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原罪嗎

2020-09-18 我是瘦鬼

隨著我們離開了大學,進入了社會,你會越來越多的聽到,

你現在的性格、你的處境,很大程度是和你原生家庭有關。


包括電視劇裡也屢次呈現,《三十而已》裡陳嶼和他弟的性格兩個極端,《歡樂頌》裡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這些都讓我們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


大家都會說,要是你的原生家庭不好,那麼你的命運總是會有很大的悲劇成分的。


追本溯源,把人格特質歸咎到原生家庭,這話其實不完全錯誤,我們能夠去了解什麼樣的因素造就了現在的自己,但如果只是把自己禁錮在這樣的原因之下,告訴自己:反正我就只能這樣了,我變成這樣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不能怪自己,我不能改變什麼。


這樣的話,就陷入了過於的自我認同,不敢承擔「自己決定去哪兒」的責任。


所以,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改變自己人格特質的能力?


答案是有的,《突破天性》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角度。


作者認為,我們的本質性格,首先是生理層面,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氣質,是我們的【第一天性】,正如有些人天生就活潑,有些人天生就安靜。

同時把人格,分成了大五人格量表,這五個維度都是具有遺傳性的,這裡就不贅述大五人格分別有哪些了。


【第二天性】呢,就是從出生開始每天所處的社會環境,這個維度基本就是我們說的「原生家庭」,除了原生家庭,還有一切社會上的連接。

也就是包括外界的人與你的互動,比如如果一個人本身就很外向,但在長期生活中被評價「譁眾取寵、愛出風頭」,社會文化也更推崇內向,那麼表現出的特質可能會更內向。


【第三天性】就是我們能夠改變的層面了,被稱為我們的自由特質。

人是有自由意志了,我們並非被動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有主動選擇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觀能動性」。


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把任何不好的性格特徵,所處環境都歸結為原生家庭的原因了。


自由改變人格,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能力,

我們可以解鎖自己並不具備的特質。


比如,我天性其實是外向人,但在某些場合下,我可能會變成內向人,聆聽者,大家都在說話時,我會更善於聽,大家都不說話,我可能會出來熱場。

這就是【某種情景下的外向/內向】。


正如一個內向人,他完全可以做到能在公眾場合很好的演講,這處於他自己的興趣和對職業的精神來推動自己的進步和改變。

當然,我們說脫離自己的舒適區也不能太久,一個內向的人,如果在公眾場合侃侃而談很久後,是需要回血的,是需要獨處的,才能得到及時的恢復,讓自己的狀態更好。


所以,了解自己的本性很重要,知道自己本身處於什麼位置,才能在自我成長、自我優化的過程中合理地回到舒適區,給自己休息、療愈的時間。


總結這本書的中心思想:

我們的第一天性,是我們的生物特質,為我們的發展設置了終極界限;

第二天性,是我們的社會特質,為我們關上了一些門,同時打開了一些窗;

