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老:一場」彈盡糧絕「的硬仗

2020-11-04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按:人,終有一老。而對於中國人來說,老雖是一種自然現象。大多數人卻無法自然面對。為什麼?此文也許就是答案。


01

老和死,哪個更可怕?


我以為,死不可怕,因為地球有人類以來,已經走了近千億人。人大都熬不過百年,統統要歸於天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有什麼可怕的。正常的從生到死,轉瞬間。死,是必然;死,是一種解脫。


而老,就可怕了,尤其老到不能自理的時候。你年輕力壯時,輕鬆打理自己吃喝拉撒睡,維持你的生存。但是這些能力全部喪失後,那才可怕。


可怕到什麼程度?可怕到生不如死,可怕到時間是折磨你的魔鬼,可怕到連做人的基本尊嚴都沒有了。


你束手無策,你惶惶不可終日,全仰仗別人可憐與斥責並存之下的恩賜。如果不幸碰上不孝兒女或冷漠的照顧人,更會覺得心如刀絞般的絕望。


所以,面對每個人的養老,我不由得發出深深的長嘆:我不怕死,我怕老。


02

老了誰來照顧你?


幾年前,我看過作家曲蘭寫的《老年悲歌》,說過這樣的意思:


無論你年輕時容貌有多麼的俊秀,身材有多麼的好看,身體有多麼的健康,等你老了,而且是正常的老,你必然要經歷一段你痛苦無望的時間段,在這個痛苦無望的時間段,每個人都要接受別人的照顧,才能活下去。


那誰來照顧你的老年呢?這可能就是你的伴侶,你的孩子,或社會提供的養老機構等等。


但是,如果你的伴侶先於你之前走了呢?或是你獨生的孩子,因工作和事業繁忙實在沒法照顧你,那怎麼辦?孤立無援的你,只能面對養老機構。



03

養老院,你住得起嗎?


我還曾經幻想不準備麻煩孩子,將來一門心思,到養老機構養老。這樣,自己心安理得,不依附任何親人。接下來,我讀到一篇公號文章,看到了讓我目瞪口呆的殘酷現實:


「當我開始在網上查找養老院的資料,發現在一線城市,公立的床位有限,排隊幾年都未必排上。私立的收費昂貴,床位費+餐費+護理費,6000元起步,醫療費另計。有國際合作背景的養老公寓,則高達萬元以上。這是我母親退休金的10倍。」


我啞口無言,驚慌失措。


04

家庭的溫情

最終都毀在缺錢上


文章接著說:「母親沉默片刻,說,老家那邊有條件比較差的養老院,每月只要1500,是舊倉庫改的。要麼,去更偏僻的有教會背景的養老院。她支支吾吾的口吻裡,已經沒有底氣,因為她知道那裡的環境和生活質量,是不會保證很舒服的。」


「然後我給她計算居家養老的成本,如果她不能自理,那麼請護工的費用,也將在5000以上;如果居家養老,家裡人忙工作,再請個保姆買菜做飯洗衣拖地,至少要3000元以上。這樣不比住養老院便宜,還要為護工和保姆提供食宿。」


我讀到了什麼?讀到了一種未來的悲哀和絕望。我很有可能也會遇到母親類似的境遇。等我為母親養老之後,我就極有可能沒有經濟實力,再給自己養老了。


這種中國式的養老,說來說去,其「家庭的溫情,最終都毀在缺錢上」。



05

養老,是場「彈盡糧絕」的硬仗


我開始琢磨這個養老問題的時候,大概在四十五歲。這很像我在未婚前,為了找一個有情有義的女人能相守一輩子,我也做了相關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


我開始認真琢磨這個養老問題,起因就在我看了《老年悲歌》之後,我也為此做了一些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因為人到中年,不能不想這個問題了。


然而,當下現實的殘酷性在於:


年輕人為了結婚住房,不得不貸款成為終身的「房奴」;老年人忙碌一輩子工作,好不容易退休,剛開始考慮自己的事,就要應孩子的請求,幫忙照顧下一代,成為「孩奴」。


眼下當你還在辛苦付出看護下一代的過程中,一件比一件糟心的事接踵而至,什麼提倡以抵押住房方式來養老防老,還有什麼退休後要繼續繳醫保費用才能領取養老金,等等。當這些事你還沒有糾纏清楚時,卻猛然發現,你將來的養老金,可能已經因為通貨膨脹,漲得已經沒法去支付公辦或民辦養老機構的高昂費用了。


推薦的文章有一句話說得可怕:「養老,是場彈盡糧絕的硬仗。」


我怎麼嗅出了「養老,是比得個絕症到醫院,讓你傾家蕩產」還要恐怖的一件事呢?


