就更不敢想像了。所以這裡同樣道出國家強盛的重要意義。

在這個艱難困苦的歲月中,外婆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短暫的幸福,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愛情——外婆第一任丈夫,他是一個有文化的算盤先生,就相當於現在的會計,在外婆回憶的口吻之下,能感受到那個時候她的幸福和她的甜蜜,(這個是外婆離開我們一兩年前才說出的,也就是埋在她心裡近百年,你能想像到這個老人有多麼堅強)外婆說他大她好幾歲,但是對她很好,教她學字,教她騎自行車(那個時候有文化能買起自行車的,可以看出她的第一任丈夫家庭條件在當時還是比較好的),後面他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小女孩,外婆後面又到上海去打了一年工,這個就是她的第一任丈夫的親戚在上海的緣故,開頭外婆那張驚豔的藝術照就是在上海照的。後面外婆要照顧弟妹還是回到南京。這樣的小日子對於一個老百姓在當時那個十二詞彙交織下的舊中國來說,真的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但是這個幸福大背景決定了它的短暫——國弱被人欺。

1937年77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隨後日本從海陸進攻上海,國民黨開始發動保護首都南京的前沿的淞滬會戰,現在熱映的《八百壯士》就是這個時代題材的電影。這次會戰有幾個第一,其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國軍隊投入了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也就是民國將中國當時最最精銳的部隊全部派上,結果仍然是大敗而歸,而鮮明對比的是1945年二戰勝利前夕,蘇聯出兵進攻在東北的日本最精銳的一百多萬關東軍,僅僅一個月不到,就贏得碾壓似的勝利。這樣的對比,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中國有多麼貧窮落後。

淞滬會戰之後,日軍鐵蹄僅僅幾個月就從上海打到中國的首都——南京。很快六朝古都也就是外婆的家鄉——南京陷落,隨後這個以日本天皇裕仁——這個二戰日本最大劊子手,當核心的日本侵略們,開始了撥開了他們自己那層被人皮掩蓋的散發各種臭氣的獸性,開始大爆發,這些可恥的畜生們,幹出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那是1937年的大冬天,這些畜生在南京燒殺姦淫搶掠,無所不做,有30多萬手無寸鐵的南京百姓被屠殺,將南京城變成了人間煉獄。

婆婆的短暫幸福一下就被這場人間浩劫所淹沒。他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在這次浩劫中永遠離開了她,她再次遭受了人生的打擊。她的好幾個旁系親屬都在日軍的刺刀裹挾下,再沒有回來。

但是不幸中的萬幸,可以再次印證外婆是個有福之人,外婆本人及其弟妹都沒有被這次大屠殺所迫害,她被南京大屠殺有名的「華小姐「救下。這個「華小姐」就是明妮·魏特琳,南京淪陷後,金陵女子大學成了專門收容婦女姓難民的庇護所,魏特琳也成了難民所的負責人。魏特琳一面組織校內教職員工巡邏,一面請來在「國際安全區」服務的外籍男士輪流守夜。期間,日軍衝擊金陵女大校園,魏特琳受到打耳光、刺刀威脅,但她四次拒絕美國大使館撤離要求,堅守校園,保護了超過1萬名中國婦女兒童。其中就有我的外婆。

隨後的日本統治的幾年,外婆開始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隨著她和其第一任丈夫的女兒不幸夭折,外婆再次感受著亂世帶來的不幸的時候。外婆再次找到她人生轉折或者是真正幸福開始的那一刻——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就是我的外公,(外婆這樣回憶如果她的第一個女兒不夭折,她將一直一個人帶著這個孩子)。我的外公是個老實的靠做面點的手藝人,外婆和外公的婚姻是通過外公的哥哥牽的線。我的外公還是個喜歡幫助人的好人,同樣因這個原因,他在這個大亂世中才生存了下來。

