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新聞報導,我們常常能聽到「原生家庭」這個詞。為什麼大家對於原生家庭忽然這麼關注了呢?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關係緊密」和「內心恐慌」。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一種社會關係,大家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正是因為其普遍性,所以由原生家庭引發的各類事件,往往就很容易刺痛大家的神經,造成內心的恐慌,尤其是在重視教育的傳統文化背景之下,原生家庭更成為了家長們的一個軟肋。
在面對原生家庭的報導時,有兩種態度令人感到氣憤。首先,相當一部分人對於原生家庭的態度僅止於感慨或是宣洩負面情緒,消遣他人不幸,卻不去採取實際行動;或者形成了一種消極的宿命論,比如「寒門再難出貴子」、「窮人思維」等;其次,從媒體角度來說,以製造恐慌來博眼球、博流量的做法屢見不鮮,導致網絡中充斥著各類恐慌情緒。也許有人會說,還不是因為民眾「好這口」,所以才有了這類新聞成長的土壤。但是我以為,輿論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迎合,而這恰恰就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人是非常不喜歡「負能量」的輿論導向的,因此想藉由自己的一些微薄努力,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原生家庭作用的一些原理,通過揭開並不神秘的面紗,來消除對未知的恐懼,用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原生家庭」。
1、 原生家庭既簡單又複雜
所謂簡單,是指原生家庭的概念很簡單,一般來說,我們把一個人從小出生長大的那個家庭稱為原生家庭。所謂複雜,是指家庭的情況、內部關係千差萬別,家庭的特質或行為對於孩子未來的影響錯綜複雜,並由此導致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原生家庭對於心理行為、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等的影響以及在心理治療方面的應用一直是領域研究的重點。
2、 原生家庭不一定是「原罪」
原生家庭本身是個中性詞,並不包含特殊的感情,只是由於太多的負面報給原生家庭打上了「教育缺失」、「遭受傷害」、「層次低」的標籤,以至於人們一直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原生家庭。除去一些特別悲慘的原生家庭個例,多數家庭給予下一代的教育還是以積極影響為主的,而這一部分往往因為太過「正常」而被民眾和媒體忽略。所以,原生家庭不是原罪,我們需要克服的僅僅是原生家庭中那些消極不利的影響而已。
3、 原生家庭的哪些影響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
很多研究不一定是針對原生家庭,但研究的結果往往指向了原生家庭。比如在有關攻擊行為、青少年吸毒行為的研究,或是強迫症、抑鬱症、狂躁症、社交障礙等心理障礙的研究過程中,都找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子。而原生家庭對於產生上述行為的影響因素,才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比如有研究表明不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家庭關係疏遠、矛盾性高等與抑鬱症狀相關;小時候目睹過家庭成員暴力行為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出現暴力傾向等。相關的研究可謂浩瀚如海,這裡沒有辦法窮舉,也沒有必要,保持樂觀心態,遵循社會主流的道德標準,不做極端或傷害孩子的事情,遵循這些大原則,基本不會跑偏。
4、 與其固步自封,不如做點什麼
這裡不會去聊「階級躍遷,改變命運」之類成功學話題,而是給出一些建議或討論,去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收穫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健康的人生。
想幫助孩子,先要自我救贖
原生家庭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讓孩子突破原生家庭的思考或行為模式,首先需要改造的就是父母自己,而且這種改造越早越好。改造不應簡單理解為某種具體行為的改變,而是系統化的改造,而要求就是做到邏輯自洽。比如,你想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善於社交,頻繁走親訪友;但是在過程中或面對陌生環境時又表現得畏首畏尾,這就是典型的邏輯不自恰,反倒會給孩子造成困惑。
行為只是表象,思維邏輯內核的轉換才是關鍵。比如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關心他人的小朋友,通過教育,孩子在典型場景下能做出「有愛心」的反應,比如一起分享玩具、零食等。但是在非必要的場景下,比如今天家裡買了一個小蛋糕,孩子會不會想起叫其他小朋友來分享呢?所以說行為是可以教授的,但終歸無法窮盡。反倒是在父母影響下孩子形成的內在思維邏輯才能持久發揮作用。
盡己所能,確保大方向不走偏
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知水平是很難「裝」出來的,而且是一個更加系統、複雜的體系,所以我們常常會面對「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迫。家庭在面對這些短板的時候,孩子的性格養成不再是追求完美,而是「但求無過」。作為父母,多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保障孩子大的方向不要跑偏。同時,不同的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媽媽在社交方面更有優勢,爸爸在邏輯思維方面更優勢,那就不妨結合起來,有意識的在培養過程中做好「讓位」和「補位」,揚長避短,切忌一方為主的單一養育模式。
社會環境與自我成長
在關注原生家庭影響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孩子的自我塑造,也有著重要作用。而影響自我塑造的因素主要來自環境影響和間接經驗的學習。所以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去給孩子創造或者尋找一些能夠鍛鍊孩子短板的微環境,比如一些更外向開朗的孩子群體、鍛鍊某些能力的課外班等,借力做好的孩子的培養工作。至於間接經驗的獲得,主要依靠孩子的自我學習,自我覺知了。這裡建議多去讀經典,那些經過歲月洗禮的智慧、思想對於人的成長往往是大有裨益的。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起點,但絕不是終點。與其甘於現狀自暴自棄或是指責家庭推卸責任,倒不如行動起來,做點什麼。
我是,一個希望通過「理論+實踐」方式來科學養娃的普通媽媽,期待你的關注,也更希望能夠得到你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