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又向我抱怨:
我朋友覺得她過得太辛苦了,婆婆,老公,孩子都讓她很不開心。她覺得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是一個炸藥包,隨時都可能被他們引爆。
實際上,能引爆她情緒只有她自己。我們總會說「你讓我心情不好」,「你讓我難過」,「你讓我生氣」,認為自己是情緒是對方造成的,但是這個想法是不正確的的,情緒是自己創造的。
情緒並不是籠罩在你周身的一層薄霧,它們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不管你多麼振振有詞地指責別人,實際上其他人是無法讓你陷入某種情緒的,是你製造了自己的情緒,是你讓自己感到害怕、煩惱或氣憤。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而且永遠是你自己。——《關鍵對話》
這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明明是對方做了不好事,讓自己不開心了,情緒怎麼可能不是對方造成的呢?
下面我將用《關鍵對話》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1. 情緒是由自己的想法創造的
從表面上看,確實是對方的行為讓自己不開心,問題是,行為本身無法也不會造成情緒反應。有三個理由:
(1).同一個行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比如說,聚會時,朋友告訴大家,她升職加薪了,有的朋友會為她高興,有的會嫉妒,有的會討厭,每個人的情緒波動都不太一樣。
(2).同一個行為,不同的場景,對它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心理學有個詞叫做「屁股決定腦袋」,當你步行過馬路事,會覺得不守規則的汽車很討厭,當你開車過馬路時,會覺得橫衝直撞的行人很討厭。
(3).同一個行為,在已知事實不同的情況下,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電影《人在囧途》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王寶強被女騙子騙走了身上的全部現金,看到這裡,我們感到憤怒,接下來看到騙子是為了幫助受傷的孩子,沒辦法才去行騙,我們的憤怒立馬不見了。
可見我們的情緒並不是由他人行為的本身造成的,在他人的行為和我們的情緒之間存在著一個中介環節:想法
《關鍵對話》裡說道:我們會對觀察到的事實賦予某種意義,在觀察到對方行為之後,產生某種情緒之前,我們在大腦中構思的想法或情節。
我們會去猜測對方做出這種行為隱藏的動機,大腦會構思出很多個對方要這樣做的理由,同時,對這些理由加以判斷,然後這些想法使我們的身體做出情緒響應。
我們情緒形成的過程是這樣的:
我們觀察到他人的行為,大腦對這行為產生想法(主觀臆斷),形成感受(情緒),然後通過身體表現出來
主觀臆斷是指完全憑自己的想像作判斷。通俗的說就是你想什麼就是什麼,不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判斷。
情緒是由我們的想法創造的,有能力主觀臆斷的是且僅是我們自己。
2.主觀臆斷是快速無意識的行為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因為完全感覺不到這個過程。實際上,主觀臆斷是在轉瞬之間完成,速度快到自己不能察覺。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眨眼之間:不假思索的決斷力》中告訴我們,「我們不會有意識地去做這些瞬間決定,這些決定是無意識的」。
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一個修車師傅用一個後空翻抱起兩個孩子,從車輪邊飛身一躍,搶在死神降臨前0.1秒,救下兩個孩子。
從發現危險到救下孩子的過程也就短短的幾秒鐘,很多的目擊者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孩子已經得救了,修車師傅的大腦反應的速度明顯大大的超過了蝸牛似的意識。
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設計精密高速運轉的計算機,它能在一秒之內接受11,000,000條信息,而我們的意識能夠記錄的有四十條左右,真正被關注並處理的只有三到七條。
所以,大腦可以在瞬間完成許多想法,而且不被我們的意識所發現。儘管這個過程我們沒有任何的記憶,但它確實發生了
產生負面情緒後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控制它,要麼被它控制。也就是說,在出現強烈情緒時,如果你無法駕馭它,就會成為它的俘虜。——《關鍵對話》
我們很少會去懷疑自己的情緒是否既合理又正確,也不願意嘗試改變,即使成為情緒的俘虜也毫不知情。
就像很多沉迷遊戲的人一樣,以為自己在玩遊戲,其實是遊戲在玩你。只要你一進入遊戲界面,遊戲就帶著你往設計好的方向前進,直到結束,全程絲毫由不得你控制。
負面情緒也一樣,只要你一打開負面情緒的盒子,它就牽著你的鼻子走,直到它恢復平靜。
在大腦構思想法或情節時,我們的身體會馬上做出相應的感受或情緒反應。——《關鍵對話》
當我們的大腦在構思想法或者情結,為自己錯誤行為辯護或是讓自己在後果嚴重的事情中擺脫干係時,自己就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情緒的俘虜。
我們經常使用三種方式進行主觀臆斷:受害者想法、大反派想法、無助者想法。
1.受害者想法
顧名思義,受害者想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無辜的受害者,總是別人做出錯誤或者愚蠢的行為,結果自己成為替罪羔羊。
這類想法的思維模式基本上這樣的:對方是邪惡的、錯誤的、愚蠢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確的、聰明的。
