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面對苦難的態度,將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2021-01-11 小愛說史記

在事上磨練人,才能立得住;在事上靜默而定,才能動得住。艱難險阻,正是心靈上最好的磨礪。--王陽明

尼採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世上有兩件事能使人覺醒,一是真理,二是受苦。真相能使人回歸本質,苦難才能使人心靈升華。

孟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經歷了苦難,在苦難中不斷堅強自己的內心,才能肩負起老天賦予我們的生命更多的使命和責任。

痛苦是生活的基本特徵,有人總結出一條痛苦守恆定律:

每個人一生中所受的痛苦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它只是從一個階段轉到另一個階段,或從一個形式轉到另一個形式。現在,你越選擇逃避它,你就越必須為將來付出更多的代價。

痛苦成為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事情時,面對痛苦所採取的態度和行動,就會決定一個人一生中能夠達到的高度。

在遭遇痛苦時,許多人都怨天尤人,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而那些所謂厲害的人,則能坦然接受,積極應對,永不放棄,將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變成自己一生的財富。

磨難是一種財富,大磨難必有大大道,小磨難必有小道路。貴州省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光,也是他生命中最閃亮的時刻,他用「龍場悟道」給我們生動的一課。

越難熬,越能修心。

1、心不動

穩住神,人生90%的問題可以輕鬆解決。

靜下心來,生活中90%的問題都可以解決。

遇到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慌神,心慌意亂,心不在焉,內心空虛,各種外部不利因素便會趁虛而入,佔據你的身體,控制你的精神領域。

在貴州龍場,王陽明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候,身心都陷入了困境。一邊是本地瘟疫肆虐,一邊是水土不服,隨時有身體垮掉的危險。另一面也得眼觀六路,聽之任之,小心提防壞人的追殺,精神高度緊張,幾乎崩潰。

如此惡劣的環境,身邊的僕人紛紛中招,病倒了。而且王陽明此時不但身體無恙,而且神志清醒,照看僕人。那是因為王陽明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就像他在書中寫到的那樣: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二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

心平氣和,一切都會平靜下來。對王陽明來說,「常樂」即是功夫,這種常樂並非來自外界的事物,而是來自內心深處強大的信念所帶來的愉悅。

心靈是生命的定海神針,心靈定格,任風吹浪,我自巋然不動。境遇隨心所欲,放下那些無謂的焦慮和不安,冷靜地出擊,就能在逆境中實現局勢的逆轉。

萬事萬物,都是免疫於身體和精神的,這往往能讓你滋生出強大的能量,從容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災難。

2、你就是自己的貴人

生活中最大的能量消耗是抱怨。王陽明說:「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許多人習慣了怨天尤人,把一身的力量用在錯誤的地方。發牢騷是吸引,你發牢騷什麼,就會吸引到更多與頻率相匹配的東西。越是抱怨,生活就越艱難。

事實上,任何人,都無法在抱怨中迎來人生的轉機。

和抱怨一樣可怕的是「等待」,面對困境,不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期待和幻想貴人相助,得到上天的眷顧。這是一種來自於內心脆弱的文化,註定要浪費一次又一次自我再生的機會。

艱難歲月中的龍場,王陽明更懂得一個道理:凡事都要靠自己。面臨吃喝玩樂的惡劣生存環境,他不是在等著,而是積極行動起來自救。

剛剛到達龍場,沒有任何休息。王陽明想找個洞穴,雖然很小,但也可以暫時住下來。受到他真誠感動的當地少數民族又主動幫他搭起了茅屋,在大家的熱情幫助下,王陽明終於有了一個溫暖的窩。

常言道:「靠山倒,靠人跑,人生只有自己靠得住!」求人不如求己,遇到挫折,真正能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

