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說職業生涯規劃最好的時間不是大四,而是高一

2020-08-29 本周休息

人為自己設下目標,活出希望。所有的行為將會凝聚在這個希望的周圍,活出意義來。

——金樹人

人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


在我被保送進入縣裡面最好的高中時,我終於迷失了方向。


從小我就是村裡面「別人家的孩子」。讀書成績好,年年三好學生,班長,回家總是先做完作業再去玩,周末幫父母一起做家務……父母、老師、同學,幾乎身邊所有人都覺得成績好、又懂事的孩子,將來前途必定不可限量。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我記得那個時候,每到一個升學點,比如六年級,初三,媽媽就會去算命先生那兒去給我算命——算我的成績能不能夠「可持續」地好下去。算命先生在講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聽的,但我每次都躲在門背後偷聽。


六年級的那一次,先生說我是愛讀書的,成績不錯,大約會愛讀書到十八九歲。其他我都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我當時心裡的詫異:為什麼只到十八九歲?這個時候不正好是我在高中的時候嗎?


初三的那一次,算命先生是帶著一隻鳥來算的。就是那種一排紙放在盒子裡,這隻很厲害的鳥,就會走來走去,然後叼出一張紙,先生就會打開來解讀。那一次算命的時間節點是縣裡保送考試的前一周。先生跟我媽媽說:你女兒會飛上枝頭的。我媽聽了很開心。但我依然是詫異的:我一直比較相信我自己的直覺,我總感覺,這個枝頭,可能就是好的高中;因為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未來要去做什麼。


我對算命這個事情很不屑,常常和我媽媽說,不要信算命的。萬一他說未來不樂觀,難道我就不去努力了嗎?我媽就說,了解一下心裡會有個底,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好。


但是算過這麼多的命,只有這兩次,我覺得是準的。為什麼是準的,就是先生說中了我當時的困境:我的確從小愛看書,但是我並不愛讀書(我們那兒方言管上學叫讀書)。等我真的拿到縣裡高中的保送通知書的時候,我陷入了迷茫,我的目標是什麼?


高中學業那麼緊張,不愛」讀書「只愛看書的我,要如何度過?媽媽雖然說了解一下心裡有底,但是她並不知道我內心的迷茫;從小就不和父母聊我的心事、獨立慣了的我,自然也不會把這些一晃而過的心理活動告訴她。


我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因為對心理諮詢的偏見——心理有問題才去諮詢,就一直忽視著自己的這個感受。於是日復一日的、用厚厚的作業把它掩蓋……


圖片來自Pixabay

果不其然,高一的成績一落千丈,進入時排名在前五的我,掉到了二十來位。當然也有原因是班級裡雲集了縣裡各個學校的尖子生,大家都在努力。但人嘛,還是得從自身身上找原因才是。


高二選擇文理科,其實我文科理科成績都差不多,只是因為不愛背東西,就選了理科——就是這麼的頭腦簡單。而父母也從未過問我選擇的理由。


大學的專業是我一個人花了三天百度出來的,誰都沒有問,我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為什麼要選人力資源專業了,可能是跟人有關係吧——我唯一對自己很確信的了解是,我喜歡研究人。可能有人會問,怎麼不去學習心理學專業。這就又要說到我的頭腦簡單了:那時候心理學專業比較好的大學在我可選擇的範圍內,是一所工業大學。我對」工業「這個詞有近乎本能的排斥,也不管學校好不好,就這樣選了搭點邊的、其他學校的人力資源。


在我從事了6年人力資源之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我才認識到,從進入高中那一刻,我的生涯就被耽誤了。


更要命的是什麼呢?高中老師很喜歡說一句話:你們現在辛苦點,到了大學就可以解放啦!——頭腦簡單的我,大學真的解放自己了。沒有目標地過了四年,只是表面上還是好好學習、參加一些學生會活動罷了。


聊到這兒,我想表達的是什麼呢?就是傳統的父母,常常灌輸單一的價值觀給子女:好好學習,成績好比什麼都重要。子女的興趣、特長、價值觀、信念甚至內心的迷茫,通常都是不太了解的。不了解就沒有有效的陪伴;更無從談起,從中學時代開始,陪著他們一起去了解生涯概念、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


而且,也不要把全部的希望寄託給老師。高中的老師,更關注成績、升學率,要真正為每一個學生考慮,恐怕還是做不到的。


圖片來自Pixabay

那麼,如果你是學生,恰好處在高一,你可以做點什麼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呢?


