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起,這世界上就再也不存在一個叫咪蒙的公眾號了,我不打算悼念,也不想八卦這背後的原因,就從營銷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吧。
1. 咪蒙公號,我們不能把它單純地看做一個自媒體,它其實是一個企業經營主體。當我們把咪蒙看做一個文化傳媒企業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認為的自媒體原本具有的那些自由和獨立就會漸漸淡化,而企業屬性增強。
我們要試著像看待一個企業一樣看待咪蒙,而不是一個公眾號。
2. 既然是一個企業,那麼公眾號的內容,就是這個企業向市場提供的商品。對於企業經營來說,可以簡單的分成兩種模型,一種叫做流量模型,一種叫做產品模型,很顯然,咪蒙經營的是流量模型。
而在流量模型下,又有兩種經營方式:一個是向用戶收費,騰訊就是典型的向用戶收費
向客戶收費,那就決定了這個公號的KPI是廣告展示率,而非自有商品的銷售率。在這個KPI指引下,咪蒙團隊摸索和建立起了一整套獲取流量的自媒體內容邏輯。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這個KPI綁架了咪蒙團隊,讓這個團隊處在一個騎虎難下的兩難境地中。
3. 企業經營要贏得幾個市場的尊重。這幾個市場分別是顧客市場、人才市場、資本市場、政策市場、公民社會,你的文章討好了大部分讀者,這是贏得了顧客市場,咪蒙的文章其實喜歡的人挺多的,就像早年我們都愛《讀者》、《知音》一樣,那同樣是一個個編輯過的故事感動和激勵著我們。
你的流量大,就讓另一個顧客,也就是廣告主滿意了。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咪蒙文章的調性顯然是與我們倡導的價值觀有偏差的,也就是它沒有服務好「政策市場」。
這種非核心價值觀的文章,閱讀量低還好,閱讀量一大,就會被盯住。這也是一個兩難處境,你盼望閱讀量高,但閱讀量一高,你就會被風險裹挾。
4. 營銷的外部環境,我們要考慮人口、經濟、社會、政治、科技、自然等等因素,咪蒙這個企業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就是社會和政治。但可惜的是,因為前面說的兩難境地,咪蒙這家企業最終還是被外部環境打敗了。
5. 普通讀者為咪蒙貢獻的是流量,但他們缺少影響力。高一層次的讀者,具備了批判能力,則具有影響力,他們的批評或多或少都對社會輿論產生了影響,而咪蒙團隊過往的公關有些欠缺,讓這些「批評者們」日益咬牙切齒。
其實適度的示弱和認錯是可以消解大部分批評聲音的,而咪蒙的團隊向來是以強硬態度示人的,可惜現在談論這個也有點晚了。
6. 今日頭條是靠技術和大數據洞悉人性,而咪蒙公司則是靠經驗和直覺抓住人性,單純從數據上看,他們是同樣成功的。但結局卻相去甚遠,這是因為咪蒙公司的市場提供物過於單一了,而今日頭條則是豐富多彩的。
7. 企業經營一定要有風險意識,這對過去埋頭做增長的企業是個提醒。前面有快播趟過的雷,今天有咪蒙路過的坑,這就像你跑到美國不顧朋友警告去挑釁警察一樣,你用在中國的經驗可能覺得不會有啥大事,也許當場就被捕了。
8. 純粹從技術和才華上講,咪蒙團隊值得學習,正所謂「不遭人嫉是庸才」。寫完了,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