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推薦#文/瀟湘莫大
南宋大名人辛棄疾先生有首詞,名叫《賀新郎·用前韻再賦》,裡面有個經典名句,叫做:「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後人方嶽先生在這個基礎上,又說了一句讓人更悲傷的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這兩位仁兄都是有經歷的人,加上才華出眾,才能在嘗盡人間五味,體會世間冷暖之後,寫下這般讓人千古傳頌的佳句,如莫大先生這般蠢笨,就算吃了再多苦頭,憋半天也只能憋出一句:「為啥我這麼難呢?」
但凡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有些日子的人,無論男女,都不會覺得生活容易。而且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別人比我容易」!其實人家就如方嶽先生所言,能說出來的「不容易」,常常都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部分是在自己默默消化。
01那麼,人生真的就是「苦」的嗎?
非也,恕莫大直言,覺得人生太苦的人,多半是認知有欠缺,或是「人生觀」不那麼全面,不如此,不會這般認為。那麼全面的人生認知,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先來看一段《道德經》的文字: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這段短短81字真言,說的是:天之道,和拉弓射箭有區別嗎?舉太高了,就往下一點,而太下了,就往上舉一點,這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啊。
所以天之道,就是損掉多餘的,而補足不全的。人之道,恰恰相反,損傷那些不足的,而侍奉有餘的。誰是那些「有餘的」呢?答案是有道之人就是「有餘的」。
所以呢,聖人做了好事,而不自恃;立下功勞,卻不自居,都是不想要別人去推崇的人啊!
02天道、人道之我見
在這一段文字裡,吾師老子先生提到了兩個概念:天道和人道。
他認為,那些森林裡長得比周邊樹木都要高大的樹木,總是容易被大風吹斷;山頂上的巖石,總是最容易崩落;刀尖和刀刃總是最容易崩損;這些現象是天道損有餘的表現。
而低洼的山谷總是容易得到水流的滋潤;那些弱小的動物,數量總是很多;不伸出屋簷的木頭,總是得以更長久地保存;這些現象都是天道補不足的表現。所以,天道是天地之間的一種平衡法則。
但人道則恰恰相反,那些索求無度的人,那些老是想佔別人便宜的人,那些沒有方法的人,那些怨天尤人的人,那些懶惰的人,都是「不足」的人,大家對於這些人,會厭惡,甚至連他們的僅有,都想奪走,這個現象,就是人道的「損不足」!
對於那些有了功勞不自居,而是把功勞推給別人的人;那些有了財富不獨享,而是時常救濟別人的人;那些有智慧,又懂得教會別人的人,這些人是「有餘」的人,也就是老子先生認為有道的人,大家都喜歡和這樣的人相處,甚至願意追隨於他,連自己的僅有,也想貢獻給他,這個現象,就是人道的「奉有餘」!
03如何改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局面?
莫大說句心裡話,人生本就是五味雜陳,覺得人生太苦,多半是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或者是體會「甜」的部分,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嘗試運用道德經此章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也可以從「天道」和「人道」兩個方面出發。
比如一個創業失敗的人,可以去醫院看看那些病人,看完就會覺得,失敗算什麼呢,大不了再來過嘛,起碼我現在健健康康的,這比什麼都強。
又比如,一個人覺得自己一輩子碌碌無為,很是悔恨,則完全可以去找個成功的人,看看他的成功路上,到底吃了多少苦,摔了多少跤,經歷了哪些常人沒有經歷過的痛苦,這樣才會覺得,原來平凡的人生,也並非那麼不堪,起碼享受了那份安穩和平靜。
這上面兩個例子,就是從「天道」的角度出發,尋求人生感受的平衡,世上的任何事物,除了陽光空氣和水分這些物質以外,其它的物質,都遵循交換的原則,想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那麼從「人道」的角度出發呢?
如果一個人,前半生碌碌無為,一眨眼已到中年,想要突破面前這個困局,那麼一定要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要下大力氣,補足自己的短板,比如文化低的人,可以多學習,比如不懂分享的人,要學會多和別人分享。
又比如不善人際交往的人,要學會收起自己的傲氣和鋒芒,學會與人平和的交往;又比如當慣了高高在上的家長,孩子卻又教育得不好的人,就要學會放低身段,用良師益友的心態去和孩子溝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這就是遵循「人之道」的規則,使自己改善成一個懂得分享,懂得謙讓,懂得成就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就成為了一個「有餘」的人,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人,通過不斷的完善和調整,也就可以突破困局了。
結束語: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是心不平的表現,而通過不斷的自我修養,用客觀的眼光再去審視自己的人生,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一個過程。
唯有給自己不斷修正人生的坐標,遵從「人」的種種規則,才會學會寬容和包容,既能容得下別人,更能容得下自己,如此,心態平和了,感覺也不再是單一的「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