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常碰到令你抓狂的事?
早上鬧鐘響了,孩子還是磨磨蹭蹭不肯起床。你著急忙慌地催促他穿衣服和吃早飯,他卻慢吞吞的,完全不在線?
下雨天你好不容易打到了一輛車,司機卻遲到了,讓你在風雨中多等了10分鐘?
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覺得自己幹得挺不錯,但年終升職加薪,老闆卻給了團隊裡的其他人?
碰到這些事情,你會不會產生焦急,憤怒,遺憾等情緒? 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引發了你的情緒? 是那個慢吞吞的孩子,不公正的老闆,不守約的司機嗎?
著名的心理學家,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創始人Albert Ellis認為,引發這些負面情緒的,不是這些不好的事件。而是人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人的情緒伴隨思維產生,情緒上的困擾是非理性的思維所造成的。對此,他提出了一個ABC理論:
Albert認為,即使面對同樣的事件A,如果用不同的信念或思維方式,我們的行為就會很不一樣。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面對孩子早上起床拖拉這件事。我和我老公的處理方式就很不一樣。
我的老公一旦發現孩子沒有按時起床,會立馬去把孩子搖醒。孩子有很大起床氣,會很生氣地大叫,甚至會踢我老公,這會導致我老公火冒三丈。
當我發現孩子沒有按時起床,我會先把窗戶打開,開一些音樂,讓孩子自然醒。如果她還是沒有醒,我會打電話給老師,提前告知,今天孩子會遲到。
為什麼我和我老公的處理方式完全不一樣?情緒反應也完全不一樣?因為我和他的B,即對這件事的看法不一樣。
兩種截然不同的信念,碰到同一個事件時,產生的情緒和行為也完全不一樣。
Alber認為,理性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反應;而非理性的信念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有三種常見的病態思維方式:
把不是災難的事情看成災難。
比如你在外面的辦公室等待一場重要的面試,你的腦海中會冒出很多想法:萬一我答不出他們的問題怎麼辦?萬一我的經歷不夠要求怎麼辦?萬一他們不喜歡我怎麼辦?萬一我的話不中聽怎麼辦?萬一我沒得到這份工作怎麼辦?這太可怕了!」帶著這種思想去面試,你早已精神崩潰,不戰而敗。
青春期的孩子最善於用災難性思維方式想問題:萬一考砸了怎麼辦?萬一跟那幫人合不來怎麼辦?萬一不受歡迎怎麼辦?萬一他們認為我是書呆子怎麼辦?萬一我這件衣服很過時,怎麼辦?我難堪極了,我會去死!
有些成年人在感情生活中也會誤用災難性思維方式:萬一我將孤獨終老怎麼辦?萬一他不改變,我們一生都不幸福怎麼辦?萬一我們老是吵個不停怎麼辦?
把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想成災難。這會讓我們沮喪無比,陷入狼狽,悽慘的狀態。
大腦被「我應該「和「你應該「 佔據了,整天把「應該「掛在嘴邊。
有這個思維的人會被這些想法支配:我必須獲得成功。我應該思路更清楚一點。我應該更有吸引力、更聰明、更機智、更受歡迎、更具有行動力。我應該更堅定一點。我不應該那麼咄咄逼人。
腦子裡都是「我應該「的人,經常也會說「你應該」: 你應該對弟弟好一點,你不應該自私。在學校,你應該做一個好學生。你應該聽爺爺奶奶的話。大家應該對我好一點。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你在長大過程中,有沒有被念過「你應該」經。
產生這種思維的原因,是因為養育環境,社會環境和廣告等不斷地灌輸我們「應該」信息。這種信息進入大腦,進而控制我們的思維。
絕對論思維,會讓我們自己糾結不已,過分自責。也會讓我們陷入過分煩躁和生氣的情緒。
對發生的事情否認或不當一回事。
比如有些人沒有得到晉升,他們會說:「誰在乎呢?多大的事兒啊。不選我,是他們的損失。說真的,我都不怎麼喜歡這份工作。」
這是將得不到的東西合理化-酸葡萄心理。
比如父母發現孩子很難管教,有時候他們會這樣想:「我受夠了!他要自暴自棄就讓他去吧!我無所謂了!我不管了!」
這是將自己的不作為合理化。
當我們合理化時,我們不去感覺,只試圖否定這件事。也不去想合理的方式,去應對問題。
首先,我們要接納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在被養育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被輸入或建構出非理性的思維模式。我們無需自責或抨擊自己,而是學會引導和控制它們,不要被它們牽著鼻子走。
克制這些非理性的思維方式,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更好的思維方式去代替他們。這個方式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需要不斷的刻意聯繫。
舉個例子,很多人對於公眾演講很恐懼。 演講之前,腦子裡會開始恐怖化:萬一我講得很糟糕怎麼辦?萬一大家聽不下去開始互相聊天怎麼辦?萬一聽眾的問題我答不出來怎麼辦?萬一沒人來怎麼辦?萬一我無話可說了怎麼辦?
焦慮的時候,腦子也會進入應該化思維:我學過演講,我應該可以完成的。我不應該為這種事煩惱,我真是太幼稚了!如果我連這種事都做不來,我會一事無成的!
這時候,自我的否定和指責,會讓我們開始用合理化來掩飾和安慰自己:那又怎樣?誰在乎?好像多大的事似的!如果聽眾不喜歡我的演講,我也不會在乎。他們不會欣賞,那是他們的問題!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把事情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時,我們要一遍又一遍地用更佳之選來替代:「我希望這群人喜歡我,從我的演講中受益。我想幹好,我會盡力,但如果沒幹好,也不是什麼可怕和恐怖的事。我會遺憾,會失望,但我也會發現自己有待改進的地方,下一次做得更好。好的,現在把我的演講目的和價值點再回顧一遍!」
靠給自己輸入這樣的思維,我們可以對正在產生的非理性念頭髮起攻擊,並用切實可行的想法來替代它們。
發現沒有,這裡面的要點,不是說服自己會做得很好,也不是要求自己「應該幹好「,也不要求聽眾「應該喜歡我「,而是用更佳之選「我想要」,「我希望「,「如果沒有達到,也沒關係,我可以做的是什麼」來替代。
這樣做,我們的焦慮感會大幅降低,而且馬上會用積極合理的行為來面對現狀。
要學會用理性信念來代替非理性信念,最關鍵是,我們要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刻意練習!
我給大家提供了十大最常見的非理性想法,供大家練習。一旦你產生這樣的想法,不妨挑戰一下自己,用更佳之選來克制,看看效果如何。
十大最常見的非理性信條
(1)過分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
(2)我決不能在重大任務上失敗,失敗是可怕的,我決計受不了。
(3)低耐挫性:無論是人還是事,最後結果必須是我想要的。如果不是,那就太糟糕、太可怕、太恐怖,太不公平了。
(4)如果上面的事情,我總要找人罵罵。
(5)如果我對未來之事及別人對我的真實看法有揮之不去的憂慮,最終結果定會更好。
(6)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必須立即找到。
(7)逃避困境和責任比面對要容易。
(8)如果我萬事都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離的關注,我不會不幸福。
(9)我的過去、小時候、最近戀情、最近在工作中發生的可怕事情導致我現在的感覺和行為方式。
(10)壞人壞事不應該出現,真出現了,我只能是無所適從。
只要你堅持練習,相信會越來越熟練地掌握克制非理性想法的法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