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60了,兒女不給錢看病,沒有錢養老,這些刺眼的字進入視野我才反應過來,原來我們七零後的父母輩他們已然不小了,他們快老了,逐漸開始需要依賴子女了。
那麼作為子女的我們,試問準備好肩膀給父母依靠了嗎?倘若指望不上我們,父母老了生病需要錢看病,手裡攢的錢全部給子女買房買車,手裡沒有了養老的錢;去子女家住,又可能會因為在兒媳婦眼裡嫌邋遢不接受,這個時候的父母輩該何去何從?
無論父母或我們,都不要覺得這一天離我們還很遠。有道是歲月無情時光轉瞬即逝,以上種種問題都會隨著父母輩身體健康下降,逐漸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凸顯出來。
試問我們對此有過規劃,如果出現相關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嗎?這個問題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值得我們每一個做父母子女的,是時候該好好想想了。那麼這個問題當中具體有幾個關鍵要素?
我的看法是,既然有人無奈提出來了;裡面當然有父母跟子女雙方都逃不過的問題。現實可能會跟問題本身有一些偏差,但從客觀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絕對是存在的現實問題。
因為如問題描述一樣的狀況,在我們的身邊屢見不鮮,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問題的觀點是一個殘酷的現實。當然,每一個問題裡的父母子女都有彼此的過錯和責任,可是最終的結果無一例外全部都一邊倒,吃虧的永遠都是父母。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父母年紀越大,在家庭的地位就會越容易減輕,還會因為代溝跟子女價值觀不一致,導致家庭矛盾快速激增。子女孝順還好,儘管有矛盾避免不了吵吵鬧鬧,但絕不會把父母拒之門外。
若是遇到自私不孝順的子女,那麼矛盾一旦積累成怨氣爆發,老人就會面臨無家可歸的風險。顯然,老人已經成為家庭生活裡的弱勢群體。
不要覺得子女再怎麼不孝順,他們都不會不管父母的死活;因為人性都是複雜又自私的,我們永遠預料不到人性的惡性下限有多令人髮指。
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目前七十多歲的鄰居老奶奶,在十幾年前她就因意見不合被子女掃地出門,至今流落在外靠在城鄉做環衛工人謀生。
雖然老奶奶有好幾個女兒,可是她們看到母親流落在外,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把老人接去跟她們一起住。她們都有自己的理由,把老人當皮球互相推來推去,最後以誰都不管不了了之。老人就這樣一直流落在外十幾年,生病了的錢都靠自己賺。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60歲名義雖然已經成為老年人,但現實中6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身體健康他就擁有創造養活自己的能力。除了疾病喪失勞動力外,60歲真的不算老。
在農村很多60歲的老人都精神抖擻,做事勤快的狀態很多年輕人都自愧不如。只要身體還能動彈60歲就不應該矯情拿年紀說事,因為現在不管是農村或外出打工,勞動群體中60歲以上佔了很大的比例!
為了生活,身體還能創造我們就沒有理由停歇,為了家庭的同時也是為了自己。所以我認為,問題當中的老者應該慶幸在60歲看清子女。儘管現實很殘酷,被子女這麼對待內心肯定很難受,可是這不就是人生嗎?
只要還活著我們就必須努力前行。60歲看清子女,老人至少還有十年的時間重新為自己養老的晚年生活進行規劃。好在,現在只要是60歲的老人都可以領社保,錢雖然不多,但多少都是一點保障。
老人只要不嫌勞累,以自己的能力找一個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完全沒問題。別的做不到,像鄰居老奶奶那樣去做一個環衛工人掃掃地,每個月能拿一兩千工資,只要願意做,老人的生活看病問題都能解決,節省著用還可以攢一些以後養老用。
只要生活穩定下來,老人就可以按照政策慢慢的去申請一下國家的補貼照顧。目前這方面的政策可能還沒有形成規模,但以後這方面的政策會進一步完善,哪怕子女真的不管父母的死活,相關部門也能有辦法照顧老人。當然,前提條件是老人沒有勞動能力了才能得到照顧。
像鄰居的老奶奶,獨立離開子女才是她人生的幸運。儘管流落在外,但老奶奶的生活過得不知道比和子女住一起開心多少倍。雖然很傷心常常想不開子女為什麼這麼絕情。
可是在外面老奶奶賺多少錢都歸自己支配,沒有人給她臉色看,她活得無憂無慮活出了自我,這些都是在子女身邊所得不到的。所以有時候,不幸的背面翻過來就是幸運,不幸不一定就等於悲哀!
幸好是六十,六十隻是人生進入老年的一個坎,老人還有十年的時間為自己做打算;到了七十歲身體能力進一步退化下降,如果這個時候再被子女嫌棄拒之門外就真的沒有多少退路了。
人性再怎麼自私複雜都是具有靈性的人,是人都會有於心不忍的時候。現實生活裡孝順父母的子女放眼望去比比皆是。
可是,老人養老的問題終歸是一個大問題,容不得出任何一點意外。時代不同了,老人的養老觀念也理應跟著一起淨化。無論何時,老人都要有勇氣擺脫依賴子女的內心,建立離得開子女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