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離開了大學,進入了社會,你會越來越多的聽到,
你現在的性格、你的處境,很大程度是和你原生家庭有關。
包括電視劇裡也屢次呈現,《三十而已》裡陳嶼和他弟的性格兩個極端,《歡樂頌》裡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這些都讓我們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
大家都會說,要是你的原生家庭不好,那麼你的命運總是會有很大的悲劇成分的。
追本溯源,把人格特質歸咎到原生家庭,這話其實不完全錯誤,我們能夠去了解什麼樣的因素造就了現在的自己,但如果只是把自己禁錮在這樣的原因之下,告訴自己:反正我就只能這樣了,我變成這樣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不能怪自己,我不能改變什麼。
這樣的話,就陷入了過於的自我認同,不敢承擔「自己決定去哪兒」的責任。
答案是有的,《突破天性》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角度。
作者認為,我們的本質性格,首先是生理層面,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氣質,是我們的【第一天性】,正如有些人天生就活潑,有些人天生就安靜。
同時把人格,分成了大五人格量表,這五個維度都是具有遺傳性的,這裡就不贅述大五人格分別有哪些了。
【第二天性】呢,就是從出生開始每天所處的社會環境,這個維度基本就是我們說的「原生家庭」,除了原生家庭,還有一切社會上的連接。
也就是包括外界的人與你的互動,比如如果一個人本身就很外向,但在長期生活中被評價「譁眾取寵、愛出風頭」,社會文化也更推崇內向,那麼表現出的特質可能會更內向。
【第三天性】就是我們能夠改變的層面了,被稱為我們的自由特質。
人是有自由意志了,我們並非被動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有主動選擇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觀能動性」。
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把任何不好的性格特徵,所處環境都歸結為原生家庭的原因了。
自由改變人格,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能力,
我們可以解鎖自己並不具備的特質。
比如,我天性其實是外向人,但在某些場合下,我可能會變成內向人,聆聽者,大家都在說話時,我會更善於聽,大家都不說話,我可能會出來熱場。
這就是【某種情景下的外向/內向】。
正如一個內向人,他完全可以做到能在公眾場合很好的演講,這處於他自己的興趣和對職業的精神來推動自己的進步和改變。
當然,我們說脫離自己的舒適區也不能太久,一個內向的人,如果在公眾場合侃侃而談很久後,是需要回血的,是需要獨處的,才能得到及時的恢復,讓自己的狀態更好。
所以,了解自己的本性很重要,知道自己本身處於什麼位置,才能在自我成長、自我優化的過程中合理地回到舒適區,給自己休息、療愈的時間。
總結這本書的中心思想:
我們的第一天性,是我們的生物特質,為我們的發展設置了終極界限;
第二天性,是我們的社會特質,為我們關上了一些門,同時打開了一些窗;
第三天性,我們最終去哪兒,走什麼路,是自己決定的。
所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讓自己過得快樂,
讓生命更有意義。
我是瘦鬼,為你分享職場成長乾貨,或許溫暖,或許犀利,但一定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