深陷人生低谷,只有自己積極進取,不斷反省和完善自己,才能渡過難關,真正闖出屬於自己的藍天。

在你開始「自救」的時候,你的自信就會吸引到幫助你完成任務的資源,這就是所謂的「自力更生」。

3、凡是向內找答案

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

王陽明有詩曰: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現代人們習慣於向外看,認為越是了解外界,就越能把握真相。它們竭盡所能,竭盡所能地向外尋求,試圖用外部事物來證明它們的價值。然而,這一切都毫無結果。

當王陽明年輕時,他對外界事物同樣充滿好奇,並努力在一切事物中尋找生命的真諦。但他很快意識到這是在白費力氣,尤其是在龍場這個封閉的地方,他更加堅定了向內求道的信念。

每天夜深人靜,忙忙碌碌一天的王陽明並沒有倒下,他遵循聖賢的教誨,堅持靜坐,從內心尋找生活的答案。正因為如此,王陽明才能在他的一生中,做到身心合一,開悟心學的大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無物,心內即理。

自我是個寶藏,全息宇宙將所有的秘密都藏在每個人身上。隨著你開始將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向內努力工作,身心合一的力量將顯現出來。

尤其是面對痛苦時,能夠帶你穿越黑暗,只有那深藏於心底的光芒。

4、使命就是力量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

使命感,

是人的精神之源。越是真實而完整地體悟自己的使命,就越是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也就意味著在更高層次上展現出自己更大的生命價值。

有些人說,佛是開悟的人,人是不開悟的佛,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是良知的人,只是自己還沒有覺悟。王陽明對他的弟子說過:

「每一個胸懷聖賢的人,只自信不自滿,都是自己埋沒的。」

大而不能小,人生最基本的使命就是「致良知」,就是要把宇宙賦予我們的本性顯露出來,心存慈悲,在人生的實踐中成就別人,成就自己。

到了龍場,王陽明不但妥善地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而且以他的熱情和智慧,最大限度地回報當地人民。他教導當地人民新的種植技術,並在簡陋的條件下開辦學堂,教導當地青年,可謂是真正的造福一方。

王陽明用他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當你內心光明,懂得生活的原因時,你就有了強大的力量。這力量,使你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考驗無所畏懼,使你的生活充滿坦然和歡樂。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臨終前留下的這八個字,至今震撼人心,令人深思。

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嗎?

5、事上煉

生活是一場修行。

王陽明以出世之智,入世之生,主張以世間為最好的修行場所,在《傳習錄》中說:

在事上磨練人,才能立得住;在事上靜默而定,才能動得住。

寶劍鋒出,梅花自寒。經歷了千錘百鍊的磨難之後,生命不可能閃現出耀眼的光芒。自我磨練,自我考驗,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知者行之,行者驗之,最終達到「知者行之,行者驗之,知者合之」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的內心足夠強大,他永遠不會輕易被擊倒。據說,人的一生都應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你正經歷著人生的痛苦和挫折,不妨從陽明心學中汲取生命中的自信和力量。喜愛陽明心學的朋友,建議收藏一下《知行合一王陽明傳》+《傳習錄》,原汁原味地了解王陽明,這套就足夠了。只需兩杯,擁有一世的智慧,點擊下面的卡片即可直接下訂單。

正如王陽明所說:「危難之時,人的心性最顯露,也最成就人的精神氣質。」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隨著你一次次戰勝困難,當你「行至水窮處,坐看雲端」,在你的身心不斷練習中,你的精神越來越穩定,越來越有活力。這些生活中的磨難,也真正融入了你的身體,成為你的生命,成為你的財富。

痛苦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一個人最美好的心靈外貌,不過是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的「無風不起浪」!

