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於認知

2020-08-27 忘塵艾特如羨

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兩個同事正並排走著,迎面遇見領導,他們同時打了一聲招呼,而領導看也沒看他們就走過去了。


其中一位馬上想:


是不是哪裡得罪了領導?是不是上次說他壞話讓他知道了?是不是要倒黴了?整個人馬上陷入惴惴不安中。


而另一位則想:


領導平時那麼平易近人,肯定是沒聽到,否則不會不理人的。跟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照樣我行我素。


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兩個人的反應差距如此大呢?


其中的差異,是由認知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結果。


認知能力,直接影響人的判斷和做法,而做法的不同,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


改變認知能力,其實就是在改變人生。


一個認知能力高的人,不帶有個人主觀的偏見,更接近事實真相。


提高認知能力,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認識自己,其次避免情緒幹擾,最後有意識地提升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決定了你的高度


我們常常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卻忽略了,自己怎麼看待自己這個問題,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認知能力。


然而,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


古語有言:人貴在自知之明。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疤痕實驗」。


他們請來10位志願者,找最好的電影化妝師,在志願者的臉頰上,畫上逼真的傷疤,看起來非常令人討厭。


化妝師拿出小鏡子,請志願者看化妝後的效果。


然後收起小鏡子,對他們說,為了讓化妝效果更逼真,需要塗抹一些粉末。


事實上,化妝師用溼棉紗把疤痕擦拭乾淨,然後送每個志願者到各大醫院候診室。


心理學家觀察志願者的反應,並且在實驗結束後,詢問他們的感受,志願者的感受出奇的一致。


他們感受到周圍人的厭惡,有人看到他們立刻起身,有人竊竊私語的議論,露出鄙夷的目光。


受試者是因為心中,有一個並不存在的傷疤,產生出對自己的厭惡感,結果感覺到的是周圍人的厭惡。


這項實驗的最終結果是: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甚至令人生厭、認為自己卑微無用、認定自己有某種缺陷。


那麼,我們在與外界交往中,一定會在不知不覺間用我們的言行反覆進行佐證,直到讓每個人都認定我們確實就是那樣的一個人。


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尤其是情緒不好的時候,會放大自己的缺點,盯著自己的不足,心情會越來越糟糕。

西方諺語有言:你怎麼看待自己,別人就怎麼看待你。


老子也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認知能力越高的人,越容易看清自己幾斤幾兩,不會對自己誤讀誤判,產生不必要的自卑,或者自大。


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客觀對待自己的不足,以及本身具備的優點,清醒地認識真實的自己。


沒有人十全十美,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淡然處事,內心存有淡定,外在自會從容。


情緒,決定了認知的對錯


情緒是影響認知能力的主要因素,無法控制情緒的人,往往會鑽牛角尖,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判斷能力。


6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


在大學裡張貼海報,如果受實驗者,接受一針維他命A的注射劑,可以得到20元的獎勵。


實際給受試者注射的是腎上腺素,被注射腎上腺素的人,感覺會像被人拿著刀追殺那樣,心跳加速,瞳孔放大,手心出汗


受試者被注射腎上腺素後,安排進兩個房間,房裡安排一名假的受試者。


第一個房間,假受試者採用積極的情緒,不停地說:


你看我多幸運,看到海報我就報了名,等會兒我就能得到20塊錢,請我女朋友吃頓大餐了。


而另一個房間裡,則安排一位負面情緒表達者,不停抱怨:


他們怎麼能耽擱我那麼長時間,以為20塊錢就能買我那麼多時間嗎?簡直太不人道了。


心理學家發現被測試者的反應,有些不可思議。


受積極情緒影響的人表示:我高興到心跳加速,興奮到手心出汗。


而受負面情緒影響的人,則解釋為:我憤怒到心跳加速,憤怒到手心出汗。


情緒的不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是心理學上的:情緒的認知,是對情景的解釋。


臺灣心理學教授蘭心說過:


情緒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除了自己,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情緒是對認知的解釋。


同樣,一個人過度悲傷、高興過了頭,或者盛怒之下,很難做出正確的認知判斷,往往做出過激的言行,後悔莫及。


只有真正情緒穩定時,才能有冷靜的思考,認知能力正常發揮。


學會控制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理智全面的思考問題,是高級認知能力的基本素養。


知行合一,提升認知高度


網上有句非常流行的話:為什麼你懂得那麼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知道和做到之間,有著很遙遠的距離,能明白道理的人很多,但是真實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我們都知道健身有益身體健康,但是堅持早起鍛鍊的人,並不多。


都明白熬夜對身體傷害很大,又有多少人,能管住自己放下手機,關掉遊戲,果斷戒掉不良習慣,早點睡覺呢?