對於這位中年朋友的未來養老恐慌,廣大的中老年朋友,您有什麼建議嗎?

相關焦點

  • 中國式養老:適用才是最好的
    如何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已經是國家衛生健康的頭等大事,直接影響到國民生產和社會穩定。  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和世界其他國家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中國老齡化來勢兇猛,老齡化速度快,時間緊迫。  未富先老、獨生子女、中國儒家尊老孝順傳統、現代養老理念,這些衝突,是其他國家不可能碰到的難題。中國問題,中國解決。我們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國家的養老經驗。我一直主張,中國由於傳統因素,毫無疑問,要優先鼓勵有條件的老人在家裡安度晚年,以居家養老為主。
  •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1真正的尊重,是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之前大連地鐵上的「硬核老人」在朋友圈刷屏了。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達成共識的行為。而76歲的劉增盛,卻要與這個「習俗」對抗。
  • 中國式父母的悲劇:女兒給父母養老,兒子繼承財產
    總而言之,父母的心自始至終還是有偏向的,也就導致了中國式養老悲劇:女兒給父母養老,兒子繼承財產。無形之中,好像就是女兒在給父母養老一樣的,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做女兒的都能夠讓父母感到滿足與高興,大多數女兒都是人嫁出去了,心一直向著自己的父母。反觀那做兒子的,卻是很少會像女兒那樣做,不僅僅是因為做兒子的不如做女兒的細心,還有做兒子的有了老婆,心就不再向著自己的父母了,更不會像女兒那樣心疼父母。
  • 中國式養老,沉重的話題
    一場虛驚下來,兩人渾身是汗。最怕聽到半夜的電話鈴響,那是令人心驚膽戰的聲音。有一次,公公生病,大姑姐半夜打來電話,我們一夜沒睡,心裡七上八下,早上四點老公就起床往回趕……不在身邊讓人牽腸掛肚;在身邊,老人故土難離,思鄉心切。真是兩難啊!中國的父母,孩子留在身邊,擔心孩子沒出息,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遠走高飛。
  • 中國式虧欠
    這種無奈我稱之為:虧欠,並且是:中國式的虧欠!是的,這種「虧欠」在歐美國家很少見,極具地域性,充滿了悲苦,無奈也隱藏了無限溫情帶著中國式的溫暖!我們這輩人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尤其是鄉下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見面次數就像樹木上的年輪,一歲一圈,一年一見,一眼已然長大成人!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我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一直以來,尊老都是我國傳統美德。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形成一種老人就是「老朽」,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偏見。
  • 中國式家庭養老,遍及城鄉各地,讓多少兒女不堪重負
    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養老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中國,由於老年人家庭觀念都特別重,都希望在家庭養老。但正是家庭養老,讓做兒女的身心受累,不堪負重。但姐姐早死,養老的重擔就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母親從85歲開始癱瘓在床。妻子在家服侍幾年,無法忍耐,就到省城照護兒子去了。他咬緊牙關,日復一日奔波在學校和家庭之間,上課、養老兩不誤。不能送養老院的。付不起養老費。因為母親是農村戶口,沒有養老金,自己和妻子都是普通職工,兒子剛工作還沒有成家,還要攢錢買房子。只能全靠自己。
  • 中國式父母是好是壞?
    我真的不由得感嘆中國式父母,一輩子操勞,只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話,很多人從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你的父母是工薪階層,那麼孩子只能通過長大後自己的努力來贏得一切,如果你沒這個本事,那對不起,你將一輩子生活在工薪階層,如果你的父母是做生意一族,那麼孩子的經濟水平也差不了,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 「中國式孤獨」比我們想像的更無奈
    我們收集了幾位空巢老人的故事,「中國式孤獨」比我們想像的更無奈… …中國的父母很無私,無私到一輩子都是為子女而活。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悲哀:父母與子女一貫缺失的界限感
