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2020-09-09 七星照海

每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譬如嬰兒從娘胎呱呱落地,他的第一聲哭啼就那麼別具特色,或響亮如喇叭,或軟糯如小貓,或清脆如竹笛,以他別致的方式,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到來。

成年人因為有了生活的閱歷,歲月的裂變,獨特的趣味,在他的言行舉止中,就免不了會顯露出與別人的不同來。這是他的本色,人嘛,大多數時候還是以本色示人。

我們的周圍每天都往來穿梭著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生活背景,人生觀、價值觀也各不相同,這其中有我們喜歡的人,也有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不能認為自己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又不能強求別人依從我們的看法。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包容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全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秋水》)

莊子說:「鯈魚遊來遊去,悠閒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也不是魚,你也不知魚的快樂,是同一個道理。」

魚兒從容自在地在水中遊蕩,它的快樂我們感受不到;而我們在這個五彩繽紛的社會裡生活,我們的快樂魚兒同樣體悟不了。

這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喜歡的東西,別人未必感興趣;你讚賞的事物,別人未必會認同;你看待世界的理念,別人未必會接受。你所有的悲傷和歡樂都屬於你自己,別人要不走,你也別想強加於別人。人我之間的差別,顯然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我們只需持有一顆平常心,理解和包容別人,儘量淡化別人的缺點,而看重別人的優點。

林肯做總司令時,有一個叫胡克的部下。胡克很有軍事才能,但性格耿直、言行粗魯,他曾經自以為是地批評過林肯。林肯卻毫不計較,而是決定充分發揮領克的優點。胡克的上司伯恩賽德退休以後,林肯提拔了胡克,讓他接替伯恩賽德的職務。

但是,胡克與林肯之間的誤會依然存在。為了讓胡克得知他被提拔的真相,林肯給他寫了一封密信,他在信裡闡述了自己提拔胡克的理由。

首先,林肯肯定了胡克的勇敢、自信、富於才華以及雄心勃勃,然後表明他對胡克不太滿意的地方。胡克在接受伯恩賽德將軍的統帥時,曾狂妄地批評過他的上司,甚至使其喪失了自信心。另外,胡克還在伯恩賽德的職位空缺期間放出言論說,「無論是軍隊還是政府都需要一位最高統帥」。

最後,林肯在信中言明了自己對胡克的期盼:「我現在要求你的是取得軍事上的成功,而我自己也冒著獨斷專行的危險。」

對於胡克的惡意批評,林肯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他看中胡克的勇敢、才華和自信,忘掉了他批評自己的不快,把胡克提拔為軍隊領袖,最終贏得了這位有敵對情緒的部下的尊重。

如果因為別人的觀點跟自己迥異就心生不滿,並認定是對方出了問題,這是一種偏頗而狹隘的心態,不只是會妨礙自己的成長,在處理與別人的關係時也會受阻。

三國時,東吳大將軍周瑜,雖聰明絕頂,然而,他嫉妒心強,氣量小,容不下別人超越自己。他對諸葛亮一直耿耿於懷,三番五次想要加害於他,卻都未能得逞。

赤壁之戰,周瑜損兵折將,讓諸葛亮撿到個便宜,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後來,周瑜利用美人計,騙得劉備前去東吳成親,被諸葛亮將計就計,鬧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再次氣得他「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最後,周瑜用「假途滅虢」之計,想謀取荊州,被諸葛亮一眼識破,四路兵馬圍攻周瑜,並寫信規勸他,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當然,這只是小說家言,在小說中極力渲染故事情節,藉以提高閱讀氣氛和效果。歷史上的周瑜不一定是這樣的人。蘇東坡在遊覽赤壁古戰場後,作《赤壁懷古》,不吝讚美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一個從容、爽朗、雄健勃發的形象躍然紙上。

然而,如果終日生活在抱怨、憤恨之中,往往就會因小失大,不僅領受不到本應屬於自己的快樂、幸福,還會變得冷漠、無情,從而陷入孤獨、痛苦甚至絕望的境地。

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和長處,有其缺點甚至缺陷。明智的人,能懂得欣賞別人,在求同的基礎上,允許存在彼此的差異。《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宇宙萬物自然平等,各有各美,各顯其美。人類是萬物之靈長,自然能做到彼此尊重,求同存異,互補共進,各得其所;互不妨礙,互不爭較,安然並存,同歸於道。此誠君子之大德也。

生活賜予我們太多美好的事物,我們以各自的方式分享這份美好。每個人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這才是我們所看重的,也是我們能夠接納的。我們不去改變任何人,這是我們的能力所不能及的範疇。

