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銷毒雞湯的「咪蒙」微信公眾號自行註銷了。
其實,在其推送廣受非議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文章之前,她本人以及作品就飽受爭議。很多網友指責其「三觀不正」。這個公號的關停,在網上也迎來了無數網友的叫好聲。
上遊新聞記者發現,很多拍手叫好者,此前其實是咪蒙的粉絲,他們承認「咪蒙此前的文章寫的真的很好,很有意思」但後來,越來越隨波逐流、譁眾取寵,並且銅臭味太濃,紛紛取關。
一個公眾號的關閉,引來如此多的人拍手叫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公眾給了咪蒙很多機會,她完全有機會回歸正軌,回歸初心。只是可惜成功的傲驕、扭曲的心態、粉絲的綁架,讓咪蒙錯失機會而不自知。
網友拍手稱好:終於等到這天
咪蒙的關閉在網上引發不小的波瀾。在微博上,記者查看關於咪蒙關閉的內容發現,評論區都非常熱鬧,有拍手稱好的,也有扼腕嘆息的,有怒其不爭 ,也有備感慶幸的。
微博用戶「國海之波」發表評論,言簡意賅:億萬男性發來賀電!
「柴犬魯魯」表示:這種下水道三觀的公眾號還是關停了好,不然誤導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
@亦瀟大人-:終於等到這一天了,真爽!身邊的女性朋友全都因為讀她的文章被洗腦,變得價值觀、愛情觀與自身條件嚴重不符,立志要找一個有錢又寵愛自己的男朋友,心氣兒一個比一個高。
@Ssheng_:第一次注意到咪蒙,是好多年前在韓寒主編的雜誌《獨唱團》上,她寫了一篇《好疼的金聖歎》,當時覺得寫的真的很好,很有意思。後來她寫的越來越隨波逐流,譁眾取寵,標題狗那種吧,覺得真的很失望。
@小年不及大年年:之前覺得咪蒙的文章特別好,應該是一年之前吧,突然讀到一篇文章,覺得特別毀我三觀,就取關了,我現在已經忘記了到底是什麼文章,只記得咪蒙有毒。
分清粉絲訴求是否合理健康
咪蒙已成過去式,但他留給自媒體人更多的啟示,如何處理粉絲訴求與自我立場的關係?如何兼顧閱讀量與正能量?如何做好內容的正確導向和粉絲引導功能?
對此,上遊新聞記者採訪了四川外國語大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春林。張春林表示,經營粉絲是自媒體發展的重點任務,自媒體人關注粉絲的訴求無可厚非,但要分清粉絲訴求是否合理、健康。
如果一個媒體,不管是自媒體還是其他媒體,一定要加以辯別,不能一味的迎合。自媒體人得注意引導粉絲而非被粉絲引導。
張春林強調說,自媒體並非法外之地,可以無法無天,可以自以為是。政治正確、政策正確以及道德導向正確是必須尊守的。
閱讀量不能等同於閱讀質量
張春林認為,新媒體都追求閱讀量,這也無可厚非,但要清楚一點:閱讀量和正能量並不矛盾。「值得注意的一點:閱讀量與閱讀質量兩者關係,閱讀量高並不能代表閱讀質量高。」他解釋稱,網上流行的一些垃圾文章、三觀不正觀點,閱讀量可能高,但閱讀質量可能為零,讀完後,讀者沒有獲得任何有用的成份,可能還會被教壞,或者徒增更多負面情緒。
所以一個好的自媒體號,一篇好的自媒體推文,是能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愉悅,提供知識以及思想上的提供養份。這也為什麼一些好文章,流傳千古,時至今日依舊能打動眾人的內心,提升人們的思想層次。
其實現在,很多正能量內容的網文、自媒體文章,閱讀量是非常高的,並且還能圈粉不少路人。提高閱讀量必定要有好的內容來支撐。從咪矇事件就可以看出,網評中那麼多人都是因為咪蒙的某一篇文章而取關,甚至對她的生出厭惡之意。
只要閱讀量不要正能量,是一種自私狹隘、急攻近利的行為,貽害無窮,這樣的人,這樣的公眾號,不配冠以「媒體」二字。
正面引導既是能力也是責任
提高閱讀量是表達技巧與傳播策略的雙重效果。並非隨波逐流,譁眾取寵就是捷徑。
張春林認為,一篇成功的自媒體文章,首先在文字上要有自己的語言風格,並一以貫之。形式上圖文並茂,標題儘量做到出彩,「但出彩並不等於標題黨」。他說,即使標題黨可以騙一時,不能騙一世。久了,大家明白你的套路,誰還會關注你。
自媒體具有媒體屬性,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即使面對負面事件,也要做出正面引導,這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份責任。
最後,張春林還給自媒體人支招:一定要辦出自己的風格,不能大而全。自媒體限於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可能做到大而全的內容,一些公眾號為了追求大而全,就只能在網上抄襲,以圖省時省力,其實這是一種自殺行為。
針對特定的群體,做好內容的細分。細觀現在的自媒體江湖,活得好的往往是在專業領域有專攻,注重原創並自成一派,有獨特而鮮明風格的自媒體號。
上遊新聞記者 楊野 實習生 黎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