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完美主義的外衣,活出真實的自我

2020-08-30 山草的世界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在對工作效率和情緒健康的科學研究中,曾對150名年收入在10萬—150萬美元的銷售人員進行了一次調查。這些人中有40%的人是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與人們所說的強迫症近似,是一種建立在處處不滿意、不完美之上的,極度追求完美、毫無瑕疵的想法,是由於處於極端的環境缺乏溝通缺乏安全而形成的。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要比那些非完美主義者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他們的生活會充滿擔心失敗的焦慮和憂愁,不敢冒險,患得患失,所以他們的業績低於那些非完美主義者,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很難有所收穫。

01、追求完美不等於追求卓越

公司小王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工作中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下屬只要有一點做的不合他的要求,他就毫不留情的大罵出口。這讓他身邊的人痛苦不堪。

而他過分追求完美的個性也讓自己越來越止步不前,他升任經理後很快給自己確立了下一個目標,公司副總,所以在工作中更是偏執的要求完美。

但是,世上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情,於是他越來越焦慮,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最後不得不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實際上,一個人追求成功追求卓越並沒有錯,然而,過分的追求完美讓自己患得患失,工作中也變得束手束腳,只盯著眼前的細節,忽略了長遠目標的規劃。同時,過高的目標也脫離了客觀的現實,結果往往是焦慮、擔心和失望。

02、完美主義存在的根源

完美主義就是要求十全十美,他們以此作為自我價值的判斷。 但是一旦達不到就會陷入自我無價值的否定模式,這種非好即壞的思維模式實際上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具體根源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樹立了太高太完美的標準

完美主義傾向的形成,幾乎全與童年的家庭教育有關。他們的父母對孩子樹立的標準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時候都是貶低他們而不加讚美,於是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學會了總愛找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配被讚揚和被尊重,並以自我挑剔和自責為習慣,甚至產生了自虐傾向。

鄰居家有一名初中生麗麗,每次考試成績都是班裡前五名,可是,每次成績下來,麗麗都害怕回家,害怕媽媽問起。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因為在麗麗的印象中,不管班裡倒數第五名還是正數第五名,得到的永遠是媽媽的指責,問為什麼沒有第一名,或者說,怎麼沒有考到滿分,所以,她收到的只是媽媽一次比一次苛刻的條件。從來沒有鼓勵和表揚。

在媽媽不斷的指責和要求下,麗麗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開始自我挑剔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達不到媽媽的要求。

初三那年,中考的壓力最終成為壓垮麗麗的最後一根稻草,麗麗得了抑鬱症,只好休學在家。

正如榮格曾說,每一個人窮盡一生,都是在極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時期就形成的性格。令大部分人痛苦一生的性格缺陷,大部分來自於童年的不幸與缺失。

2、自卑的心理——表面上的自負掩蓋內心的自卑

完美主義者表面上都很自負,其實內心深處卻是非常自卑,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優秀,常常否定自己。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反而總是在關注自己的缺點。他們總是不知足,從而他們也不快樂。

羅曼羅蘭: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著名節目主持人,年輕時曾非常自卑。他從內蒙古的一個小鎮考進了北京的大學,所以他最忌諱別人問他你從哪裡來,因為在他的邏輯裡,出生於小城,就意味著沒見過世面。

後來,有個女同學上學第一天就問他從哪裡來,使他一個學期都不敢和女同學說話!很長一段時間,自卑的陰影佔據著他的心靈。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識地戴上一個大墨鏡,以掩飾自己的自卑心理。

實際上,從理論上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卑,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們善於運用調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斷消極因素的交互作用,找出了克服自卑的方向。

3、自我價值感缺乏——體驗不到成功帶來的喜悅

完美主義者在獲得成功的時,表面上看來可以體驗到歡欣,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層的無價值感。他們甚至抱怨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他們總是不停的給自己設置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來尋求自我的價值,而忽略了每一次成功中自我的真正價值。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的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現實生活中,不是缺少價值,而是缺少被肯定。

一個母親抱著親生的女兒從樓上跳下,她對女兒的生命如此輕視﹐是因為她對自己的生命同樣輕視。想必這身後必定是有著別樣的苦楚和辛酸。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自我價值,輕視自己的生命和價值。

而那些自我價值不足的青少年會通過種種方法去增加外表的分數﹐例如愛買名牌產品﹑崇拜歌星明星﹑標奇立異﹑與搞暴力的人為伍﹑做出種種出格行為等。他們以外表的浮華來掩蓋內心的貧乏,這也是他們內心對自己無價值感的體現。