我們只做改變自己的事,而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話。

在很久以前,人們都還打著赤腳走路。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面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雙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幾。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搖頭嘆息。

一位聰明的僕人大膽地向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後恍然大悟,馬上收回成命,採用了僕人的建議。

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改變世界很難,改變自己則容易。刻意的要去改變外部世界,往往會是自討苦吃,枉費心血;如果我們積極地改變自己,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輕鬆、愉快,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融洽、和諧。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相關焦點

  • 接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會遇到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與自己觀點不同的同事,與自己生活習慣不同的家人,與自己做事方式不同的朋友,因為這些不同,我們經常與之產生矛盾,誤會,意見,從而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對別人採用過激的言語,冷嘲熱諷,甚至大打出手。殊不知,我們的這些行為正在違背天道。 太極智慧告誡我們,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愛上自己,活出真實自己,一切都會改變
    書中會教我們承認、接納和擁抱內心的陰影,讓我們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幫助我們敞開心扉,徹底改變我們對自己、對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本書的作者,黛比·福特,是全美第一名的暢銷書作家。她在28歲以前過著放縱的生活,嗑藥、酗酒、感情混亂。原本,她可能因此浪費掉自己年輕的生命,然而,某一天她醒來時,突然產生改過自新的衝動,發現「只有自己能夠拯救自己」。
  • 接納所有不同面向的自己
    沒有什麼是錯的,那是自然的,所以記得接納它。如果你認為一個人必須始終敞開,始終都有愛。這是一種新的折磨,一種新的壓抑。沒有必要這樣,即便在天堂,天使們也不是一天到晚唱個不停。當你敞開時去分享,當你想封閉時,就靜靜一個人呆著。不要強迫自己去和別人連接。
  • 人生的三道門: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接納世界
    幫助一個人也許不能改變整個世界,但卻可能改變這個人的世界。世界上的許多事你都無法改變!能夠改變的只有你自己!當你不能改變外部世界和現狀時,唯一能改變的是你自己。我們的大部分快樂,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所以,用你的笑容去改變世界, 別被世界改變了你的笑容。
  • 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如何才能改變自己呢?
    讓自己擁有成熟而健全的人格,我們的親子關係也會更健康。成年人有各種各樣的苦惱,有拖延症、焦慮症、強迫症,改變不了是因為我們改變的方法錯了。我們通常用的改變方法就是自責、自責、自責。不斷自責的結果就是不改變,因為你在自責的過程中已經把能量消耗殆盡了。
  • 無法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就學會接納自己的出身,這是我們的功課
    她看到她在自己的出租屋裡面,沒有朋友給她過生日;她看到自己長久以來總是有這種強迫性的,令她焦慮的畫面,一直在腦海裡迴旋的一個場景:她從出租屋的樓上跳了下去,血肉模糊…然後像鏡頭回放一樣,從血肉模糊再重新回到她坐在出租屋裡,焦慮地看著一扇沒安防盜的窗戶。
  • 改變,從接納開始
    就是這一瞬間,小薇決定,以後再也不挑剔了,老公脾氣暴躁,自己脾氣好一點就可以了。機會又來了。這天,老公回到家要親自做飯,可是飯做到一半火竟然滅了,他急匆匆下樓去充氣,可是煤氣灶依然不好用。老公又開始罵罵咧咧了,家裡瀰漫著火藥味。
  • 真正的改變,需要接納自我,放下自己的焦慮,為所當為
    第二個,把接納自我當作獲取另一種好處的途徑。要明白,接納自我並不一定會獲得幸福、平靜或快樂。如果你想通過接納自我,認為自己就會變好,說明你還沒有真正接納自我。這些本質上還是屬於改變。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嘗試改變,成就更好的自我。
  • 面對生活中的不同,學會尊重,接納不同
    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這顆心。蘇東坡年輕時與佛印一起坐禪。 蘇東坡說:「大師,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 佛印說:「看來像一尊佛。」 蘇東坡譏笑著說:「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 回家後,蘇東坡把這件事告訴了蘇小妹。
  • 幸福人生的三種大智慧:放下、改變、接納
    三、接納,成豁達接納,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如果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也不願意去改變自己,那麼你可以選擇接納,和這個世界和諧共存。接納,是一種雙向的能力,既要擁有接納他人的能力,又要有接納世間事物的勇氣,更要懂得如何去接納自己。接納他人,是為了弄清楚你和這個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位置。尤其是面對和自己不同的人,接納永遠比對立抗衡要有用得多。
