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姥姥家的大棗樹藏著很多故事

2020-09-23 司馬獨行

姥姥家的大棗樹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是母親的爺爺栽的,姥姥嫁到這個院兒的時候棗樹就有碗口那麼粗了,七八十年過去了,人都去世了兩輩子人了,棗樹還在院子裡亭亭玉立,像是一個老態龍鐘的老人,在守護著這個家。

一,大棗樹「年輕」的時候掛著一條人命。

姥爺本來兄弟四個,姥爺排行老三,兄弟裡面就屬四姥爺最聰明,也是曾姥姥(姥姥的婆婆)最喜歡的一個,古人說話「老向小,老向小」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因為大的都應該愛護和保護小的,小的才是家裡的保護對象,所以對四姥爺說不上嬌生慣養,也算得上是掛在腰上捧在手掌,所以四姥爺是弟兄裡面最淘氣的。

曾姥姥腳小幹不了農活,只在家掌管一大家人的夥食,沒事的時候喜歡推個紙牌,大棗成熟的金秋,有一天曾姥姥照常去鄰居家裡推紙牌,留下六七歲的四姥爺在家跟小夥伴兒玩兒泥巴。

棗樹那時長得不算大,大人上去禁不住,小孩上去滿可以,因為樹下有個小井子,所以誰也不讓誰上去,就是吃棗也是打下來才吃的,小井子是一家人吃水用的,那時候水脈淺,一條繩子一個桶就能解決吃水問題,不用的時候一般都會用草衫子蓋住,怕往裡面掉髒東西,棗樹是家家戶戶都種的,有棗子吃,還有很好的寓意,小井子幾乎也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既方便又衛生是,用不著的時候一般都是用草衫子蓋著。

沒有大人在家的四姥爺有恃無恐,跟小夥伴商量著上樹夠棗兒吃,小夥伴兒膽子小,四姥爺上樹,他在下面拾棗子,小夥伴兒是個結巴,說一句完整的話能把人急死,整天找我四姥爺玩兒,就像是個跟屁蟲似的,智商好像也有點兒問題。

四姥爺腳一滑從樹上掉到了井裡,連帶著草衫子,結巴夥伴兒見事不妙趕緊跑過去叫我的曾姥姥救人,一句「你家春根掉到井裡了」說了好大一會兒也沒有說清楚是什麼意思,曾姥姥當時推牌輸的紅了眼,一胳膊肘子把他推到了一邊兒去,還說結巴光耽誤事,真煩人。

當時施救或許四姥爺還能有一命,可是錯過了施救的最好時機,結巴被兇後回到四姥爺的出事地,一直守在井口的旁邊,有可能是在期待四姥爺能自己爬出來。

快下晌的時候,曾姥姥推完牌回到家裡,看見結巴還在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就問結巴:俺家春根呢?結巴結結巴巴地指著井口說:「推(春的意思),推,推根待(在的意思),待,待這裡」,一時間曾姥姥慌了神,趕緊喊來街坊鄰居幫忙撈人,正好家人也回來了,曾姥爺一個猛子下去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已經死得靜靜的啦,曾姥姥自己打自己嘴巴子,讓所有人慾哭無淚。

從此,四姥爺的命就葬送在了這棵樹上,曾姥爺一時著急把小井子實填了,以後吃水都去外面挑水吃,曾姥姥也從那個時候戒了推牌的癮。

二,可能是老向小的緣故吧,也可能是父母都偏向於弱者,姥爺分到了這棵棗樹的所有權。

姥爺體弱多病,分到棗樹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的姥爺都分了兩間正房,姥爺只分到了兩間偏房,棗樹算是曾姥爺給的貼補,就這樣其我的另外兩個姥姥看著也眼紅,總是找姥姥的事兒,加上那時候有好幾個孩子都沒有成人,只剩下姨媽和母親,兩個也是病簍子,說不定哪一天也會離去,不知道他們對自己的孩子說了什麼,反正姥姥聽到兩家的孩子在一邊兒搗鼓,說是等姥爺走了就分了偏房和棗樹,刨了棗樹做案板」,姥姥沒有爭論而是默默地離開了,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三,後來有了舅舅,棗樹陪伴了舅舅整個幼年童年和少年。

