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教育大調查:你是否慢慢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2021-01-17 陪娃日誌

最近,社交媒體上有一個小短片特別火,短片的名字叫做《世代教育大調查——世界唯一的問卷》。

之所以說是「唯一」的問卷,是因為每位家長手中的問卷都是她們的孩子設計的,問題也反映了孩子的心聲。

這個短片想揭露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代際教育傳遞的問題,節奏很平緩,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但是卻真實的讓每一個父母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走著走著就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短片第一部分是家長接受問卷調查《回想學生時期,你最討厭哪些事》。

問卷上的每一個選項讓家長們深有共鳴,「幾乎每一項都要打鉤」。

「爸媽會拿我(成績、態度或行為)跟別人比較」

「會盯著我讀書,或要求讀書時不能開房門」

「規定讀書的時間或方法」

「經常對我碎碎念」

……

接著,家長們被要求談談童年時期不被父母信任的感覺。

家長們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童年時代的很多記憶都一股腦湧了出來,但是遺憾的是,都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我最討厭我媽一直叫我讀書、讀書、讀書。」

「媽媽就會限制,不可以看這些東西,不可以聽什麼」

「我就假裝還是有去補習,拿他們給我的補習費跑去打電動」

「反正只要我堂弟考的比我好,我就死定了」

原來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曾經也是那樣長大,原來很多家庭教育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家長們都坦言,父母的信任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信任帶來自由,如果當時父母能給他們更多一點信任和空間,他們現在可能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童年時代,父母的不信任和管制,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印記,直到成年,為人父母,依然沒有釋懷。

接著,就是反轉性的靈魂拷問環節「你也對孩子這樣做過嗎?」

因為有了前面的回憶、宣洩、對自己父母曾經教育方式的不認可,家長們看到這個問題都突然表情凝重,沉默起來。

不知這個時候他們是不是意識到自己原來已經變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樣。

在父母沉默的時候,大屏幕上突然出現孩子們提前錄製好的視頻,孩子們也開始像剛才自己的父母一樣,訴說著父母對自己的種種不信任與不理解。

一個女兒說,我媽媽沒有很了解我,就從小到大就習慣她生氣,然後習慣她比較。

比較諷刺的是,這個媽媽就是剛才控訴父母總是拿自己和堂弟比較的媽媽,顯然,她把自己內心深處最討厭的那種做法完全照搬到了女兒身上。

「她完全不信任我,她不信任我能夠自己自主管理」

「媽媽很在意我的成績,感覺考不好她就不能拿去炫耀吧」

「他會提出一些建議要求,可是我覺得他自己沒有達到那個要求。」

「希望我媽可以多信任我一點點,給我多一點點自由的時間。」

其實家長的每一個打著「為你好」的行為,孩子們都能準確的解讀出背後真正的意義,或是父母的虛榮、或者父母的控制欲。

聽完孩子們內心的想法,家長們都非常尷尬的笑了,然後開始找理由為自己開脫。

「或許不自覺中,就會有希望他比我們更優秀這樣的心態出現」

「就是因為我們不好,才希望他們好,因為有眼前虧啊」。

但是不管怎樣,我相信到此刻,家長們的內心已經有了深刻的觸動與反思了。

然後家長們被告知,他們一開始答的那份問卷其實都是自己孩子寫下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他們深惡痛絕的做法都是她們現在正在對自己的孩子做的。

每個家長的問卷中都夾帶著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孩子印象深刻的、對他們影響很大的父母曾經給過的讚美。

「爸爸你曾經在我國小的時候說我很會騎腳踏車,這讓我以後也很愛騎腳踏車。」

「我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很好,你說很棒下次繼續努力,這句話給了我對數學的信心」

都是特別特別小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不記得了,可是這些信任與鼓勵卻在孩子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孩子成長的方向。

最後,孩子們來到現場,有的媽媽一下子情緒崩潰,留下了眼淚,相信這眼淚更多的對孩子的愧疚和對自己的懊惱。

還好,我們的孩子總是無條件的愛著我們,即使我們有那麼多不完美,她們依然愛我們如初。

最後父母和孩子擁抱在一起,非常感人,這個擁抱可能比所有的擁抱都更加溫暖、有力,相信也是親子關係一個全新的開始。

為什麼我們總是走著走著就變成了自己小時候討厭的家長的樣子了呢?

記得當初懷孕的時候,只希望他是一個健全、健康的孩子,別無他求。

可是隨著他漸漸長大,也總是潛意識中有了更多的要求和希望,還總是打上「為他好」的名頭,讓自己心安理得。

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原生家庭的烙印已經深深的刻進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為人父母之後,我們總會不自覺的輪迴著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

作為三代人中承上啟下的一代,其實父母一代最有能力也最有必要做出改變。

童年的幸福或是不幸,我們都有感知,也都能找到原因,如果我們不希望曾經自己經歷過的不安全感傳遞到孩子身上,想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和童年,那我們就需要不停地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和自我反思。

家長擁有自醒能力,也是孩子的一種幸運。

這個改變的過程並不容易,甚至說可能非常痛苦,可是在成為大人之前,我們也是孩子,被相信的美好,你一定能懂!