人的價值感最初是通過父母的接納、肯定、承認、讚美、表揚、鼓勵等方式逐漸建立起來的,其核心是自尊。

所以,當人的自我價值感很強的時候,人會表現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現出向上向善的本性;當自我價值很低或為零的時候,人會外在的浮華來掩蓋或啟動自我毀滅程序。

03、杜絕完美主義,活出真實的自我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完美,而這種欲望是建立在認為事事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他們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無十全十美的東西,只有杜絕完美主義,才能活出真實的自我。

1、培養成熟的人格:

被稱為&34;的哈佛教授G·W·歐爾波特在《人格開態與成長》中,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要素,作為&34;。

自我意識(自我感覺)的擴大:人在嬰兒時期,只知道愛自己,不久,自我意識擴大到母親、朋友身上。

和他人的密切聯繫:由於自我意識的擴大,對於周圍的人,也能建立親密感及同感。

情緒的安定(自我包容):情緒都當作是一種&34;來處理,不和周圍環境起衝突的方式來處理。

具對現實的知覺、技能:能夠正確的認知現實,而且具備解決問題的技能。

自視客觀-洞察和幽默:以自我為對象,客觀地視察,也就是說要真正地洞察自己、了解自己。

統一的人生哲學:把自己的人生當作有意義的東西,具有統一人生各種活動的人生哲學。

一天,洛克菲勒的辦公室突然闖進一名不明身份人士,他一邊謾罵一邊用拳頭擊打著桌面,憤怒地咆哮:&34;這位脾氣暴躁的傢伙大罵了洛克菲勒十多分鐘,試圖激怒他,但洛克菲勒端坐在椅子上,放下手中的工作,用很友善的目光注視著這位發怒的傢伙,就像在看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最後,反倒他自己感覺莫名其妙,無所適從。於是,他在怒火逐漸平息之後悻悻地離開了。洛克菲勒拿起剛剛放下的文件,繼續他被打斷的工作。

所以,一個具有成熟人格的人,能夠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輕易被外界幹擾,不會輕易做出衝的行為,既能保持自己的情緒狀態,又能愉快地生活。

2、自我價值的肯定

自我價值指自信、自愛、自尊。是指在個人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自我對社會做出貢獻,而後社會和他人對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關係。

自信就是信賴自己有所需的能力。自愛就是愛護自己。自尊就是尊重自己。

自信﹑自愛﹑自尊這三者是依循這個次序的﹔先建立起自信﹐才能建立自愛﹔有了自愛﹐才能建立自尊。自信是信賴自己的能力。能力帶給一個人正面的價值﹐任何能帶給自己很多價值的東西自己都會愛護它。對它有了愛護的心﹐才會尊重它的存在。

簡愛的女主人公,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舅母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沒有絕望,並不以此自卑,她頑強的生命力讓她不向命運低頭,最後有了自己所嚮往的美好生活。

簡·愛堅強不屈的精神,有一種不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她對自己的命運、價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著理性的認識,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著堅定的追求。

從簡愛身上,我們看到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自尊、自重、自立、自強,對於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斷、選擇的堅定理想和執著追求。

伊謝科恩: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驕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評精神的同義詞。自尊心強的人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而只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點。

所以,建立自我價值,與他人建立親密連結,讓自己感到存在的價值。不用刻意追求完美來掩蓋自己的空虛和無價值感。

3、重樹自我評價標準

要想改變完美主義的性格,當事人應當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那種完美的、苛刻的、傾向與全面否定的標準,樹立一種合理的、寬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勵的標準,學會多讚美自己,坦然愉悅地接受別人的讚揚並表示感謝。

布魯斯巴頓:只有那些敢於相信自己體內蘊藏著比周圍的人群更為優秀的能力的人,才可能獲得燦爛輝煌的成功。

(1)、客觀的認識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客觀地認識短處和劣勢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長處與優勢。時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判斷和眼光。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不要被別人影響,自己解決,你就能夠做到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了。

(2)、相信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通過客觀的認識自己,全面、辯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世界,認識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對自己的失敗持客觀理智態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過於嚴重,而是以積極態度應對現實。

(3)、誠實評估自己的實力:

要誠實面對自己與他人,誠實評估自己的實力,你就能夠面對自己的失敗,不會缺乏自信。你要對自己誠實,因為誠實是缺乏自信的解毒劑。一個人對自己的實力越清楚,越不會缺乏自信,也越喜歡現在的自己。面對問題才能夠從容自信。