第三天性,我們最終去哪兒,走什麼路,是自己決定的。


所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讓自己過得快樂,

讓生命更有意義。


我是瘦鬼,為你分享職場成長乾貨,或許溫暖,或許犀利,但一定很有用

相關焦點

  • 我勸你別把原生家庭當成了原罪家庭
    覺得自己性格不好,和別人相處的不好,甚至是到現在沒有穩定的工作這些都是源於原生家庭的錯,是小時候父母沒有好好的去愛他,沒有給他太多的陪伴讓他沒有建立好安全型的依戀關係,父母因為工作忙經常把他送到奶奶家讓他從小就遭遇分離的焦慮,總之,他覺得現在自己過得不好,就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好好對他。 在和他聊天的時候,聽他在我面前訴說自己童年的「不幸」,我一邊聽著一邊感到一陣陣心酸。
  • 原生家庭雖是起點,但絕不是終點
    這幾年,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新聞報導,我們常常能聽到「原生家庭」這個詞。為什麼大家對於原生家庭忽然這麼關注了呢?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關係緊密」和「內心恐慌」。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一種社會關係,大家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
  • 原生家庭之殤,因為我是你的,你就可以殺了我嗎?
    基督教說,人出生就是帶著原罪的。我們每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不可選擇的東西很多,最不可選擇的,是父母,是他們給你的原生家庭。在人生前二十年,你浸刻在你的原生家庭之中,原生家庭的烙印就此烙下,很多時候,就是伴隨一生。我很喜歡看劇,劇裡映照出許多人從不敢面對的人生。以及那重巒疊嶂的人生後面,隱藏的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之殤。
  • 深度|原生家庭的傷疤?不是出軌渣男渣女的藉口
    家庭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為你的性格形成負責,你需要為你自己負責,即便你無法改變你的家庭,但你可以改變你自己,只有改變了自己,才可能超越原生家庭。最近遇到好幾個朋友向我傾訴,說自己遭遇被家暴、被出軌、被傷害了。談到原生家庭,她們紛紛控訴現在遇到的悲慘遭遇,都離不開當初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害。
  • 隱秘的角落:父母再不反思,朱朝陽的原生家庭將培養下一個張東升
    01 心理學家認為,一切原罪來源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缺失什麼,他就會去追逐什麼。心理學家認為,一切原罪來源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缺失什麼,他就會去追逐什麼。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內心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想方設法去得到,為此可能會有一些不當的行為。然而,歸根到底,一個人的成長還是跟其原生家庭的氛圍都很大的關係的。
  • 重男輕女的家庭有多恐怖?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原罪
    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對女兒傷害究竟有多大,本來以為充滿溫情脈脈的家庭,卻早已變得冰冷刺骨,雖然是自己的家,但是感覺自己更像個外人,甚至自己還沒有結婚,母親早已勸著自己快點出去嫁人或者賺錢,給家裡面分擔壓力。
  • 你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嗎?
    ​「說句實話,你有被父母刻骨銘心傷害過的經歷嗎?」01 原生家庭對於自身的傷害難以磨滅 幸運的孩子沒有辦法理解童年不幸的孩子那種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是旁人沒有辦法理解的 。 小A是個女孩子,文靜不愛說話的姑娘,有一個異常嚴厲的爸爸和喜歡嚼舌根的媽媽。在校讀書的時候,她在放學的路上只是笑著衝一個班級裡的男同學打了招呼,這場面被她的媽媽看到了。媽媽沒有說話轉頭告訴了她的爸爸,於是小A回到家,連解釋的機會也沒有,被爸爸打了幾個耳光。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 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好與壞
    實際上,當我決定一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我並不知道原始家庭的含義,因此我專門搜索了Internet,發現Internet提供了很多不良示例。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成長並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原生家庭會影響您的個性和親密感。我們的生活中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一起成長的家庭。有父母,也許是兄弟姐妹。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生活,也給孩子帶來很多痛苦。個人被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當您未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您可能終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將反映在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影響是對家庭和婚姻的理解,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和認識。
  • 中國的婆媳關係不好搞的三宗原罪
    婚姻危機解救專家覺得有以下三大原罪。對於她來說,就是要離開原生家庭,而進入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新家庭生活。原生家庭因為有血緣關係,無論父母是寵愛,那都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有家的地方就有溫暖,受了委屈和挫折,也有人安慰和陪伴。就算是跟父母關係不是那麼好,也不會提防著父母對自己會怎樣,這種心安的感覺,從離開原生家庭的那一刻起可能就不復存在,更多的是擔心自己融入不了婆家,甚至害怕婆婆的欺負。
  • 邊界感:快速逃離原生家庭魔咒的必備技能
    原生家庭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關係、氛圍、互動模式、子女數量等,都會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更影響子女成年後在自己小家庭的幸福指數。原生家庭越來越成為很多人壓力的重要來源,變成影響自己成長與發展的不利因素,也是對不盡如人意現狀的最佳託辭。
  • 原生家庭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命運安排嗎?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伊能靜談原生家庭,難道窮盡一生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01 導語伊能靜近日發布長文談《隱秘的角落》,她表示如果不是因為秦昊,她是絕對不看這部劇的,因為這部劇想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給人這一生帶來的影響,絕不是任何人可以輕易批判的。,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現在的處境全部歸於原生家庭,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它們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骨子裡會自卑。
  • 被父母弟弟當搖錢樹,「農村女」就是原罪嗎?
    在無數中國家庭裡,女兒們被父母啃噬,被弟弟啃噬,被夫家啃噬,勞苦一生,臨死也沒有多少資產傍身結了婚還存私房錢,就是自私、不為家庭奉獻。反觀男人,結婚買房有父母爽快出錢,有父母出面問姐姐要錢,自己可以裝好人。娶了老婆後,自己只需要工作就行了,哪怕一個月只掙3000,照樣有老婆伺候,家務全包,有穩定性伴侶,孩子生下來不用操心有老婆帶,延續的也是自己的香火,老人也有媳婦兒伺候了。真是太賺了,說得我都想當男人了!試問,有幾個父母給女兒買房這麼痛快?
  • 嫁給一個男人之前,先看看他的家人|原生家庭對婚姻的影響
    的確,精神和情感上的愛戀離不開物質條件的基本支撐,同樣,未經考察其原生家庭的婚姻也是「魯莽」的。對於女人來說,決定嫁給一個男人之前,了解他的家人是必要的,因為原生家庭對婚姻的影響,我們很有必須要去了解。
  • 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原生家庭的運作機制,以及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關係。那麼最後,我們就來講講,我們要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我們很難超越原生家庭,將自己成功地從家庭中分化出來。
  • 走出原生家庭的烙印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別人說某人受原生家庭影響,我還挺同情人家。後來才知道,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包括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父母組成的家庭,是兩代人的家庭。拋開不婚、丁克等情況,每個人都必定來自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子女,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同時,每個人又都必定屬於另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子女新組成的家庭叫新生家庭,但是從他們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個家庭又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依託這種理論,一些人認為成年人的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決定的。持這一觀點的心理諮詢業者,也通過引導來訪者認識原生家庭原罪、打破和重構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來解決來訪者的「深層」問題。而所謂的原生家庭到底是什麼?其實它是一個需要對比才能理解的概念,這個對比的詞叫做——新生家庭。
  • 蛻變:超越原生家庭
    每次諮詢時都會了解來訪者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圍,而且需要畫出三代的家譜圖。我們都是在原生家庭裡長大,父母的基因通過基因表達建構了我們的生物學基礎,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學基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關係塑造著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行為習慣。
  • 已經成年,就別動輒拿原生家庭來說事兒,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吧
    她說,看過我一篇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的文章,深有感觸,產生共鳴。原來是原生家庭的緣故啊!自己的生活不幸福,怪罪到原生家庭裡自己的父母多有爭執;自己的事業不順利,怪罪到原生家庭中自己的父輩不努力;自己的習慣不好,怪罪到原生家庭上自己沒有受到合理的教育……有沒有搞錯?自己都沒有錯,全是父母的錯!全是原生家庭的錯?!好吧!
  • 男生渣,會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嗎?
    ASK:男生渣,會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嗎?他從來不提他父親,就剛認識的時候說了句他爸爸在外做點小生意。我懷疑他父母離異,他跟媽媽,但是媽媽可能又是離異家庭重組或者依靠娘家幫襯著生活,沒有多少家庭地位,對他也不是怎麼好,他18歲以後一個人在外全靠自己,只有放假回來短時間待幾天,所以既渴望愛,又害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