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角色的日夜「鏖戰與廝守」(散文,心理篇)

2020-09-23 心之靈

有時候,我們想去做一件事,但不能做,因為不應該;有時候,我們不想去一件事,可我們必須去做,因為應該。這就是想不想與該不該的PK,也就是自我與角色的「鏖戰」。

自我分為兩個部分,一半是欲望,一半是嫌惡,欲望是我想我要我喜歡;嫌惡(嫌棄厭惡)是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角色是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和四個角色(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社會角色,個別人有第五角色)。

家庭角色: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所以每個人一出生首先接觸的便是家庭,在家庭裡一點點長大,成熟。所以首先來到的是我們的家庭角色。家庭角色要求承擔的自然是家務,每一個家庭的成員,都應該承擔相應的家務,無論男女老少,當官與否。當然,如果是跟老人一起住的,自然另當別論了。

學生角色:慢慢地成長,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便迎來了學生角色。走進學校生活,我們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增長了知見。靠學習,知識改變了許多不可能的事,也是靠知識,許多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職場角色: 學習是為了將來的生活。學業有成,我們要工作,要生活,那就無可選擇地進入了職場角色。有人成就卓越,有人業績平平,但都各有各的優秀,各有各的追求,平臺不一樣,結果自然不一樣。

社會角色: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裡,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機場、地鐵、公交……,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公園、廣場、大街上……,這些公共地方都詳盡地體現了我們的「社會角色」。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有素質還是沒素質?講規則還是不講規則?文明與否?言談舉止全部寫滿了答案。一看便知,一談便曉。

第五角色:還有一些個別的特殊情況,就是第五角色系統,比如說和尚、尼姑或者是志願者等等,這些都屬於第五角色系統。一般人可能不會涉及這個系統。不過,現在,我們習主席非常重視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所以,「精神世界」越來越文明,志願者也越來越多了,兼具第五角色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小時候,我們都比較自我,很多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喜歡就做,不喜歡就不做,有時候被父母逼急了,才會去做。那時候我們都比較自我,經常想的都是「想不想」,而不是「該不該」。當我們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後,似乎不敢那麼自我了,畢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誰敢輕易任性呢?

終其一生,我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自我和角色。她們有時鬧、有時笑,有時嬉笑怒罵,有時黯然神傷......。有時候是自我與角色在「鏖戰」,有時候是自我與角色在「廝守」、「言和」。這是很奇妙的事,有時候廝殺得昏天暗地,有時候卻溫柔、纏綿地交織在一起,不分你我。這就是每個人都擁有,但卻有很多人不自知的「自我與角色」。

當一件事情出現的時候,我們其實心裏面會想,我想不想做?我願不願意做?可是角色會要求我們,這件事應該做,不做不行,所以這個時候是自我大於角色,還是角色大於自我,就要看誰的功力更深厚了,「華山論劍」知功力,一戰便知分曉。

我記得我的兒子三四歲的時候,不想上幼兒園,因為是在冬天,天氣寒冷,大人其實也一樣,都願意窩在溫暖的被子裡,不願起床,這時便是自我與角色開始「廝殺」的時候了。所以孩子那時候就要求不去上學,有很多次他告訴我,「媽媽,我不想上學」,我就告訴他,「媽媽也不想上班,可是我必須要上班,要不然我們就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那我們就會被餓死、凍死......」。那個時候也不知道懵懵懂懂的他到底聽懂了幾分,但是最後他還是乖乖的去上學了。瞧,這便是一次兒童時代自我與角色的「廝殺」。

所以,當孩子告訴我們,他不想做什麼事的時候,需要我們正確引導,讓ta多想一想「該不該」,而不是「想不想」。比如當孩子不想寫作業的時候,我們可以跟ta討論想不想還是該不該的問題。如果他只說「想不想」,那我們也只說「想不想」,而不說「該不該」。如果ta說不想寫作業,我們可以說,我也不想做飯,那我們晚上就餓肚子了呵?行不行,試一試,就知道結果了,呵呵呵。自我對自我,角色對角色。如果ta說該不該,我們也說該不該。不管ta「想不想」,可是ta都「應該」寫作業,這就像不管我「想不想」,我都「應該」去上班一樣。這就是自我與自我的「鏖戰」,角色與角色的「鏖戰」,誰勝誰負,那就要看誰的「功力」更深厚了。當然,薑還是老的辣,我想,大多數時候贏的應該都是「老薑」了,呵呵呵!

有時候,自我與角色很自然地和諧共處,溫柔、纏綿,你好,我也好。比如,你正好非常想做一件事(自我),恰巧,這件事正是你應該做的(角色),那不是一拍即合的事麼?就像我前不久寫過的「沒有錯過的美好」一樣,娘親過生日,我想為她定做一件旗袍,剛巧她也喜歡。這是我想做(自我),也是我該做(角色)的事,這不正好是「你情我願」,「你儂我儂」的美好麼?

