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生活的目的,就在於享受生活

2021-01-09 書蟲時光

人生快樂的問題生之享受包括許多東西:我們自己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樹、花、雲、彎曲的河流、瀑布和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此外又有詩歌、藝術、沉思、友情、談話、讀書的享受,後者這些享受都是心靈交通的不同表現。有些享受是顯而易見的,如食物的享受,歡樂的社交會或家庭團聚,天氣晴朗的春日的野遊;有些享樂是較不明顯的,如詩歌、藝術和沉思的享受。

我覺得不能夠把這兩類的享受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一來因為我不相信這種區別,二來因為我要作這種分類時總是不知適從。當我看見一群男女老幼在舉行一個歡樂的野宴時,我怎麼說得出在他們的歡樂中哪一部分是物質的,哪一部分是精神的呢?我看見一個孩子在草地上跳躍著,另一個孩子用雛菊在編造一隻小花圈,他們的母親手中拿著一塊夾肉麵包,叔父在咬一隻多汁的紅蘋果,父親仰臥在地上眺望著天上的浮雲,祖父口中含著菸斗。也許有人在開留聲機,遠遠傳來音樂的聲音和波濤的吼聲。在這些歡樂之中,哪一種是物質的,哪一種是精神的呢?享受一塊夾肉麵包和享受周遭的景色(後者就是我們所謂詩歌),其差異是否可以很容易地分別出來呢?音樂的享受,我們稱之為藝術,吸菸鬥,我們稱之為物質的享受:可是我們能夠說前者是比後者更高尚的歡樂嗎?所以,在我看來,這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歡樂的分別是混亂的,莫明其妙的,不真實的。我疑心這分類是根據一種錯誤的哲學理論,把靈和肉嚴加區別,同時對我們的真正的歡樂沒有做過更深刻更直接的研究。

難道我的假定太過分了,拿人生的正當目的這個未決定的問題來做論據嗎?我始終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我用「目的」這個名詞時有點猶豫。人生這種生活的真享受的目的,大抵不是一種有意的目的,而是一種對人生的自然態度。「目的」這個名詞含著企圖和努力的意義。人生於世,所碰到的問題不是他應該以什麼做目的,應該怎樣實現這個目的,而是要怎麼利用此生,利用天賦給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陰。他應該調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夠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這種答案跟如何度周末的答案一樣地實際,不象形而上的問題,如人生在宇宙的計劃中有什麼神秘的目的之類,那麼只可以作抽象而渺茫的答案。 反之,我覺得哲學家在企圖解決人生的目的這個問題時,是假定人生必有一種目的的。西方思想家之所以把這個問題看得那麼重要,無疑地是因為受了神學的影響。我想我們對於計劃和目的這一方面假定得太過分了。人們企圖答覆這個問題,為這個問題而爭論,給這個問題弄得迷惑不解,這正可以證明這種工夫是徒然的、不必要的。如果人生有目的或計劃的話,這種目的或計劃應該不會這麼令人困惑,這麼渺茫,這麼難於發現。

這問題可以分做兩個問題:

第一是關於神靈的目的,是上帝替人類所決定的目的;

第二是關於人類的目的,是人類自己所決定的目的。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不想加以討論,因為我們認為所謂上帝所想的東西,事實上都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思想;那是我們想像會存在上帝心中的思想,然而要用人類的智能來猜測神靈的智能,確實是很困難的。我們這種推想的結果常常使上帝做我們軍中保衛旗幟的軍曹,使他和我們一樣地充滿著愛國狂;我們認為上帝對世界或歐洲絕對不會有什麼「神靈目的」或「定數」,只有對我們的祖國才有「神靈目的」或「定數」。我相信德國納粹黨人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帶著B字的臂章。這個上帝始終在我們這一邊,不會在他們那一邊。可是世界上抱著這種觀念的民族也不僅日耳曼人而已。

至於第二個問題,爭點不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所以這是一個實際的而不是形上學的問題,對於「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這個問題,人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觀念和價值標準。我們為這問題而爭論,便是這個緣故,因為我們彼此的價值標準都是不同的。以我自己而論,我的觀念是比較實際,而比較不抽象的。我以為人生不一定有目的或意義。惠特曼說:「我這樣做一個人,已經夠了。」我現在活著——而且也許可以再活幾十年——人類的生命存在著,那也已經夠了。用這種眼光看起來,這個問題便變得非常簡單,答案也只有一個了。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之外,還有什麼呢?