我是@陪娃日誌,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陪伴與兒童成長,歡迎關注!

#凌晨爸媽成長記#

相關焦點

  • 最後,我也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而這股埋怨無非是我討厭父親人前一副慈祥模樣,人後面對幼年犯錯的我冷言冷語嘲諷有加,那一句句反話讓我怒由心生,恨不得犧牲一切同他對抗。除此之外,莫再是母親對我們的不耐煩、抱怨,每一個不耐煩而暴躁的母親都是我童年恨不得逃離的對象。但是,我最後絕望的發現,我討厭父母這樣,但是有了孩子後,我越來越像他們。
  • 「人類的本質」:大多數父母都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人類的本質」:大多數父母也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我和我媽關係一直蠻融洽的,融洽到她有時候會錯把該和閨蜜聊天時分享的日常拿來啟發我。她有次和我分享了某個朋友的女兒努力考上了博士然後嫁給到了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故事。男朋友也是博士,家境優渥,對女孩很中意,許諾了很多彩禮和盛大的儀式。
  • 同志,你是不是也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白色的窗簾隨著風在擺動,屏幕上的群聊還在火熱的進行著,自己的心突然開始莫名的變得壓抑。曾經嚮往的那些純潔的感情,如今早已嗤之以鼻。不是因為被傷害的太多,而是自己已然是那個曾經被自己嫌棄和唾罵的那類人了。
  • 【環球深度】《環球時報》調查四國「Z世代」世界觀
    「Z世代」原本可以取代「千禧一代」,成為美國有史以來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但新冠疫情帶來阻礙,令美國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停滯不前。疫情還使「Z世代」的經濟、生活狀況空前惡化。2020年4月,27%的「Z世代」失業,直到現在,他們的失業率仍超過10%,原因是很多「Z世代」從業的零售、酒店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Z世代」中的一些人還面臨一畢業就失業的困境。
  • 如果你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請你靜下心來,放鬆反省自己
    文案如果你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那麼請你好好放鬆一下。之後冷靜反省一下自己的各個方面。做回自己才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他們說成年之後,先謀生,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成年之後,賺錢活下來是你要做的首要事情。人只要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沒什麼事兒可以打到你。你可以用最健康的狀態應對一切。如果你為了活下去或者為了達成一個目的。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你要想一下為什麼?我這麼做是為了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它值得嗎?如果值得,那麼就可以接受。我曾經很挑食,一度挑剔到營養不良。
  • 終究活成了曾經討厭的模樣…
    小時候,我們總說長大後一定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那樣,也堅信自己一定一定不會變成那樣。 景明是家裡最小的,父母一共生了兩個孩子,景明還有個大他三歲的哥哥。小時候,景明和大他哥哥經常一起看到爸媽大吵大鬧,兄弟兩就抱團躲在房間裡不說話。
  • 這些年,我終於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01 我終於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心機女今天中午接到大學室友青青的電話原因是日久生情演變成日久生厭,兩人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慢慢的夫妻間竟沒有了任何溝通。這份矛盾更因為青青在生了兩個孩子後,變成了身材走樣的全職媽媽而加劇。「怎麼你原來從沒和我說過這些!」我驚呼。「怕你擔心唄,而且我想和朋友們說點好的消息!」是的,逆襲。青青減肥成功,瑜伽成為她的一項愛好。
  • 【守護親情 | 討厭自己的父母,我是不是沒良心?】
    我們心裡也都清楚:「我們是欠父母的」,這一份恩情,可能一輩子都償還不了,當父母變成「老小孩」時,我們更有義務, 像他們曾經對我們那樣,去報恩,去還這份情。,變成那個「他自己都不想成為的 討厭的人」。換位思考下,我們成績差,無能的時候,我們是不是 想讓父母給我們改正的機會,對我們說: 「孩子,別怕,我知道你可以的」,「只是一次考得不好而已,不要否定自己,你只要慢慢變得更好就可以了」,「人又不會窮一輩子,別焦慮,好好加油,相信自己」,而不是讓父母說
  • 晚安‖不知不覺中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成長的代價是殘酷的,它能帶走人重要的東西,也能改變人最初的樣子。回頭看了看,逐漸對自己原來的樣子感到陌生,才發現我已然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以前,看著不太熟的人臉上掛著微笑,我心裡卻是害怕,甚至有些反感,因為我無法從那微笑後面看出什麼,也感覺不到它流露出的感情。
  • 你沒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但是你也沒有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啊
    當大牌護膚品的文案告訴你,抗衰老的黃金時間是二十歲,你才發現自己還沒有入手第一支眼霜,而自己已經二十多歲。當身邊的人都開始結婚做父母,你參加完一場場婚宴,拿出一份份大幾千的份子錢,不知道何時才能收回本。當看著房價依舊在增長,才迫切的想要一個家,哪怕這個家裡只有自己和一隻小寵物也好。