隨後他們在這個亂世中,靠著自己的勤勞雙手和頑強毅力硬是闖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不僅僅自己的吃飯問題解決了,由於是做食品方面小生意的,終於等到小日本被中國戰勝,國民黨再次統治期間,他們屯了不少米麵(想想當時法幣通脹滿天飛的時代,這些完完全全靠著自己雙手掙來的勞動成果,可以想像他們付出了多少地艱辛),準備擴大經營的時候,開始一個私營業者的真正創業。就在這個時候南京城解放了,成了新中國大家庭的一員,隨後的公私合營改造,外公外婆由原來的小私營業主,被改造成食品合作社的一員。外公外婆這個時候淳樸的形象再次展現,捐出了自己這麼多年攢下的了所有勞動成果,後面家裡僅有的幾個袁大頭,同樣被一股腦捐給了國家。同樣因他們的淳樸和對人的真誠,所以外婆一家成了當時南京他們所在地僅有的幾家沒有被下放下鄉的人家。

我記憶中的外婆形象

外公外婆一共有六個兒女,他們的大兒子,就是我的大舅更是出生在解放前夕。可以說那個時候雖然家裡清貧,但是其樂融融。沒有了舊中國的戰亂襲擾,他們經歷了共和國初期的各種歷史事件。文革,三年自然災害可以算是他們經歷的最重要的大事。但是外婆一家較其他當時的中國老百姓來說是幸運的,雖然吃得不咋樣,但是沒有到吃樹皮甚至沒有東西吃的那一步。

我的媽媽是外婆最小的女兒,在她的記憶裡,外婆的身影永遠都是忙碌的,早晨天沒有亮就開始起床幹活。同樣我記憶中的外婆最多的就是拿著針線縫縫補補,即使百歲了,仍然是這個樣子。我小時候好多的衣服鞋子都是外婆親手做的,那個手工精緻度旁人看到這些都會送出誇讚的言語。可能這份勤勞的原因使得外婆家雖然不富裕但永遠都沒有讓幾個孩子飢餓過。同樣因這個原因使得外婆的身體一直很硬朗。另外外婆是個很乾淨利索的人,不管自身還是家裡都收拾地井井有條。

這樣的男耕女織又有這麼多兒女的幸福生活,可以說對於外婆這個經歷過曾經舊中國亂世的人來說真得是好了太多,所以從來沒有看過外婆因忙碌而抱怨。這個就是外婆幸福中的知足常樂。新中國同樣在這樣的氣氛中一天天的強大。

即將改革開放的時候,外婆的子女們同樣步入成年,開始成家立業,我的外婆外公更是又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幸福,他們成了人生第一回爺爺奶奶,我的大舅有了自己的子女,就是我最大的表哥表姐。多麼美好的大家庭正在漸漸形成。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可能就是人生的哲理的,1978年外公在一次意外中,離開了這個越來越圓滿的大家庭,外婆再次失去了陪伴了她小半生的伴侶。但外婆仍然那樣的堅毅,我的記憶中,從沒有看過回憶過去的時候掉過眼淚。這個可能就是與生俱來的的擁有一顆強大的心的外婆的特性。

隨後我們這代70後80後相繼出生,不僅僅是外婆迎來一個嶄新時代,同樣中國迎來了國運性的歷史轉折。中國開始由大國變強國的改革開放開始雨後春筍般地在全國展開。

我的童年幾乎就是在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背景下開始,同樣,我的童年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外婆家展開的。同樣是我人生最美好地最純真地時代,即使現在物質生活比那個時代好上千倍萬倍,都無法替代那個美好的時代,原因麼那個時代就跟人一樣,不是這個人多有錢多漂亮,而是這個人有獨特的魅力可以吸引人,這個時代就如同這個人一樣。他擁有著獨特魅力,就比如那個時代的春晚每年都是帶著期待,同時又是那麼百看不厭,而現在的春晚幾乎不看是同樣的道理。

