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繼續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在《用寫作重建自我》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生活在被文字重重包圍的世界中,你對文字司空見慣、難以逃避。你時常不假思索地用活動和文字填滿沉默空間,讓自己聽不到內心的聲音。嘗試與文字隔離,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在以令人吃驚的頻率使用文字:你在內心默默地告訴一個熟人想對他說的話;你審核自己的內心並給自己提一些建議;你滔滔不絕地為自己辯解,大段地進行內心獨白;你試圖記住一首詩或歌詞,甚至認真地構思起一個故事的情節等。
這段文字是作者在談到寫作治療的四大工具之一「入興貴閒」時所寫的,意思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文字語言包圍的世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語言,這讓我們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寫作的過程更是如此,寫作需要更精確地使用語言文字,寫作離不開思維,因為思維的過程本就需要語言做媒介。
如果我們始終處於文字語言構築的世界裡,思維就會枯竭,我們就會詞窮。
所以作者建議,每周要抽出兩個小時來放空大腦,拒絕說話、迴避閱讀,讓自己進入無字的狀態裡,回到內心的靜寂之中,這樣,反而會創造出一個文字豐沛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潛意識的情感、思想、記憶,會如活水般通暢地流動起來,我們的大腦也會閃現出更多的想法,獲得更多的文字,寫作起來就會更加順暢,更有物可言、有話可寫。
建築書上說:建築的作用不在於它實體的部分,而在於它的內部空間,那些空虛的部分才是真正有使用價值的部分。
《道德經》上也曾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時,起著最大作用的不是「有」,而是「無」。
不止寫作,我們在工作或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瓶頸,我們可能付出了很多,努力了很久,也不見起色,這時候可能你需要的是休息和放鬆,不是放鬆身體,而是拋開理性,放鬆大腦。
讀書、刷劇、觀影、寫作、聽書、聊天、溝通都離不開語言文字,所以,這些都不是讓大腦得到真正放鬆的方法。
那麼,有哪些是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語言的活動呢?我想到了以下幾種比較容易達成的方式:
1 幹活。比如收拾屋子、烹飪、種花、除草,搬磚、扛水泥也是可以的;
2 玩樂。比如逛街,逛遊樂場,看馬戲,享受美食;
3 和大自然在一起。比如郊遊、爬山、去海邊、逛公園;
4 觀察動物。比如觀察一隻貓、一隻狗或一隻螞蟻的一天;
5 聽音樂。聽純音樂,或聽音樂會;
6 觀看純視覺的文藝作品。比如看畫展、看攝影展,看一部聽不懂語言也沒有字幕的外文電影;
7 畫畫;
8 跳舞;
9 正念冥想。
我打算從今天開始實施,每周選擇1-2種方式逃離思維,讓大腦得到休息和放空,慢慢學會HOLD住理性,讓它在該讓位的時候讓位,以便創造一個更加豐沛的文字空間,讓寫作更加順暢。
仔細想想,以上的方法其實也是幫助我們緩解焦慮、放鬆身心、釋放壓力的好方法。
如果你覺得最近工作壓力有點大,或是在學習中遇到了瓶頸,不妨試試以上的方法,走出語言的世界,去感受一下真實的世界。
感受大自然,感受生命,感受自我。
慢慢找到你的最佳狀態,不斷突破自我,獲取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