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孤獨,寵自我(散文 心理篇)

2020-11-09 心之靈

孤獨,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比如生,比如死。所以才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說。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什麼也帶不來,什麼也帶不走,更別說帶一個人了。

除了身體是自己的,除了生死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別人的。



所以面對生死,我們總是很孤獨。即便是多胞胎,也沒有誰能夠幫你一把,不能幫你生,更不能幫你死,在生死的路上,我們始終是一個人,孤獨而寂寞。

在生與死之間,就是你在這世界的生命,生與死有多遠,你的生命線便有多長,你的生活就會持續多久。

生活的持續,便是你與這世界連結的廣度與深度,是社交的持續,亦是獨處與共處的持續,除非你生活在真空裡。



很多人喜歡並異常地享受孤獨、享受共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是常態。可是,如果你只喜歡孤獨,只喜歡獨處,而排斥共處,那就是一種不良循環,是一種病態了。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獨處與共處,獨處是自我,共處是角色。一個人的生活裡面只有自我,或者只有角色,都是不健全的。中國人講究陰陽調和,只有陰或者只有陽,那都是不平衡的、不和諧的、也是不完整的。

獨處的時候,我們可以只講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可以隨心,隨性,隨心所欲,也因此,很多人都很享受這個過程,喜歡並享受孤獨。

可共處的時候,我們卻要講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了。共處中的我們是有約束性的,每個人的共處都有自己的原則和邊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該不該」,原則不盡相同,所以當共處中的邊界被觸碰,原則被挑戰,那就會產生矛盾。也因此,很多人不喜歡共處,可是我們不能生活在真空裡,人具有社會性,每一個人的方方面面都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我們稱作社會化,每個人從小時候就要開始接受社會化的訓練,學習,讀書,寫字,做家務、工作……,這一切卻都是為了訓練孩子的社會化,通常教化的程度越高,這個人就會越有成就。



所以你可以喜歡孤獨,享受孤獨,孤獨中的你,想幹什麼便幹什麼,沒有人會幹涉,也沒有人會在意,你想怎樣,便可以怎樣,不想怎樣,就不怎樣,一切由你決定。但對於共處,我們卻不能使用同樣的規則。共處只講該不該,而不能說想不想了。

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集體之中,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和家人相處,和同學、同事相處……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特別是親、近、愛的人,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為了讓親近愛的人開心,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這便是角色,雖然你不情願,但在逼迫自己去做過以後,你會覺得快樂,因為為親近愛的人去做,值得。

如果你能享受孤獨(獨處),又能享受共處,那麼恭喜你。你會是一個磁場強大,受人喜愛的人;你會是一個有能力愛自己,又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如此甚好!

如果你只喜歡並擅長獨處,喜歡並享受孤獨,不喜集體,不喜共處,那麼,我只能說你太專寵自我了,角色有意見了,再如此持續偏愛自我,角色就要痛苦地死掉了,最後你只能抱著自我孤獨終老了,因為沒有共處,沒有角色,你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了,快放手吧!放開自我,讓自我喘一口氣,讓角色有一席之地,慢慢變得平衡。因為有角色,又不失自我的人生,才是完滿的人生,你不能只為自我而活,那樣的話,身邊的人都會活得很痛苦。

生而為人,總要承受一些不被理解的苦楚,所以我們會感到孤獨、寂寞,因為靈魂是孤獨的,一腦只能一靈,不能群居一腦。能夠享受孤獨(自我),又能享受共處(角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和諧,任何一個人都會喜歡這樣的人,喜歡這樣的自己,你是這樣的人麼?

希望你的愛不失偏頗,既能享受孤獨——寵自我,亦能享受共處——寵角色!