這個快樂的問題是一切無宗教的哲學家所注意的重大問題,可是基督教的思想家卻完全置之不問,這是很奇怪的事情。神學家所煩慮的重大問題,並不是人類的快樂,而是人類的「拯救」——「拯救」真是一個悲慘的名詞。這個名詞在我聽來很覺刺耳,因為我在中國天天聽見人家在談「救國」。大家都想要「救」中國。這種言論使人有一種在快要沉沒的船上的感覺,一種萬事俱休的感覺,大家都在想全生的最好方法。基督教——有人稱之為「兩個沒落的世界(希臘和羅馬)的最後嘆息」——今日還保存著這種特質,因為它還在為拯救的問題而煩慮著,人們為離此塵世而得救的問題煩慮著,結果把生活的問題也忘掉了。人類如果沒有瀕於滅亡的感覺,何必為得救的問題那麼憂心呢?神學家那麼注意拯救的問題,那麼不注意快樂的問題,所以他們對於將來,只能告訴我們說有一個渺茫的天堂;當我們問道:我們在那邊要做什麼呢,我們在天堂要怎樣得到快樂呢,他們只能給我們一些很渺茫的觀念,如唱詩,穿白衣裳之類。穆罕默德至少還用醇酒,多汁的水果,和黑髮、大眼、多情的少女,替我們畫了一幀將來快樂的景象,這是我們這些俗人所能了解的。如果神學家不把天堂的景象弄得更生動,更近情,那麼,我們真不想犧牲這個塵世的生活,而到天堂裡去。有人說:「今日一隻蛋比明日一隻雞更好。」至少當我們在計劃怎樣過暑假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也要花些工夫去探悉我們所要去的地方。如果旅行社對這問題答得非常含糊,我是不想去的;我在原來的地方過假期好了。我們在天堂裡要奮鬥嗎?要努力嗎?(我敢說那些相信進步和努力的人一定要奮鬥不息,努力不息的)可是當我們已經十全十美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努力,怎樣進步呢?或者,我們在天堂裡可以過著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無憂無慮的日子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這塵世上學過遊手好閒的生活,比為將來永生生活做準備,豈不更好?

