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道德經81字真經道出玄機,足以奉為圭臬!

2021-01-10 瀟湘莫大

#國學經典推薦#文/瀟湘莫大

南宋大名人辛棄疾先生有首詞,名叫《賀新郎·用前韻再賦》,裡面有個經典名句,叫做:「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後人方嶽先生在這個基礎上,又說了一句讓人更悲傷的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這兩位仁兄都是有經歷的人,加上才華出眾,才能在嘗盡人間五味,體會世間冷暖之後,寫下這般讓人千古傳頌的佳句,如莫大先生這般蠢笨,就算吃了再多苦頭,憋半天也只能憋出一句:「為啥我這麼難呢?」

但凡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有些日子的人,無論男女,都不會覺得生活容易。而且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別人比我容易」!其實人家就如方嶽先生所言,能說出來的「不容易」,常常都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部分是在自己默默消化。

01那麼,人生真的就是「苦」的嗎?

非也,恕莫大直言,覺得人生太苦的人,多半是認知有欠缺,或是「人生觀」不那麼全面,不如此,不會這般認為。那麼全面的人生認知,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先來看一段《道德經》的文字: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這段短短81字真言,說的是:天之道,和拉弓射箭有區別嗎?舉太高了,就往下一點,而太下了,就往上舉一點,這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啊。

所以天之道,就是損掉多餘的,而補足不全的。人之道,恰恰相反,損傷那些不足的,而侍奉有餘的。誰是那些「有餘的」呢?答案是有道之人就是「有餘的」。

所以呢,聖人做了好事,而不自恃;立下功勞,卻不自居,都是不想要別人去推崇的人啊!

02天道、人道之我見

在這一段文字裡,吾師老子先生提到了兩個概念:天道和人道。

他認為,那些森林裡長得比周邊樹木都要高大的樹木,總是容易被大風吹斷;山頂上的巖石,總是最容易崩落;刀尖和刀刃總是最容易崩損;這些現象是天道損有餘的表現。

而低洼的山谷總是容易得到水流的滋潤;那些弱小的動物,數量總是很多;不伸出屋簷的木頭,總是得以更長久地保存;這些現象都是天道補不足的表現。所以,天道是天地之間的一種平衡法則。

但人道則恰恰相反,那些索求無度的人,那些老是想佔別人便宜的人,那些沒有方法的人,那些怨天尤人的人,那些懶惰的人,都是「不足」的人,大家對於這些人,會厭惡,甚至連他們的僅有,都想奪走,這個現象,就是人道的「損不足」!

對於那些有了功勞不自居,而是把功勞推給別人的人;那些有了財富不獨享,而是時常救濟別人的人;那些有智慧,又懂得教會別人的人,這些人是「有餘」的人,也就是老子先生認為有道的人,大家都喜歡和這樣的人相處,甚至願意追隨於他,連自己的僅有,也想貢獻給他,這個現象,就是人道的「奉有餘」!

03如何改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局面?

莫大說句心裡話,人生本就是五味雜陳,覺得人生太苦,多半是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或者是體會「甜」的部分,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嘗試運用道德經此章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也可以從「天道」和「人道」兩個方面出發。

比如一個創業失敗的人,可以去醫院看看那些病人,看完就會覺得,失敗算什麼呢,大不了再來過嘛,起碼我現在健健康康的,這比什麼都強。

又比如,一個人覺得自己一輩子碌碌無為,很是悔恨,則完全可以去找個成功的人,看看他的成功路上,到底吃了多少苦,摔了多少跤,經歷了哪些常人沒有經歷過的痛苦,這樣才會覺得,原來平凡的人生,也並非那麼不堪,起碼享受了那份安穩和平靜。

這上面兩個例子,就是從「天道」的角度出發,尋求人生感受的平衡,世上的任何事物,除了陽光空氣和水分這些物質以外,其它的物質,都遵循交換的原則,想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那麼從「人道」的角度出發呢?

