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專注當下的力量

2020-09-04 斜槓研究

在心理學的課堂上,接觸了一個名詞——正念。

什麼叫正念?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好像很容易是不是?我們每天處理的無數事情,睡覺、吃飯、工作、學習,小到看到路邊的樹,大到談一個上億的項目,每一個事件和瞬間發生的時候,哪個不是在當下呢?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說,正念,講白了就是感受當下,或者說的更高一點,活在當下,你還覺得是件很容易的事嗎?就拿最簡單的吃飯來說好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吃飯的那個當下,你到底在幹嘛?是吃飯嗎?還是,跟同事聊天,刷手機追劇,看網絡八卦,又或者想著剛才被老闆罵,下午還要為豬隊友擦屁股。。。實際上,大部分人吃飯的時候,都在同時記掛、處理很多事,唯一沒做的一件事,就是——好好吃飯!

正念,於吃飯來說,就是這一個瞬間,不去想待會要處理的工作,不去忍不住刷朋友圈,就只是坐在那裡,好好的,聚精會神的吃飯。感受米飯的顏色,顆粒的形狀,爆開的程度,咀嚼之間唇齒的味道;去觀察菜餚的五顏六色,香料的氣味,去感受湯羹攪拌的香氣和吞咽時的爽滑。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去感受這些?很多人抱怨現在東西不好吃,沒有小時候吃的香,是不是有可能我們沒有在認真吃東西呢?

正念首先要求你能聚精會神,把注意力集中到一點,當下!然而這很不容易做到,人的注意力太容易被各種外界的信息分散了,以至於往往發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形。教室外走過的人,突然發出的聲音,路人交談的對話很容易把你吸引過去,有時候這種分散甚至來源於自身不自覺的放空。就拿我自己來說,有時候我明明看著交談的對象,聽到他在跟我講話,也能和他交流,但其實我一點也沒有在那個當下。很熟悉我的人會直接打斷我問我是不是又在放空敷衍他,我只好回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大部分的人是辨別不出來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既有生理的原因,比如大腦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也有環境的原因,比如刺激情緒的食物、飲料,混亂、嘈雜、幹擾過多的外界環境等。好在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練習集中注意力,比如冥想,或者靜修,練習過瑜伽的人應該多少有些體會。

正念的第二個要求,是覺察。覺察是一種能力,是能力就會有強弱。同樣一套感官系統,同樣第一次走進一間面試的房間,等到10分鐘出來以後,有些人記得房間的大小、掛在牆上的裝飾、桌上的擺件、面試官的穿著,而有些人就只記得有三個面試官。有些人能辨別出玉蘭花和梔子花的不同香型,有些人覺得所有的花只是香。我們的感官系統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組成,構成了我們接觸和感受世界的通道,但是每個人側重不同,有些人視覺系統強,有些人聽覺系統強,也有人兼而有之,比如,同一個場景,視覺表象系統的人會對畫面記得比較清楚,聽覺表象系統的人會對聲音印象更深,慢慢的,我們就形成了各自不同表象系統,我們也傾向於用自己較強的表象系統去表達我們認識的世界。不管你屬於哪種表象系統,都可以通過反覆的訓練去增強對事物敏銳度,去主動觀察事物,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捕捉特別細微的現象,慢慢的,覺察的能力就可以培養出來。

正念最難的一個要求,是只感受,不評判。這個太難了!因為我們太喜歡去評價自己和別人。離開社會的評價體系,我們沒法判斷自己是否成功;沒有他人的認同,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評價和被評價,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有什麼意義。我們的語言體系,可以分為感官性語言和非感官性語言,前者描述事實,後者發表評價。設想一下,你今天早上在寫字樓的電梯遇到一個同事,她穿了一條波點連衣裙,你覺得很好看,於是很真誠的說「你的裙子真好看啊」。是不是很自然,很水到渠成,並且覺得自己很真心實意。別忘了,真好看,這是一個非感官性語言,換言之,它是一種評價,你覺得自己多真誠,就說明你多麼習慣於評價。而評價,意味著有一套判斷體系,意味著它是不客觀的。而正念,意味著你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修習正念可以幫助我們覺察、意識到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一幕一幕,而不會迷迷糊糊地陷入其中,全然無知;可以幫助我們接受當下經歷的,而不是意氣用事;可以帶領我們全然感受生命(即使有時很痛苦),對每一種體驗都充滿好奇心和勇氣。

我們現代人,經常覺得不幸福。其實,感到不幸福的原因,是因為你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這可是雙重的不在當下。要比「別人」幸福,你沒有在「自己」這個當下;要追求幸福,你沒有在「現在」這個當下。