我們都知道讀書能增長知識,提升能力,提高認知,但是,往往很多人懶於思考與學習,沉迷在短暫的刺激性快樂中無法自拔。


認同高爾基的一句話:


懶於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


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詞來稱呼,這就是「愚蠢」。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區別於認知能力的高低,而認知能力的提升,全在一個人的學習力和思考力。


一個熟人,在大學裡樣樣出類拔萃。


工作之後,帶著做學生時的驕傲,在職場上卻處處碰壁,他挑剔領導「有眼無珠」,怨恨同事互相排擠,討厭工作環境惡劣。


於是,他心懷怨恨,不停跳槽,不斷找工作,幾年過去,仍然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環境。


如果一個人不能根據環境和身份的改變,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只能局限在自己的狹隘中,永遠都無法走出認知的壁壘。


正如《莊子》中的那句: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都是受認知能力局限的證明。


認知能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探索,不停向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在有意識的訓練和磨練中,不斷提升自己。


「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更多可以從覺和識的提高來提高。提高覺識首先要有一個開放、探索的心,對未知的長期追尋。」


根據年齡和環境的不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認知水平,對自己重新估值,才是保持長久優秀的開啟模式。



很喜歡老舍先生的一句話:


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


正確的自我認知,其實就是對自我誠實的評價。


用誠實的眼光審視自己,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估,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的提升很難,但是總是有方可尋。


首先,可以通過讀書,增長知識,增加智慧,讓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


這是認知能力探索和建立的過程,要做到知行合一,不妨用四象限法則。


把事情分成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有意識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抽象的概念,運用到實際行動中。

遇到問題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不要著急下結論,不帶情緒,不帶偏見,客觀對待,才是正確的解讀。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認知能力可以通過生活中長期的覺察、思考、認識、修正、再識別來提升。


最後,要保持心情的愉快,例如:香水、甜點、咖啡、鮮花、茶,溫暖的話語,常懷感恩之心,都是保持好心情的最佳方法。


願每一個人,能用內心的鏡子,照射到想要的生活,在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盡力活得完滿,收穫喜樂安穩的日子。