舅舅從小就是個斯文人,從來都不淘氣,不搗蛋,還很懂事,這是我聽到母親說的最多的話,相比較,倒是母親挺有本事,舅舅想吃棗的時候每次上樹的都是母親,也是姥姥最願意看到的事,好不容易得來的兒子可不能再有什麼閃失,舅舅只管在下面拾棗兒吃,因為打下來的棗子不能長期儲存,所以從我記事時姥姥總是在下面接塊兒大布,儘量不讓棗子落地,也不是說要一個個地去摘,就是用力晃動有貨的樹枝就行了,畢竟樹上是有棗刺的,一定要小心才是。

棗樹葉子長得晚落得早,葉子長出來的時候就是舅舅最開心的時候,因為舅舅喜歡在棗樹下搬著板凳寫作業,姥爺喜歡做學問,舅舅也遺傳了姥爺的基因,沒有手機沒有電視的年代,舅舅的愛好就是讀書和練字,舅舅說坐在棗樹底下有靈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反正舅舅的作業都是在棗樹下完成的,一手好字也是在棗樹下日積月累的,要不是姥爺身體的原因,舅舅是可以上大學的,只可惜姥爺五十九歲就早早離世了,舅舅只上完了高中就退學了。

姥姥有個志向,就是好好活著,不能讓別人繼承自己的財產,舅舅也有一個志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滿足並超過姥姥的夙願。

最終舅舅把姥姥的願望實現了,掏高價錢買了另外兩個姥姥的房子,這個家真真切切成了自己的宅子,好大一片宅基地,母親說那一天姥姥高興得都哭了。

隨著我跟老表們的越長越大,棗樹也是覆蓋了多半個院子,綠樹成蔭,在姥姥家的那些日子基本上都是在大棗樹下度過的,姥姥在樹下撿麥子,母親在樹下納鞋底兒,姨媽在樹下洗衣服,舅媽在樹下兇孩子,我們卻在樹下不幹人事兒光淘氣。

說起舅媽兇孩子還有更可怕的事兒,對於老表們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舅媽是個急性子,還有點兒暴脾氣兒,老表們的性格沒有一個遺傳我舅舅,都是一個比一個不省心,表妹整天穿著舅媽的衣服在家裡唱大戲,表弟跟別人打架能把胳膊打脫鉤,每次舅媽都是很生氣,狠狠地罵完還不行,還把他們掛在棗樹上打,說是要讓他們長記性,可是打了多少遍也不是太管用,還不如舅舅輕輕地說兩句來得頂事。

不過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在棗樹下乘涼,夏天都不願意在屋裡睡覺,晚上上房睡,白天就在樹底下,鋪上姥姥的破被子,或者是抬出姥姥的破床,倒不是真正的瞌睡,只是在消遣無比愜意的時光。

那時候的棗樹也有好幾十年的年輪了,每年的夏天過完五月種完玉米,天只要一下雨就有很多的爬蚱(我們叫肉牛兒)鑽出地面,來當我們幾個饞貓的美食,抓爬蚱成了當時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兒,有時候一不注意它還會爬到我們的身上,把我們嚇一跳,饞得不行不行的舅舅也不讓當天吃,總是把所有的爬蚱裝在一個容器裡,用鹽醃上,過一晚上才給我們炸著吃,據說是讓它們吐泥的,到現在才能理解舅舅的良苦用心,當時真的是以為舅舅是在管控我們。

棗樹能結棗兒,還能生出爬蚱來,真的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兒,至今都難以忘記。

打棗兒是舅舅的事兒,曬棗兒是姥姥的事,院子裡背陰,我們總是會幫助姥姥把棗兒弄到平房上去,姥姥歲數大腳小,我們成了曬棗兒最重要的人,舅舅舅媽下地幹活了,我們就是姥姥免費的搬運工,我,表弟和表妹。