我努力地回憶著小時候的一幕幕。最喜歡在外婆家做的事情就是暑假能夠一整天頂著大太陽,在外婆家平房邊的螞蟻洞旁,玩著各種逗螞蟻的遊戲,嘴裡還不停的叨咕著旁人聽不懂的話語。而且這樣的曝曬下,我的皮膚還沒有被曬黑。另外就是和外婆家的鄰居小孩打著剛剛進入我們80後生活的電視遊戲機,一天玩下來不亦樂乎。還有記得當時小學一二年級才當上小隊長的時候,那時候正好學雷鋒做好事,我們班一共四個組,其他幾個小組的小隊長都是帶著本組同學到什麼汽車站等公共設施旁做好事,我呢,看著這些本想做好事的地方都被人捷足先登了,於是突發靈感,就把我們小組帶到我婆婆家做好事,結果,好事沒咋做,調皮搗蛋的我們最後被我二舅趕了出去。寫到這裡,我突然撲哧一笑,一個多麼美好的純真年代。


穿著我們小學第一屆的鼓號服的服裝,在外婆家旁的玩螞蟻的地方


和外婆一同在南京玄武湖的第一次鬱金香花展旁

還有我小時候一年到頭最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不僅那個時候過年有好多平時不怎麼吃得到的好吃的,還有就是熱鬧,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打著麻將喝著酒吃著飯,各種笑話在席間傳來,那份最淳樸的快樂流露在每個人的身上。同樣我還能因這個機會見到遠在北京的大舅一家,我的大舅一個將自己畢生和青春獻給新中國軍事航天的軍人,又是一個在外面闖蕩的遊子來說,可以說當時他一年最最盼望地跟我一樣是回到南京一大家人團聚的那一刻。

同樣外婆看到這一刻,對於一個飽受各種經歷的老人來說真得是說不出地幸福。這種幸福我當時童年不懂,但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加越來越懂。

90年代房改之後中國城市建設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婆家的平房變成了樓房,從這時開始,我們同樣隨著這個時代變化而變化,有些是年齡上的,有些是大環境的,有些是自身的,反正至此之後,我到外婆家的次數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少了,家庭聚會的次數同樣開始減少,那份外婆家的大家庭的氣息隨著我們這代人的長大和長輩的變老,漸漸淡去,其實從內心深處我是多麼想像小時候一樣多去外婆婆家,看看那個疼愛了我幾十年的外婆,尤其是前幾年爺爺的離去,更感覺應該多去看看對我那麼好的外婆,但是長大之後的各種瑣事,更是沒有辦法再用小時候那樣的口吻去傾述自己遇到的人和事,真得是身不由己來形容。

當每次看到外婆的時候,外婆臉上都帶著慈祥的笑容,那份笑容我很小時候看到的和長大時候看到的外婆都沒有改變。60多歲如此,70多歲如此,80多歲如此,90多歲如此,100多歲同樣如此。變得就是外婆面容上的皺紋增多,一天天的蒼老。但是直到百歲外婆的身體仍然硬朗,80歲,90歲的時候,走路都很有精神,如果不是曾經摔了一跤,外婆的精氣神可能會更好。

進入21世紀,外婆迎來了她人生的又一重要的身份——太太,隨著我們這代開始結婚生子,我們的下一代都相繼出生。外婆看到了幾乎所有重孫的降世(除了我,一生的遺憾)。這個對於一個百歲老人來說真得是莫大幸福。更重要的是我們這個家庭還是相當和睦的,在這種氣氛下,我們幫外婆舉辦了一次很有意義和較盛大的百歲壽宴。可以說這次壽宴是對外婆人生百年的最大肯定,同時那一刻是外婆人生最耀眼的,因她親身經歷了舊中國亂世到新中國復興,她是南京的百年史的見證人。這份榮耀不是哪個人都能夠得到的,這份榮耀的取得,需要多方面要素的疊加在一起達到共振,這裡面包括了,基因,心態,子女們的孝順(這裡尤其要感謝二舅,這麼多年精心照顧外婆),還有在一個強大國家下的生活的大環境不斷改善,以及一點點的運氣,還有外婆那樣堅韌不拔的性格。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外婆的百年榮耀。