1、學習生涯發展課程,培養合理的生涯信念。

現在有些高校已經開始在引進了;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報班去參加外部的課程。這一點很重要:當你知道自己目標的時候,理論可以給你更多科學性的支持;當你對目標感到茫然的時候,理論可以幫助你找到目標。

同時培養合理的生涯信念。每個人都會有不合理的生涯信念,你必須覺察到自己的這部分不合理,然後去把它改良掉。


2、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方向,並且對感興趣的職業建立職業認同。

我們在中學時代,除了所學習的課程方向、家族人員從事的職業,大多數人對社會上千奇百怪、各行各業的職業知之甚少。你必須擴展你對全行業職業的了解,並基於對自己興趣和技能的把握,去篩選幾類感興趣的職業,真正去了解他們、剔除刻板印象和偏見。


3、錨定學習方向。

高中還是以學習為重,稍有可能去通過兼職實習了解感興趣的職業——當然能做到自然是最好的。


一個是確定文理科:大多數職業都會有專業限定,那就去看這些專業是文科還是理科方向,由此確定高二文理科方向。


第二個是擴展外部閱讀:比如喜歡電子科技行業,那就多去學習現在的前沿科技理論,進入論壇、英語好的甚至可以多看看外網的內容。


第三個是參加興趣活動:現在很多中學就有興趣小組、社團了。積極參加這些課餘活動,有和未來發展方向匹配得上的就更好了。


4、已經在高二高三了怎麼辦?

文理科已定的情況下,那就在填報高考志願的前,去和專業老師溝通,請老師陪伴你做相關的測評,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從而選擇出與喜歡的職業方向較為匹配的專業。


選擇專業是比較嚴肅的事情。我在多年招聘工作中,常常碰到應屆生所學專業是父母幫忙選擇的,沒有任何基於興趣、人格特質的評估,對將來的職業也不太了解。結果在臨近畢業、找工作沒有方向的時候,才說這個專業並不喜歡、大多數不喜歡的成績也一般。


如果你是父母,子女正處在高一,又可以陪著子女一起做點什麼呢?

1、提供經濟支持。學習、測評、參加興趣活動都是要金錢支出的。在能力範圍內提供支持,不要用自己的刻板印象,認為錢花在補習上才是最大的幫助。


2、耐心和子女溝通。當子女的職業興趣方向是你不了解、甚至不認同的時候,不要憑藉父母的威嚴去打壓、去威脅。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VUCA的時代不止在影響企業發展,對家庭也是有很大影響的。父母如果不持續學習、耐心和子女溝通,未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3、有時間的話,陪著子女一起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比如逛博物館、去書店。發自內心的支持和實際行動,是對子女最大的激勵!


開學季即將來臨,祝願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在學業和工作上,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

