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雖是起點,但絕不是終點

2020-09-10 育兒學院派

這幾年,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新聞報導,我們常常能聽到「原生家庭」這個詞。為什麼大家對於原生家庭忽然這麼關注了呢?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關係緊密」和「內心恐慌」。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一種社會關係,大家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正是因為其普遍性,所以由原生家庭引發的各類事件,往往就很容易刺痛大家的神經,造成內心的恐慌,尤其是在重視教育的傳統文化背景之下,原生家庭更成為了家長們的一個軟肋。

在面對原生家庭的報導時,有兩種態度令人感到氣憤。首先,相當一部分人對於原生家庭的態度僅止於感慨或是宣洩負面情緒,消遣他人不幸,卻不去採取實際行動;或者形成了一種消極的宿命論,比如「寒門再難出貴子」、「窮人思維」等;其次,從媒體角度來說,以製造恐慌來博眼球、博流量的做法屢見不鮮,導致網絡中充斥著各類恐慌情緒。也許有人會說,還不是因為民眾「好這口」,所以才有了這類新聞成長的土壤。但是我以為,輿論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迎合,而這恰恰就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人是非常不喜歡「負能量」的輿論導向的,因此想藉由自己的一些微薄努力,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原生家庭作用的一些原理,通過揭開並不神秘的面紗,來消除對未知的恐懼,用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原生家庭」。

1、 原生家庭既簡單又複雜

所謂簡單,是指原生家庭的概念很簡單,一般來說,我們把一個人從小出生長大的那個家庭稱為原生家庭。所謂複雜,是指家庭的情況、內部關係千差萬別,家庭的特質或行為對於孩子未來的影響錯綜複雜,並由此導致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原生家庭對於心理行為、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等的影響以及在心理治療方面的應用一直是領域研究的重點。

2、 原生家庭不一定是「原罪」

原生家庭本身是個中性詞,並不包含特殊的感情,只是由於太多的負面報給原生家庭打上了「教育缺失」、「遭受傷害」、「層次低」的標籤,以至於人們一直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原生家庭。除去一些特別悲慘的原生家庭個例,多數家庭給予下一代的教育還是以積極影響為主的,而這一部分往往因為太過「正常」而被民眾和媒體忽略。所以,原生家庭不是原罪,我們需要克服的僅僅是原生家庭中那些消極不利的影響而已

3、 原生家庭的哪些影響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

很多研究不一定是針對原生家庭,但研究的結果往往指向了原生家庭。比如在有關攻擊行為、青少年吸毒行為的研究,或是強迫症、抑鬱症、狂躁症、社交障礙等心理障礙的研究過程中,都找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子。而原生家庭對於產生上述行為的影響因素,才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比如有研究表明不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家庭關係疏遠、矛盾性高等與抑鬱症狀相關;小時候目睹過家庭成員暴力行為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出現暴力傾向等。相關的研究可謂浩瀚如海,這裡沒有辦法窮舉,也沒有必要,保持樂觀心態,遵循社會主流的道德標準,不做極端或傷害孩子的事情,遵循這些大原則,基本不會跑偏

4、 與其固步自封,不如做點什麼

這裡不會去聊「階級躍遷,改變命運」之類成功學話題,而是給出一些建議或討論,去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收穫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健康的人生。

想幫助孩子,先要自我救贖

原生家庭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讓孩子突破原生家庭的思考或行為模式,首先需要改造的就是父母自己,而且這種改造越早越好。改造不應簡單理解為某種具體行為的改變,而是系統化的改造,而要求就是做到邏輯自洽。比如,你想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善於社交,頻繁走親訪友;但是在過程中或面對陌生環境時又表現得畏首畏尾,這就是典型的邏輯不自恰,反倒會給孩子造成困惑。

行為只是表象,思維邏輯內核的轉換才是關鍵。比如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關心他人的小朋友,通過教育,孩子在典型場景下能做出「有愛心」的反應,比如一起分享玩具、零食等。但是在非必要的場景下,比如今天家裡買了一個小蛋糕,孩子會不會想起叫其他小朋友來分享呢?所以說行為是可以教授的,但終歸無法窮盡。反倒是在父母影響下孩子形成的內在思維邏輯才能持久發揮作用。

