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幸福的12條秘訣,很實用,讓你活出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2020-11-07 中國人的幸福課堂

幸福的12條秘訣是我早期學習的心理學知識,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受用。我也經常分享給其他的夥伴或者用在我的個案諮詢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12條幸福秘訣是12條前提假設,我們不稱這些前提假設為原則、規定或者說是真理,我們也不去空泛的爭執或僵化的執著,它們沒有對錯,因為對錯不重要,有效果最重要,我們就假設事情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能事事做到以這些前提假設為所思、所言、所行的基礎,人生會順利很多,你也會感受到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幸福,小確幸!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先跟大家分享幸福秘決的第1條至第6條。


幸福秘訣第1條: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就好比「世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沒有兩個人的人生經驗完全一樣。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個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甚至是雙胞胎他(她)們的成長曆程和人生經驗也不一定會相同。所以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會是一樣的,因此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夠絕對一致,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完全一樣。我們清晰了這一點就懂得不要把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強加給別人。在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的同時,我們也有權利要求別人尊重我們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自己與別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要學著更多的去包容,對他(她)人對自己有更多的允許,求同存異。即便沒有共同之處,也要彼此尊重和理解,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係,進而能達成合作共贏。


幸福秘訣第2條: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規條只對本人有效。因此,一個人不能希望另外一個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好的動機只給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願般發生的權利。不強逼別人跟隨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別人便不會抗拒。一個人不能改變、推動、教導另外一個人,每個人只能改變、推動自己,從而影響或引導另一個人去學習,而不能寄望於他人或環境改變。比如:有些夥伴參加學習了,會抱怨另一半不學習不改變,甚至想硬拉,多半對方會不合作,甚至是適得其反。


幸福秘訣第3條: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我們任何計劃的設計都是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動的目的。光說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確,而不顧有沒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可以覺察一下,我們在做事中講了哪些特別正確的但無效果的話,我們稱之為「正確的廢話」,做了哪些絕對有道理卻沒有效果的行為。我們有時在堅持道理中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和良好動機。在我好、你好、世界好三贏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比堅持什麼是對的更有意義。說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上,注重效果才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來。只追求有道理但無效果的人生,難以有成功和快樂的體驗。


幸福秘訣第4條:我們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經驗所塑造出來的主觀世界裡。

這條秘訣就是我們每個人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即通過眼、耳、口、鼻、觸摸會主觀的和有選擇性的攝入資料,因為不能也不需要把所有資料都捕捉到。攝入的資料經由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過濾,而決定其意義。因此能儲留在腦中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是主觀形成的,過濾出來的意義也是主觀的。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塑造出來的,因此是主觀的。我們只能用這個方式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沒有其它的方法。因此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主觀的真實或者相對的真實。因此每個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腦裡,我們是憑腦對世界的認知去處理每一件事的。因此我們無須改變外面的世界,也不能控制別人,只有改變我們自己,改變自己對世界和別人的看法,改變自己對人、事、物的反應,我們的人生便會有所改變。事情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往往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環境裡出現的轉變,而是來自我們對它們的態度。


幸福秘訣第5條:溝通的效果取決於對方的回應。

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和無效之分。因為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自己說再多再對都沒有意義,對方收到你想表達的信息才是溝通的目的。因此自己說什麼不重要,對方聽到什麼才重要。話有很多個方式說出來,使聽者完全收到講者意圖傳達的信息,便是正確的方法。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完全同樣的反應。說話的效果由說者控制,但由聽者決定。改變說的方式,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溝通成功的要決條件是和諧氣氛。出現抗拒就表明說者不夠靈活。所以溝通中我們不說「你,聽明白了嗎」?而是說「我,講明白了嗎」?


幸福秘訣第6條: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如果你做的事沒有效果,那就改變你的做法。不斷地重複舊的做法一定得到舊的結果。即使再努力、也是在不斷地堅持一個錯誤。做法有不同結果才會有不同。任何新的做法都比舊的多一份成功機會。世界上每樣事物都在不停地改變中,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須用與昨天不同的做法。不肯改變就有可能面臨淘汰或失敗的威脅。因此只有不斷地改變做法,才能保持與其它事物關係有理想狀態。維持最有效果的規條就是靈活地不斷修正做法,這樣才能保證取得價值實現信念。改變是所有進步的起點。習慣使我們不用思考便能做到某事,這使我們忘記要憑做事的效果而作出修正,期望不改變才能使自己更好,倒不如思考自己可以怎樣改變才能取得效果。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這些,下周四我們繼續分享12條幸福秘訣的第7條到12條,敬請期待......