相關焦點

  • 生涯規劃的意義是自己成就全面健康發展的自己
    武志紅說,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生涯規劃的意義就是自己成就全面健康發展的自己。 自己怎麼能夠成就自己呢? 一、了解自己 生涯規劃首先就是自我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能力、職業意向等等。 在自我探索過程中我們要分清自己的休閒興趣和職業興趣,很多人在職業興趣測試結果中呈現的是所有的興趣,但有些職業意向是有興趣不一定有能力匹配,有些職業意向是有興趣又有能力匹配,我們只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符合價值取向、又有能力去做的職業,才能做得久。
  • 認識職業規劃,遇見未知的自己
    自從做了職業規劃,身邊就有朋友問:「韓老師,什麼是職業規劃呢?」這篇文章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並教會你通過5步法做職業規劃。什麼是職業規劃呢?職業規劃的全稱是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傳統觀念認為一個人靠什麼謀生,是先天的「命」和後天的「運氣」決定的。
  • 我的職業生涯
    最近,我的職業生涯將面臨一次新的選擇,為了更好的看清以後的路,我想先回頭整理下自己以前所走過的路那個寒假裡,大約學校三分之一的同學都有關注我們,除了校園資訊,我們還會有雞湯,有情感文,也有職業生涯和規劃,只要是大學生所想所用所需的,我們都會在公眾號裡面提供。
  • 生涯測評 | 職業性格測評·MBTI
    生涯發展俱樂部 Weixin ID gh_862fed52a3ed
  • 職業規劃諮詢的本質是什麼?遠不止測評、報告書、找工作那麼簡單
    一個月的課程中,我學會了認識自己,學會了認識就業環境,然後鎖定了自己的求職方向,並在課程結束後的兩個月裡找到了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職業規劃=定位+方向這是我在經歷職業發展的初體驗後,給職業規劃下的第二個定義。2020年3月,我進一步學習了職業規劃的相關課程,拿到了高級生涯規劃師的證書,諮詢之外,還以旁觀者的身份訪談了20位職業規劃諮詢客戶。
  • 前車之鑑,規劃未來,從現在做起
    我不喜歡法學這個專業,可是我爸媽一致認為法學專業是最好的,我沒有反抗,聽話照做。雖然不喜歡,也不適合自己,但是我還是選擇了法學專業。大學期間,我也有機會轉專業,但我不願意改變現狀,最終還是選擇得過且過。」她的話讓在場的同學唏噓不已。
  • 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自己人生職業規劃?
    當我們從校園畢業後走入社會,應該趁早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職業規劃。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比較明確的人生道路,要是想著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突然有一天會感覺到已經30歲了,依然還是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切。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自己人生職業規劃?
  • 生涯選擇不是過馬路,而是選菜單
    每天都有人像超群一樣來問我,他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但是各有利弊,難以下決定,怎麼辦?生涯抉擇,別想成十字路口那是因為我們把人生看成「馬路」,通常十字路口只有兩條馬路,一條橫的,一條直的,不知道怎麼走時,就會站在路口東張西望,不知道該走哪一條路。
  • 生涯規劃之生涯幻遊
    生涯幻遊技術作為自我認知中的非正式的評估工具,可以有效幫助大家合理的剖析自我,挖掘自身潛能,為未來職業生涯角色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我們一起對30歲的自己做個幻想,首先選擇一個自己認為舒服放鬆的姿勢,坐好按照教師的指導導語去想像:現在請你閉上眼睛,接下來我們一起坐上時空隧道機跨越時空,想像一下
  • 今天我正式退休,我要去幾個特殊的地方,結束我的職業生涯
    今天我正式退休。沒有感謝、沒有掌聲,我也沒有什麼怨言。因為這兩年退休的幾位姐姐都是這樣,單位都是沒有任何表示,除了人事員和你辦理退休事宜外,領導無人問津。我不知道別的單位是不是也這樣,這讓我想起了《我的1988》裡面,德善爸爸退休的情景。我的家人倒是一直陪著我,我請他們今天陪我去幾個地方,我要用這種方式結束我的職業生涯。