  • 做好自己,無需改變別人!
    人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那就不要勉強別人。努力做好自己。你希望獲取別人的認同,那就不要怨恨別人,努力證明自己。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只有先去改變自己,做好了,別人會贊同,做對了,別人會認可。不要把一切原因推給別人,自己不優秀,怨誰都沒用。 人和人之間,合得來,就相處,合不來,就不處。合得來的人,不會挑剔你,合不來的人,才會指責你。
  • 如果你改變不了別人,那就改變自己
    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你永遠都無法改變一個人。永遠都不要高估了自己,永遠都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一個人。1關於親情如果父母平時對你愛嘮叨,那麼請不要生氣。他們對你是出自於關心和愛護,你要學會理解。關於父母對我們的嘮叨,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
  • 婚姻中,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只想和你好好生活》這本書告訴我們,用創業的心態經營婚姻,為自己負責,才能為婚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本書集結了國內外22位心理諮詢領域的婚戀實戰專家的獨特觀點,其中包括著名的心理諮詢師和作家武志紅、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李松蔚、著名情緒管理專家海藍博士等,從多個不同的維度,來解讀中國人的婚姻關係,為我們解開那些親密關係中的種種苦惱。
  • 我們總是去接受別人的不完美,可你接納過自己麼?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都是有條件地接納自己,我一定要考一百分,我一定不能輸給別人,我一定要考到重點中學......人總是挑剔自己,總是不滿意自己,總是不能接納自己,這就是矛盾所在。為人處事最要緊的,就是把情緒管理搞好。方法之一,就是最好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 與其說別人不改變就改變自己,不如說對別人改變就是改變自己
    馬雲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銀行不改變就改變銀行」,許多人也會這樣說:「別人不改變就改變自己」。因果與心理學:別人不改變就改變自己,這句話有「罪」,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別人不改變就改變自己」,這句話為什麼會有「罪」呢?因為我以為是我可以變本加厲的來傷害你,但是你並不需要改變我對你的傷害,你只需要改變自己,接受這個傷害。當蚊子吸你血的時候,你要不要改變蚊子不吸你的血呢?
  • 輕鬆的人生,從接納自己開始
    從小被否定,一直以來覺得自卑,害怕在公眾場合成為焦點,不敢面對別人的眼光,總希望自己不被看見,害怕被別人認識,怕得罪人,一直以來總是照顧著別人感受,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有一天,她與別人發生了不愉快,當她真實的去反駁的時候,她發現,這才是她想要的真實自己的樣子。
  • 真正自我接納,你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膽小又拘謹,怎麼才能夠在別人面前款款而談?我長得不好看,也不可愛,怎麼才能吸引異性?……這些問題,都在用不同的句式說同樣一句話——「怎樣才能變得像別人一樣好?」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好,但是,不是要我們變成別人,而是變成更好的自己。
  • 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要容易的多
    當個案的內在開始改變,當她開始拿回自己內在的力量,那麼她的外在必然會隨之改變。有些人擔心再次的看到前世裡的創傷,會不會再次的受到刺激,其實恰恰相反,不僅不會受到刺激,這些曾經的創傷還會被愛來療愈,因為整個過程是在個案自己的潛意識的主導下完成的,催眠師和潛意識一起,都會保護個案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避免受到任何的傷害。
  • 改變別人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自己從接受自己開始
    下面是關於滿足別人需要和積極關注別人的文章反饋:「@滿足別人的需要很重要。有一個爸爸,他對孩子很不滿意,因為覺得看著不順眼,就揍了一頓。就這件事分析,就是爸爸需要孩子做成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子,為了達到這個需要,直接揍一頓。那麼孩子的需要是,這時比較無力,希望得到支持鼓勵,爸爸卻覺得孩子需要被揍一頓。
  • 自我接納,是「愛自己」的第一步
    真正地接納,是一種完整的看見,是對於真相各個層面的接受、了解與認同。如果我們吵架時對愛人說了很多難聽的話,事後不願意去改變,反而接納自己的壞脾氣,那這根本不是全部的事實。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認我對伴侶的所有情緒,包括難過、憤怒、悲傷、懊悔、自責、失望、還有愛,我也接納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可以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練習自己處理情緒和經營關係的能力。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女孩子找我諮詢,她說:老師,大家都在講自我接納,但是我真的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不聰明、不漂亮、沒情商、沒智商、學習不好、能力不強,我該怎麼樣做到自我接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