外婆一中生最大榮耀的百歲壽宴上

說到外婆那樣堅韌不拔的性格,外婆在離開我們一個月前住醫院的那段日子裡,我沒有看過她掉過一滴眼淚,反而看到的更多是她那張即熟悉又慈祥的笑容。反倒是我們哭了,我爸爸是外婆的女婿,跟外婆的感情很好,外婆被送入重症監護室的那一天,我爸爸一個男子漢含著淚的那一幕仍然記憶猶新。

我和媽媽見外婆最後一面的那一天,當時外婆的心跳一天都在150左右的跳動,甚至有時候能達到近200,就是一般人肯定都難受的不行了,當我和媽媽同樣問了外婆同樣一個問題——外婆難不難受的時候,外婆對我媽媽的回答是不難受,對我的回答是搖搖頭,一個百歲老人在面對要到另一個世界的時候,那份堅毅那份對生命的坦然真得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看到這樣的外婆,我的淚水在我眼眶中不停地打轉。我想幫幫外婆再做些事情,於是拿著棉花球沾點水,輕輕抹在外婆那乾澀的嘴唇上。輕輕撫摸外婆滿頭的銀髮,希望通過這樣來讓外婆不難受,讓她感受有親人陪伴的舒心。

今天是2020年11月1日,整整一年了,當全球疫情肆虐,只有我們中華億萬出遊的盛景強烈對比之時,看著這張將我拉回過去滿滿回憶的近百年的照片時候,這張撥開我內心深處潛藏的那份傾述。我想想應該將這份傾述說出,外婆是幸福的,四代同堂,子孫滿堂。外婆是幸福的,她從中國近代最貧窮落後時候開始,又從中國最興盛強大,甚至是世界最好時期落幕。品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外婆曾經說過:」我這一輩子我知足了「,幾個字道出了一個百歲老人對自己人生的看法。外婆是幸福的,她那低開高走的人生,雖然她的人生很是普通,沒有英雄人物那般地壯麗,但是她的百年人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復興是那麼的吻合。我們國家由弱變強的歷史不正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奮鬥奉獻史麼?