04、寫在最後

實際上,一心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完美的,因為完美畢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體的。生活中有不少&34;,並非靠追求能得到,同樣,生活中有許多遺憾,也是無法避免的。

所以,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言論,我們要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真實的自我風格而努力。須知&34;。

所以,我們要通過:培養成熟的人格、自我價值的肯定、重樹自我評價標準,克服生活中的完美主義,成就真實的自我。

相關焦點

  • 卸下愛慕虛榮的面子,脫去偽裝的外衣,做回真實的自我會不香嗎?
    而自己卻為自己的愛慕虛榮和偽裝活得那麼的累,又何必呢?不如回歸本真的自我,生活過得還挺真實舒坦,這樣談會不香嗎?還不是回歸自我,踏踏實實的過著實的生活,這樣過得舒坦,真實,其樂無比。這樣的真實生活過得才是真正的有底氣,才不會惹起世人這麼大的熱議。
  • 活出真實的自我
    看完《無問西東》電影,讓我重新感知、重新思考了兩個字——真實。 幾代學子幾代人生,順著潮流走成了歷史,卻賡續了精神。起於平靜,奔向沸騰,又都止於平靜。無論何種家庭背景,無論何種人生願景,無論何種社會前景,唯有真實――才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和最好的歸宿。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愛上自己,活出真實自己,一切都會改變
    一本自我治癒、心靈療傷方面的書,一本令你自我發現、自我強大的書,一本令你心平氣和與自己對話的書。 接納意味著深入了解自己, 愛自己,讓完整的自我充分表達出來,重新詮釋自我。不去刻意掩飾內心的「缺陷」,這是每一個嬰兒與生俱來的本性。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與我們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相處。
  • 餘生,願你活出自我的精彩
    餘生,願你活出自我的精彩  曾,為了讓自己顯得合群,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為討好喜歡的人,一次次地委屈自己;為陌生人的一個眼神
  • 最好的餘生:不違背本心,活出自我
    活出自我,是成人世界的第一個課題。 在如此多樣、多層的關係漩渦中,如何讓自我永駐? 我想,最重要的是定位自我、活出自我,做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內心靈活、且有彈性。 王菲,就把這點貫徹得很好。她始終跟隨本心、寵愛自己,逐漸打破外界的質疑。
  • 請注意,完美主義可能正在影響你享受生活
    最近在學習自我認知,結合自己的情況,也做了職業測試,發現自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自己把事情進行正確答案設定,做和不做。做不好,就不做;要做,得做最好。 為什會我會出現完美主義呢?我審視了一下自己,總結出三大主要原因: 01個人成長經歷影響 在我過去的成長經歷中,過於依靠來自外界的評價,活在他人的眼光裡。小時候學習成績被列為好與不好的判斷標準,在父母眼裡,學習好才是好的,才能獲得讚賞。 所以一直要求自己去做好的孩子,拼命學習,努力做好乖孩子。
  • 活出自我的女人,擁有致命的吸引力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以下四個字:活出自我。也許每個人對於吸引力的標準各不相同,但我相信能吸引我們的人,身上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質,比如自信、積極、樂觀、專注、堅韌等。在我看來,這些品質之所以會在一個人身上展現,在於ta是否真正活出了自我。
  • 心理學:不完美,也配好好活
    不完美,也配好好活!如果找到活著的意義,一定先找到自我,那麼了解自我是一個永不休止的過程。每天都會比昨天更了解自己一點,那麼即使活到100歲,其實你還是在找到自我的一個過程。在這裡的「自我」是指外人的評價,也就是所謂的面子。我們往往太在意他人的評價而忽略了自己最真實的需求。
  • 你是否陷入「靈性完美主義」?| 塔羅手記
    最近,遇到的個案集中凸顯了「靈性完美主義」的議題,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體驗和經歷。在諮詢中,經常會有人問:我是不是還有功課沒做好,為什麼我上了這麼多課,依舊不能調整好自己?我該如何選擇我的職業,我上過很多的課程,有很多的執照,到底該做哪一個?
  • 別討好不懂你的人,活出自我
    總之,人活著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尊嚴,不要一味地去討好不懂你的人,一定要活出自我。活得瀟灑,活得自在。這樣的人生才完美。一個人最大的魅力,不是靠取悅別人求來的,而是活出自己後贏來的。與其在別人的眼光中活得小心翼翼,不如在自己的舞臺上活得風生水起。
  • 活出自我,擺脫束縛與控制