好在,正念是可以習得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年齡,都可以學習正念。正念學習唯一的要求是能否自主練習正念,一個人能夠有意識、有意願地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覺察力和感受力,就能得到正念訓練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正念的奇蹟就是清晰透徹的活在當下
    越美戰爭爆發後,他一直積極投身在救助戰爭受害者的活動中,渴望用自己的能力,為世界和平貢獻一份力量。他寫《正經的奇蹟》的初衷就是讓我們懂得活著就是一種修行,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修習正念。那麼什麼是正念呢?卡巴金說:正念意味著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識地、不予評判地專注當下。這種專注使我們對當下的現實更自覺、更清明、更接納。
  • 專注,感受「當下」的力量
    「當下」,是有力量的。這句話是在一個TED演講中聽到,且給我很多啟發的一句話。我們都聽過一個故事:有人問老僧:得道前你在做什麼?老僧答:劈柴、擔水、做飯。再問:那得道後呢?答:還是劈柴、擔水、做飯。那人奇怪,遂問:那得道前後又有何分別呢?老僧答:有分別。得道前劈柴時想著擔水,擔水時想著做飯;得道後劈柴即劈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正念小孩丨收穫平靜、專注與內在力量
    文丨易小星「正念」一詞源於古老的禪修,是一種自我觀照的修行方法。帶著善意和耐心,專注於覺察自己與外界在當下發生了什麼。短語「心猿」就是成語「心猿意馬」中的前兩個字,指的是感到躁動不安,注意力渙散。正念練習的目標是平息這種心猿帶來的躁動不安。
  • 活在當下,讀《正念.此刻是一枝花》領略生命和諧之美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這本書,用正念修習這個簡單的方法,幫助你進行意識管理,使你保持專注和接納,改善自我、家人、工作乃至更廣闊世界的關係,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質量,使心靈歸於寧靜和幸福。作者喬卡巴金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麻薩諸塞州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正念療法的奠基人、也是禪修指導師、暢銷書作家。
  • 佛說--人要活在當下感受正念的奇蹟
    人心向善,期盼未來,反而忽略了當下。當下做著家務,心中想著做完家務吃個西瓜,看看電視。心起漣漪,應付了事。恨不得一下做完,去吃西瓜,去看電視。心中有念向,當下就不能全心做事。潦草收尾,自然做不好,煎熬著心,耗費精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 正念可以解決你所有的痛苦!賈伯斯:我每天正念,它讓我內心平靜
    沒錯,巧用正念,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直覺,幫助你發現背後的主導力量。正念沒錯,靜坐就是提升直覺的第一個關鍵步驟。它實際上就是正念,也就是不一定你要完完全全靜坐在那裡。相反,如果你能做到正念開車,正念洗碗,你就不會想著逃離當下,因此,當你在生活裡面全面的執行正念時,你就會發現那些你無法正念的事情,任何一個當下的事情,只要你無法進入正念境界,就表達為你不能沉浸在當下,不能在眼前這件事情獲得樂趣,結果,你想要逃離。
  • 專注當下
    讀到這兒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豁然開朗,應該是專注眼下,才能收穫陽光。你最是你自己的時候,就是你專注當下的時候。無論是專注工作,專注思考,甚至專注跑神兒。那時候時間過得很快,那時候你是最厲害的你自己。看吧,如果你專注於一件事,真的會發光,哪怕是小胖子,也會變成會發光的小胖子。專注的可貴,也許在於純粹;能純粹的去專注,多麼幸福。因為那一刻,你忘記了煩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環境,有的只是你和你當下幹的事兒。走出學校,最多的不快樂源自於不能融入,又在於不能區分。不能融入的是氛圍,難以區分的是工作和生活。所有的瑣碎迎面而來,負面情緒的天平一次又一次下沉。
  • 正念可以拯救感情
    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正念。正念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日本的禪宗,大意就是專注於當前之事。比如說吃飯就用心吃飯,把飯放到口中,認真感受每一顆米粒的味道,不去想其他事情,感恩於吃飯這件事。這種行為和思想最能讓人感受當下熱愛當下。
  • 《正念的奇蹟》第2課:什麼是「正念」?
    所以,如果想真正保持清楚的覺知(從現在開始,我將用「正念」這個詞來指稱「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就要即刻在日常生活中開始修習,而不只是在禪修時。當你行走在通往鄉間的小路上,你就可以修習正念。走在這條四周都是綠草的泥土路,如果你修習正念,你就能(真正)體驗這條小路,這條帶你去往鄉村的小路。你可以通過練習保持覺知來修行正念:「我正走在這條通往鄉間的小路上」。
  • 正念的兩個層面