我認真畫的外婆畫像

珍惜一個強大富強的國家帶給我們的美好!珍惜這份美好的當下真正對你好的人!時間女神呀!請您慢點走!您的緩慢可以帶給我們普通人更多珍惜美好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外婆這樣的老人
    我的外婆今年106歲。在去年以前,外婆可以說一向身體健朗,思路清晰。在她一百歲生日的時候,電視臺還對她進行了專訪。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市民都還清晰地記得那個對著電視觀眾唱紅歌的老太太。外婆是個樂觀開朗有著極強生命力的老人。她在很多方面的表現,令我們這些後輩都自嘆不如。
  • 河南百歲老人過生日 8個子女排隊報年齡送祝福
    老人過百歲生日,8名子女排隊向她報上自己年齡,向其賀壽。子女中老大82歲最小的孩子57歲。老人過百歲生日,8名子女排隊向她報上自己年齡,向其賀壽。子女中老大82歲最小的孩子57歲。老人的外孫稱外婆飲食清淡,對生活沒什麼要求。
  • 放飛自我的百歲老人
    一百歲,想想挺遙遠要麼掛在牆上,要麼躺在床上?還有沒有其他顛覆想像力,請戳視頻一百歲的放飛自我飛的才是真我啊那麼一百歲的速度呢3月16日到18日2018全美老將室內田徑錦標賽在馬裡蘭舉行100歲老爺爺羅傑斯(Orville Rogers)創造了同年齡段室內60米項目的世界紀錄
  • 百歲老人的特殊生日禮物
    1月10日,長沙縣果園鎮田漢文化園內一聲聲祝福此起彼伏,一陣陣歡聲笑語不斷響起,百歲老人餘慶華身著大紅襖披著紅圍巾笑意盈盈。據老壽星女兒張佩林介紹,母親百歲生日僅邀請了至親好友,積極響應疫情防控相關規定要求,傳承母親一生節儉的優良傳統。在祝壽儀式環節,由泉塘街道相關負責人和板橋社區相關負責人親自送來的一份特殊「生日禮物」令老人和家人激動不已,並連連道謝。
  • 南通虹西社區:百歲老人祝壽會,歡聚一堂送祝福
    中國江蘇網1月14 日南通訊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1月12日,家住南通市崇川區虹橋街道虹西社區的葛慧芳老人迎來100周歲壽辰。雖正值寒冬,但葛老家歡聲笑語,暖意如春,老人的家人、鄰裡理事代表和社區工作者歡聚一堂,將深深祝福、貼心溫暖送到百歲老人心坎上。
  • 百歲老人的子女相繼去世,老人獨守深山,只為守護七旬兒媳
    這位老人已經年過百歲了,她從19歲時就嫁到這個山村,一生中有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如今子女都相繼去世,老人雖然已經年過百歲,但日常生活起居自己完全能自理。隨著子女相繼離開,留著身邊的只有七旬的兒媳,老人的兒媳患有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基本上都是依靠老人的照顧.。
  • 她大她十歲,被她的孝心感動,做她的替身媽媽13年安慰年邁外婆
    兩人撥通了程靜外婆鄰居家的座機電話,讓鄰居通知外婆前來接電話。「老娘,你好,又給你打電話了,你在做啥子,想我了吧,我也想你,還想屋頭的好多人,你最近身體咋個樣?」得到程靜示意是自己外婆後,陳衛萍連忙說道。
  • 百歲老人再婚娶五旬保姆起訴離婚
    來源:澎湃新聞百歲老人與照顧自己十餘年的保姆結婚不到一年就向法院訴請離婚,經浙江紹興市中級法院日前二審調解,雙方協議離婚並協商處理共同財產。 當事人李大爺今年101歲,老伴早已去世,2006年,子女請了保姆張某照料其起居。據了解,張某多次說起自家經濟困難,沒有勞保待遇,對每月有7000元退休金的李大爺很羨慕。
  • 百歲老人生日宴 大邑縣螢火蟲志願者服務隊送祝福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倡導「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良好風尚,11月26日,正值大邑縣鶴鳴鎮牟家營村的王東山老人迎來他的百歲生日之際,大邑縣螢火蟲志願者服務隊攜手大邑縣邑路有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百歲老人王東山舉辦了百歲生日宴。
  • 外婆坎坷的一生
    外婆是在2018年12月16日去世的。我的外婆出生於1933年,出生於南京市郊農村,在她出生的年代,剛好是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時候,但是因為在市郊,所以避開了大屠殺,在她後面和我的描述中,說日本人並沒有傳說的那麼可怕,估計是戰敗後了,她說日本人給他們小孩子糖吃,他們小孩子就用石頭扔日本人。