我們都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讓別人知道你是受害者,意味著不需要負責任,把自己想像成弱勢群體,理直氣壯的責怪其他人,大有一種「我弱。我有理」的姿態。
有個同事,有一次老公在吵架,吵到白熱化狀態時,老公氣不過忍不住推了她一把,讓她崴傷了腳。
事後同事哭訴老公不講理,還動手打人,是個十足的大壞蛋。
同事把自己想像成無辜的受害者,是對方犯錯還傷害了她,其實她掩飾另一半事實,是她無意間挑起事端,且不依不饒的把老公逼到了失控。
2.大反派想法
反派是指那些與正面人物作對的人物,為了襯託出正面人物的形象反派通常是無惡不作,而且反派大都有十分強勁的實力。
在虛構這種想法時,我們會把理智而正常的人變成十惡不赦的壞蛋。
大反派想法,是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別人,看到的結果只會是你想看到的,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就像影視劇裡的反派角色,總是要給主角使絆子。在大反派想法中,會把自己想像成影視劇的主角,是正義,積極向上的代表,而對方就是大反派配角,一肚子的壞水,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傷害主角為目的。
3.無助者想法
無助是指只有一個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產生這種想法的人,認為自己勢單力薄,改變不了事情的結果,且對方不會願意配合,自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有個朋友,她比較愛乾淨,總是把自己收拾的美美的,她自己的房間也被打掃的乾乾淨淨。可是她有點懶,屋子的其他地方就不願意去收拾了。
婆婆有點邋遢,她收拾屋子就是象徵性的收拾一下,跟沒收拾沒什麼兩樣。
朋友對此總是說:「我也沒辦法的,她是我婆婆,她收拾不好,我也不好去說她呀,而且她也不會聽我的。」
朋友她把自己想像成了無助者,她認為婆婆做的事,她沒有能力去改變,只好隨她去了。只是她忽略了,她自己可以勤快一點,把事情做好。
如果能構思不同的情節,我們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有辦法控制內心產生的想法(通過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讀等方式),我們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緒。——《關鍵對話》
選擇情緒是為了能夠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動,不讓負面情緒影響到決策和行為。
事實是一成不變的,而我們對事實的想法卻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只需構思不同的想法就能選擇積極的情緒。
1.把受害者變成參與者
當你發現把自己想像成了受害者,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在這個問題裡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回顧問題發生的全過程,認真思考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擔當什麼樣的角色,自己是否同樣犯了錯誤。
當然,犯錯並不意味著你是有意破壞,有可能你只是無心之失,自己沒有意識到犯了錯,不管怎麼說,你也是參與者,多少還是有責任的。
正所謂「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你既然參與進來了,那你就不會是無辜的。
把自己當成參與者,在描述裡添加自己參與的重要事實,客觀分析自己對問題的影響,承認自己的錯誤,擔起自己該負的責任。
當你做到了這一步,自己的情緒就會平復下來,不再像之前那樣憤怒,責任心會讓你找回理智。
2.把大反派變成正常人
如果你發現自己情景代入,把對方想像成了陰險的大反派,那麼問問自己:現實中的正常人,真的會有大反派嗎?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但不會花很多的心思去充當別人的配角,尤其是去當一個大反派。
就如同心理學的焦點效應,心裡總覺得自己的萬眾矚目的焦點,可事實上,別人對自己掉了一根頭髮的關注程度都比對你的關注多。
當你把對方當成一個正常人,你就會停止想像他邪惡用心的畫面,繼而會用正常的思維去分析他的行為。
同時,你之前以為的對方在故意使壞,有心作惡的想法會消失,憤怒也會隨之消失。
3.把無助者變成行動者。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抱怨無力改變事實,產生了無助者想法時,可以通過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改變錯誤想法。
你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我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換句話說,自己的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想清楚這個問題,你就會從已經偏離的方向,回到最初的原點,你會去尋找新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局限於別人的不作為。
這時,你就變成了一個行動者,會改變之前的沉默狀態,採取積極的行動。
當你行動起來,不再把自己當成無助者時,之前抱怨的情緒會變得不重要,將不會再影響到自己的行為。
壓抑情緒都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它們早晚會從你的心底悄無聲息地蔓延出來,以極具破壞力的方式體現到對話當中。——《關鍵對話》
跟負面情緒對抗,無異於在心裡埋下定時炸彈,輕輕一碰觸就會被引爆,傷人又傷己。
選擇積極情緒,用良好的心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更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