    01不時有來訪者向我抱怨說:「包醫生,你讓我做的正念練習我都在做,我的病情怎麼還沒有多大改善呢?」我會回復他們說:「正念不只是幾項訓練!」有一位心理衛生科同行跟我說:「老包,我認識一位正念高手,打坐一次可以超過1小時,你想跟他切磋一下嗎?」我淡淡地向他表示感謝。
  • 專注當下,認真生活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說這樣一句話:重在當下。其實就是對過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負,如此安好。的確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經意就會去回憶,但過去的就是過去了。讓那些美好的點滴成為接下來更好去生活的鋪墊吧。
  • 專注當下,重新塑造美好的生活
    我心裡震撼了一下,這就是專注,人的思緒總會不經意間就飄走了,每天不管我們在做什麼,總有成千上萬個念頭從大腦中飄過,有的停留兩三秒,有的停留三五分鐘,有的可能停留兩三個小時,不一而同,但是極少有人能做到只想當下。這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毅力,是可以培養的。這正是我所缺失的,也是接下來我所要尋找並掌握的。
  • 心聞 | 讓親密關係更融洽,你所不知道的正念
    現在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砍柴的時候砍柴,掃地的時候掃地」 這個故事表達的是承認及接受發生在當下的一切事務的本來面目,簡單一句話,就是活在當下。這種心無旁騖的專心即注意力專注的狀態就是正念。 具體而言, 正念強調以非評判的態度專注於所有的體驗, 包括外在的身體感受和內在的情緒思維, 而不是扭曲或忽視它們。這四種機制也影響了個體對親密關係的認知、情感和行為。
  • 卡巴金:找回自己平靜的心:10個活在當下的方法
    ,而是真實的去覺察、去留意、去體驗當下的每一種感受,「正念」是享受生活並且讓生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唯一途徑。這需要練習,但它可以幫助你更專注。學會認清自己,當你在擔心未來時,趕快回到現在,只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對,就是現在。享受當下。7、與人交談時,心要在場 當與人交談時,卻一直在想接下來要做的事?或是想接下來要說的話?而不是真的聽到了對方所說的話?與人交談時,要專注於現場,真的用心去聽,去感受和對方對話的時光。
  • 活在當下究竟有多重要?
    活在當下,意味著我們意識到並注意到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不會因為對過去的沉思或對未來的擔憂而分心,而是專注於此時此地。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當下(Thum, 2008)。活在當下不僅僅是一個流行語,其實它是一種被承認、有科學依據的生活方式。
  • 正念之旅:呼吸的節奏,也是自己生命的體驗
    在大環境發展的洪流之下,開始踏上正念之旅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逐漸向內省,開始看到自己多年來在「自動導航模式」下發展出的格局,也開始著手斷掉「自動導航模式」...正念是生活,也是輔助我們的工具,現在,我們將他們的正念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活在當下會讓我們感覺到踏實
    對當下的覺察和專注就是所謂的正念。正念是覺知的基礎,也是我們和他人建立聯繫的基礎。冥想也是以正念為基礎的。正念會讓我們感知到自己的呼吸,探索著我們的需求和局限。活在當下會讓我們感覺到踏實。反思練習會讓我們激發身體內潛藏的智慧。
  • 慶兒讀書~正念的奇蹟之五
    我理解正念的感覺是從大自然歸於自我的狀態,我的心胸更開闊,我的接納度更大,我的允許也相應的大。我理解事物本身更多,我的態度是包容的。即使我眼裡看見不好,我會看到你的痛苦,你的無助,你的看不到更好選擇的困苦。人和物都會是優勝劣汰的選擇,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自然而然。 正念讓我看到更真實的自己。我接納當下的自己,我專注在當下的時候,我便更加允許自己不完美。
  • 「修心」4張圖,告訴你正念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對於「正念」這個詞,我們應該都不陌生,而且我們還經常聽說正念有多麼多麼好。比如,修習正念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狀態、改變飲食習慣、改變睡眠質量、提升專注力、減少壓力、改善情緒狀態等。那麼,說到底,正念到底是怎麼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生命,以及改變我們的呢?今天,我們想用4張圖來告訴你答案:正念是如何改變生活的?
  • 風靡全球的「正念」生活哲學究竟是什麼?2021年你需要全新的生活態度
    工作的時候期待著休假,無法專注;休假的時候焦慮馬上要上班了,無法盡情放鬆;期待獨處時光,真正一個人在家時又很空虛,想出去玩,無法靜下心來。 我們生活中大部分不快樂,都來自於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和未來尚未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