  • 我用了三天時間,打碎了迷茫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頻繁產生迷茫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自己的方向到底在何處,我是這樣的。高考過後,我就在心裡暗自打算,進入大學之後要多去圖書館看書,好好學習,在那大操場盡情揮灑汗水...接觸這個新環境後發現和高中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了高中班主任的監督管理,輕鬆又自由。剛開始入學是很開心的,沒有了以往的束縛,可以放飛自我了,那些美好的打算計劃也漸漸拋到了腦後。
  • 平衡生涯四度,做好人生管理—讀《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4)
    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4期。「生涯三葉草」有三個要素:興趣、價值觀和能力。上一期我們從能力三核、內外職業發展和成功的四個步驟這三個方面具體講述了「生涯三葉草」的最後一個要素:能力。「生涯三葉草」轉動後,如何才能獲得更高層次的成功,收穫更幸福的人生?
  • 規劃不一定非要規劃
    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都習慣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規劃,有計劃。什麼三年規劃、五年規劃,卻在未來的某個瞬間發現,原來曾經的那些所有規劃、計劃永遠都趕不上變化。今天有一件事讓我挺有感觸的,甚至忍不住重新反省了一遍自己的這段工作經歷。
  • 職業生涯之路上,我們如果吃不了自律的苦,那麼就只能吃平庸的苦
    其實就是自律性不夠,而自律不夠的嚴重後果就是我們的職業規劃最終出現問題。那我們今天就來探討自律如何對我們的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答案就在於任何時候,不會變胖的這些人都有著極致的自律。即便是在春節這樣重要的時刻也毫不例外。當你在忙著在飯桌上推杯盞的時候,當你對各種食物來者不拒的時候,她們還是在堅持每天跑步,所以她們的身材完全不會走形。在娛樂圈獨樹一幟的韓雪。
  • 高一學生如何適應高中生活?面對挑戰可以從這4個方面入手
    1、重視學習高一新生往往會在學習上經歷一個學習發展曲線,這條學習曲線大致有四種類型:穩定型、下降型、起伏型和上升型,其中下降型最為常見,也常引起學生的恐慌和不安。但是這個階段出現波動其實是正常的,因此,你要正視這一過程,重視適應高中學習的過渡期。
  • 最好客的主人公性格ESFJ類型解析、職業規劃和婚姻戀愛
    你使用具有外傾的判斷能力偏好決定和處理事情,你很注重規劃和進度,會將項目實實在在的落地執行,而不是飄在半空,並及時進行反饋調試,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綜上,你是非常靠譜的執行者沒錯了。  4  ESFJ的社交風格  Fe型的你是耐不住寂寞的類型,不善獨處,只有在人群中,才更能吸收到能量,大都人際圈子比較大,當然,你也願意花時間去維繫彼此的感情,運用外向情感功能,和客戶、同事、朋友等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 程式設計師,如何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不被淪為工具?
    我當然大獲成功。我的事業發展相當不錯。我時不時地換工作,但總體來說,我得到了一些不錯的工作和機會,儘管也沒什麼特別重大的機會。我不是「最好的」程式設計師,但我是「名揚四海」的程式設計師(至少在編程領域是這樣的)。我寧願擁有中等水平的技能但聲名顯赫,也不願擁有大量技能而寂寂無名。你不能只專注於如何成就「傑出」,這不是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職業發展戰略。
  • 為什麼計劃總是堅持不下去?我們應該規劃的是事件,而不是時間​
    星期五的時候,我的同事小A把她周六的計劃表給我看,還信誓旦旦的說一定會利用周末的時間好好充實自己。周一回來上班,我問她計劃完成得怎麼樣了,她一臉無奈的說,整個周末都荒廢了,時間不知道去了哪,不知不覺就用完了。
  • 如何準確的定位自己未來5-10年的人生職業規劃?
    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我們經常會被人問到:你的人生規劃是什麼?你以後想做什麼?你的理想是什麼?……這個從我們出生就被問了無數遍的問題。如今的我們想清楚了嗎?顯然,我們大多數人還是沒有想明白,總感覺年齡再大一些就會想清楚,或者等再多經歷一些事情就會想清楚。事情真的會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如期而至嗎?答案依舊是存在很多問號的。
  • 25歲INFJ職業規劃:我管不住Ni這匹野馬,還非常理想化
    大四暑假+實習期間:廈門,某規劃院實習,城市規劃,動機:不是很想幹建築,往大同小異的專業靠(其實差很多)。工作內容:做PPT,畫CAD,畫PS,做瑣事,經常加班,很煩但還是默默做了三個月。人際關係,喜歡有同理心的人,喜歡該安靜時安靜的人,該溝通溝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