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大媽感慨: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我終於知道養老該靠誰

2020-08-28 檸果育兒說

執筆:檸兒

上周回了趟老家,跟鄰居陳大媽聊了一會兒天,聽她講了最近的遭遇,感覺心口堵得慌,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陳大媽今年60歲了,老伴去年因為突發疾病去世了,兒女都結婚在大城市發展,平時家裡就剩她一個人。前段時間,陳大媽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兒女沒有辦法回來伺候,就把她接到城裡去。首先,肯定是去兒子家,畢竟「養兒防老」嘛。但是,兒子工作太忙,兒媳要全職在家帶倆孩子,她看得出來兒子日子過得也不如意,兒媳也沒那麼歡迎她。

但是,腿活動不方便,不去兒子家不行啊,只能小心翼翼看兒媳臉色。但是,兒媳帶娃心煩就會衝她甩臉色,還嫌棄她身上有老人味兒,不講衛生之類的。為了討好兒媳,她主動拿出1000塊錢,說是給倆孩子買零食,其實是擔心兒媳嫌棄她在這裡白吃白住。但是,這點錢,兒媳根本就看不到眼裡,依舊對她沒好臉色。

一個月後,陳大媽跟女兒訴苦,女兒一聽就生氣了,當天就來把媽媽接走了。去了女兒家,陳大媽感慨,還是女兒最貼心。當然,女婿也很熱情,但一聽說她要住一個月,臉色就立馬變了。之後的相處中,女婿下班回來也不再熱情地打招呼了,雖然也客客氣氣,但總讓陳大媽感覺寄人籬下。好不容易住滿一個月,陳大媽腿好利索了,就自己搭車回了老家。

所以,陳大媽逢人就感慨: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我終於知道養老該靠誰。大家問她靠誰?她說:「靠自己啊,我從現在起就天天健身,儘量少生病,真到爬不起來的時候就河裡一蹦!」我們知道,她說的是氣話也是玩笑話。但是,養老靠自己,這句話卻是心裡話

因此,我們年輕的父母,養老也別光指望兒女了,做好以下準備老了才不至於老無所依,也不用看兒女的臉色了。


攢下足夠的養老錢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說,養老一定要靠自己,所以就要多攢錢。這樣老了可以去住好一點的養老院,不想去養老院還能請護工到家裡來照顧。而且,有足夠的養老錢,還能給子女減輕負擔,子女知道父母有錢,還會回家跑得勤一點。

這樣想雖然很現實,但是也是無奈。畢竟,人老了不中用了,想要晚年過得好一點,就只能靠錢養著了。而想要得到子女的關心,有錢能幫襯子女,子女也能回來多看父母兩眼。所以,我們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努力賺錢,多給自己攢點養老錢吧。

鍛鍊好身體,儘量少拖累子女

另外,就像陳大媽說的,要鍛鍊好身體,儘量不生病、少生病,這樣自己不遭罪,也不用拖累子女招人煩了。確實,人老不可怕,老而無用才是最可怕的。這家嫌棄那家抱怨,晚年肯定過得不舒心。

就像我姑媽,剛滿50歲就天天吵著要健身了,每天跑步,還去學瑜伽,身材保養的比我都好,看起來一點都不像那個年紀的人。她說:「不求變年輕,只求少生病,這樣不拖累兒女,自己也自在。」

置備一套晚年養老的房子

另外,晚年養老,最大的心病就是跟子女同住,兩代人生活習慣和理念不同,住在一起免不了發生矛盾。比如,老年人覺得年輕人太鬧騰、愛花錢等等,年輕人又覺得老年人睡太早、管太多、不講衛生等等。而且,有些家有兒媳和女婿的,還會被嫌棄,天天看臉色,心裡也不舒服。

所以,不想晚年看子女臉色和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趁年輕就趕緊置備一套晚年養老的房子。這樣,老了自己住,每天想吃什麼穿什麼都隨意,還能養養花、下下棋,沒事去找老人們聊聊天、跳跳廣場舞,簡直就是神仙日子。

