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這樣的說法是否符合你提問的具體成因,但是我看到『有沒有人「討厭」自己的父母』這麼一個話題,的確讓我感到不能平靜,所以我想與你深入探討你的「討厭」的由來。我們是否可以從你個人成長發育的各階段裡找到緣由呢?
因為不同階段的「討厭」可能反應出我們成長發育過程中與父母互動關係和教養模式,一般人的「討厭」會呈現出當時發育階段短期的暫時性的「討厭」的想法,這也許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發育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心理歷程,對嗎?
但是如果你的這個「討厭」,現在還在長期、持續的困擾著你,而且無法讓你從「討厭」的情緒中走出來。那我們是不是有必要討論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討厭」自己的父母呢?
是什麼時間,在什麼情況下讓你心理產生了「討厭」這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呢?如果從認知心理和情感來考慮,我們的父母大多數並不是完美的父母。
這有可能在我們當上了父母后,或者系統的學習過心理學及相關的知識後,才可能會更加理解和體會到「討厭」父母的由來和心理的成因吧。
我們是否可以從認知和性心理的發育的視角,來理解和詮釋我們各自父母的家庭教養模式,雖然你很「討厭」父母的教養模式中有許多不足和缺失,但是你是否可以引申到父母的行為也是原生家庭習得而來的,對嗎?
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假如:你的父母文化知識相應缺乏、處理事情過於簡單粗暴、有時脾氣會很差、有時也在社交中顯得唯唯諾諾、顯得力不從心、也不會溝通等等諸多的行為與模式。那你是否會與他們溝通嗎?
你想過如何討論這個問題的嗎?是否思考過有可能跟他們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有關呢?既然父母與個人和經歷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結,那麼父母的行為模式是否也在重複他們自己的原生家的庭模式呢?
他們的教養模式是否也是在傳承他們習得這種行為模式呢?如果你不能接受,請問你思考過用什麼方式溝通父母更樂於接受和改變呢?
當我們看到每個人的父母都並不是最完美的現實後,我們有什麼感覺呢?是從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都原發於內心的愛。
雖然他們的管教方法不是十分得當,有時也會激起我們的「討厭」情緒。但是絕大多數人也會認同和所接受父母教養模式的,對嗎?
因為我們的父母在他們生孩子之前,也很少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他們當時也不太知道如何做個好的父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父母他們的觀念、思維模式、教養方法以及人生經歷的傳承,直接受到他們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會讓我們看到他們的人生,展示出不盡完美和不盡人意的一面。通過對父母教養模式的觀察與反思,我們是否可以進一步理解父母的教養模式呢?我們需不需要換一種認知、行為去理解和對待他們呢?
過去父母的管教行為和教養模式,真正就是他們的錯嗎?討論中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到上一代人會影響著下一代人模式呢?
這樣的思考可能對你產生更深啟迪呢?你內心中是如何看待這種傳承的呢?在父母眼裡的子女永遠都是自己的小孩,所以他們愛、操心,管教、甚至責罵,都可以提升到「我是愛你的「視角來詮釋,從這個角度就算你覺得父母「煩「或者「討厭」,但他們卻依然會以自己的教養方式,這並不是容易改變的,對嗎?
有的人可能說:對於每個人來說父母的愛都是最偉大的愛,可自己卻時常感受不到的,對於自己的父愛或母愛找不到暖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沒有深切的體會和感受到父母愛意的內涵呢?
你自己真的覺得自己不配找到父母的真愛呢?還是用「討厭」隔離與他們愛的情感呢?這是否還有另外更深層的「討厭」的含義呢?你是否願意與我們共同回顧你的成長發育過程和你的人生經歷呢?
假如:當時你年齡可能還是很小,或者是處於「青春期」的發育階段。所以存在著自我和叛逆心理,無法感受當下父母的愛意。這會是什麼遮擋住你看不到「愛」的雙眼呢?你是否只看到他們只關心你的學習成績,而不關心你的精神需求,對嗎?
你時常感到父母的壓力,有時對你很霸道、專制的,專門與你過不去,就好像感覺到自己不是親生的一樣,對嗎?你看到自己的父母往往缺少別人家父母「好」,比較別人的父母對子女「好」。
這是否也是激起你抗拒與叛逆自己的父母呢?是什麼具體的原因讓你十分「討厭」父母,真的是他們的嘮叨與管教嗎?這真的可以成為成為你「討厭」的原因嗎?是什麼讓你感到在這個家裡,你就是那麼一個活得最不開心的人呢?是不是你有對父母的積怨和不滿,讓你在心裡早有產生快點離開這個家的想法呢?
也許有的人認為父母為什麼生了自己反而沒有好好的養育自己呢?認為父母是不負責任的,也有的人在自我的意識中,經常感覺自己的父愛、母愛是缺失的,父母與自己也是沒有什麼感情交流,父母無法給予到與別人相同的物質支持與保障。
更有甚者是許多大學生也存在這種錯覺,雖然他們的父母生活在鄉村或者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條件下。認為自己有學識、而父母卻是缺少見識,缺乏主見或各種不足,讓自己無法與同學比,感到很自卑,不希望同學知道到父母的狀況。
假想如果被同學知道自己家庭和父母,自己覺得很沒面子,會自認為讓別人瞧不起的,雖然有的已經參加工作了,但是還存在「自我」的意識中,還是認為父母只會擾亂自己的進步,不會在生活、事業和其他精神、物質等方面給予支持與幫助。
有的甚至懷疑和否定父母的價值感,有了這樣的想法和認知後,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不尊重、不認可、不接受,逐步與父母產生對立的態度,只會站在「自我」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什麼都是父母的錯,認為自己沒有生在一個好家庭,感到無限的煩惱以及前途渺茫的悲觀心理。
出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掙」的心理現象。這會讓我們看到:存在這樣的心理的人,是否跟自己的攀比和自卑心理有關呢?還是在其性心理髮育過程中,遇到過其他心理挫折或創傷呢?
張樹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籤約心理諮詢師。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公眾號,向作者提問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