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2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叮叮叮~
上課啦~上課啦~
今年是《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四周年
為了讓大家對反家庭暴力知識更充分理解認識
明白為何會出現家庭暴力
如果遇到家庭暴力
應當如何保護自己
跟著下面的專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蘇丹
王小萍
王小萍,現任北京市盈科(南昌)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伙人,盈科全國女工委副主任,婚姻家事與財富傳承法律事務部主任。先後被授予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江西省三八紅旗手」「江西省維護婦女權益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蘇丹,中科院心理所臨床心理學博士,國家中級團體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腦潛力開發師,江西衛視《金牌調解》觀察員,CCTV1《今日說法》欄目特邀心理專家,北京市廣播電臺特邀心理專家,江西財大特聘客座教授。
愛的港灣拒絕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特點:
1、持續循環:
2、疊加累積強度:
每一個循環開始都比上一次攻擊性增強,直至身心疲憊,傷害至深,無法原諒。
從心理學角度了解家庭暴力發生的原因:
1
施暴者認知上存在偏差,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情感呵護,養成了自卑、多疑的個性,又不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缺乏親密溝通的技巧。而家庭生活問題多元化,夫妻之間來自不同的家庭,對問題的觀點看法不同,產生的衝突也很多,需要解決問題的策略多而且雜,往往施暴者缺乏學習獲得途徑,會選擇簡單粗暴的發生處理。
2
個人心理平衡需求,每個人都有權威和安全的需要,當自己的生活機會少,缺乏資源,組建家庭後,卻又長期被依賴,不得不勉力支撐時,就會產生情緒積累,出現定期集中的情緒爆發。
3
人類攻擊的本能特質,攻擊性是人類從古至今生存的本能,當壓力過大,人內在的攻擊性就會聚集和爆發。但因受教育程度、個人成長曆程、個人擁有社會支持的不同,會使每個人的攻擊閥限不同。
4
觀察模仿習得,童年時代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通過直接體驗或觀察學習,在成年後施暴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施暴家庭中,實施暴力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可以控制家人,建立權威感,被孩子模仿學習的機率會更高。
律師教你遭遇家暴如何取證
對於家庭暴力,我國在民法、行政法、刑法都有有關法律條文進行規制。對於嚴重的家庭暴力,如果日後需要訴諸訴訟手段對施暴人進行懲戒,受害人應當在遭受家暴後注意證據的收集。
在筆者參與接訪及辦理的有關家庭暴力案件中,發現家暴受害人在證據的收集上存在較大的難度,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及證據意識,進而導致難以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此,筆者結合我國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與實務經驗,為大家提供一些收集證據的思路及方法。
1
在遭受家庭暴力後,及時收集第一手證據。例如:對身上的傷痕進行拍照、帶血的衣物、被打掉的牙齒、揪掉的頭髮、撕破的衣服、施暴者的兇器等。
2
遭遇家庭暴力後向村委會、居委會、婦聯、公安機關等組織求救的,要注意收集、保留好有關的報案記錄、詢問筆錄、投訴回訪材料、告誡書、人身保護令、調解筆錄等資料。
3
發生家庭暴力後,及時就醫,保留好涉及家庭暴力病例、發票、住院材料、驗傷報告等。
4
在對方進行家庭暴力後,如果對方有悔悟的情緒,可趁機要求其寫保證書、悔過書等材料。
5
書寫一份詳細的遭受家庭暴力的自述材料。內容包括家庭暴力的起因、時間、地點、受傷的具體部位、家庭暴力的持續時長等。
6
遭受家庭暴力後,對家庭暴力現場申請公證,做好證據保全。
7
對於頻繁、多次進行家庭暴力的,可利用錄音、視頻等手段對對方可能發生來的家暴行為進行記錄。
總的來說,對於事關家庭暴力案件的證據收集,受害人可以主要從三個角度切入:證明對方有家庭暴力的行為、對方的家庭暴力行為給受害人造成了損害後果、證明對方的家暴行為與己方的損害後果有內在的因果關係。如果受害人能將這三個方向的證據收集齊全,就能為日後公權力救濟的介入做好充足的準備。
來源:江西女性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三八」婦女節活動】百色市「三八維權周」課程(一)//家庭暴力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遭遇家暴如何取證?答案就在這裡!》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