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老太太感慨:兒子女兒家各住一個月,終於知道養老該靠誰

2020-08-27 暖了時光育兒說

文|暖時光

前幾天下班在小區裡溜達,遇到了一向樂觀的秦大媽。說到最近怎麼沒見她,大媽就說自己和老伴這段時間分別去兒子和女兒家各住了一個月。本來是想著和子女們親近親近,畢竟孩子們自從成家後就去了外地。一年到頭也見不到幾次面,而每次見面也都是急匆匆的。

沒曾想,這一住,讓秦大媽和老伴寒了心。在女兒家住那一個月,女婿雖沒明說什麼,卻是滿臉帶著「攆人」的表情。讓他們老兩口感覺是相當的不舒服,不過為了照顧女兒的情緒,他們還是勉為其難地住滿了一個月。不過這件事也讓秦大媽和老伴感覺住女兒家,自己終究是客人。

然後他們去了兒子家,兒媳一開始還挺歡迎,但是住了幾天後,兒媳就有些鬧情緒,也開始有事沒事地就和兒子吵架。秦大媽表示,那其實就是吵給自己聽的。似乎兒媳也在表明立場:偶爾來住三兩天可以,但是要住時間長,不可能。

60歲大媽分享完自己的經歷,她還表示,真的是兒子女兒家各住一個月,才明白這養老還是要靠自己。不過秦大媽心態好,她表示好在自己現在還不算太老,一切還都不算晚。

確實,說到養老,老一輩觀念裡都會想著靠兒子或者女兒。於是年輕的時候就會大意些,想著把孩子教育好,老了自己就會有好日子過。卻不知,子女們長大了、成家了,他們也要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再加上現在各方面壓力都大,可能孩子們辛辛苦苦自己的小家日子還過得不怎麼樣,如果還完全指望孩子給自己養老,那願望落空也就不奇怪。

養老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己,並且年輕時就要著手準備以下幾方面

①相濡以沫幾十年的「老夥計」是養老中最重要一環

養老與其靠孩子,其實還不如靠和自己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了幾十年的「老夥計」,也就是彼此的另一半。幾十年的婚姻生活,此時你們早就成了彼此最親的人,到了晚年,真是哪一方有些頭疼腦熱,能夠長時間陪著身邊的還是這個老伴。

所以年輕的時候就要注意,好好和另一半相處,別一點事就鬧彆扭,要知道晚年真正能夠不管風雨都依舊陪在自己身邊的還是這個「他」(她)。

②要攢足夠的積蓄,也就是我們說的「養老錢」

存夠養老錢也是老人養老的必需品。這方面原因我們就不多說了。不過這裡要建議老人,年輕時給自己攢的養老錢,即便是子女成家後真是遇到了難事,他們來問你「借錢」,希望先拿你的養老錢應急的時候,老人也要三思。尤其是當子女不是很成器的時候,養老錢要不要給子女應急更不該腦子一熱就做了決定。

③擺正心態,到了年齡就要服老,別逞強,別過多幹預子女小家的事情

到了晚年,老人還是應該自私一點的,不要總是逞強,不服老。要知道你把子女養大,他們也都已成家,而此時你最重要的事就是照顧好自己,不讓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就很不錯了。所以就不要還各種操心孩子們的事情,如果自己不能夠擺正心態,過多地參與子女們小家的事情,對自己的養老也是很不利的。

說到養老這個話題,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不過不管怎樣,靠自己準是不會錯。

【話題討論:網友們,你感覺養老靠誰最靠譜呢?】

90後寶媽一枚,因為有了孩子,開始關注並學習育兒知識。在這裡希望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寶媽寶爸,共同探討育兒心經。