如果一個人,前半生碌碌無為,一眨眼已到中年,想要突破面前這個困局,那麼一定要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要下大力氣,補足自己的短板,比如文化低的人,可以多學習,比如不懂分享的人,要學會多和別人分享。

又比如不善人際交往的人,要學會收起自己的傲氣和鋒芒,學會與人平和的交往;又比如當慣了高高在上的家長,孩子卻又教育得不好的人,就要學會放低身段,用良師益友的心態去和孩子溝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這就是遵循「人之道」的規則,使自己改善成一個懂得分享,懂得謙讓,懂得成就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就成為了一個「有餘」的人,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人,通過不斷的完善和調整,也就可以突破困局了。

結束語: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是心不平的表現,而通過不斷的自我修養,用客觀的眼光再去審視自己的人生,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一個過程。

唯有給自己不斷修正人生的坐標,遵從「人」的種種規則,才會學會寬容和包容,既能容得下別人,更能容得下自己,如此,心態平和了,感覺也不再是單一的「苦」了!

相關焦點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背後有真相
    儘管很多人說,人生就是煉獄,因此人在出生時都是以哭叫聲向這個世界報到。儘管人們經常嘆息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其實,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上面的說法,不會把死亡當成好事。但是,離開了人世間,失去了創造、欣賞、享受的人生過程。一想到這,人們才恐懼死亡。因此,人們是因為貪生而恐懼死亡,不是真的害怕死亡。事實上,人生在世,有許多好東西,能夠讓人享受到很多,快快樂樂地生活。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對,要顛覆。要明白,做人值得慶幸的好事,不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句話不僅僅針對在成功路上打拼的男性朋友。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與語人無二三
    就連買個早飯,三天有兩天拿錯,錯拿的正好是最不喜歡吃的。宋朝詩人方嶽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自識荊門子才甫,夢馳鐵馬戰城南。古人尚且如此,一千多年後,今人依舊。不管是身處社會底層,還是躋身中產,還是頂尖精英,自認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人,應該也有十之八九吧。
  • 辛棄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下一句更悲哀,每個人都會經歷
    但是,即便如此,辛棄疾也曾經在他的一首詞中感嘆:「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像辛棄疾如此成功的歷史名人都難免要感慨自己的人生不如意。那麼對於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來說,「不如意」真的可以說是一種人生常態。辛棄疾的感嘆在後世流傳成為了一句俗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說與人無一二」,剛開始的時候覺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已經是相當悲哀的一件事情了,但是當聽說下半句「可說與人無一二」的時候才明白,原來人生最大的悲哀並不是不如意,而是可說與人無一二。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大都願意去追求那個如意的「一」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記得小時候玩的一款電腦遊戲《大富翁》中,沙龍巴斯一旦栽跟頭,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一位女性朋友說,她說和前任分手後,有大半年時間,渾渾噩噩,一看到與前任有關的點點滴滴就傷心,就流淚。感覺很難再相信愛情。另一位哥們,則經常說自己的父母。
  • 道德經看生命 | 絕境之中,人更容易開悟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這個「不如意」只是表面上我們對挫折的認識,如果換一種思維模式,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卻可以變成成功的良伴、人傑的搖籃,甚至讓一個人在逆境中開悟。後來,她不得不開始接受定期的透析治療。為了保證治療效果,少受一點苦,她每天連水都不敢多喝一口;吃飯只能吃一點點,基本都是青菜在水裡焯一下就撈出來了。那時候,她因為不排大小便,膀胱開始萎縮,出現了嚴重的尿頻症狀……所以,她才發現:原來能正常吃喝拉撒,是人生中一件如此幸福的事!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可與人言不過二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可與人言不過二三每個人都會經歷一些晦暗的時光,但只能是暫時。要相信真的不會太久。北方的冬天,出了名的很冷。北京的冬,更是不用去想像。在燈火通明的這個大城市裡,總有人渴望著有個歸宿也有人坐在暖氣騰騰的洋房。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放過自己,笑對生活