2020.11.6

相關焦點

  • 朋友(散文 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人的一生充滿了親情、愛情、友情、人情四大情。無論缺少哪一種,都將是你人生的缺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四情」充分呈現了你人生的廣度和深度。朋友是久旱的甘霖;朋友是雪中送的炭;朋友是你心裡覺得冷時溫的那一壺酒,讓你暖到心窩裡……朋友,不僅講自我,還講角色。朋友是喜歡著你的「喜歡」,嫌惡著你的「嫌惡」,應該著你的「應該」。你認可ta的喜好(欲望),也接受ta不喜歡的嫌惡(自我),你會寵ta的自我,但應該做的事(角色),也絕不會手軟。
  • 自我與角色的日夜「鏖戰與廝守」(散文,心理篇)
    這就是想不想與該不該的PK,也就是自我與角色的「鏖戰」。自我分為兩個部分,一半是欲望,一半是嫌惡,欲望是我想我要我喜歡;嫌惡(嫌棄厭惡)是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角色是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和四個角色(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社會角色,個別人有第五角色)。
  • 我愛你——只能風輕雲淡(散文詩 心理篇)
    在或不在你都在那裡,不躲不藏,不悲不喜我愛你,不僅欣賞努力拼搏,向上學習的你我還欣賞,孤獨無助我想見證,想參與——你所有的未來我希望——到老,也是你的專屬心理諮詢師)我同樣愛你的——你不想、你不要、你不喜歡(嫌惡)
  • 我的世界,你曾經來過(散文 心理篇)
    ),激動而熱烈的向我表達了強烈的愛意,據說當時有很多「吃瓜群眾」圍觀。每個人都是「我世界」(心理世界)的王,在你的「我世界」,是你統治整個世界,規則由你制定,想親近誰,不想親近誰,自然也是由你自己決定。
  •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散文 心理篇)
    大觀心理說,接受有三個層次:黯然接受、淡然接受、欣然接受。「欣然」——是最好的「接受」。只是,每件事留給我們的「滋味」各不相同,無論你喜不喜歡,都得「嘗」,都得接受。我們都說活在當下,大觀心理說「當下即是!是,就是接納一切」。所以要讓自己活得愉快的一個根本就是悅納一切。
  • 兒子的兄弟(散文,心理篇)
    無獨有偶,老公的哥哥不幸在五十幾歲,因意外而身亡(10年前),留下了三個可憐的孩子。老二正好跟兒子差不多,比兒子大一歲。老公是有責任心兼同情心的人,打早就想好了,要帶一個孩子來養。他父母已經不在了,我沒有選擇,這種情況,再有困難,我也必須克服。於是,在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他的堂哥來到了我的家。成為我的家人,是兒子有血緣的哥哥。
  • 無處安放的「愛」(散文,心理篇)
    妻子從來沒有在王先生面前展現真正的自我,在王先生面前,她使用的從來都是一個表象的「我」。我們說過,每一個人有六個不同的「我」,兩個自我,四個角色,王先生的妻子在他的面前表現了幾個「我」呢?很顯然,自我的欲望和嫌惡——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全都已經被她掩藏了,她只給了王先生一個虛假的「妻子」角色,假裝她的「應該」,其它的角色,她也都虛藏了。王先生卻一直以真實的自己去面對,這就像唐僧遇到了「白骨精」一樣,唐僧是真唐僧,送飯的女兒和尋找女兒的媽媽,是真是假,唐僧豈有分辨的能力?叫他如何能不遭遇劫難?
  • 夜晚的救贖(散文,心理篇)
    她繼續告訴我因為婆婆的關係,和老公離婚了,現在就連看孩子也會受到婆婆的阻攔,這讓她痛苦不堪,簡直讓人看不到希望,抑鬱到藥也不想吃了(重度抑鬱症),停了一段時間,似乎受到停藥的影響,現在的症狀比以前更嚴重了,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受到極大的挑戰,痛苦持續升溫,讓人難以忍受的苦痛就快將她壓垮,我聽到了她來自內心的哭泣和吶喊
  • 快樂方程式(心理散文)
    當然這個難度很大,需要強大的心理做支撐。這時候就需要使用我們的「快樂三寶」——說好話、做好事、想快樂的念頭。如果你心存善念,心懷感恩,那麼你給別人的回饋總是善言喜語,所以腦海裡的念頭尤為重要,是喜還是憂
  • 肯定別人,愉悅自己(散文 心理篇)
    在每天工作和生活的瑣碎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正向肯定,這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心理,可是我們也要問問自己,在你希望得到別人正向肯定的同時,你給別人正向回饋了嗎?我們單位是一個縣級單位,領導通常是縣級領導,級別還是蠻高的。
  • 幸福的「根源」(散文,心理篇)
    從大觀心理的角度來說大觀心理說每個人都由六個「我」組成,兩個自我,四個角色。所以對自己的滿意度就分為對自我的滿意度和對角色的滿意度。兩個自我便是自我的欲望和嫌惡,也就是我想我要我喜歡和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要的都是欲望,不要的都是嫌惡。
