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矇事件的自媒體啟示:閱讀量不能等同於閱讀質量

2021-01-16 上遊新聞

今日,推銷毒雞湯的「咪蒙」微信公眾號自行註銷了。

其實,在其推送廣受非議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文章之前,她本人以及作品就飽受爭議。很多網友指責其「三觀不正」。這個公號的關停,在網上也迎來了無數網友的叫好聲。

上遊新聞記者發現,很多拍手叫好者,此前其實是咪蒙的粉絲,他們承認「咪蒙此前的文章寫的真的很好,很有意思」但後來,越來越隨波逐流、譁眾取寵,並且銅臭味太濃,紛紛取關。

一個公眾號的關閉,引來如此多的人拍手叫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公眾給了咪蒙很多機會,她完全有機會回歸正軌,回歸初心。只是可惜成功的傲驕、扭曲的心態、粉絲的綁架,讓咪蒙錯失機會而不自知。

網友拍手稱好:終於等到這天

咪蒙的關閉在網上引發不小的波瀾。在微博上,記者查看關於咪蒙關閉的內容發現,評論區都非常熱鬧,有拍手稱好的,也有扼腕嘆息的,有怒其不爭 ,也有備感慶幸的。

微博用戶「國海之波」發表評論,言簡意賅:億萬男性發來賀電!

「柴犬魯魯」表示:這種下水道三觀的公眾號還是關停了好,不然誤導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

@亦瀟大人-:終於等到這一天了,真爽!身邊的女性朋友全都因為讀她的文章被洗腦,變得價值觀、愛情觀與自身條件嚴重不符,立志要找一個有錢又寵愛自己的男朋友,心氣兒一個比一個高。

@Ssheng_:第一次注意到咪蒙,是好多年前在韓寒主編的雜誌《獨唱團》上,她寫了一篇《好疼的金聖歎》,當時覺得寫的真的很好,很有意思。後來她寫的越來越隨波逐流,譁眾取寵,標題狗那種吧,覺得真的很失望。

@小年不及大年年:之前覺得咪蒙的文章特別好,應該是一年之前吧,突然讀到一篇文章,覺得特別毀我三觀,就取關了,我現在已經忘記了到底是什麼文章,只記得咪蒙有毒。

分清粉絲訴求是否合理健康

咪蒙已成過去式,但他留給自媒體人更多的啟示,如何處理粉絲訴求與自我立場的關係?如何兼顧閱讀量與正能量?如何做好內容的正確導向和粉絲引導功能?

對此,上遊新聞記者採訪了四川外國語大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春林。張春林表示,經營粉絲是自媒體發展的重點任務,自媒體人關注粉絲的訴求無可厚非,但要分清粉絲訴求是否合理、健康。

如果一個媒體,不管是自媒體還是其他媒體,一定要加以辯別,不能一味的迎合。自媒體人得注意引導粉絲而非被粉絲引導。

張春林強調說,自媒體並非法外之地,可以無法無天,可以自以為是。政治正確、政策正確以及道德導向正確是必須尊守的。

閱讀量不能等同於閱讀質量

張春林認為,新媒體都追求閱讀量,這也無可厚非,但要清楚一點:閱讀量和正能量並不矛盾。「值得注意的一點:閱讀量與閱讀質量兩者關係,閱讀量高並不能代表閱讀質量高。」他解釋稱,網上流行的一些垃圾文章、三觀不正觀點,閱讀量可能高,但閱讀質量可能為零,讀完後,讀者沒有獲得任何有用的成份,可能還會被教壞,或者徒增更多負面情緒。

所以一個好的自媒體號,一篇好的自媒體推文,是能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愉悅,提供知識以及思想上的提供養份。這也為什麼一些好文章,流傳千古,時至今日依舊能打動眾人的內心,提升人們的思想層次。

其實現在,很多正能量內容的網文、自媒體文章,閱讀量是非常高的,並且還能圈粉不少路人。提高閱讀量必定要有好的內容來支撐。從咪矇事件就可以看出,網評中那麼多人都是因為咪蒙的某一篇文章而取關,甚至對她的生出厭惡之意。

只要閱讀量不要正能量,是一種自私狹隘、急攻近利的行為,貽害無窮,這樣的人,這樣的公眾號,不配冠以「媒體」二字。

正面引導既是能力也是責任

提高閱讀量是表達技巧與傳播策略的雙重效果。並非隨波逐流,譁眾取寵就是捷徑。

張春林認為,一篇成功的自媒體文章,首先在文字上要有自己的語言風格,並一以貫之。形式上圖文並茂,標題儘量做到出彩,「但出彩並不等於標題黨」。他說,即使標題黨可以騙一時,不能騙一世。久了,大家明白你的套路,誰還會關注你。

自媒體具有媒體屬性,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即使面對負面事件,也要做出正面引導,這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份責任。

最後,張春林還給自媒體人支招:一定要辦出自己的風格,不能大而全。自媒體限於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可能做到大而全的內容,一些公眾號為了追求大而全,就只能在網上抄襲,以圖省時省力,其實這是一種自殺行為。