相關焦點

  • 林語堂:人生的目的在於享受人生
    文丨林語堂生之享受包括許多東西:我們自己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樹、花、雲、彎曲的河流、瀑布和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此外又有詩歌、藝術、沉思、友情、談話、讀書的享受,後者這些享受都是心靈交通的不同表現。有些享受是顯而易見的,如食物的享受,歡樂的社交會或家庭團聚,天氣晴朗的春日的野遊;有些享樂是較不明顯的,如詩歌、藝術和沉思的享受。
  • 林語堂:怎樣做才能讀懂生活,享受生活?
    怎樣做才能讀懂生活,享受生活作者丨林語堂人生快樂的問題生之享受包括許多東西:我們自己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樹、花、雲、彎曲的河流、瀑布和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此外又有詩歌、藝術、沉思、友情、談話、讀書的享受,後者這些享受都是心靈交通的不同表現。
  • 林語堂: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之外,還有什麼呢?
    魏韶華| 繪人生的享受文:林語堂圖:查爾斯·考特尼·柯倫>生之享受包括許多東西:我們自己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樹、花、雲、彎曲的河流、瀑布和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此外又有詩歌、難道我的假定太過分了,拿人生的正當目的這個未決定的問題來做論據嗎?我始終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我用「目的」這個名詞時有點猶豫。人生這種生活的真享受的目的,大抵不是一種有意的目的,而是一種對人生的自然態度。「目的」這個名詞含著企圖和努力的意義。
  •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24 件快樂小趣事!
    文/飛魚林語堂算得上是一個生活達人,從讀他寫的這本《生活的藝術》中,品味到了他對生活樂在其中,因而對生活的感知中,寫出了二十四件生活小趣事。在這本書中,你會被他甘之如飴,樂此不疲中庸的思想境界所感染;思緒也隨著林語堂所描繪的高雅世界如何觀山、玩水、看雲;如何聽風、吟雨、賞月;如何養花、養鳥……將他曠懷達觀陶醉在性情中的生活方式皆傾訴在筆下,為我們展現出對生活的認知;通過他的藝術生活方式,提醒人們,在紛紛擾擾忙忙碌碌的當下,悠閒的情緒平凡的生活,也一樣會給你的帶來快樂。
  • 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灑脫和自然
    《人生不過如此》是林語堂的雜文體,前半部比後半部更加的精彩。從少時成長的經歷到對人生的態度,創辦刊物歷程及對於女性(此處著墨最多,可能是選集的關係)的態度,後半部是生活的感悟,通過這些小品文可以了解一個豁達、文雅、隨性的學者情杯躍然紙上。抱歉我用上了一系列的標籤,不然如何去說一個人,當然真實的林語堂可能不是這樣,也不是能通過一本散文集就可以了解。
  • 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除此之外,陽明山的地貌和景色跟林語堂故鄉福建龍溪很像,能聽到親切的閩南話外,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林語堂先生作為「生活家」的美學趣味和人生態度。儘管先生離開人世已經有30多年,但是站在這座建築中,仍然能夠真切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味道,一種只屬於林語堂的味道。
  • 林語堂|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就中國而言,由於有了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人當作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類幸福當作一切知識的終結,於是,強調生活的藝術就是更為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沒有人文主義,一個古老的文明也一定會有一個不同的價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麼是「持久的生活樂趣」,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東西,比如飲食、房屋、花園、女人和友誼。這就是生活的本質。"
  • 生活的目的.林語堂 選自《西南聯大英文課》
    在概述了中國的藝術與生活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的確是精通生活藝術的大師。他們全心全意地致力於物質生活,其熱忱決不下於西方,並且更為成熟,或許還更為深沉。在中國,精神的價值並未與物質的價值相分離,反而幫助了人們更好地享受自己命定的生活。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具有一種快活的性情和根深蒂固的幽默。
  • 悅讀| 林語堂:一年又一年,且行且珍惜
    ——林語堂《我的願望》4/9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林語堂5/9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賴著金錢。人應當享受財富,也要隨時準備失去了財富時應當怎麼過日子。——林語堂《京華煙雲》6/9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讀書並不是要「改進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 林語堂告訴我們生活,痛苦的徹悟