姥姥的平房就一人來高,舅舅伸手就能把我們抱下來,我們也是看平房太矮就沒有在意,有一次房子的棗兒曬得滿滿的,我們上去也不知道是幹什麼,沿著房簷剛走了兩步就掉了下去,幸虧房子矮人輕沒有大礙,把姥姥可是嚇得不輕,還說以後再也不讓我們幫忙了。

小時候每年都要從姥姥家拿很多棗兒回來,回來分給奶奶和姑姑們,小米粥裡放紅棗兒,補氣養血,冬天還經常蒸點兒棗饃饃,再放點兒白糖,美味極了。到現在我們都有吃棗的習慣。

北方的農民,棗樹情結可能人人都有,尤其是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家也栽了一棵小棗樹,長到現在已經有水桶那麼粗了,也許是對娘家的懷念,也許是真的好吃這一口兒,母親也是每年都曬棗包棗饃饃吃。

《姥姥家的大棗樹》我就寫到這裡,剩下的等孩子長大了再繼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相關焦點

  • 姥姥走了,舅舅走了,姥姥家的棗樹沒了,咋我的快樂也沒了?
    現在,正是村裡誰家小院或者街門外棗樹像紅山的打棗季。現在的紅棗,不僅大人們不稀罕,就是村裡的兒童少年,看見打棗正眼都不看,就默默地走過去了。這讓我感到非常傷感,棗樹對我的兒童少年時代是多麼有吸引力啊!關於棗樹,已經刻進我記憶裡,此生抹不去的是每年七月姥姥家打棗的情景。姥姥家院子裡有兩棵棗樹,這不是模仿魯迅先生的散文《秋夜》,這是真的。
  • 鄉土散文:離別家鄉
    除了思家,身上特意帶了家鄉的味道。一路揣著母親煮熟的十顆雞蛋,在一個個站臺的跨越中已經有了味道啊;家做的土布笨衣散發著濃鬱的鄉土味道;一層層厚厚的秋裝,讓人一眼便認出我是來自高寒的北方。車站遇到抱著小娃兒的婦女,可憐兮兮地對我說:因為沒有路費,娘倆回不了家了。讓我憐憫之餘產生了同情。我用媽媽幫我借來的夥食費,給她十塊錢做路費,留給她學校的地址和那個從此熟悉的信箱號。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到現在也杳無音信。如果那個女子還健在,估計也該八十多了吧。北京站,也算一個記憶的站臺!上大學那年,我十六歲,這是第一次離開故土,離別親人。
  • 鄉土散文:婆婆的小菜園
    文:五月圖:五月婆家的院子裡有一塊兩分左右大的菜地。開春前,婆婆早早的將地攤平整理,撿淨其中的雜草枯葉,過年時放過炮後留下的紙屑等等,專等著天暖地醒來下種。種子是早早就預備下了的,大約有十多種的樣子,比如西紅柿,黃瓜,南瓜,辣椒等。
  • 門前那些棗樹
    我家門前曾經有一排棗樹,可那棗樹不是我們家的,是鄰居堂叔家的。我們一個村莊都是一個姓氏家族,堂叔是小房的,大家都習慣的叫他小叔。我家房子在屋墼中間,門外也沒有什麼場地,隔不遠就是小叔家,小叔家門外的場地大,勤快的小叔栽了很多的樹木,其中就有那一排棗樹。每年的白露時節,也正是小叔家棗子成熟的時候。
  • 往事如風可追憶:母親的棗樹(五)
    母親高興的皺紋堆滿了她的臉頰,開心而又驕傲的對我說:「我是水命,從小就種什麼活什麼」當我因為又換了一輛新車,把母親拉著在市裡吃了飯送到道北母親家後,母親病了,起因是暈車感冒。之前怕坐車的母親坐我家車時,是不暈車的,我們常常在周末拉著她轉遍了附近山山水水我認為好玩的地方。
  • 鄉土散文:託夢
    我問父親:「大!您咋還不起來呀?」父親說:「今天過節,額想穿一件像樣的衣服。」 我急忙在土炕的另一端那堆衣服裡尋找,卻發現每一件衣服都破爛得上不了身。被子到處都露出白花花的碎棉花,下面的褥子和竹蓆也破爛不堪,我轉頭忙問木墩櫃旁站著的母親:「媽!額大有沒有一件像樣的好衣服?」媽抱怨到哪有錢買呢!
