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比如生,比如死。所以才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說。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什麼也帶不來,什麼也帶不走,更別說帶一個人了。
除了身體是自己的,除了生死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別人的。
所以面對生死,我們總是很孤獨。即便是多胞胎,也沒有誰能夠幫你一把,不能幫你生,更不能幫你死,在生死的路上,我們始終是一個人,孤獨而寂寞。
在生與死之間,就是你在這世界的生命,生與死有多遠,你的生命線便有多長,你的生活就會持續多久。
生活的持續,便是你與這世界連結的廣度與深度,是社交的持續,亦是獨處與共處的持續,除非你生活在真空裡。
很多人喜歡並異常地享受孤獨、享受共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是常態。可是,如果你只喜歡孤獨,只喜歡獨處,而排斥共處,那就是一種不良循環,是一種病態了。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獨處與共處,獨處是自我,共處是角色。一個人的生活裡面只有自我,或者只有角色,都是不健全的。中國人講究陰陽調和,只有陰或者只有陽,那都是不平衡的、不和諧的、也是不完整的。
獨處的時候,我們可以只講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可以隨心,隨性,隨心所欲,也因此,很多人都很享受這個過程,喜歡並享受孤獨。
可共處的時候,我們卻要講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了。共處中的我們是有約束性的,每個人的共處都有自己的原則和邊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該不該」,原則不盡相同,所以當共處中的邊界被觸碰,原則被挑戰,那就會產生矛盾。也因此,很多人不喜歡共處,可是我們不能生活在真空裡,人具有社會性,每一個人的方方面面都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我們稱作社會化,每個人從小時候就要開始接受社會化的訓練,學習,讀書,寫字,做家務、工作……,這一切卻都是為了訓練孩子的社會化,通常教化的程度越高,這個人就會越有成就。
所以你可以喜歡孤獨,享受孤獨,孤獨中的你,想幹什麼便幹什麼,沒有人會幹涉,也沒有人會在意,你想怎樣,便可以怎樣,不想怎樣,就不怎樣,一切由你決定。但對於共處,我們卻不能使用同樣的規則。共處只講該不該,而不能說想不想了。
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集體之中,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和家人相處,和同學、同事相處……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特別是親、近、愛的人,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為了讓親近愛的人開心,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這便是角色,雖然你不情願,但在逼迫自己去做過以後,你會覺得快樂,因為為親近愛的人去做,值得。
如果你能享受孤獨(獨處),又能享受共處,那麼恭喜你。你會是一個磁場強大,受人喜愛的人;你會是一個有能力愛自己,又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如此甚好!
如果你只喜歡並擅長獨處,喜歡並享受孤獨,不喜集體,不喜共處,那麼,我只能說你太專寵自我了,角色有意見了,再如此持續偏愛自我,角色就要痛苦地死掉了,最後你只能抱著自我孤獨終老了,因為沒有共處,沒有角色,你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了,快放手吧!放開自我,讓自我喘一口氣,讓角色有一席之地,慢慢變得平衡。因為有角色,又不失自我的人生,才是完滿的人生,你不能只為自我而活,那樣的話,身邊的人都會活得很痛苦。
生而為人,總要承受一些不被理解的苦楚,所以我們會感到孤獨、寂寞,因為靈魂是孤獨的,一腦只能一靈,不能群居一腦。能夠享受孤獨(自我),又能享受共處(角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和諧,任何一個人都會喜歡這樣的人,喜歡這樣的自己,你是這樣的人麼?
希望你的愛不失偏頗,既能享受孤獨——寵自我,亦能享受共處——寵角色!
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