    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高興,但是看得出來他們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彼此之間很是友好,更沒有怨恨指責什麼的?好像是兩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出遊。我這樣說,有的人也許會覺得誇張,但是我感覺到的就是這樣。沒有怨恨,沒有指責,只有平靜快樂。我是羨慕他們的,不管事情怎麼發展,改變不了的時候只能去接受。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將「道」這個字賦予了一種形而上的思辨意味,並由此開創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學道、修道、悟道的先河。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
  • 經典語錄丨《道德經》中的7大人生哲理,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今天與大家分享《道德經》其中的七大人生哲理,句句蘊含人生真諦!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五十六章》,意思是說凡是知曉天地萬物變化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言者不知,則是能描述天地間的道理,卻不能知曉天地變化的本質。只有摒棄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才能求得內心的寧靜清澈,所以,要平一致,不看重誰,不輕視誰,這樣便可被天下人所尊貴。
  • 遭出軌,不過是人生不如意的十之八九之一,若碰上就該這麼灑脫
    當我們看慣了情場失意者的撕心裂肺、渾渾噩噩之後;我們偶爾再看到一個在情場失意,卻處理得很灑脫自如的人時,我們反而會覺得他不正常了,甚至還會懷疑他有沒有愛過對方了。因為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眼中,真愛就一定是要傷筋動骨的,所以我們會覺得:「假如一個人遭到出軌了、被分手了,不難過的話,那麼他一定是沒動過真情愛過對方的。」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
  • 道德經看修行 | 到彼岸的路,只需要一條船足以
    由於看了很多關於特種兵的影視作品,尤其是去年大火的戰狼系列,所以我一直對「特種兵」這三個字心懷好奇與敬畏,就問了很多問題。用了四年時間在圖書館背單詞的室友們,一個個操持著熟練的英語,有的去了全球四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有的去了世界500強企業,而我的英語水平卻僅限於能考一個試卷上的好成績而已……到了32歲,我開始參與《道德經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相信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有一顆知足的心,就一定能夠化不如意為如意,正所謂知足者常樂!我國古時候有個老翁,家裡丟了只馬,家裡其他人很著急,他卻說,這未必是件壞事,結果果真過了不久,他家的那隻馬不僅自己回來了,而且還另外帶了只馬回來了!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籃網取消與榜眼比斯利所籤訂的合同
    哎,真是人生無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比斯利好不容易在NBA找到工作,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估計誰都想不到,比斯利真是喝口水都被嗆到了,希望比斯利在以後的生活好運吧。
  •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常想一二
    我覺得一個成熟的人,不僅要懂得享受成功的喜悅,更應該要學會應對挫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談戀愛被甩了,賣股票大跌了,跳樓找不到樓頂了,蹲廁所沒帶紙了,填志願想讀藍翔卻被調劑去北大了……要這麼想,生活即使有苦難,但生命裡陰陽不停流動,終會有雨過天晴之時。
  • 從「觀」字解讀老子《道德經》,體會審美意蘊與永恆魅力
    老子關於美學的相關書籍中,「觀」字頻繁地被提及到。觀,並非是簡單的觀察,而是指具有非同一般的洞察力,觀字中蘊含著豐富的本體論、認識論以及審美論的思想內容。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有驚喜和感動
    房間裡一片寂靜,厚厚的窗簾把外面的月色遮得密不透光。我蓋著被子,蒙著頭,閉著眼,只覺得呼吸沉重,心中酸楚,眼角漸漸也溼潤了。可我已經不是孩子,不能當著孩子們的面大哭一場,只能壓抑得躲進被窩裡,一動不動,卻假裝在長舒短嘆。「你現在到家了嗎?」老公不放心,打電話過來,試探我的情緒。「嗯」與平日的聒噪截然不同,此刻的我並不想多說話,淡淡提醒道:「今晚,我不想做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