  • 故事:鄉村紀事:奶奶和門前的那棵棗樹
    那棵棗樹結的棗子既脆又甜,我敢說是我們村子裡最好吃的棗子。 每年的春季,奶奶都精心的給棗樹澆水施肥修剪,到了棗樹七八成熟的時候,奶奶就幾乎天天坐在棗樹下照看,主要是害怕村子裡不懂事的孩子糟蹋。如果哪個孩子趁奶奶不備而前來搗亂,奶奶知道了會毫不留情的訓斥。 棗樹下有一個小石凳子,天長日久那小石凳被奶奶坐的光滑油亮。
  • 情感|秋天的故事| 紅狼
    你的故事,藏在小城深深的老巷裡。埋在秋天的衰草裡。我們的車輪輾過小城的喧囂,在秋的寫意裡,尋尋覓覓。尋覓你的故事,尋找我的感覺。秋陽融融,我卻握不住那份溫暖。我思維的觸角被你幽幽怨怨的訴說牽引。我的天使啊,你洗滌靈魂的歌唱——來自天堂的音樂,輕輕地把我託起,升向湛藍如洗的天空。
  • 姥姥家的記憶
    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我也已經跨過三十歲的門檻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越來越對兒時的快樂時光無比的嚮往,特別是每次回姥姥家的時候,種種畫面歷歷在目,仿佛就像昨天發生的一樣……說到姥姥家,我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姥姥。姥姥今年92歲了,她有八個子女,我媽排行老五,所以我有四個舅,三個姨。
  • 老範的棗樹
    老範要蓋新房了,大喜的事情,卻糾結於庭前的一顆棗樹。棗樹是老範的爺爺年青時種下的,歷經風霜依然生機勃勃,見證著幾代人的悲歡離合。如今,在新房建造時,它成了阻礙。「要不,刨出來挪個地方?」老範到底有些捨不得。經過一番計算,且不說樹挪後能不能成活,挪樹的成本也有些得不償失。最後還是決定砍了,利益是現實的。
  • 鄉土散文:父親的老屋
    爸爸媽媽心裡總是這樣想著,這大瓦房屋是為我們子女修建的,讓子女住好一些,這是做父母的心願,只要看到子孫生活過得好,他們自己委屈一點,也心甘情願。對此,父親住在那間小瓦屋,一直到去世。每年這一天,母親都要向我們講述父親創家立業的故事。為了建造這間大瓦屋,解放前,父親憑著一條扁擔,一副肩膀,在村裡代替鄉親們挑草蓆到海口、府城、那大、通什出賣。從家鄉到那大、通什市,相距三、四十公裡路,為了防止日本guizi白天攔路搶劫,父親總是把黑夜當白天。夜幕降臨時,他就踏上路途,第二天,東方拂曉的時候,他已在市場上叫賣草蓆了。下午,他將草蓆賣出去後,又匆匆地踏上歸程。
  • 鄉土散文:失落的村莊 未改的鄉音
    回憶那個貧窮的年代,那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時代背景,每當想起彷彿就歷歷在目,回憶總是美好的。我的家是一個大家族,一個臺子上住著王家與黃家,兩個大家族相居為鄰,一牆之隔,相安無事。黃家的老太太與我的奶奶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小時候奶奶總是抱著我到黃奶奶家串門聊天。黃奶奶是一個裹著小腳的老太太,記得那個時代的女人都會裹著腳,我的二奶奶也是裹著小腳,小時候我總是用好奇的眼神看著,不知道為什麼女人都要裹腳,直到長大了才知道。
  • 那山村,那老屋,我的姥姥姥爺
    姥姥和姥爺一輩子辛勤勞作,我們村子東邊山上的田地幾乎都是姥爺開墾出來的,種滿了農作物和瓜果蔬菜。小的時候,我總覺得姥爺家有寶藏,因為去他們家裡,姥姥總能變戲法似的拿出各種好吃的好玩的,其實很多就是姥爺自己種植的農作物以及在田野裡勞動時摘回的各種野果子,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對於孩子來說就是難得的零食。