針對特定的群體,做好內容的細分。細觀現在的自媒體江湖,活得好的往往是在專業領域有專攻,注重原創並自成一派,有獨特而鮮明風格的自媒體號。

上遊新聞記者 楊野 實習生 黎盛榮

相關焦點

  • 咪矇事件的營銷學分析
    2019年2月21日起,這世界上就再也不存在一個叫咪蒙的公眾號了,我不打算悼念,也不想八卦這背後的原因,就從營銷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吧。1. 咪蒙公號,我們不能把它單純地看做一個自媒體,它其實是一個企業經營主體。
  • 咪矇事件的營銷學分析-虎嗅網
    2019年2月21日起,這世界上就再也不存在一個叫咪蒙的公眾號了,我不打算悼念,也不想八卦這背後的原因,就從營銷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吧。1. 咪蒙公號,我們不能把它單純地看做一個自媒體,它其實是一個企業經營主體。
  • 從咪矇事件看,十萬加應不應該是媒體人所要追求的
    前陣子,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上的咪蒙,徹底涼涼了。一篇再一次火遍朋友圈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給咪蒙團隊帶來又一次爆款文章的點燃,在數小時內文章閱讀量突破十萬加,卻沒想到這卻咪蒙公眾號的催命符。很多網友都針對此事發表看法,大多數網友都認為文章使用了錯誤的方式傳播價值觀,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當文字商人沒錯,但不能盡熬有毒雞湯;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熱衷精神傳銷,操縱大眾情緒,尤為可鄙。若不錨定健康的價值坐標,道歉就是暫避風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就變成一地雞毛。而這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所帶來的影響並在咪蒙的道歉中沒有結束。
  • 咪蒙:現代人表面不正經 內心嚮往純愛
    近日,自媒體紅人咪蒙的新書《初次愛你,請多關照》正式上市,書中不僅收錄了刷爆朋友圈的名篇《我是因為你,愛上了這個世界》《愛上一個人,所以一直一個人》《愛上這樣的渣男就嫁了吧》等,還收錄了多篇未公開過的全新小說。
  • 祥哥:爆款文章,6小時9000多的閱讀量,是怎麼得來的。
    大家好,昨天發了一篇文章,關於男人和女人的問題,發出之後,短短6個小時,就達到了9000多的閱讀量(還在迅速增長,下面有截屏),這是我開始做自媒體已來,文章閱讀最高的,也是發出後,閱讀量增長最快的,簡直是爆款,其實並不是我寫作水平好,也不是我比別人聰明,我只是寫出了,自己最真實的看法而已,現實中,為了生活,我們都在拼盡全力,讓我們感覺活的好累,其實累的原因,我認為,應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的累,
  • 從年入上億到解散公司,咪蒙創業「出埃及記」
    截至發稿,#咪蒙公司解散# 的微博話題閱讀量已超過1.9億。顯而易見的是,從開通微信公眾號、文章頻頻刷屏朋友圈,到公號註銷、公司解散,咪蒙上熱搜、遭爭議早已不是一兩次,其自身的商業價值也一再被刷新。而這一次,隨著監管加強、「含咪率」清零、公司解散,咪蒙帝國似乎真的在走向瓦解。
  • 咪矇事件後:喝完帶毒雞湯,就別再當吃瓜群眾了吧
    【首語:是藥三分毒,對於「咪矇事件」而言,雞湯裡的毒已超這個劑量。】我曾是她公眾號的讀者,相信更多人都是。曾受鼓舞過,也曾懷疑過,在這物慾橫流的風氣裡。咪蒙是誰,其帳號有多少萬粉絲,甚至她的事件結局——都跟我們沒有半毛錢關係。
  • 考古初代毒雞湯教主咪蒙,販賣焦慮的節奏大師
    魔幻的又何止快手,在公眾號最兇猛的時代,同樣誕生過一位自媒體女王。她就是這期內容的主角,自媒體財富密碼解碼人,咪蒙。前幾年圈內甚至流行過一個詞叫「含咪量」,也就是好友裡有多少人關注了咪蒙,人數越多,代表你的微信好友質量越差。
  • 咪矇事件是怎麼回事:寒門狀元之死真假難辨被批「毒雞湯」
    文章發布十幾個小時後,「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  《一個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之死》首發於微信公號「才華有限青年」,是「咪蒙」公號矩陣中的年輕成員。  這篇爆款文章發布之後的那個午夜,成為朋友圈轉發語的「分水嶺」。
  • 來點乾貨,我是如何花2小時寫出百萬閱讀量,收益3k的文章的?
    文:老高我做自媒體也有3年多了,是從0起步的,沒人指導,自己摸索,現在回頭想想,也是走了很多彎路,假定現在讓我重新再做一個號,我想無論是選擇領域、表達方式、粉絲增長速度、變現能力都要比這個號,要順利、高效得多!我最高的一篇文章,推薦量5200萬,閱讀量是400萬多,收益也有2400多元,但這個屬於問答收益,不具有代表性!