未來亦暖,歲月如初。時光,總是暖暖的,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60歲大媽感慨: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我終於知道養老該靠誰
    執筆:檸兒上周回了趟老家,跟鄰居陳大媽聊了一會兒天,聽她講了最近的遭遇,感覺心口堵得慌,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陳大媽今年60歲了,老伴去年因為突發疾病去世了,兒女都結婚在大城市發展,平時家裡就剩她一個人。前段時間,陳大媽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兒女沒有辦法回來伺候,就把她接到城裡去。首先,肯定是去兒子家,畢竟「養兒防老」嘛。
  • 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後,69歲的老人才發覺誰是最可以依靠的
    但即使過得這樣的孤獨寂寞,他們也不想去兒女那兒住。這是為什麼呢?人到晚年又能依靠誰呢?依靠兒女嗎?別開玩笑了!這位69歲的老人的親身經歷告訴你,老年最能依靠的是誰?大兒子是位老師,兒媳婦兒也是一位老師,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家庭。二兒子是位工人,媳婦兒是一個家庭婦女,是一個工人家庭。女兒與女婿在市裡一個繁華地帶,開著一家小飯館兒。菜女士60歲前的日子過得很好,和老伴生活的挺好,夫唱婦隨,相親相愛。不想老伴兒,在60多歲上得了腦溢血,沒有留下一句話就撒手西去了。這下就剩蔡女士一個人了。
  • 68歲老太太: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經過討論,孩子們告訴我,你應該在雙方各住一個月,孩子們並輪流為老人服務。我和兒子住了一個月。我曾經生活在鄉下,但是我的生活習慣與我住在城市的兒子和兒媳婦的習慣不相容。在兒子家住有兒媳婦去女兒家有女婿,其實去誰家都一樣,「待遇」一樣。
  • 76歲母親的陳述,在兒子和女兒家各住一個月,我明白晚年能靠誰
    但是我考慮到兒子和女兒的情況,可能在兒子和女兒家各住一個月會比較好,這樣比較公平,而且兒子女兒家離得也近,換的話也方便,於是我就開始了城裡居住的日子。第一個月是在女兒家住,女兒小孩都上大學了,只有女兒和女婿在家
  • 60歲女人坦言:在女婿家住半年,我終於明白養老要靠誰了
    導語:五六十年代人是很可憐的一代人,該讀書的時候的沒有機會讀書,結婚以後又不能隨意生孩子,本來好好的鐵飯碗大多都被打翻了。當年他們被承諾,生一個孩子好,生一個孩子以後國家給養老。事實上,很多人還是想要靠兒子,沒有兒子那就靠女兒。那麼,這些人最後真的想對了嗎?
  • 70歲老頭含淚哭訴:在子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今天帶大家探討的是,一位70歲的鐘大爺哭訴:「在子女家養老之後,才知道晚年後誰都指望不了。鍾大爺/70歲我也70歲了,我老伴去世5年了,如今就我一個人住在老家,我子女都在城裡,如果要搭車去城裡需要半個鐘,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小的農村,跟大山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待在家,那些年輕人都搬去城裡住了我有一對子女,我兒子44歲,女兒41歲,兒子首付在城裡買了一套房,他們一家人住在那裡,我女兒嫁到鎮上,一般只有年三十晚才回來
  • 68歲老太在子女家各住一個月,終於看清了他們的「真面目」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訂閱者68歲黃老太的自述生一場大病後,在兒子,女兒家各住了一個月,明白了這個道理。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想?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都說將心比心,小的時候做長輩的對孩子們付出全部精力,可是孩子們又真的能夠知恩圖報嗎?老人到了晚年,應該依靠誰也成了一個問題。而下文這個老太太在一個月中就知道了,誰才是最靠得住的。
  • 71歲老伯,跟子女各住了一個月以後,才明白晚年應該靠誰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老伯就是小編的鄰居,今年71歲。就在前幾個月,他的老伴劉阿姨安然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王老伯非常悲痛,甚至有一段時間,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這段時間才剛剛恢復過來。這不,這世上只有他一個人了,而且老態龍鍾,到了要子女伺候他養老的地步。於是,就把自己的一兒一女叫到跟前,和他們說了自己的想法。兒子女兒也沒有推脫,只是商定,兩個人輪流接王老伯到家裡養老,一家住一個月。
  • 68歲母親:在兒子和女兒家各住了1個月,我才知道晚年能靠的是誰
    今天和大家說下劉阿姨的晚年生活,她有兩個孩子,在退休後沒有退休金的情況下,她聽了孩子們的話輪流住他們家各一個月,就是在那時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那時生完兒子後,我就想著生一個也挺好的,不打算再要一個孩子。可丈夫說多生一個也能讓家裡人口多點,老了在家裡退休後也熱鬧些。就這樣,最後我是為丈夫生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好在兒子和女兒都挺懂事,學習也比較好。等兩個孩子畢業後他們都各自找了一個不錯的工作。可我的丈夫因為常年在工地工作,都沒有好好休息過,在他50歲時離開了這個家。
  • 65歲母親直言:在兒子和女兒家各住半個月,才明白晚年能靠的是誰