    在人人都叫囂「活出自我」的時代,大家都渴望活出自我。「活出自我」,提了很多年,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也不影響它是一個熱門話題。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的自我正在慢慢消逝,正在被按部就班、條條框框的生活所改變」平時,很多人只是看生活的現象,認為自己每天跟自己在一起,表面看到的就是自己,這只是外在的,是自己生活的影子,那麼內心那個真實的呢,有去覺察嗎?小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受過「別人家的孩子」的打擊,長大了,我們又經常被「別人的看法」所折磨。
  • 心理學:擁有這樣關係的人,更容易活出自我
    也就是說,在這種抱持性關係中,孩子會把最初獲得的這個外部容器內化到自己心中,形成高自我穩定性,內心就比較強大,不輕易懼怕權威,也不容易自我否定。如果我們能夠擁有抱持性關係,就容易活出自我。那麼,為什麼這樣的關係容易活出自我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 心理學:活出自我的女人,擁有致命的吸引力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以下四個字:活出自我。也許每個人對於吸引力的標準各不相同,但我相信能吸引我們的人,身上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質,比如自信、積極、樂觀、專注、堅韌等。在我看來,這些品質之所以會在一個人身上展現,在於ta是否真正活出了自我。
  • 傾聽他人,活出自我
    傾聽他人,活出自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著作,或是地攤文學,或是歷史巨著;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創作者,無論如何都會有他的受眾,都有與之相匹配的欣賞者;每個人在「創作」生活時又有他自己的意識形態,有人重視讀者的呼聲,有人注重自我的感受。
  • 活出自我,是一個人最好的姿態
    從電影故事的背後讓人們懂得:人生如戲,人生在世只有一次,要活出自我,告別平庸。我們時常抱怨自己的出身,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我們渴望未來的美好,希望自己可以享受生活,活出勇敢的自我。電影《悲傷就逆流成河》中,易遙在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父親再娶,易遙跟母親生活在一起。
  • 追求完美就是完美主義嗎?
    完美主義者的性格往往比較古板和嚴苛的,缺乏靈活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者不斷被內化的父母嚴厲形象所威嚇。他們在童年時代深深經歷過父母的尖刻批評,無止境的要求和永遠的不滿。這樣的早期教養方式導致追求完美經常與生命中的不完美發生摩擦和碰觸,使完美主義者遭受極大的痛苦。
  • 《人間失格》|活出自我?不,我們一直活在別人眼中
    與葉藏相反的思想則是如今主流的「活出自我」,無問東西。不過這種不管旁人的思想也存在著爭議。中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教育大國,曾記否,在解放之初,人們有著大量文盲,可短短幾十年,從文盲率80%到義務教育鞏固率94.2%,這是一種質的飛躍 無不體現出我國對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重視。但就在這麼重視教育的國家中,出現了一陣陣的不穩定因子——活出自我!
  • 忘記年齡,活出自我
    越來越覺得,年齡只是一個數字,它沉澱了我們的心境,豐盈的人生的閱歷,而生命不在於年齡,而貴在心態。心若年輕,歲月不老,心若溫暖,世界嫵媚,人生的美好是不畏年齡,活出自我。人的成長是歷經繁華,走向波瀾不驚的過程,是褪去稚嫩,走向成熟的過程。慢慢地我們從朝陽升起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走過了春的明媚,經歷秋葉靜美,雖經歷了風雨,卻收穫了彩虹。真正灑脫的人,是經歷人生種種,依然熱愛生活,歷經世事滄桑,內心依然質樸如初。
  • 活出自我,向陽而生!
    接受「平庸」,明確自己的定位,活的瀟灑。現在很多人,不光學生,還有很多大人都在被毒雞湯不停的洗腦,讓大部分人迷失了自我。每天刷著一些「雞湯」的視屏,看一些關於成功人士如何成功的視屏,然後再自我激勵,想著要像他們一樣成功。
  • 這三個星座的人,崇尚自由無拘無束,把生活過成詩,活出自我
    有三個星座,他們活出自我,思維方式與他人不同,他們堅信我行我素,崇尚自由,才能過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他們全然不顧外界的想法。一個人的性格能夠決定一切,他們的性格就非常好,有時候當自己無比生氣,也會想辦法去排解,他們知道情緒並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需要發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