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譬如嬰兒從娘胎呱呱落地,他的第一聲哭啼就那麼別具特色,或響亮如喇叭,或軟糯如小貓,或清脆如竹笛,以他別致的方式,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到來。
成年人因為有了生活的閱歷,歲月的裂變,獨特的趣味,在他的言行舉止中,就免不了會顯露出與別人的不同來。這是他的本色,人嘛,大多數時候還是以本色示人。
我們的周圍每天都往來穿梭著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生活背景,人生觀、價值觀也各不相同,這其中有我們喜歡的人,也有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不能認為自己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又不能強求別人依從我們的看法。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包容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全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秋水》)
莊子說:「鯈魚遊來遊去,悠閒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也不是魚,你也不知魚的快樂,是同一個道理。」
魚兒從容自在地在水中遊蕩,它的快樂我們感受不到;而我們在這個五彩繽紛的社會裡生活,我們的快樂魚兒同樣體悟不了。
這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喜歡的東西,別人未必感興趣;你讚賞的事物,別人未必會認同;你看待世界的理念,別人未必會接受。你所有的悲傷和歡樂都屬於你自己,別人要不走,你也別想強加於別人。人我之間的差別,顯然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我們只需持有一顆平常心,理解和包容別人,儘量淡化別人的缺點,而看重別人的優點。
林肯做總司令時,有一個叫胡克的部下。胡克很有軍事才能,但性格耿直、言行粗魯,他曾經自以為是地批評過林肯。林肯卻毫不計較,而是決定充分發揮領克的優點。胡克的上司伯恩賽德退休以後,林肯提拔了胡克,讓他接替伯恩賽德的職務。
但是,胡克與林肯之間的誤會依然存在。為了讓胡克得知他被提拔的真相,林肯給他寫了一封密信,他在信裡闡述了自己提拔胡克的理由。
首先,林肯肯定了胡克的勇敢、自信、富於才華以及雄心勃勃,然後表明他對胡克不太滿意的地方。胡克在接受伯恩賽德將軍的統帥時,曾狂妄地批評過他的上司,甚至使其喪失了自信心。另外,胡克還在伯恩賽德的職位空缺期間放出言論說,「無論是軍隊還是政府都需要一位最高統帥」。
最後,林肯在信中言明了自己對胡克的期盼:「我現在要求你的是取得軍事上的成功,而我自己也冒著獨斷專行的危險。」
對於胡克的惡意批評,林肯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他看中胡克的勇敢、才華和自信,忘掉了他批評自己的不快,把胡克提拔為軍隊領袖,最終贏得了這位有敵對情緒的部下的尊重。
如果因為別人的觀點跟自己迥異就心生不滿,並認定是對方出了問題,這是一種偏頗而狹隘的心態,不只是會妨礙自己的成長,在處理與別人的關係時也會受阻。
三國時,東吳大將軍周瑜,雖聰明絕頂,然而,他嫉妒心強,氣量小,容不下別人超越自己。他對諸葛亮一直耿耿於懷,三番五次想要加害於他,卻都未能得逞。
赤壁之戰,周瑜損兵折將,讓諸葛亮撿到個便宜,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後來,周瑜利用美人計,騙得劉備前去東吳成親,被諸葛亮將計就計,鬧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再次氣得他「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最後,周瑜用「假途滅虢」之計,想謀取荊州,被諸葛亮一眼識破,四路兵馬圍攻周瑜,並寫信規勸他,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當然,這只是小說家言,在小說中極力渲染故事情節,藉以提高閱讀氣氛和效果。歷史上的周瑜不一定是這樣的人。蘇東坡在遊覽赤壁古戰場後,作《赤壁懷古》,不吝讚美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一個從容、爽朗、雄健勃發的形象躍然紙上。
然而,如果終日生活在抱怨、憤恨之中,往往就會因小失大,不僅領受不到本應屬於自己的快樂、幸福,還會變得冷漠、無情,從而陷入孤獨、痛苦甚至絕望的境地。
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和長處,有其缺點甚至缺陷。明智的人,能懂得欣賞別人,在求同的基礎上,允許存在彼此的差異。《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宇宙萬物自然平等,各有各美,各顯其美。人類是萬物之靈長,自然能做到彼此尊重,求同存異,互補共進,各得其所;互不妨礙,互不爭較,安然並存,同歸於道。此誠君子之大德也。
生活賜予我們太多美好的事物,我們以各自的方式分享這份美好。每個人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這才是我們所看重的,也是我們能夠接納的。我們不去改變任何人,這是我們的能力所不能及的範疇。
我們只做改變自己的事,而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話。
在很久以前,人們都還打著赤腳走路。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面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雙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幾。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搖頭嘆息。
一位聰明的僕人大膽地向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後恍然大悟,馬上收回成命,採用了僕人的建議。
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改變世界很難,改變自己則容易。刻意的要去改變外部世界,往往會是自討苦吃,枉費心血;如果我們積極地改變自己,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輕鬆、愉快,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融洽、和諧。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