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自己設下目標,活出希望。所有的行為將會凝聚在這個希望的周圍,活出意義來。
——金樹人
人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
在我被保送進入縣裡面最好的高中時,我終於迷失了方向。
從小我就是村裡面「別人家的孩子」。讀書成績好,年年三好學生,班長,回家總是先做完作業再去玩,周末幫父母一起做家務……父母、老師、同學,幾乎身邊所有人都覺得成績好、又懂事的孩子,將來前途必定不可限量。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我記得那個時候,每到一個升學點,比如六年級,初三,媽媽就會去算命先生那兒去給我算命——算我的成績能不能夠「可持續」地好下去。算命先生在講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聽的,但我每次都躲在門背後偷聽。
六年級的那一次,先生說我是愛讀書的,成績不錯,大約會愛讀書到十八九歲。其他我都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我當時心裡的詫異:為什麼只到十八九歲?這個時候不正好是我在高中的時候嗎?
初三的那一次,算命先生是帶著一隻鳥來算的。就是那種一排紙放在盒子裡,這隻很厲害的鳥,就會走來走去,然後叼出一張紙,先生就會打開來解讀。那一次算命的時間節點是縣裡保送考試的前一周。先生跟我媽媽說:你女兒會飛上枝頭的。我媽聽了很開心。但我依然是詫異的:我一直比較相信我自己的直覺,我總感覺,這個枝頭,可能就是好的高中;因為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未來要去做什麼。
我對算命這個事情很不屑,常常和我媽媽說,不要信算命的。萬一他說未來不樂觀,難道我就不去努力了嗎?我媽就說,了解一下心裡會有個底,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好。
但是算過這麼多的命,只有這兩次,我覺得是準的。為什麼是準的,就是先生說中了我當時的困境:我的確從小愛看書,但是我並不愛讀書(我們那兒方言管上學叫讀書)。等我真的拿到縣裡高中的保送通知書的時候,我陷入了迷茫,我的目標是什麼?
高中學業那麼緊張,不愛」讀書「只愛看書的我,要如何度過?媽媽雖然說了解一下心裡有底,但是她並不知道我內心的迷茫;從小就不和父母聊我的心事、獨立慣了的我,自然也不會把這些一晃而過的心理活動告訴她。
我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因為對心理諮詢的偏見——心理有問題才去諮詢,就一直忽視著自己的這個感受。於是日復一日的、用厚厚的作業把它掩蓋……
圖片來自Pixabay
果不其然,高一的成績一落千丈,進入時排名在前五的我,掉到了二十來位。當然也有原因是班級裡雲集了縣裡各個學校的尖子生,大家都在努力。但人嘛,還是得從自身身上找原因才是。
高二選擇文理科,其實我文科理科成績都差不多,只是因為不愛背東西,就選了理科——就是這麼的頭腦簡單。而父母也從未過問我選擇的理由。
大學的專業是我一個人花了三天百度出來的,誰都沒有問,我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為什麼要選人力資源專業了,可能是跟人有關係吧——我唯一對自己很確信的了解是,我喜歡研究人。可能有人會問,怎麼不去學習心理學專業。這就又要說到我的頭腦簡單了:那時候心理學專業比較好的大學在我可選擇的範圍內,是一所工業大學。我對」工業「這個詞有近乎本能的排斥,也不管學校好不好,就這樣選了搭點邊的、其他學校的人力資源。
在我從事了6年人力資源之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我才認識到,從進入高中那一刻,我的生涯就被耽誤了。
更要命的是什麼呢?高中老師很喜歡說一句話:你們現在辛苦點,到了大學就可以解放啦!——頭腦簡單的我,大學真的解放自己了。沒有目標地過了四年,只是表面上還是好好學習、參加一些學生會活動罷了。
聊到這兒,我想表達的是什麼呢?就是傳統的父母,常常灌輸單一的價值觀給子女:好好學習,成績好比什麼都重要。子女的興趣、特長、價值觀、信念甚至內心的迷茫,通常都是不太了解的。不了解就沒有有效的陪伴;更無從談起,從中學時代開始,陪著他們一起去了解生涯概念、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
而且,也不要把全部的希望寄託給老師。高中的老師,更關注成績、升學率,要真正為每一個學生考慮,恐怕還是做不到的。
圖片來自Pixabay
那麼,如果你是學生,恰好處在高一,你可以做點什麼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呢?
1、學習生涯發展課程,培養合理的生涯信念。
現在有些高校已經開始在引進了;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報班去參加外部的課程。這一點很重要:當你知道自己目標的時候,理論可以給你更多科學性的支持;當你對目標感到茫然的時候,理論可以幫助你找到目標。
同時培養合理的生涯信念。每個人都會有不合理的生涯信念,你必須覺察到自己的這部分不合理,然後去把它改良掉。
2、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方向,並且對感興趣的職業建立職業認同。
我們在中學時代,除了所學習的課程方向、家族人員從事的職業,大多數人對社會上千奇百怪、各行各業的職業知之甚少。你必須擴展你對全行業職業的了解,並基於對自己興趣和技能的把握,去篩選幾類感興趣的職業,真正去了解他們、剔除刻板印象和偏見。
3、錨定學習方向。
高中還是以學習為重,稍有可能去通過兼職實習了解感興趣的職業——當然能做到自然是最好的。
一個是確定文理科:大多數職業都會有專業限定,那就去看這些專業是文科還是理科方向,由此確定高二文理科方向。
第二個是擴展外部閱讀:比如喜歡電子科技行業,那就多去學習現在的前沿科技理論,進入論壇、英語好的甚至可以多看看外網的內容。
第三個是參加興趣活動:現在很多中學就有興趣小組、社團了。積極參加這些課餘活動,有和未來發展方向匹配得上的就更好了。
4、已經在高二高三了怎麼辦?
文理科已定的情況下,那就在填報高考志願的前,去和專業老師溝通,請老師陪伴你做相關的測評,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從而選擇出與喜歡的職業方向較為匹配的專業。
選擇專業是比較嚴肅的事情。我在多年招聘工作中,常常碰到應屆生所學專業是父母幫忙選擇的,沒有任何基於興趣、人格特質的評估,對將來的職業也不太了解。結果在臨近畢業、找工作沒有方向的時候,才說這個專業並不喜歡、大多數不喜歡的成績也一般。
如果你是父母,子女正處在高一,又可以陪著子女一起做點什麼呢?
1、提供經濟支持。學習、測評、參加興趣活動都是要金錢支出的。在能力範圍內提供支持,不要用自己的刻板印象,認為錢花在補習上才是最大的幫助。
2、耐心和子女溝通。當子女的職業興趣方向是你不了解、甚至不認同的時候,不要憑藉父母的威嚴去打壓、去威脅。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VUCA的時代不止在影響企業發展,對家庭也是有很大影響的。父母如果不持續學習、耐心和子女溝通,未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3、有時間的話,陪著子女一起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比如逛博物館、去書店。發自內心的支持和實際行動,是對子女最大的激勵!
開學季即將來臨,祝願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在學業和工作上,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