    有人說,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而我認為,父母子女一場,是一次相互信任、共同成長的旅程。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中華上下五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一個重親情和感情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嚴重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而且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的家庭式教育中細枝末節地滲透著。而中國式父母又大多存在著近乎畸形的充滿控制欲的愛。
  • 中國式父母:罵得越狠,就愛你越深
    這是中國式父母。固執地愛你,也固執地傷害你,這便是中國式父母。在不同的時代,中國式父母一直存在,只是代溝不一樣而已。清末民初的時候,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此時的新青年,與父母之間最大的矛盾,便是「婚姻」。
  • 中國式婚姻:和公婆同住,很難 幸福
    作者:心理諮詢師美琪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中國式婚姻中國式婚姻,和公婆同住有很多不得已的理由。我們沒有錢去購置一套新的房子。父母老了養老。孩子太小,需要父母幫忙帶。……但每一個和公婆同住的家庭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父母。家裡的大大小小事,都要做主。
  • 「中國式催婚」的荼毒,可以停止了嗎
    > 這些對你催婚的人,認為「有墓,總比曝屍荒野好」,熱衷於幹預別人的情感、婚姻,催促你快點結婚,卻不為這個結果買單,這是特別普遍的「中國式催婚 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走出「中國式催婚」的怪圈?但是在這種「中國式催婚」的壓力和社會偏見下,許多人又不得不低頭。 不得不說,這真的有點悲哀。
  • 《中國式離婚》(圖)
    社會倫理片《中國式離婚》  全景式展現中國人的婚姻現狀,定格中國人的婚姻傷害,  放大中國人的婚姻痛苦,體驗「含淚的微笑」。  深度解釋中國人婚姻的「三種背叛」。  告訴你一個最「常態」的婚姻故事,值得期待,值得關注。  婚姻生活往往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 中國式離婚最大的悲哀
    中國式婚姻,普遍結果大概是:不是親人,便成仇人。按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但現實中,太多的夫妻最終反目成仇,一輩子怨憎對方——原本相愛的兩個人,何至於如此。維繫婚姻的是感情,感情一旦沒有了,這份婚姻關係也就基本判了死刑。
  • 中國式:飯局的讀心術,引人深思
    中國式飯局,充滿了很多的思想。一個簡簡單單的吃飯,可以體現出這個人的家庭教育。這個裡面蘊含了很多很多的「中國式:飯局」的禮儀是因為這兩菜的價值差不多,對我們自己的口味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這就是中國式飯局當中點菜重要的一環,要根據別人點菜的結果,點和他點的類似的菜。
  • 中國式人情關係
    人情,在中國社會中,屬於極高頻詞彙。有人欣喜,有人憤怒。欣喜的人,是因為得了人情的好處;憤怒的人,是因為夠不著人情關係,或者,本該是自己的東西,卻被有人情關係的人捷足先登了。因此,中國的文化裡,還有近水樓臺,沆瀣一氣,一丘之貉,狼狽為奸等等,以貶義方式存在的,能與人情關係打通的大量詞彙。
  • 中國式離婚原因排行榜
    近幾年中國的離婚率不斷上升,其中以下十個原因是中國式離婚最常見的原因,一起來看一下排行榜,希望對於還沒有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們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發意義。第七名:婆媳不和婆媳矛盾是中國式婚姻普遍存在的現象,其根本原因我覺得是婆媳兩人爭奪家庭地位。第六名:經濟收入問題「貧賤夫妻百事哀」,經濟收入問題是婚姻中每天要面對的,而因為這個問題離婚的也非常普遍。第五名:家暴離婚對於婚姻中的家暴問題,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反家暴法》於2016年3月1日施行。
  • 82歲女兒和媽媽的陪伴式養老
    「我認得你,你是我女兒」82歲的女兒和103歲的媽媽開啟24小時陪伴式養老陳潔貞和麥淑霞在廣州,各大養老機構近日都給老人們舉辦了各種敬老愛老活動。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有不少家庭是兩代人一起入住同一家養老院。世間最動人的畫面,就是「我」已變老,還有親人的陪伴。在養老機構相伴度過晚年,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 老姐倆的晚年「抱團式」養老生活
    老姐倆搭伴過日子,「抱團式」養老,不給子孫後代添麻煩,真可謂是老人屆的模範。 關於「抱團式」養老,最近幾年還是蠻火的。「抱團養老」概念起源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主要指志同道合的老人,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共同承擔生活成本,彼此慰藉精神上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