  • 寬鬆世代應如何(上)
    隨著電視劇的走紅,「寬鬆世代」(ゆとり世代)這一概念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在當下的日本人眼中,「寬鬆世代」的負面形象遠大於正面,這一點從劇中上司的經典臺詞「所以才說寬鬆世代真是不行啊」中也可見一斑。究竟「寬鬆世代」是怎樣的世代,它與中國的「90後」一代有什麼相同之處?在「寬鬆世代」步入社會即將成為中流砥柱的現下,人們又應當如何應對呢?
  • 你變了,變成了你最討厭的...情敵的樣子|每日罐頭
    維拉諾瓦大學的學者Erica Slotter做了一項研究,她邀請了144位正在戀愛的人們,先讓他們填寫一份調查問卷,根據不同的人格特質評價自己,比如是否喜歡藝術、是否愛好運動等等。有趣的是,比起先前的結果,設想第二種劇情的人們改變了自我認知,將自己評價得和情敵更相似——比如,有人在第二種劇情裡想像出的情敵更有藝術氣息,事後ta對自己的評價也會增加更多藝術氣息——儘管在第一次調查問卷中,ta給自己藝術氣息的打分為零。這種暗戳戳的「ta有的我也有」的較勁是真實存在的。當人們被嫉妒激發了鬥志,就會要求自己也擁有情敵的迷人特質。
  • 為什麼我們明明討厭父母的樣子,卻活得越來越像父母呢
    他們還在心裡自我安慰,你看誰家投了多少錢,到現在成本還沒收回來,政府還說違建還要來拆遷。但是他們就不說,你看誰家房子改為商業門面,一年光房租就是二三十萬,而這家就是借的父母的房產證貸款的。當我也想把幾年的積蓄拿來做小生意,父母都是否定,現在的經濟形勢不好,做生意不好做。於是作為他們的子女,也只有老老實實打工。
  • 家長會討厭自己的孩子嗎?
    討厭自己孩子的家長可以分為好幾類,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孩子嬰幼兒的階段,2.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我想討厭自己孩子最多的一類家長應該就是那些沒有做好為人父母準備的年輕男女了吧。他們的孩子可能是意外懷上的;也可能是被家裡逼著要孩子的;也可能是剛開始對生孩子想當然的,然後事情的發展並不是那麼理想。
  • 你不是討厭父母給你的壓力,而是討厭你自己
    本科時他有過一份很好的實習工作,父母說你應該讀研深造一下,於是他放下了實習複習考研;研究生畢業之前,他在考博和工作之間猶豫過,父母說你應該考公務員,穩定,於是他考了公務員,進了人人都羨慕的好系統。他年輕,有能力,工作好,薪水高,在別人看來是黃金單身漢,他卻總是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被禁錮在體制裡,但又不敢跳出去,父母會失望;在跳出去之前,他連戀愛都懶得談,於是就一直單身。
  • 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父母,還要教育孩子感恩一切曾經幫助自己的人
    不懂得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父母,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不管有多大本事,多大能力,多大官職,皆被世人唾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沒有他,哪有你?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了我們,嘔心瀝血教育我們成人,這份情,是用黃金難買的,是一輩子的還不清的!沒有任何理由嫌他們老,嫌他們煩,嫌他們磨嘰,只有感恩,感恩 再感恩!
  • 有沒有人討厭自己的父母?
    ,但是我看到『有沒有人「討厭」自己的父母』這麼一個話題,的確讓我感到不能平靜,所以我想與你深入探討你的「討厭」的由來。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沒有深切的體會和感受到父母愛意的內涵呢?你自己真的覺得自己不配找到父母的真愛呢?還是用「討厭」隔離與他們愛的情感呢?這是否還有另外更深層的「討厭」的含義呢?你是否願意與我們共同回顧你的成長發育過程和你的人生經歷呢?假如:當時你年齡可能還是很小,或者是處於「青春期」的發育階段。
  • 戀愛中的投射性認同——為什麼TA最終會變成你討厭的樣子
    為什麼我說不要做你卻偏要做;為什麼愛情中的埋怨不能讓伴侶改變;為什麼我努力糾正你,你卻變成了我最討厭的樣子。是你本來就是這樣,還是我改變了你?兩性相處有一種魔力,你越是把自己的感受宣洩給對方,去抱怨、去糾正,對方反而會活成你討厭的樣子。
  • 《都挺好》蘇明玉脾氣像母親:為什麼人最終會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真的會成為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致青春》01「我們終將會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這幾天見到好久不見的初中同學,一番寒暄後,她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你知道嗎?我小學的時候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活成這樣。沒啥特長與膽量,只能窩在這三尺講臺間。
  • 女人長大後才懂,曾經討厭的樣子就是現在自己的樣子,多麼諷刺
    長大後卻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奮鬥十年,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公公、婆婆從外地趕來歡聚。「你們的床太軟了,你媽根本沒法睡,翻來覆去的睡不好」佳佳想當然的以自己主觀出發的考慮問題。以為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予對方就是對她好。但實際上,自己難受,對方也不好過。長大後才明白,曾經討厭的樣子就是現在自己的樣子,多麼諷刺!生活,工作,婚姻,育兒...我們總是習慣性去幫別人下判斷,給建議,但其實都是主觀為之,並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就算給出100分的好主意,也可能只有50分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