    生活哪有那麼多的美人魚啊!簡簡單單地,只是一條遊戲在水中的魚,但是要有海豚的微笑,甚至是鱷魚的眼淚,然後再帶有魚普遍擁有的七秒的時間記憶。這條魚帶著微笑和眼淚,守著一條河流,開始學會流浪,它的方向一定要是逆流。因為我是南方的一條魚,只有逆流的的方向才能一路向北。可是,誰說逆流的方向就一定是向北呢?難道它不可以是向西,向東,更甚至向南嗎?誰知道他中間又拐了幾個彎啊!
  • 讀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在《快樂人生》一文中,他說:「我始終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這話即使現代人聽了都覺得過於直白,何況在當時那個相對還不開放的社會,應該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一片譁然的。因為要承認自身喜歡享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人性。而大師就是要用自己溫和的筆調揭示人性中最本質的一面,然後提出更為有益的觀點,從而達到解放人性趨向完美的目的。
  •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林語堂如此回答,不愧是最具逍遙精神的中國人
    作為橫跨中西文壇的作家,林語堂曾兩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用英文寫的《生活的藝術》長期佔據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首,再版四十餘次。林語堂能成為一代名家,一半來自天賦,一半來自父親的悉心栽培。八歲時,林語堂說長大後要當作家,偷偷寫了一本教科書,每頁課文後再附插圖,後來被大姐發現,兄弟姐妹都背下其中一首詩,「人自高,終必敗;持戰甲,靠弓矢。而不知,他人強;他人力,千百倍。」他曾在文章中寫過這件趣事,自我調侃「好難為情」。後來,17歲的林語堂去了上海聖約翰大學。有次他倚欄沉思,同學以為他想家了,想要安慰他,誰知他皺眉道:「梁啓超為什麼成了今天的梁啓超?」
  • 今天,你快樂了嗎,和林語堂、惠特曼、米蘭·昆德拉談人生
    林語堂說:當看見一群男女老幼舉行一個歡樂的野宴時,我怎麼說得出他們歡樂中哪一部分是物質的,哪一部分是精神的呢?然而,快樂在哪裡,如何尋找到快樂呢?有句俗語叫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得到不少人的認同,看來實際生活中快樂遠非信手拈來。人為什麼不快樂?
  • 林語堂談工作:只有人類為著生活而工作,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世間萬物盡在悠閒過日子,只有人類為生活工作著。"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說到。滄海一粟,滔滔一瞬,他們短暫地存在,沒在歷史長河中激起任何波瀾;胡楊三千年生,三千年死,三千年腐,萬年裡一直佇立著…萬物都在緘默中悠閒地過完了一生,不被世俗所擾,也沒有兒女情長牽絆。一直自詡萬物之首的人類,在他們面前卻相形見絀。
  • 想要圓滿婚姻和生活的人,讀完林語堂的語錄,便再也不想要了
    圓滿婚姻和生活,是很多人一直在追求的。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因為太多人,太愛攀比了。看別人小兩口有什麼,自己也就想要有什麼。看到別人老公給她買了金項鍊,自己也想要。哪怕別人老公賺的錢,是自己老公十倍,也逼著自己老公給自己買一個,好在她老公買得起,其實這就是一種婚姻生活方面的追求。
  • 關於享受生活的句子
    1、生活的真諦就是懂得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心情達到一種舒暢或平靜的狀態,做事完全是自覺、自願而且帶著興趣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指金錢的方向和改變,而是指心靈的自由。2、我相信,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你就會遇到什麼樣的男人。我總是為以後的優秀而努力,大家都不明白,我已經優秀了,為何還那麼努力。
  • 人生的目的在於享受人生
    基督教——有人稱之為「兩個沒落的世界(希臘和羅馬)的最後嘆息」——今日還保存著這種特質,因為它還在為拯救的問題而煩慮著,人們為離此塵世而得救的問題煩慮著,結果把生活的問題也忘掉了。人類如果沒有瀕於滅亡的感覺,何必為得救的問題那麼憂心呢?
  • 插播一段:林語堂對讀書和人生的感悟
    核心提示: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還有《吾國與吾民》堪稱經典,可以讓大家用一個角度去觀察體會當時的精神與文化。
  • 什麼是生活的目的和意義
    生活苦短,來日無多,兒時的夢想,依然遙遙無期。看日子在一 天天過去,而我卻無能為裡,想想好可惜。飛鳴滴,光陰迫,世間事,從來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每個無眠的夜裡,拷問心靈,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每天早上,踏上跑道,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心潮澎湃,激 情飛揚,夢想一次比一次更輝煌。
  • 有種愛情叫林語堂:門當戶對不重要,戀愛從結婚開始
    引言:美好生活的本質不是處處美好,而是當你面對不如意的時候,你也能夠靜靜享受,賦予生活新的意義,活出嚮往的人生。顯然,大文豪林語堂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他嚮往詩和遠方的同時熱愛生活,與他跨越一生所愛的人廖翠鳳的婚姻令人豔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