今日話題:網友們,你覺得人老了,指望誰養老最靠譜呢?

~~~~~~~~~~~~~~~~

當媽之後,每天心情就像過山車。剛剛因為孩子的調皮氣得半死,轉眼因為孩子一句暖心的話又感動得稀裡譁啦。當娘的,就是在氣死與愛活中來回穿梭……希望不斷充電,做孩子們心中最想要的「媽媽」。

從事過兒童圖書編輯、兒童名著解析,寫過企業家、養老院長、律師等名人採訪稿,如今熱衷育兒寫作。關注【檸果育兒】大家每天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相互取暖,雲上牧娃。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致歉。

相關焦點

  • 60歲老太太感慨:兒子女兒家各住一個月,終於知道養老該靠誰
    說到最近怎麼沒見她,大媽就說自己和老伴這段時間分別去兒子和女兒家各住了一個月。本來是想著和子女們親近親近,畢竟孩子們自從成家後就去了外地。一年到頭也見不到幾次面,而每次見面也都是急匆匆的。沒曾想,這一住,讓秦大媽和老伴寒了心。在女兒家住那一個月,女婿雖沒明說什麼,卻是滿臉帶著「攆人」的表情。讓他們老兩口感覺是相當的不舒服,不過為了照顧女兒的情緒,他們還是勉為其難地住滿了一個月。
  • 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後,69歲的老人才發覺誰是最可以依靠的
    但即使過得這樣的孤獨寂寞,他們也不想去兒女那兒住。這是為什麼呢?人到晚年又能依靠誰呢?依靠兒女嗎?別開玩笑了!這位69歲的老人的親身經歷告訴你,老年最能依靠的是誰?大兒子是位老師,兒媳婦兒也是一位老師,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家庭。二兒子是位工人,媳婦兒是一個家庭婦女,是一個工人家庭。女兒與女婿在市裡一個繁華地帶,開著一家小飯館兒。菜女士60歲前的日子過得很好,和老伴生活的挺好,夫唱婦隨,相親相愛。不想老伴兒,在60多歲上得了腦溢血,沒有留下一句話就撒手西去了。這下就剩蔡女士一個人了。
  • 一個65歲老人自述: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65歲的張阿姨的故事,她在兒子和女兒家合住一個月以後,她明白了,晚年能夠依靠的,並不是子女,而是自己。自從老伴去世以後,我一個人在鄉下住著確實是太孤獨和悽涼了,於是我就跟子女們商量,我要和他們一起居住,我在他們家輪流住,一家住一個月,子女們也都答應了,畢竟我是他們的親媽,他們也不能拒絕。我以為和子女們一起住,我就會過得開心和快樂了,沒有想到的是,還不如我一個人在鄉下過得舒服。剛開始我是在兒子家裡住的,我和他們的生活習慣還有飲食都不一樣,很難在一起生活下去。
  • 一個68歲奶奶自述: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老伴離開後,劉奶奶很傷心,但傷心歸傷心,生活還要繼續,只是一個人生活實在是太孤獨了,獨自生活了沒多久,劉奶奶就選擇搬過去跟她的兒女一起生活,可是僅僅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後,她就又搬回來自己住了,而這又是為何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她的自述。
  • 70歲老頭含淚哭訴:在子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今天帶大家探討的是,一位70歲的鐘大爺哭訴:「在子女家養老之後,才知道晚年後誰都指望不了。後來我就打電話告訴我孩子們我生病了,然後我孩子們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都匆匆的趕回來,當時陪伴我的鄰居,他叫我兒女把我接去城裡住,因為我老了,一個人住很不安全,萬一哪天出現意外,都沒人知道。我住院的期間,我兒子和女兒他們都在我身邊陪伴我,照顧我。
  • 60歲女人坦言:在女婿家住半年,我終於明白養老要靠誰了
    導語:五六十年代人是很可憐的一代人,該讀書的時候的沒有機會讀書,結婚以後又不能隨意生孩子,本來好好的鐵飯碗大多都被打翻了。當年他們被承諾,生一個孩子好,生一個孩子以後國家給養老。事實上,很多人還是想要靠兒子,沒有兒子那就靠女兒。那麼,這些人最後真的想對了嗎?
  • 75歲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在農村,養兒防老思想根深蒂固。老人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指望將來老的那天能有所依靠;老人辛苦一輩子,操心一輩子,就希望能安度晚年,有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每況愈下,老年該依靠誰?兒子、女兒還是養老院呢?我們聽聽75歲的老人怎麼說。
  • 68歲老太在子女家各住一個月,終於看清了他們的「真面目」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訂閱者68歲黃老太的自述生一場大病後,在兒子,女兒家各住了一個月,明白了這個道理。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想?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都說將心比心,小的時候做長輩的對孩子們付出全部精力,可是孩子們又真的能夠知恩圖報嗎?老人到了晚年,應該依靠誰也成了一個問題。而下文這個老太太在一個月中就知道了,誰才是最靠得住的。
  • 71歲老伯,跟子女各住了一個月以後,才明白晚年應該靠誰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老伯就是小編的鄰居,今年71歲。就在前幾個月,他的老伴劉阿姨安然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王老伯非常悲痛,甚至有一段時間,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這段時間才剛剛恢復過來。這不,這世上只有他一個人了,而且老態龍鍾,到了要子女伺候他養老的地步。於是,就把自己的一兒一女叫到跟前,和他們說了自己的想法。兒子女兒也沒有推脫,只是商定,兩個人輪流接王老伯到家裡養老,一家住一個月。
  • 故事:65歲大娘哭訴:在兒女家住了一個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65歲大娘哭訴:在兒女家住了一個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父母辛苦把子女養大,讓他們成才,即便子女成家了,父母依舊盡著最大努力,減輕子女的負擔;當父母老了,兒女們應當給父母養老。許多人也知道,自古以來孝心是種美德,大道理大家都懂,真到父母老了,有多少子女能夠盡孝。有人說子女多了,將來老人們養老也會享福。