    我平時很節省,還能攢下點養老錢,就是為了將來不麻煩自己的子女。可是天不遂人願,上個月我去體檢,體檢報告顯示我各項指標不是很好,平時不注意可能會出點什麼問題。子女知道之後,生怕我哪天有意外又沒人在身邊,就不讓我獨自在家住了,要把我接到他們身邊去。話雖這麼說,但兩個子女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再分出精力照顧我也是不小的負擔。
  • 75歲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每況愈下,老年該依靠誰?兒子、女兒還是養老院呢?我們聽聽75歲的老人怎麼說。兒女們也結婚有家了,我終於可以在這座老房子裡安心養老了,可沒想到身體卻力不從心了。前陣子摔了一跤,腿骨折,幸好鄰居發現及時,把我送進了醫院,否則流血不止,都有生命危險。02兒子和女兒知道後,急匆匆趕往醫院。傷筋動骨一百天,在老家又沒人照顧我,我只能聽從兒女的,跟他們上城裡住一起。我先是去的兒子家,住了一個月。
  • 一個65歲老人自述: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65歲的張阿姨的故事,她在兒子和女兒家合住一個月以後,她明白了,晚年能夠依靠的,並不是子女,而是自己。在兒子家住了一個月以後,我覺得太難受了,我就趕緊搬到女兒家裡,和女兒、女婿一起居住了。我以為和女兒一起居住會好點,因為兒媳是外人,兒媳和婆婆本來關係就比較複雜,女兒是自己親生的,應該會好點。可是,我又想錯了,雖然女兒是自己親生的,可是還有女婿呢,女婿不是自己親生的。
  • 70歲母親的自述:在兒子女兒家各住半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導讀許多人都認為養兒防老,兒子才是自己未來的希望,在自己老了之後才能夠有人陪伴和照顧,不用發愁,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這個還真不一定,我們一起看看這個70歲的老母親在兒子女兒家各住半月之後,才明白能夠依靠的究竟是誰?
  • 70歲孟大爺哭訴:在子女家各住2個月後,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下面這位70歲的孟大爺哭訴:在子女家養老之後,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我有一對兒女,我今年70歲,我的兒子45歲,我女兒42歲,我兒子在城裡有一套房,他結婚後,就搬出去了,我女兒嫁到了鎮上,每年過年他們才會回來吃團圓飯。
  • 70歲空巢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1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老大說:娘,你別給我們添亂了,我們都很忙,你不去,誰來伺候你?老二說:你還記得隔壁村的王老太太,心臟病發作,死在家裡,都沒人知道。老三說;養老院的錢我們已經交來,去不去你自己看著辦?面對子女的勸說,老太太只能答應,只是很不巧,鎮上唯一的養老院正在重建。
  • 人到晚年,兒子和女兒到底誰更親?六旬老太太的經歷引人深思
    程大媽今年61歲了,老太太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閨女是老大。和大部分老人一樣,程大媽也想著女兒嫁人了,自己到時候需要養老肯定還是要靠兒子多一些。所以積蓄什麼的在兒子兒媳需要的時候,就主動拿出來給了他們。後來兒子家也買了大房子,並且首付還是程大媽出的,可搬新家的時候,老太太發現三個臥室,兒媳卻讓自己睡了唯一一個不朝陽的那個。
  • 70歲老太太:晚年養老女兒靠得住還是兒子靠得住,住兩月就明白
    人到了晚年,到底是女兒靠得住還是兒子靠得住?看看王阿姨的遭遇就知道老了能靠誰。王阿姨別彆扭扭在兒子家裡住了兩個月。就住到了女兒家裡。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跟自己的女兒發脾氣。作為母親,王阿姨看著女婿對女兒整天髒話連篇,實在沒忍住就訓斥了女婿兩句。就因為這件事,女婿後面近一個月的時間,基本上都沒有跟王阿姨說過話。本來自己是看不過去女婿對女兒的態度,沒想到得罪了女婿。讓她們夫妻的矛盾越來越深。
  • 一個68歲奶奶自述: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老伴離開後,劉奶奶很傷心,但傷心歸傷心,生活還要繼續,只是一個人生活實在是太孤獨了,獨自生活了沒多久,劉奶奶就選擇搬過去跟她的兒女一起生活,可是僅僅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後,她就又搬回來自己住了,而這又是為何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她的自述。
  • 晚年住兒子家和住女兒住,區別在哪裡?幾位60後老人說出實情
    如果你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那麼晚年你會選擇住兒子家還是女兒家?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呢?星期天帶兒子逛公園,聽到幾位上了歲數的老大爺和老太太在討論一個話題。晚年住兒子家和住女兒家,區別在哪裡?當時還感覺奇怪,想著兒子家和女兒家不都一樣嗎?再說現在有不少獨生子女,對老人們來說可能就是真有區別問題是他們也沒有選擇權啊,畢竟年輕的時候就生了一個孩子。
  • 69歲老太太:在兒子家各住一個月,才明白晚年可以依靠的是自己
    很多老人都認為自己到了晚年可以依靠自己的兒子,等真正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才知道,晚年可以依靠的只不過一直都是自己罷了。為了養活這個兩個兒子,我和我老伴可以說是吃了特別多的苦,那時我們也沒有盼著我們的兒子可以有多大的出息,只盼著他們可以長大成人就很滿足了。我們兩個人拼命的工作,終於給他們兩個人在市裡買了房子,和給他們安排好了婚事。他們結婚了之後,我一直都和我老伴生活在老家農村裡,主要是我們也不喜歡和自己的兒子、兒媳婦擠在一起,住在一起肯定是會有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