心靈是萬物之源,心靈充滿光明,生命就永遠具有無限的生機。「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對自己說:「心若有光,春意自盎然。」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你對待人生低谷的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都說成年人的崩潰是一瞬間的事,沒有人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高考落榜、中年失業、老年得病等等,面對人生低谷時,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這些幾乎把王陽明逼到了絕境,他甚至為自己打了一座石棺,每天端坐在石棺中等死。這段日子用王陽明自己的話回憶:「往年區區嫡官貴州,橫逆之事天天都有,被貶貴州三年,百難全都嘗遍。」不難想像,王陽明嘗盡了人間疾苦。當他埋葬了來自京師途徑龍場的吏目小官主僕三人時,內心感嘆:人生短暫,難道自己的一生時光都要蹉跎在這裡嗎?
  • 你面對壓力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一個人面對壓力的態度決定了他整個人生的高度。過去人們常說,「人無壓力輕飄飄」、「有壓力才能有動力」,由此可見,壓力是把雙刃劍,它不完全是負面的東西。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處處可見,面對父母的催婚、工作中的人事調動、房貸、車貸、子女的教育問題等等。
  • 面對低谷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況且人在失意時,挫敗感、焦慮、自卑、鬱悶這些負面情緒一股腦兒都砸向你,這時人的內心會異常敏感脆弱,別人直戳你要害的好建議,常常會被你理解為惡意,別人不痛不癢的安慰,常常只能讓你陷入自我麻醉。所以,如果你身處人生低谷,不妨多留些跟自己相處的時間,反省自己,好好分析一下自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 哲思 | 面對低谷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況且人在失意時,挫敗感、焦慮、自卑、鬱悶這些負面情緒一股腦兒都砸向你,這時人的內心會異常敏感脆弱,別人直戳你要害的好建議,常常會被你理解為惡意,別人不痛不癢的安慰,常常只能讓你陷入自我麻醉。所以,如果你身處人生低谷,不妨多留些跟自己相處的時間,反省自己,好好分析一下自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 努力奔跑 or 雨中漫步,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份完美的工作,你怎麼選,都可能看到遺憾和缺失的另一面。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勇氣、有毅力、有擔當,去面對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人們常說,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不要去羨慕別人的輕鬆愜意,在他們最辛苦的時候,沒有選擇訴苦,而是努力過好當下的「苟且」。
  • 你做事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無論做任何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者,成功將永遠與之絕緣。初來乍到的你,最應該想的問題是你是否能夠勝任公司安排的每一件事情。只有你踏踏實實地做好手頭該做的事,經過歲月的沉澱,你才能做你想做的事。寫在文末無論做任何事情,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熱情
  • 工作態度決定人生高度
    談到工作,首先就是態度問題,只有發自肺腑的熱愛你的工作,發揮你的熱情和積極主動的行動意識,才能獲得工作的快樂,也才可能獲得工作所給予的更多獎賞。工作是一個包含著智慧、熱情、信仰、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詞彙,觀現今社會,那些優秀成功的人,都是在工作中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智慧和熱情、信仰、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失敗者和消極的人都是被動的將自己埋藏起來,逃避、指責或抱怨。
  • 人生的格局決定著你的高度
    人生的格局決定著你的高度,格局不單單是做人的格局,更是你的眼光,當你的格局大了,你的視野也就大了。做人不要小氣,更不要斤斤計較,因為你的小氣就影響著你的格局,可能你的思維模式都跟一般人差不多。 我覺得格局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包含著很多含義,我覺得格局也代表著你看問題的想法。當你遇到一些問題,你是如何處理問題,我覺得這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格局,因為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只是格局大的,也許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單單思考著自己。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讀書是為了積累人生的厚度。有了知識的託舉,人生便如順水行舟、翼下生風。人的眼界,決定了起點。
  • 英國112歲長壽老人告訴你:對待憂慮的態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因此,態度決定人生高度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雞湯。它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來源於背後的邏輯。讓我們簡單剖析一下邏輯閉環和適用條件,幫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態度決定人生高度的邏輯原因是: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的行為作用於物質世界,接受到反饋後產生態度,態度反過來影響行為,進而把影響傳遞給物質世界,周而復始。無論把其中哪個因素作為起點,理論上都可以扭轉你的人生格局。
