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是一種能力,適時閉嘴是一種修養。」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在《說話之道》一書中說:
你越會說話,別人就會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會越多,你就越快樂。
說話是一門藝術。高情商的人,往往都很會說話。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令人讚許的高情商。
情商難,適時閉口卻不難。
1
適時沉默,是一種素養。
馬丁說: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
人生之事,不如意十有八九。
人的快樂大抵相似,苦難卻各不相同。
有人每天能夠滿足溫飽就是最好的生活,有人卻認為這是不懂享受。
近幾日,「散裝衛生巾」衝上了熱搜。
面對幾毛一片的散裝衛生巾,有網友表示:這樣的東西能用嗎?趕緊下架吧。
甚至還有人去謾罵店家,說不該做這樣的生意。
可是,我們看不到貧窮,不代表世界上沒有貧窮。
有人仰望星空的時候,還有人在泥潭中掙扎。
我們不屑的東西,對於他人來說,或許就是他們能擁有的最好的選擇。
面對那些不理解和未曾經歷的人和事,偶爾保持沉默,是一種不費氣力的素養。
2
適時閉嘴,是一種良善。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些不經意間的語言,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一個人的最後的稻草。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過: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卻是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走心的一句玩笑似的話語,娛樂了自己,卻有可能正好戳在他人的傷疤上。
各種網絡暴力的頻現,一句一句輕飄飄的話語,慢慢壓垮了一個本想自我救贖的人。
身處低谷時,最親近的人的嘲諷,雖然是「恨鐵不成鋼」的激勵,卻有可能成為跌落更深谷底的導火索……
有溫度的語言讓人感受到被愛,重拾對生活的勇氣和熱愛。
失了溫度和分寸的言語,隨時可能成為一把殺人於無形的利刃。
語言的能力,比我們想像中更強大。
面對那些已經在苦痛邊緣掙扎的人,適時閉嘴,是一種良善。
3
適時不言,是一種能力。
人際交往中,當我們面對那些無法苟同和認可的人和事時,大多會習慣於以自己的經驗和閱歷去給予評價。
這種時候,很多人甚至會為自己的言語感到幾分自豪和滿意。但對他人來說,卻是一種不被尊重的輕視。
《巨人傳》裡有一句臺詞:
「人與人之間,最心疼的事莫過於在你認為理應獲得善良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
言論自由本是一個人的權利,但它卻不該成為肆意詆毀他人的存在。
一句積極的話,可以成就一個人。
一句詆毀的話,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能夠看清自我,也看清他人。
在面對那些不能客觀公正作出評價的人和事時,適時不言,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人際交往中,會說話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會說話的人也更討喜。
但是當我們無法做到情商充裕時,學會「閉嘴的能力」,也不失為一種改善人際關係的良方。
言語本身有著無窮的魅力,也暗藏著巨大的能量。
在無法輕易把控它時,適時沉默,就是最好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