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生活中,產生矛盾在所難免,爭吵也是常有之事。本來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雙方如果都各執一詞不肯罷休,一件小事就會引發一場爭吵甚至「血案」最終導致雙方傷痕累累、兩敗俱傷。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丈夫下班回家晚了,妻子責備:「你怎麼又這麼晚回來?」丈夫答:「我又不是出去玩了,你就不能理解一下嗎?」
妻子:「你理解我了嗎?我每天上班回家還要做家務帶孩子,我比你更累!」……矛盾終於爆發,一場大吵在所難免。不管兩人如何交流,結果只能是火上澆油、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為什麼夫妻吵架會越吵越兇?這個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拍球效應」來解釋。
拍球效應,顧名思義就是拍球時,你用的力量越大,球就跳得越高;承受的壓力越大,內在的爆發力也就越多。感情裡,一方的情緒被壓抑到最低點時,只會觸底反彈,以更強大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
在夫妻雙方對峙中,如何避免「拍球效應」的產生?如果爭吵中「球」不小心掉到地上,如何做讓它不觸底反彈?
01. 有效溝通,把爭吵扼殺在「搖籃」中
據統計,2019年中國夫妻離婚率高達近44%,其中,80、90後離婚比率更是高達61%。以浙江省為例,34%的離婚糾紛居然是因生活瑣碎引發。夫妻間不會好好說話竟成了打敗婚姻的最大殺手。
語言是一門藝術,溝通是一門學問。「好好說話」,正是每一對夫妻在感情生活中首先要學習的重要一課。雨果曾說:「語言是人們溝通的橋梁,它能化解一切誤會,讓人們更親近。」語言可以成為夫妻相處的一扇窗,拉近兩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語言也可以變成一堵牆,讓親密愛人漸行漸遠甚至反目成仇。
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告訴我們,語言是有跡可循的,學習有效溝通,轉變談話和聆聽方式,會大大減少夫妻間的爭吵。
首先,準確地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助於解決衝突。
很多夫妻在談話時,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表面上是在與對方談話,實際上更像自說自話。以開篇的例子來說,妻子第一句話就是一場爭吵的導火線。「你為什麼這麼晚回來?」並非在表達自我感受和需求,而是單純的批評,潛臺詞就是指責丈夫回來的晚。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或反擊。相反,如果直接說出自我需求,對方可能做出積極回應。
還是那個妻子,丈夫晚歸,如果她說:「我希望你能早點回來陪我,我一個人覺得孤單。」如果丈夫說:「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無奈,我也想早點回來陪你。」這樣效果是不是就大不相同?
體會感受,表達需求,應當是基於事實的陳述,千萬不能帶有個人主觀感情色彩。猶太法典說,「應該由心來操縱舌頭,而不是由舌頭操縱心。」
先學會傾聽對方,再要求他傾聽自己。
戴爾·卡耐基說:「專心地聽比人講話,就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的大讚美。」調查表明,夫妻展開一段對話時,我們通常不想聽勸告和意見,需要的是認真的傾聽。
「此時無聲勝有聲。」靜下心來傾聽,你會清楚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求,感同身受,更好地繼續溝通;專注地傾聽,你的耳朵將給對方最大的安慰、支持和鼓勵。
「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平等的夫妻之間能相互傾聽,用彼此的體諒方式達到彼此的滿意,才能實現溝通的共贏。
02.學會示弱,讓爭吵及時剎車
經營婚姻不是打擂臺,兩口子吵架也沒有真正的輸贏。一旦「戰爭」爆發,撲滅「戰火」的最佳方式就是示弱。我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對年輕夫婦因為洗碗問題離婚了。丈夫嫌妻子懶,妻子怨丈夫掙得少,矛盾升級,情緒激化,最終因一點小事離婚收場。泰生在《治家語絲》中說:「夫妻一旦爭吵,頭一個退出『戰場』的,不是逃兵,而是理智的強者。」
好的婚姻,是彼此懂得包容和退讓。杜江霍思燕稱得上娛樂圈的模範夫妻,兩人結婚7年,一直甜蜜如初,即使爭吵,一方也能作出讓步,及時止損。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霍思燕的行李箱因過機場安檢時發出警報被要求開箱檢查,由於她箱子塞滿東西,打開時便彈出許多物件。杜江無意識地說了句,「你的箱子打開就跟吐了一樣」。一句話惹得霍思燕大哭,杜江立即道歉:「我錯了,我錯了,我真的錯了,我給你收」。一句簡單的道歉,讓妻子破涕為笑,讓危機瞬間化解。
婚姻不是一味地要求對方順從,而是學會適時作出一些讓步,以退為進,給對方也給自己一個優雅的臺階。作家畢淑敏把婚姻的本質比作「一種生長緩慢的植物」,「需要不斷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葉,打殺害蟲,才有持久的綠蔭」。婚姻的打理,顯然不能靠狂風暴雨,而是春風化雨。滋養婚姻和愛情的,是不動聲色的溫柔,是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緒儒斯說:「婚姻的持久靠的是兩顆心,而不是雙方的肉體。」好的婚姻,需要雙方用心去經營,願每一對夫妻都能少些爭吵,多些甜蜜。畢竟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