  • 不能錯過的優質英文讀物,讓學生愛上閱讀
    而對於學生來說,閱讀英文讀物更是益處多多。學生不僅能開拓視野,更能通過閱讀量的提升,增加詞彙量與培養語感,從而增強自己的英語實力。本期,三好教師聯盟為大家推薦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優質英文讀物,老師們可以讀完本文後為同學進行書籍推薦或者轉發給家長、學生們閱讀。
  • 有償閱讀APP到底如何才能確保質量?
    作者周慧虹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看新聞,贏好禮,寶箱、福利等獎勵讓閱讀變得更有價值」「閱讀新聞,零錢到手」「邀請好友一起看,有趣還有錢」 ……近年來,國內湧現出一批有償閱讀類手機APP,其一大殺手鐧無外乎通過現金補貼方式來吸引用戶閱讀平臺上的內容和廣告。
  • 「思想界」從咪蒙系「非虛構」到安妮寶貝新作:時代書寫者的不同路徑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安妮寶貝新作熱賣和咪蒙系「非虛構寫作」刷屏事件。《夏摩山谷》熱賣:安妮寶貝和80後作家群體是如何緊跟時代的?今年1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慶山的新作《夏摩山谷》。這是改名慶山的安妮寶貝時隔7年後的首部長篇小說,甫一上市就高居「噹噹小說閱讀榜」榜首。
  • 咪蒙首次公開談爆款方法論:我們的感覺90%是錯的,用戶洞察不能靠猜
    單篇最高閱讀量1470萬,每天有兩三百萬人打開我的公號,廣告是行業第一。好像說上去有點炫耀……對不起。但咪蒙確實不僅是公號,是網際網路產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你寫出一篇爆款,其實不是那麼厲害的,要不斷地寫爆款,這是我們的壓力。近幾個月我們做了什麼呢?
  • 一周負面輿情回顧:咪蒙旗下爆款文章「千夫所指」 索尼官微上演...
    回應:|咪蒙回應《寒門狀元之死》:故事真實,爭議是值得的| 隨後,咪蒙在其個人微信朋友圈中發文回應稱,除這篇官方回應外的所有回應皆不可信,並澄清文章是一篇非虛構寫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絕對真實的。 咪蒙表示,文章不是新聞報導,這是一篇非虛構寫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絕對真實的。
  • 當文章沒有閱讀量的時候,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每當看到很多文章說沒什麼閱讀量是不是沒有堅持的必要。其實沒必要妄自菲薄,沒有閱讀量我們首先定義的是自己的不足,想的是我們寫的不好沒人看。沒有閱讀量或許是自己寫的不夠多,持續的寫就好了。沒有閱讀量也可能是沒遇到伯樂呢,比較網絡上的云云太多,我們就像萬空中的那一粒不起眼的星星,遇到伯樂的概率少之又少。所以何必自我責備,自我懷疑,想寫就寫,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
  • 「咪矇事件」就是一面鏡子,把我們的「理性」照出了原形!
    前段時間,咪矇事件沸沸揚揚。因為那篇涉嫌造假的大作《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引得了很多媒體絞殺式的譴責。迷濛對與錯本身,筆者不想去做過多評論,各種大大小小的媒體已經把「根」刨到了差不多祖宗十八代了。倒是針對類似這樣的「事件」,乃至所有的「咪蒙」們,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是否應該去理性的看待?
  • 從元旦致辭「只爭朝夕,不負年華」我來聊聊咪矇事件和李子柒事件
    2019年咪蒙和李子柒兩個差異化事件,你能想到的是什麼?這是我在朋友圈看到我的朋友發的一個消息,為何會提出2020年「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我覺得這個理解很對,隨著科技速度的發展太快了,我們通過網際網路接觸的信息太多了,有些確實有利於我們成長有利於我們發展,但是有些確實毒雞湯,例如去年人民日報痛批咪蒙的毒雞湯說法!而在另外一方面李子柒也在後面是上了熱度,是因為網友說她的生活不真實,不是對於國外的文化輸出!
  • 咪蒙寒門事件引發的思考:販賣焦慮的公眾號寫作還能活多久?
    前言:公眾號寫作這些年來養成了一大批的大號,除去分工明確的專業領域各大號不說,被我一直關注到的有咪蒙和佔豪等幾個大號。這兩個號寫作水平初看之下都很一般,尤其是佔豪,基本通篇都是口語化的敘述,但是卻幾乎篇篇都是爆款。
  • 閱讀紀實類文章的好處
    整個世界的教育界都在崇尚閱讀。教育者們不斷宣揚閱讀的好處,比如擴大詞彙量和提高理解技能等等。但是很多人沒有提到的是,你閱讀何種內容實際上非常重要。研究人員提出,學生們尤其是中小學生,應該像閱讀小說故事一樣更加頻繁地閱讀紀實類或信息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