閱讀是一種修養,分享是一種美德

轉載自公眾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相關焦點

  • 認知——才是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
    我原本以為我們會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即使畢業了,我們的感情也不會隨著距離而變得疏遠。可是,畢業以後我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我們之間有了距離。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們不在一個城市了,所以感情才會疏遠。畢業六年了,聊天的次數屈指可數。而且幾乎每一次都是我主動聯繫她。前兩天刷朋友圈,看見她出去旅遊了,我便私信她寒暄了幾句。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
    工蜂與人才的區別在於能夠錨定自己的核心價值,找到價值點的過程是漫長和艱難的,而一旦確定就會爆發無限能量。我們每個人必須聚焦於自身核心能力的打造,這是社會分工的必然選擇。同樣的事物、同樣的環境,有些人表現出的狀態是發展的、積極的、看到機會的認知,有些人卻是消極的、抱怨的、只看到問題的認知。堅持正念、正語、正行才能發揮正能量的作用,繼而收穫成長。
  •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距離嗎?看這裡就明白了
    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第一次對人的本質做出了科學的界定:「人的本質是一切關係的總和。」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開始和這個世界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這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是愛人,是職員,是孩子也是父母。我們在這些身份裡不斷的切換著,應對著每一個人。 而在這所有的關係裡,都需要帶有一點點距離。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思維視角的不同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來自於哪裡?為什麼同樣一件事,交給不同的人做,最終結果會差之千裡?其實,這都是因為思維視角的差異。搞明白了這一點,人生會有大不同。一定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什麼叫「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距離,是價值觀
    人跟人之間的區別在哪裡?有的說是家庭背景,也有人的說是一個人的地位身份,不管怎樣是無法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的,不僅是體貌象徵的不同,更大的是人的思想境遇的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跟人之間產生的距離也就會慢慢的變大,因為人見過的世界,經歷過的事情都成為人對這個世界產生不一樣的認知。
  •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多遠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保持多遠的距離,才會讓彼此感覺到是尊重,而不是越界呢?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     關係再好的兩個人,若是相處起來沒有了邊界,也會變成一場災難。不僅朋友之間如此,親人之間也如此,愛人之間更是如此。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距離太陽大概1.5億公裡。
  • 人老了才知道,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在於「這一點」
    可惜沒有人會永遠年輕,在步履匆匆之間,自然的衰老往往無可奈何,當發現女人終究無法與歲月抗衡的時候,於是又生出了更多的比較。女人天生有一種攀比的好勝心,除開外形外貌的攀比,還有家庭狀況、生活環境的對比,年輕手的女人格局太小,以為女人和女人的差距就在於此。
  • 人和人之間,要保持一個轉身的距離
    」意指人與人之間要做到互相不苛求,不強迫,不嫉妒,不黏人。在常人看來,君子之交,就像白水一樣的淡,但這種關係才會維持的長久,毫無間隙的關係或者充滿甜蜜的關係往往不會長久。所以,先賢們又給我們說了結果,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是保持距離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所以,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四個字:保持距離。和子女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知識,也不是財富,而是認知能力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別不是學歷、財富等外在的東西,而是認知能力。對這樣的講法,我是認同的。因為,學歷也並不代表知識多寡,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裡,不同的專業技能也沒有可比性,何況術業有專攻,互有所長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
  • 認知是人與人最主要差別
    獲得並應用知識過程謂之「認知」。「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與人根本差別在於因認知而遇見不同世界。不知自己無知是雙倍無知。世事垂成於不同認知較量,實踐認知程度即執行力。乞丐窮於認知低、少機遇而將財富繳了「認知稅」。熱愛是動力,堅持是能力。「德不配位」實質是「認知」跟不上成就。諾獎得主丁肇中先生也曾在央視訪談中「三問三不知」。無行動之知曉是偽認知。「適者」最是「叢林法則」存活物種。管理實質是「經營」認知。深思是去繁就簡、去蕪存精特殊能力。自以為重要、真的重要非是一回事。有些擁有可能是包袱,有些焦慮或許是翅膀。同樣賣豬肉,北大學子仍居「霸主」位置。
  • 羅振宇做客《十三邀》對話許知遠: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壁壘
    羅胖答:我屁都不是,也沒什麼學問,但我能清晰地認識到,這個時代認知是人與人之間的唯一壁壘。原來有大量的壁壘,比如血統、出身、城市、學歷、官職、社會地位,但這個時代越來越只剩下一個壁壘,就是認知。所以我就幹一件事,把成本用足,讓大家的知識視野極速擴張。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深度好文)
    與人相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讓,勿究。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生活正是道場,歷境修心。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不要徵服對方」這是夫妻最重要的問題!徵服,是夫妻之間經常發生的事情,談論誰是對的,追究誰是錯的!討論誰傷害了誰,誰過分了!這些,都是大忌。好夫妻,永遠都在相互裝傻,就是護短!能夠護短的,才是真愛!
  • 生死的距離,在於對心靈的認識
    君不見千古史,有多少人想永生!可是夢畢竟是夢,還有哪位帝王將相和英雄豪傑真的能長生不老呢?由於生與死的距離,並不能轉移人的意志。對有神論者來說,生命的長度是註定的,而對無神論者來說,知道生命可以調節它的長度,知道如何生存,如何處世,如何活著,決定了生死之間的距離。
  • 認知與共識
    共識已經成為當下無數社會研究領域被高概率提及的單詞,其最有魅力之處在於:共識不關心對錯,只關心最多人的認可。所謂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關鍵詞:「名正言順」,其核心就是共識,而且這個共識關注點在於「名正」,既不是「德正」,更不是「理正」,的確極具智慧。所以我們現在常說,傻子的共識也是共識,錯誤的共識也是共識。
  • 每日一彈~談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今天談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究竟人與人之間應該有怎樣的距離?怎樣的距離,是最大的距離,界限又在哪裡呢?我們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怎麼處理? 我們對對方不滿意,很多時候不滿意的時候是我們想讓對方和自己一樣,但是如果對方真的和自己一模一樣的那就有意思了嗎?
  • 《認知覺醒》: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差異在於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讓我很受啟發。書中談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想要改變自己命運,成為某領域高手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 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究竟是什麼?(感悟美文)
    我們知道,人與人是有距離的,包括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路程距離,以及人與人之間由熟悉到陌生的疏遠感,等等。其實,這些距離,我們都是可以通過一些溝通和了解加以改變的,而有一種距離,我們難以琢磨,也難以改變,我們只能小心一點去提防。這種距離,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咫尺天涯,而是人心的距離。也許,是每天笑容滿面的同事。
  •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往往取決於彼此間的信任
    距離,是指兩物體在空間或時間上相隔或間隔的長度。也可以形容認識、感情等方面的差距。信任,是相信對方是誠實、可信賴、正直的。這是官方對這兩個詞語的定義,那麼如果我們彼此之間不相信對方,不認識的人還會互相認識嗎?如果我們彼此不信賴對方,兩個朋友之間的感情會越走越近嗎?
  •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
    冬天的兩隻刺蝟,由於太冷而想相依取暖,但是因為身上全是刺,靠得太近會相互刺傷,離得太遠又達不到取暖的效果,那麼它們就會尋找一個最適合的「距離」,這個距離利人利己。如果你在人際交往之中能夠保持這個合理的距離,那麼相信你會達到完美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