  • 72歲阿姨經歷: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明白兒女家不是養老之地
    傾訴人:李阿姨,72歲。李阿姨今年都72歲了,她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一輩子辛辛苦苦的做農活,養育著一兒一女。可是即便這樣,兩人也心甘情願,兩人特別愛聽別人說:看人家,以後就跟著兒女去省城養老了。兩人更加努力的勞作著,眼看著債務也都還完了。可是兩人憧憬的好日子還沒盼到,李阿姨的老伴卻因為過度勞累腦出血去世了。李阿姨拿出全部錢款也沒能救活老伴的命,從此李阿姨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生活。李阿姨本來就因為常年勞累,身體有很多慢性病,現在又72歲的年紀了,所以一個人在農村生活很不方便。
  • 68歲李大爺痛哭,在兒女家養老之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不管兒女怎麼說李大爺就是不願意去養老院,沒有辦法之下,兒子和女兒商量讓李大爺各住家裡一個月,讓李大爺身體好了以後再說。李大爺出院那天,兒子就過來接他到城裡去住,在兒子家住一個月來,李大爺看清了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在這一個月裡,李大爺好像一個外人似的,兒媳每天都擺起個臉,經常在微信群裡,說自己的命苦呀,這個家什麼事情都要我做,我又要工作,又要伺候老人,這樣的生活,恐怕就是讓我累死了,他們才安心。
  • 68歲老人:兒媳惹不起,女兒沒出息,我老了該靠誰?
    有人說我有兒子,老了有兒子給我養老。也有人說我有錢老了我就進養老院。可是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老了都會如了自己的願,按照自己的方式安享晚年。平時我只能在下班的時候時候看見她。前幾天公司突然加班。我凌晨四點下班時,竟然在小區門口看見了李大媽。她一個人騎著三輪車,匆匆忙忙往外趕。後來我才知道,李大媽起大早是到批發市場進菜,然後到早市賣錢。本以為她是一個退了休每個月拿退休金的老人。沒想到李大媽根本就沒有退休金。
  • 66歲老人的感悟:在子女家各住20天,終於明白誰才是我晚年的依靠
    之前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有人問,人為什麼生孩子呢?是為了愛,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呢?這是我目前聽到最暖的答案: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她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真實的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同行一段便足矣。
  • 兒女家與養老公寓都住過後,72歲老人:我知道最好的歸宿是哪兒
    在我們傳統的認知裡,覺得只有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才會去養老院,或者養老公寓裡生活。可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的老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養老,只能靠自己,靠兒女越來越不現實了。首先是兒女的生活壓力不小,整天地忙碌著自己的小家庭,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在老人身邊,而老人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有諸多的不方便。
  • 70歲孟大爺哭訴:在子女家各住2個月後,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下面這位70歲的孟大爺哭訴:在子女家養老之後,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有一次,我突然病倒了,當時就暈倒在家門口,好在我鄰居看到了,立馬打了120,要不然我早就一命嗚呼了。鄰居就幫我打電話給我子女,子女得知消息後,都來到了醫院,當時鄰居叫我子女把我接到他們家去住,因為我一個人住實在不安全,萬一哪天又出現意外沒人知道,那就慘了,我住院了一個月,那一個月裡,我兩個子女都來伺候我,給我送飯吃。
  • 60了,可是兒女不給錢看病,沒有錢給養老,不讓去他家住怎麼辦
    ,提了一個問題,「60了,可是兒女不給錢看病,沒有錢給養老,不讓去他家住怎麼辦」?乍一看,60了,兒女不給錢看病,沒有錢養老,這些刺眼的字進入視野我才反應過來,原來我們七零後的父母輩他們已然不小了,他們快老了,逐漸開始需要依賴子女了。那麼作為子女的我們,試問準備好肩膀給父母依靠了嗎?
  • 70歲空巢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1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她的兒女得知後,立馬趕回家。老人如今這情況,是沒有辦法一個人生活了,但是兒女都很忙,沒空照顧,他們決定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老人不想去,於是他們輪流給老人做思想工作。老大說:娘,你別給我們添亂了,我們都很忙,你不去,誰來伺候你?老二說:你還記得隔壁村的王老太太,心臟病發作,死在家裡,都沒人知道。老三說;養老院的錢我們已經交來,去不去你自己看著辦?
  • 退休老人自述:兒女家和養老院各住一個月,才明白最好歸宿在哪裡
    薛女士:我馬上就快70歲了。70歲是該考慮晚年歸宿的問題。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想法都比較傳統,認為生養兒女就是防老的。我們努力養大兒女,那麼現在老了,兒女就應該給我們養老,所以我就搬去和兒女一起住。沒和兒女一起住之前,我總以為辛苦養大他們,我們的感情應該很深厚。他們應該很歡迎我和他們一起住。
  • 68歲大媽:在子女家各住半個月後,我才發現晚年能依靠誰?
    ,一個人在家太孤獨,我就搬去和子女住,當時子女商量好,在他們兩家各住半個月,輪流照顧我。還來我這裡住,真的很不喜歡,要是她能回老家該多好「。聽到兒媳這麼說,我的心裡特別難受,特別委屈,住在兒子家一點都不自在,每天還要看兒媳臉色,還要受氣,終於熬到了住了半個月,去了女兒家住後,我以為會好一點,沒想到也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