  • 「百歲婆婆在 我不敢遠走」六旬兒媳照顧百歲婆婆傳佳話
    60多歲的劉運清正在侍候百歲的婆婆劉秋榮,女兒們早已出嫁,也都進入暮年,老人跟著兒子婁付德居住,平時都是兒媳婦劉運清在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婆婆雖然年過百歲,但老人身體硬朗,生活基本能自理。婆婆愛吃大米,劉運清每天中午都為她蒸上香噴噴的大米,下午三點婆婆就要上床休息,臨睡前每次都要用溫水為婆婆擦身、洗腳,老人的皮膚看上去像年輕時候一樣白皙溫潤。
  • 姐夫問姐姐:「我媽都嫌我外婆髒,你怎麼不嫌棄?」
    01第一次去未來婆家,姐姐才知道家裡還有一個年近百歲的老人90多歲的外婆坐在門口曬太陽,姐姐端著一盆水走了過來:「外婆,該洗頭了。」外婆其實不是姐姐的外婆,而是姐夫的外婆,姐姐婆婆的親媽。姐姐和姐夫定親後第一次去姐夫家,才知道姐夫的外婆在他家養老。
  • 百歲老人最感人的情話:給他帶棉襖,別叫他凍著!
    一縷縷青絲白髮間,粘貼著百歲老人,心酸又唯美的歲月畫卷。從男耕女織,到繁華盛世,一段段過隙白駒間,記錄著百歲老人,苦澀又甜蜜的愛情故事。可能他們對愛情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平凡的歲月中,大概也不會表達什麼激動人心的你情我愛。一生一世可能都沒有彼此說過我愛你,這樣的情話。他們獨特的表達愛的方式,沒有人能夠複製,因為,他們更多是關心對方吃的是否可口,穿的夠不夠溫暖。
  • 百歲老人經驗之談:想要晚年幸福,要切記3句話
    奮鬥了一輩子,老了就想安度晚年,可身邊還是有多人老人過得不順心。這時很多老人就開始責怪子女,覺得養了白眼狼。可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天下沒有哪個子女一開始就是冷血無情的。有些老人自己不懂得為人處世,又怎麼要求孩子來主動孝順呢?老家村裡有位百歲老人,活了一個世紀了,每天都樂呵呵的。很多人羨慕地說:「這老爺子好福氣,身體硬朗不說,子女也孝順。」
  • 衡水好人網冀州區站志願者元旦慰問百歲老人送祝福
    2021年元旦,冀州好人網的志願者們二十多人看望了三位百歲老人。他們分別是:冀州鎮西嶽村張鳳鳴,男,98歲,老八路,曾參加解放衡水、東光、德州等地的戰爭,尤其是在解決德州時他的所在連隊僅生存13人。程立全,102冀州區周村鎮程家周村人,男,老黨員、老支書,為全民百姓服務幾十年德高望重。
  • 縉雲這對百歲老人,全市最長的愛情
    炎炎夏日,記者來到老人的家。老屋乾淨整潔,天井種有十幾盆蘭花,開得正鬧,清香撲鼻。記者正驚訝於這蘭花的美麗時,小女兒徐採春說,侍弄花草是徐獻章老人幾十年來的一大愛好。徐獻章和田蘭菊,都出生於1921年,雖年到百歲,但他們的精氣神都很好,身體也很健康,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特別是徐獻章,他不僅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而且記憶力特別好,幾十年前的事仍記得清清楚楚。
  • 外婆住老人院後,她兒女互相指責
    我外婆86歲去世,在她84歲那年,她老人痴呆,很多事都不記得,很多人都辨認不出,晚上別人在睡覺她就大吵不叫。當時她住在舅舅家,舅媽受不了她(估計也沒有多少人能承受得住),就跟他老公,即我舅舅提出,讓他媽媽住老人院。一開始我外婆在農村和她家婆一起在農村居住,後來她家婆去世後,她就獨自一人在農村居住。
  • 聽著《玉珍》,想起我的外婆
    1聽福祿壽的《玉珍》,不可阻擋想起了我的外婆。只是,外婆叫什麼名字,我不清楚,好像是叫什麼芬。從記事起,她就是媽媽、舅舅,還有小姨口中的媽,我們表兄妹口中的外婆。外婆姓段,這個是通過和她隔一條河的,她的娘家姓推出來的。
  • 百歲人生不是夢
    今天,我參加了每年一次的舅母壽宴,使我再次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舅母,今年91歲,耳朵儘管有點背,眼睛也有點花,腦子也不如以前好使,但一頭銀白色的頭髮整齊不亂,仿佛仍能看出她年輕時的幹練;樂哈哈的神態仍然能看出她樂善好施、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
  • 「聽 吧」外婆
    作 者丨崔文鑫朗讀者丨馬 鈺小時候我對外婆的記憶,是每天在學校門口給我塞零食我卻從不領情的人;是我被罰站時會給我拿帽子和飲料,把旁邊跟我打架的小朋友當場氣哭的人;是領著我們一群兄弟姐妺在門口撿漏掉豌豆的勤儉老人;是老絮絮叨叨,卻給我無微不至照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