  • 藉以棗樹思故鄉
    滿眼的綠 太久沒有看到家鄉的春天了,以至於我都快忘了後院那棵棗樹會在什麼時候發芽,滿目皆是綠,為什麼棗樹還是光禿禿的,我問爸爸 :這棗樹怎麼到現在還是光禿禿的,爸爸說興許這樹已經死了,不會發芽了。原來樹也是會死的,看著這棵棗樹,我想起了小時候,爸爸把家裡的小桌子搬到後院的棗樹下,我們就在棗樹下吃晚飯,吃過晚飯後,我和姐姐就會躺在小竹床上,透過樹葉數著天上的星星,數著數著我們就在晚風的吹拂下進入夢鄉。棗子好了,我和姐姐就會拿著大竹竿砸棗子吃,兒時的時光總是那麼開心。
  • 鄉情散文:接姥姥是個好差事
    可能是我們跟爺爺奶奶沒有分家的緣故,每次母親說讓姥姥來我家住的時候姥姥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辭,可能是不願意面對親家的緣故吧,八歲之前我都是跟著母親三天兩頭去姥姥家,母親騎著自行車我坐在自行車的大梁上。自從姥姥在自行車上摔過那一跤以後,父親再也沒有用自行車來過姥姥。
  • 姥姥家的花瓶
    小時候由於父母比較忙,所以我經常住在姥姥家,對姥姥家裡的一切都非常的熟悉,過去中國老百姓的經濟條件都比較差,各方面也都比較落後,不像現在的生產條件和經濟這麼的發達,所以家裡的家具裝飾等擺設也不像現在這麼的豐富多彩。在姥姥家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應當屬於放在條案上的那對繪有牡丹圖案的直筒花瓶,像兩個大筆筒,裡面各插著一束塑料材質的假花,在當時看來非常的漂亮。
  • 散文,陪伴人生的美好
    古代文典中,堪稱經典的好散文比比皆是。散文家們認為:首先,傾訴是人的一種本能,就像容器裡的水滿了要漾出來一樣自然。而經由文字來將所感所思記錄下來,又遠勝過口頭的表達。與寫作這一外在行為相同步的,是經驗的整理、思緒的梳理,從飄忽的情感煙雲中觸摸到靈魂的真實狀態,由零碎斷片的感悟裡演繹出完整系統的理念。
  • 鄉土散文:老家往事
    文:英子圖:來源網絡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沒了,家就成了往事。兩年多了,那個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家,那個偌大的整潔的院落,已不再是我追隨的生活落腳點,而成了一個夢,一個美麗的夢,棲息在我心靈的空間。總想打開心門,去想那些往事,雖然很多事情都是從長輩那裡零星得知的,但我如獲至寶。
  • 鄉土散文:大上海的老姑媽
    因為我第一次坐上了輪船,看到了長江,還聽到了父親關於江豬的故事。在去上海的輪船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一位乘客打開水,不小心將一杯熱開水碰倒在了我的後背上,透過厚厚的老棉襖,頓時後背感到火辣辣的痛,說時遲那時快,父親馬上讓我脫下老棉襖,後背皮膚上還是紅腫了一大塊。
  • 鄉土散文:吉山的老房子
    別看前後兩個不大的小院子,用處可大了,既可以做小花園,又可以做老爺爺的住所(嶽父的叔叔),還是一家人活動的小樂園。嶽父母是個勤快人,小院子裡除了養花以外,還用廢棄的花盆、泡沫箱種了不少時鮮瓜果蔬菜,小院子儼然成了小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