  • 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散文 心理篇)
    大觀心理說,獨處是自我,共處是角色。我們之間的共處,可能大多數時間都只能講「該不該」了,不能談「想不想」,只能在心底念叨一百遍,「忽略自我,忽略自我……」。因為她是給我生命的人,是我的重要他人,我不能為了自我(想不想)而放棄了角色(該不該)。這是一種痛苦的過程,也是一種「值得」的過程。做過,不悔。
  • 生命在於「折騰」(散文,心理篇)
    這其實也是自我和角色的調適階段。如果你覺得累了,那是角色累,自我沒有得到釋放,只有角色的日子,自然是很苦的。所以,需要我們偶爾也放縱一下自我,做一些「我想我要我喜歡」的事,讓自我得到解脫,哪怕是一刻的釋放,也是難能可貴的,一次的調適也擁有一次的功效,所以我們常說「及時行樂」,就是這個道理。
  • 風雨飄搖中的家(散文,心理篇)
    他的叔叔和姑姑都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人(除了他爸爸),自然他們也都是懂得知識力量的人,於他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吧。從小便看見了父親跟叔叔姑姑的巨大差別,心中自有自己的一桿秤。自我的膨脹,再加上角色的缺失,使她逐漸喪失了理智,她愛上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並執迷不悟地徜徉在自己的「花花世界」裡,沒有母親和妻子角色,只有自我。
  • 《夫妻情債》(散文)
    《夫妻情債》(散文)/楚陽巷吾與妻喜結連理,屈指算來,已有三十三載,共同生活期間,夫妻相濡以沫,恩愛有加,度過的每時每刻,皆如新婚。其間,即使有不和諧的音符,回憶起來,也是情多恨少,幸福滿滿!記憶中,有一次,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導致了夫妻之間的一次感情裂痕,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覺得幸福感充斥心頭。那是夫妻感情生活之中,彼此欠下的唯一情債。
  • 爸爸的兄弟(散文,心理篇)
    前不久回家過中元節(我們當地叫「過月半」),爸爸再一次提及此事,我們又陪他傷心了一回,雖然燒了好多紙錢給無兒無女就夭折的他,心底還是很難過,也不知道在陰間的他收到沒有。這便是關於爸爸「兄弟」的故事。說起來輕描淡寫,可有的人卻為此痛了一生,後半生活在「不知所云」裡(那便是我的奶奶)。原來,「兄弟」這稱呼,不僅能讓人感到溫暖,也能讓人疼徹心扉,悲痛刺骨。親情因為它特有的溫度,讓人如沐春風。美好的親情,讓人如獲人生至寶,讓人幸福一生、享用一生。
  • 把人放在心上,把事放在紅塵裡(散文 心理篇)
    這也許是一個人藏在心底的自我,那些想不要、要不要、喜不喜歡的故事(自我),早已經寫進歲月的扉頁,也許有些故事早已斑駁,已經無人能夠記起。如果有幸,夥伴能玩到老,那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她們倆都比我大,門旁的大幾個月,屋後的那個大兩歲,她爸媽是近親結婚(長大了才清楚),所以她才會智力低於正常人。她爸媽給她取名有弟,大概就是想要為她要弟弟吧。弟弟果然要到了,還是三個,不過只有一個是正常的,另外兩個據說是「兩性人」,性別不清不楚到現在也在外面打工,至今單身。可見,近親結婚的害處有多大。
  • 管與被管,愛與被愛(散文 心理篇)
    文/怡心理(原創)年輕的時候,總以為,愛情就是「權力」,誰愛我,誰就要服從我的管束。結婚後,仍然會有很多夫妻「為權力而戰」。戀愛時,是彼此餵養對方的自我,自我的欲望與嫌惡(想不要、要不要、喜不喜歡)都會被無限膨脹。可是結婚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味真火的「燒」與「烤」。只玩自我估計就玩不下去了,如果一方已經開始進入家庭角色,另一方還在玩自我,或者男女雙方都還在玩自我的話,那婚姻只能「叫停」了。很多年輕的小夫妻鬧離婚,大多是這個原因。管與被管,是權力;愛與被愛是情感。
  • 帶著「詩和遠方」——慢慢地老去(散文 心理篇)
    今天聊「自我」,就算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增加一點動力吧!這個主題是「我想我要我喜歡」,是欲望,是自我,這樣的話題聊起來應該比較輕鬆吧,隨性、隨心,放飛自我的時刻!(自我——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自我和角色的文章),必須保持「詩和遠方」的憧憬和美好願望。
  • 婚禮進行曲——隨想(散文 心理篇)
    感覺現在的人,自我都過於強大,角色卻不夠。因為自我意味著自由和舒適,而角色卻意味著責任和擔當。又或許,我們已經跟不上現代思想「發展」的節奏了,無法理解它存在的合理性。今天參加的婚禮是純粹的中式婚禮,非常有儀式感。這樣的婚禮應該滿足了強大的自我吧?濃重而華麗,我想女人大多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