所以說,自我與角色唇齒相依,相互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們有時「廝殺」,有時「糾纏」,有時劇烈、有時溫和,誰也離不開誰。

都說「高手在民間」,自我與角色的「鏖戰與廝守」,你懂了幾招?記得沒事多磨練磨練,功力才會遞增哦,避免「臨陣磨槍」,或被「後浪拍在沙灘上」噢!這樣被「後浪」拍在沙灘上,可不是幸福的滋味哦!你不會想嘗嘗吧?呵呵呵!希望我們的「老薑」都是被幸福地拍在沙灘上哦!

2020.9.23.夜

相關焦點

  • 喜孤獨,寵自我(散文 心理篇)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獨處與共處,獨處是自我,共處是角色。一個人的生活裡面只有自我,或者只有角色,都是不健全的。中國人講究陰陽調和,只有陰或者只有陽,那都是不平衡的、不和諧的、也是不完整的。),又能享受共處,那麼恭喜你。
  • 幸福的「根源」(散文,心理篇)
    大觀心理說每個人都由六個「我」組成,兩個自我,四個角色。所以對自己的滿意度就分為對自我的滿意度和對角色的滿意度。一個人的幸福感,首先來自於對自我的滿意度,一個人的欲望和嫌惡都得到了滿足,ta的內心深處就會有很強烈的滿足感,所以自然會覺得幸福。還有另外的四個「我」,那就是角色,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和社會角色,四大角色系統。
  • 兒子的兄弟(散文,心理篇)
    無獨有偶,老公的哥哥不幸在五十幾歲,因意外而身亡(10年前),留下了三個可憐的孩子。老二正好跟兒子差不多,比兒子大一歲。老公是有責任心兼同情心的人,打早就想好了,要帶一個孩子來養。他父母已經不在了,我沒有選擇,這種情況,再有困難,我也必須克服。於是,在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他的堂哥來到了我的家。成為我的家人,是兒子有血緣的哥哥。
  • 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散文 心理篇)
    如果是別人,我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可是,我不能啊,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這就是我們之間的角色。大觀心理說,獨處是自我,共處是角色。我們之間的共處,可能大多數時間都只能講「該不該」了,不能談「想不想」,只能在心底念叨一百遍,「忽略自我,忽略自我……」。
  • 我愛你——只能風輕雲淡(散文詩 心理篇)
    我愛你,就要先愛你鮮明的自我我想見證,想參與——你所有的未來我希望——到老,也是你的專屬心理諮詢師)我同樣愛你的——你不想、你不要、你不喜歡(嫌惡)還愛你的——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角色)我不會,因為我喜歡——就強迫你也喜歡
  • 朋友(散文 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人的一生充滿了親情、愛情、友情、人情四大情。無論缺少哪一種,都將是你人生的缺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四情」充分呈現了你人生的廣度和深度。朋友是久旱的甘霖;朋友是雪中送的炭;朋友是你心裡覺得冷時溫的那一壺酒,讓你暖到心窩裡……朋友,不僅講自我,還講角色。朋友是喜歡著你的「喜歡」,嫌惡著你的「嫌惡」,應該著你的「應該」。你認可ta的喜好(欲望),也接受ta不喜歡的嫌惡(自我),你會寵ta的自我,但應該做的事(角色),也絕不會手軟。
  • 生命在於「折騰」(散文,心理篇)
    這其實也是自我和角色的調適階段。如果你覺得累了,那是角色累,自我沒有得到釋放,只有角色的日子,自然是很苦的。所以,需要我們偶爾也放縱一下自我,做一些「我想我要我喜歡」的事,讓自我得到解脫,哪怕是一刻的釋放,也是難能可貴的,一次的調適也擁有一次的功效,所以我們常說「及時行樂」,就是這個道理。
  • 風雨飄搖中的家(散文,心理篇)
    一個無力的丈夫,現在又加了一個無力的父親,還從小還是一個失敗的兒子,一個個角色的失敗,導致他漸漸迷失了自己,慢慢丟掉自我,再丟掉角色。那生活於他還剩些什麼呢?無奈的父親只有通過他的同學去找線索,可陽子不讓同學告訴父親。於是,他父親總是無功而返。
  • 我的世界,你曾經來過(散文 心理篇)
    ),激動而熱烈的向我表達了強烈的愛意,據說當時有很多「吃瓜群眾」圍觀。每個人都是「我世界」(心理世界)的王,在你的「我世界」,是你統治整個世界,規則由你制定,想親近誰,不想親近誰,自然也是由你自己決定。
  • 肯定別人,愉悅自己(散文 心理篇)
    在每天工作和生活的瑣碎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正向肯定,這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心理,可是我們也要問問自己,在你希望得到別人正向肯定的同時,你給別人正向回饋了嗎?我們單位是一個縣級單位,領導通常是縣級領導,級別還是蠻高的。
  • 無處安放的「愛」(散文,心理篇)
