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年人的崩潰是一瞬間的事,沒有人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高考落榜、中年失業、老年得病等等,面對人生低谷時,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遭遇命運的惡待時,依然能夠保持初心、樂觀的態度。
譬如明朝聖賢「心學」創立者王守仁,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王陽明。
《明朝那些事兒》記載了關於王陽明的一段話: 「矢志不移,追尋聖賢,錯了嗎?仗義執言,挺身而出,錯了嗎?沒有錯,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那上天為何要奪走我的榮華,羞辱我的尊嚴,使我至此山窮水盡之地步?」
王陽明飽讀詩書,卻三次落第,考了十年才中了狀元。因為仗義執言,被廷杖四十、受到打壓、深陷牢獄,最後被貶謫到條件極度困苦、民風野蠻的貴州龍場。這些幾乎把王陽明逼到了絕境,他甚至為自己打了一座石棺,每天端坐在石棺中等死。
這段日子用王陽明自己的話回憶:「往年區區嫡官貴州,橫逆之事天天都有,被貶貴州三年,百難全都嘗遍。」不難想像,王陽明嘗盡了人間疾苦。當他埋葬了來自京師途徑龍場的吏目小官主僕三人時,內心感嘆:人生短暫,難道自己的一生時光都要蹉跎在這裡嗎?
王陽明在艱難困厄之中選擇生存下來,他沒有向厄運低頭。
從此王陽明安於讀書、靜心思過,領悟了許多道理。耕地、種菜、伐木建屋、喝酒交友,王陽明過上了怡然自得的生活,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西園詩》:
放鋤息重陰,舊書漫坡閱;
倦枕竹下世,醒望松間月;
起來步閒謠,晚酌簷下設;
盡醉即草鋪,忘與臨翁別。
拿著鋤頭去耕地,累了就坐在山坡上翻書閱讀,困了就在鬱鬱蔥蔥的竹林枕著石頭酣然入夢,一覺睡醒,才發現月亮早已爬上了樹梢,於是起來唱著歌謠向自己的「陽明小洞天」走去,誰知走回去才想起來,竟忘了與老翁告別。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正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王陽明讀書、靜思,開始了他真正的悟道之路,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他悟出了歷史上著名的「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無物」和「知行合一」的著名心學思想。
「奪走你的一切,只因為我要給你的更多,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只為讓你知曉世間百態。使你困窘潦倒,身處絕境,只為讓你洞明人生冷暖。只有奪走你所擁有的一切,你才能擺脫人世間之一切浮躁與誘惑,經受千錘百鍊,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看完《王陽明傳》,王陽明的前半生跌入谷底,至「龍場悟道」之後才官運亨通。幸得他不忘初心,一心追求聖賢才有如此成果。
人生總有高峰和低谷,在順境中,不失自我,不忘初心;在逆境時,經得起考驗,敢於挑戰夢想。冬天再長,春天也會到來,人生低谷時,不必難過,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要相信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