盡己所能,確保大方向不走偏

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知水平是很難「裝」出來的,而且是一個更加系統、複雜的體系,所以我們常常會面對「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迫。家庭在面對這些短板的時候,孩子的性格養成不再是追求完美,而是「但求無過」。作為父母,多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保障孩子大的方向不要跑偏。同時,不同的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媽媽在社交方面更有優勢,爸爸在邏輯思維方面更優勢,那就不妨結合起來,有意識的在培養過程中做好「讓位」和「補位」,揚長避短,切忌一方為主的單一養育模式

社會環境與自我成長

在關注原生家庭影響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孩子的自我塑造,也有著重要作用。而影響自我塑造的因素主要來自環境影響和間接經驗的學習。所以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去給孩子創造或者尋找一些能夠鍛鍊孩子短板的微環境,比如一些更外向開朗的孩子群體、鍛鍊某些能力的課外班等,借力做好的孩子的培養工作。至於間接經驗的獲得,主要依靠孩子的自我學習,自我覺知了。這裡建議多去讀經典,那些經過歲月洗禮的智慧、思想對於人的成長往往是大有裨益的。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起點,但絕不是終點。與其甘於現狀自暴自棄或是指責家庭推卸責任,倒不如行動起來,做點什麼。

我是,一個希望通過「理論+實踐」方式來科學養娃的普通媽媽,期待你的關注,也更希望能夠得到你好的建議!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基本上決定一個人的發展上限?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的伴侶關係、親子關係,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深深地烙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優點和缺點都繼承於我們的原生家庭。雖然對於有些人來說,原生家庭會給他帶來一些創傷。但不是把所有的問題推給原生家庭。
  • 「周一問候」結婚並不是幸福的終點而是幸福的起點
    「周一問候」結婚並不是幸福的終點而是幸福的起點 2020-07-01 0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奮鬥的終點只是你的起點,「鳳凰男」的悲傷
    我的一個男性朋友,是別人眼中的「鳳凰男」,他來自農村家庭,娶了大城市的土著女,取得了大城市的戶口,並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多套房子,房子大多來自女方家。他以為她家條件應該是一般,不是太好,因為同樣是本地人的同事都是開車上班,動輒買幾十萬的錶帶,而她好像並沒有。在相處過程中,夢瑤也是跟著他吃大排檔,也從來不要求送什麼高檔禮物,就像普通的情侶你們相處,讓他更篤定夢瑤家應該家境不算太好。
  • 一個離婚男人的自白:過去是起點,現在是終點。我還有起點嗎?
    秋天的落葉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就是因為一些家務瑣事和性格上的差異,讓幸福畫上了句號。強說和數年前肩並肩照合影不同,過去是婚姻的起點,現在是婚姻的終點。籤下各自的姓名,兩枚紅色印章,給他的起點打下了句號。
  • 原生家庭只能影響你的起點,不能影響一生,心態決定一生。
    毫無疑問的是,原生家庭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最久遠的,其影響有好有弊,多數人看到了不利的影響,很多時候卻忽略了寶貴的資源。例如從原生家庭中,因為受到批評而學會了責難、指責的人,卻也要發現自己好的一面,比如,這樣的人一般對自身要求嚴格、有領導力、解決問題能力更強等;從原生家庭中因為經常遭遇衝突而變成了一個處處討好
  • 原生家庭,並不是怪父母的藉口
    從《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一家再到《都挺好》的蘇明玉一家,帶火了「原生家庭」一詞,「原生家庭」中不靠譜的父母對子女產生的不良影響在網絡上的討論也水漲船高,何為原生家庭,即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心理學:婚姻是起點,並非終點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伴侶在婚前和婚後的差距很大,在婚後中的種種不浪漫、惹人吵架的現象讓他們都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不是愛情幸福的成果正確地看待婚姻生活,你會發現婚姻是起點,不是終點。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在婚姻中「談戀愛」即使已經步入婚姻,也可以在之後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談戀愛時的感受。
  • 超越原生家庭,成為更好的自己「心靈加油站」
    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個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也會因不同的具體家庭生活經歷、特有的家庭成員互動體驗以及對原生家庭個性化的意義建構,而形成彼此不同的個性特徵。原生家庭中的幸福快樂與和諧,給我們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成長的營養,讓我們能站在更高的起點開啟自己的人生;原生家庭中的痛苦傷害與衝突,給我們的內心抹上了一筆揮之不去的灰暗色彩,讓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掙扎徘徊。