講師: 邊愛萍 文案:張紅榮

文自《滄州前程心理 ——幸福課堂》

邊愛萍簡介:

心理教練

繪畫心理分析師

沙盤遊戲指導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擅長個人成長、青少年心理成長、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以及家庭教育高效學習諮詢。

相關焦點

  • 生活中那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下)
    4. 好消息多次疊加,比一次性說完,會讓人有好事接連不斷的幸福感;壞消息一次說完,將多次心理打擊集中發射,減少失落次數,會更讓人容易接受。5. 只有不從眾,才有可能出眾。我們渴望被認同,於是當答案與別人不一樣、同學在玩而你卻異類學習、下班時同事都加班……只能淹沒內心真實的聲音,陷入從眾的漩渦。不要一味跟隨他人想法,只會失去很多可能性,保持獨立思考,堅守正確原則,才能有自己的生活。現在雙擊文章,就是你出眾的開始。
  • 最好的生活狀態:活在當下(好文)
    )幸福,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生活幸福的秘訣,在於「活在當下」這4個字。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成本的,當你為昨天已經發生的事情回頭懊悔時,必然會錯過其他的幸福和美好。願你我都通曉生活幸福的秘訣,習得體味幸福的能力。不回望昨日憂,不遠眺明日愁。
  • 萬茜:智尚人生,活出幸福的味道
    萬茜,娛樂圈中話劇、影視、歌手三棲的才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她憑藉電視劇《金鎖記》正式出道,在電視劇《獵場》中扮演古靈精怪的熊青春、電影《心理罪》中扮演幹練冷酷的女法醫喬蘭……沒有炒作和緋聞、踏實磨鍊演技、過著低調而幸福的小生活。
  • 讓人越來越幸福的4條法則,你中了幾條
    如果我們可以改變這些因素,那麼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多幸福。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幸福感是隨時都在變的,不要說如何才能獲得幸福,而是要想如何才能變得更幸福。未來比現在更幸福,那我們就一直在幸福的路上。如果你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是滿足而有意義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感到不幸的,那就可以說你是一個幸福的人。
  • 卡耐基給女人的幸福忠告:5條處世秘訣,讓你成為幸福的魅力女人
    卡耐基通過《卡耐基寫給女人的一生幸福忠告》這本書,總結了女人一生中為人處世的秘訣和原則,用他獨特的視角娓娓道來,給女人以提醒,讓人生過得更加舒心。有幸福自然也會有相對的不幸。女人要學會接受和面對生活給予你的一切。不管好和不好,不管是低谷還是高峰,不管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不管是驚喜還是磨難,都要欣然接受。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說明你註定要經歷它,註定要在這場經歷中得到成長。
  • 中了7條以上,說明你很年輕!(很準)
    它是心靈中的一種狀態,是頭腦中的一個意念,是理性思維中的創造潛力,是情感活動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氣,是人生春色深處的一縷東風。所以,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說自己老了,只要你認為,那你就永遠年輕!對照下面12條內容,看看您符合幾條:1、至少有1項愛好你愛白菜我愛生薑,你愛跳舞我愛歌唱。愛好就是生活裡的光。所以愛好一定不能少。當人有了愛好時,便能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之外,開闢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園,愛好無關乎功名利祿,只關乎內心的歡喜,生活因此變得活色生香。
  • 心理學:快樂的秘訣(值得收藏)
    生活是自己的,不必過給別人看,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 取悅自己,忠於本心,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才是人生最快意的活法。 如《無問西東》裡所說: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 54條能輕鬆影響他人的實用心理學技巧(上)(建議收藏)
    3、違背(而非順應)社會規範的代價(或好處)更能影響人的行為。說服過程中,如果對方對某事持正面態度,則強調反面的人有多不好;持反面態度,則強調正面的人有多好。4、人們在看到他人違反社會規範後,不但會親自效仿,甚至會變本加厲。所以,讓人們清楚地看到其他人都在遵守社會規範,以此避免「破窗效應」。5、人們天生對自己的名字敏感。
  • 困難與幸福(相聲)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世上不怕有困難,就怕沒有克服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和辦法」。乙:言之有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面對的困難雖然有大有小,但只要不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如天災人禍等),就沒有克服和戰勝不了的困難。甲:說得好!
  • 12條極簡生活方式,中一條都很了不起!(精闢)
    4.儀式生活需要儀式感,你可以建立你的儀式,為食物做準備、為你喜歡的事做、為你身邊的人製造氣氛…這都能帶來一種興致而美好。8.冥想試著用冥想的方式來清空身體,不去想,不去猜,只需與自己對話,僅僅幾分鐘,便豁然開朗,這也暗示並改變你的生活方式。9.思考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沒有必要都做。