  • 王陽明:心態決定你投入生活的狀態
    ;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並不存在於外在的因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的態度為轉移。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向上心理產生的。佛曰:「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 格局,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而高度之差帶來的是全方位的差異。一個人的心胸與眼界,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想要走得長遠,企業想要基業長青,格局很重要。,那麼路上的小波折你也能坦然接受和理智面對,因為你志向遠高於此。
  • 工作態度,決定職業高度
    常話說的好「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決定高度」,工作後對此話的理解更深刻,也更真切!正如百度百科中對態度的定義: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蘊含著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
  • 態度決定高度
    改變態度可改變人生根據哈佛大學研究,85%成功的原因是由於態度正確,只有15%是因為技術卓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當代最重要的發現,就是「改變態度,就可以改變一生」。也就是說,目前的態度並不一定能決定你的未來,你仍然可以改變它。樂觀自信的人,會盡一人之力奉獻社會,遇到問題總是自己解決;對社會沒有貢獻,只知一味取之社會的人必然很悲觀,因為他始終擔心得到的不夠多。
  • 你靈魂的高度,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
    所以你今天所做的事情,會影響你以後的人生。而人,許多時候只顧當下,不會向更遠的地方看,只知現在滿足,卻不知將來要為現在買單。 平凡的人,在面對生活更多的是計較金錢的得與失,而很少考慮過人格和尊嚴,對於誠信也是在有些人面前有,在有些人面前無,形成了一種名為「雙重性格」的人格。 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失戀三十三天》有句臺詞:人有A面,也有B面,有的人還有C面。剛開始看的時候不懂,後來看懂了,才知道為什麼這個世上有些人是在欺騙你,而有些人又是對你如此的誠實!
  • 夜讀丨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學為人處事,要把握好五個「度」,方能掌握人生大方向,那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過去事放不下,未來事想不通。胸次漸窄,人也就走進了死胡同,是謂「著相」。
  • 面對挫折的態度,決定你未來的高度
    1、打敗你的,其實是你自己很喜歡一句話:沒有什麼能一下拯救你,也沒有什麼可以一下毀滅你,除了你自己。2、比分數更重要的,是你對抗挫折的能力人生不是電影,沒有那麼多的不期而遇。3.面對問題,如何解決?1)你得學會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困難 我們在遇到困難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要去求助別人。 但這其實是一種沒有用的逃避,每個人的問題都是不同的,你不可能從別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即使你們的問題相同,但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人又完全不同,別人給你的答案,有並不是你想要的。
  • 吳軍:態度決定了你將成為怎樣的人,決定了你將成就怎樣的人生
    你的態度,決定了一切在今天的話題之前,我想先問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人能讓你一眼就記住他有人可能會說漂亮,也有人說有氣質,有人說幽默,有人說另類……以上這些說法都沒問題,但是今天我想說一個,最近頗有感觸的一個點,即態度。我發現,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態度,並堅持自己的態度,那你一定會對他刮目相看。我們都知道,想法決定了言辭和行動,言辭和行動主導了行為,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塑造了性格,而性格決定了命運。
  • 王陽明智慧:人生低谷時,不要垂頭喪氣,堅持這兩點會慢慢好起來
    王陽明智慧:人生低谷時,不要垂頭喪氣,堅持這兩點會慢慢好起來有人說,人生是一趟旅程,會有攀登高峰之時,也會有陷入低谷的境遇。人生低谷並不可怕,反而是蛻變重生的大好機會。比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對於如何面對人生低谷,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也很有心得。
  • 一個人的眼界,往往決定了他對人生的認知高度
    我國「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用一生經驗教訓來告訴我們,>其實人生可比較的,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自己,只有提高自己,人生才能有所起色。開拓自己的眼界,多儲備一些行業知識一個人的眼界,往往決定了他對人生的認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