    妻子從來沒有在王先生面前展現真正的自我,在王先生面前,她使用的從來都是一個表象的「我」。我們說過,每一個人有六個不同的「我」,兩個自我,四個角色,王先生的妻子在他的面前表現了幾個「我」呢?很顯然,自我的欲望和嫌惡——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全都已經被她掩藏了,她只給了王先生一個虛假的「妻子」角色,假裝她的「應該」,其它的角色,她也都虛藏了。王先生卻一直以真實的自己去面對,這就像唐僧遇到了「白骨精」一樣,唐僧是真唐僧,送飯的女兒和尋找女兒的媽媽,是真是假,唐僧豈有分辨的能力?叫他如何能不遭遇劫難?
  • 婚禮進行曲——隨想(散文 心理篇)
    感覺現在的人,自我都過於強大,角色卻不夠。因為自我意味著自由和舒適,而角色卻意味著責任和擔當。又或許,我們已經跟不上現代思想「發展」的節奏了,無法理解它存在的合理性。今天參加的婚禮是純粹的中式婚禮,非常有儀式感。這樣的婚禮應該滿足了強大的自我吧?濃重而華麗,我想女人大多都會喜歡。
  • 身份角色與自我價值(讀書筆記)
    )(如圖)每個人都只有一個身份,而對應很多的角色,而對應著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信念系統,每個人可能有上百萬個信念系統,這是後天經驗形成的,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中不容易被覺察。2、信念系統(水上房子模型)(如圖)信念系統由信念、價值和規條構成,信念是個人的主觀邏輯,價值則是事情的意義,規條是如何做,當信念與價值或規條發生衝突時,就會造成困擾,這時候要解決衝突,可以採取鬆動信念等方式,具有阿Q精神未免是壞事。
  • 夜晚的救贖(散文,心理篇)
    她繼續告訴我因為婆婆的關係,和老公離婚了,現在就連看孩子也會受到婆婆的阻攔,這讓她痛苦不堪,簡直讓人看不到希望,抑鬱到藥也不想吃了(重度抑鬱症),停了一段時間,似乎受到停藥的影響,現在的症狀比以前更嚴重了,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受到極大的挑戰,痛苦持續升溫,讓人難以忍受的苦痛就快將她壓垮,我聽到了她來自內心的哭泣和吶喊
  • 帶著「詩和遠方」——慢慢地老去(散文 心理篇)
    (自我——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自我和角色的文章),必須保持「詩和遠方」的憧憬和美好願望。顯然,自我有時候總會受到角色的束縛和阻礙,也許,這便是生活中的現實與「苟且」吧!,在相對自由的前提下「照應」自我,讓自我與角色和諧共處,朝向共同的目標,能夠在實現自我的前提下,不丟失角色,那便是人生的完美了。
  • 最近的你是我最深的痛(散文,心理篇)
    也許,她是想讓自己的心理平衡一點吧!或者說她在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她老公軒怎麼勸解都沒有用,她還是一意孤行,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裡,只有想不想(自我),沒有該不該(角色)。後來沒有辦法,雨的母親就只能被送到敬老院了,那時候母親已經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了。
  • 一人一生一次——一個人的旅行(散文,心理篇)
    沒有人在意你的言行,沒有人在意你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只要不影響別人,我們怎麼做都可以,放下角色,放飛自我,我想、我要、我喜歡,讓角色暫時冬眠,盡情地享受放飛自我的輕鬆時刻,這是一種怎樣新奇的幸福滋味?一個人的旅行,其實就是一種去角色化的生活方式
  • 爸爸的兄弟(散文,心理篇)
    前不久回家過中元節(我們當地叫「過月半」),爸爸再一次提及此事,我們又陪他傷心了一回,雖然燒了好多紙錢給無兒無女就夭折的他,心底還是很難過,也不知道在陰間的他收到沒有。這便是關於爸爸「兄弟」的故事。說起來輕描淡寫,可有的人卻為此痛了一生,後半生活在「不知所云」裡(那便是我的奶奶)。原來,「兄弟」這稱呼,不僅能讓人感到溫暖,也能讓人疼徹心扉,悲痛刺骨。親情因為它特有的溫度,讓人如沐春風。美好的親情,讓人如獲人生至寶,讓人幸福一生、享用一生。
  • 管與被管,愛與被愛(散文 心理篇)
    文/怡心理(原創)年輕的時候,總以為,愛情就是「權力」,誰愛我,誰就要服從我的管束。結婚後,仍然會有很多夫妻「為權力而戰」。戀愛時,是彼此餵養對方的自我,自我的欲望與嫌惡(想不要、要不要、喜不喜歡)都會被無限膨脹。可是結婚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味真火的「燒」與「烤」。只玩自我估計就玩不下去了,如果一方已經開始進入家庭角色,另一方還在玩自我,或者男女雙方都還在玩自我的話,那婚姻只能「叫停」了。很多年輕的小夫妻鬧離婚,大多是這個原因。管與被管,是權力;愛與被愛是情感。
  •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散文 心理篇)
    大觀心理說,接受有三個層次:黯然接受、淡然接受、欣然接受。「欣然」——是最好的「接受」。我們都說活在當下,大觀心理說「當下即是!是,就是接納一切」。所以要讓自己活得愉快的一個根本就是悅納一切。(歡迎關注我的文章「喜歡自己,即是喜歡全世界」)那麼你是怎樣接受你所經歷的一切呢?是「黯然接受,淡然接受,還是欣然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