  • 卡耐基:女人想要受人喜歡,就要牢記這4條處世秘訣,魅力自然來
    卡耐基在《卡耐基寫給女人的一生幸福忠告》中,就給女人們在各個方面提供了自己的建議,而這些建議並不是口頭上煽動性地喊著「女人要自強自立」,而是結合實際地給女人們提供了深度剖析以及可操作的實用方法。在關於「如何做一個受人喜歡的女人」這方面,卡耐基就給出了4條處世秘訣,如果掌握了,魅力自然來!
  • 娘娘精品推 | 如何在生活中建立長久的幸福感?
    探討:獲得幸福美滿人生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這本書是線上課程的擴展版,主要是講人們在生活中輕而易舉毀掉幸福感的七大元兇,指出提升幸福感的七個日常習慣,整體來說跟跟其它積極心理學的書籍類似。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健康的身體外,獲得幸福只需要做三件事情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使命感(也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
  • 200條實用心理學(下)
    ——蒙肯(美國作家)125、【心理技巧:如何排除空虛】排除空虛感的秘訣在於9個字――「愛自己,愛空虛,愛缺陷。」我們的生活好像是為了別人在活著,學習是為了讓父母、老師高興,工作是為了賺錢養活家人,休閒是為了陪朋友開心,卻忘了捫心自問:「在做所有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快不快樂?
  • 什麼是幸福?(世人對幸福的理解是因人而異和有層次性的)(續)
    其中第一層是 「生理需求」,是個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生兒育女等;第二層是「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和生命的威脅,防止危險事故,工作和生活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養老金等;第三層是「社交需求」,人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都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通過經常性的人際交往,以達彼此同情、互助和相互讚許之目的;
  • 《共情式溝通》:提升幸福感的秘訣,教你如何做一個讓人放鬆的人
    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你總想隱藏自己的弱點,在外人面前表現出高高在上,或誇誇其談,確實讓人心累,會被人「敬而遠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由於自身的缺點而不是優點才招人喜歡。三、和什麼樣的人相處讓人心累人人都有幸福感,不管工作、生活和家庭都想在與人相處中獲得幸福。古宮昇在《共情式溝通》中說:「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大部分人的幸福感是有恆定性的。
  • 「你幸福嗎」:3個方法幫你增加生活中的幸福感
    央視曾經做過一個大型的街頭採訪,主題就是「你幸福嗎?」,各行各業的受訪者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最出名的是一位老大爺,給出了千古一答「我姓曾」,現在想起來還能讓人會心一笑。說到幸福這兩個字,很多人都會揚起嘴角。在我們的心中,存在著一個小小的角落,在那裡保存著我們最幸福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幸福,這些幸福可大可小,但是它們都會在寒冷的夜晚溫暖我們的內心。
  • Tips:幸福秘訣知多少?
    人的幸福,還是在於心之幸福。幸福呀,就住在你心裡,你感覺幸福的時候就是你的幸福時刻。咱們一起來看看幸福的小秘訣吧~1.他們從來都不會問「為什麼」,而是會問「為的是什麼」,也就是你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從不會在「為什麼生活對我如此不好、不公平」的問題上做過多的糾纏,而是會竭盡全力地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2.
  • 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內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孔顏之樂」,留給後人的問題是,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夠衝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說,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內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對此你一定有過自己的體驗和思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 三種生活態度,你的孩子屬於哪一類?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你家條件好,別像我這樣除了學習啥也沒幹過。」什麼是幸福?若干年後回首這段學生時代,A、B、C三位同學大概都不會有多少美好的感覺。相比這三位學生,北京大學的學生們無疑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天之驕子。按理說,他們應該很快樂、很幸福。事實又如何呢?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博士,曾經對北大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做過一個調查。
  • 其實,每個人都能幸福生活(上)
    今天看了湖北學員劉YB的來信,我腦子裡一直在縈繞著一句話"其實,每個人都能幸福生活",從劉YB的來信中能看出來,她個人和她的家庭一直以來都生活在"不幸"當中,經過學習和實踐,短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