  • 其實婚姻只是起點,並非終點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伴侶在婚前和婚後的差距很大,在婚後中的種種不浪漫、惹人吵架的現象讓他們都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不是愛情幸福的成果。正確地看待婚姻生活,你會發現婚姻是起點,不是終點。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在婚姻中「談戀愛」即使已經步入婚姻,也可以在之後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談戀愛時的感受。心理學家指出:「想要知道如何保持長久的浪漫愛情關鍵在於要科學地認識它。」我們大腦的潛意識會將充滿激情的愛情作為獎勵的方式獎勵自己。
  • 二十的終點,三十的起點
    (一)站在二十的終點,三十的起點。第一次很認真的思考,未來的10年,想要如何度過?
  • 故事分享|轉行不是終點,也許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每個夜晚都是一個故事大多數的人轉行的路都不簡單,他也不是幸運的那個。憑藉對遊戲的興趣,覺得遊戲中的人物的製作過程特別厲害,在翻看了許多資料後,決定在這個行業試一試。因為線下學習學費較貴,加上線下是白天上課,權衡利弊許久後,最終選擇了線上培訓的方式。
  • 愛情的起點和終點,隱藏了太多曾經的青春
    說起愛的終點,還是要從它的起點開始。一段愛情,從最初的花樣年華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與風雨飄搖。愛的一生,是兩個人漫長的情路。既有歡聲笑語的甜蜜,又有冰冷寒夜到來時的彼此相依。一個故事的結局也許不是那麼完美,一場愛情的旅程,可能最終伴隨著哀傷。一對白髮蒼蒼的老人攙扶著走完人生最後的時刻,沒有了呼吸,也許就到了愛的終點。
  • 原生家庭欠你的,要自己贏回來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到:「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療愈原生家庭,是心靈成長的第一課。小孩子真遇到大事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想到父母,並堅信父母肯定相信自己(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責罵)並幫忙解決,我想這就是一個幸福家庭成長下的典型心態吧。(來自@德州扒鴨)一個人小時候被愛的方式,會成為他長大後「愛的模樣」。
  • 原生家庭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命運安排嗎?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金薔薇影視張珈銘:大賽不是終點是起點
    這種形式為熱愛影視的人搭建了極為廣闊的平臺,讓懷揣電影夢的人有了發揮的空間,隨之而來的,是全國各地興起的各種大賽和頒獎……立足深圳的金薔薇獎導演大賽似乎慢了一步,但通過對發起人張珈銘的採訪,發現大賽並不是終點,而是他宏偉藍圖的起點。我希望將深圳電影節做起來接過張珈銘的名片,發現上面有五六個頭銜,但緊隨名字後面,放在第一位的是金薔薇獎微電影導演大賽執行主席。
  • 你奮力以赴的終點,不過是別人開始的起點 。
    劉聞欽在分手時說,「我全力以赴的終點,還不如你的起點」,當他丟失了他唯一幸運得來的五十塊彩票時,他說這是命,不幸的人不該擁有幸運,到最後,他連死亡都是不幸的,對於劉聞欽,這就是終點。「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做'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我終歸是,運氣不好。」
  • 被拒不一定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
    被拒不一定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
  • 怎樣與原生家庭和解?這篇文章全說清楚了
    很多文章也開始在替原生家庭辯解:對不起,從來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自己混得不好,不該責怪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不應該被迴避。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和應對這些傷害,而不是採用原諒、怨恨等方式繼續應對。
  • 「她們仨」的故事: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比賽,起點決定不了終點
    美昭、荀娜和春欣是二十年前先後進到一個單位裡的,如果把這個時候作為人生比賽的起點,那麼她們仨的起點是這樣的。美昭是三個人條件最好的,家裡經濟比較殷實,父親也有職位,有兩個弟弟;荀娜,是外地考學分配來的,家裡經濟一般,全家唯一掙工資的,有一個弟弟;春欣,一般幹部家庭,家裡最小。
  • 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沒有任何意義
    可惜,時間不是那麼多,也許這一別,就再也不會遇到。離開之前,她主動找我聊了很久。話裡話外,都是對原生家庭的不滿。這次辭職的原因,也是因為原生家庭。話裡話外,都是自己家裡的不是,都是自己的父母的不對。她覺得自己很努力,比大多數人都努力,但是她的父母不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