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兩個同事正並排走著,迎面遇見領導,他們同時打了一聲招呼,而領導看也沒看他們就走過去了。
其中一位馬上想:
是不是哪裡得罪了領導?是不是上次說他壞話讓他知道了?是不是要倒黴了?整個人馬上陷入惴惴不安中。
而另一位則想:
領導平時那麼平易近人,肯定是沒聽到,否則不會不理人的。跟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照樣我行我素。
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兩個人的反應差距如此大呢?
其中的差異,是由認知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結果。
認知能力,直接影響人的判斷和做法,而做法的不同,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
改變認知能力,其實就是在改變人生。
一個認知能力高的人,不帶有個人主觀的偏見,更接近事實真相。
提高認知能力,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認識自己,其次避免情緒幹擾,最後有意識地提升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決定了你的高度
我們常常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卻忽略了,自己怎麼看待自己這個問題,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認知能力。
然而,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
古語有言:人貴在自知之明。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疤痕實驗」。
他們請來10位志願者,找最好的電影化妝師,在志願者的臉頰上,畫上逼真的傷疤,看起來非常令人討厭。
化妝師拿出小鏡子,請志願者看化妝後的效果。
然後收起小鏡子,對他們說,為了讓化妝效果更逼真,需要塗抹一些粉末。
事實上,化妝師用溼棉紗把疤痕擦拭乾淨,然後送每個志願者到各大醫院候診室。
心理學家觀察志願者的反應,並且在實驗結束後,詢問他們的感受,志願者的感受出奇的一致。
他們感受到周圍人的厭惡,有人看到他們立刻起身,有人竊竊私語的議論,露出鄙夷的目光。
受試者是因為心中,有一個並不存在的傷疤,產生出對自己的厭惡感,結果感覺到的是周圍人的厭惡。
這項實驗的最終結果是: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甚至令人生厭、認為自己卑微無用、認定自己有某種缺陷。
那麼,我們在與外界交往中,一定會在不知不覺間用我們的言行反覆進行佐證,直到讓每個人都認定我們確實就是那樣的一個人。
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尤其是情緒不好的時候,會放大自己的缺點,盯著自己的不足,心情會越來越糟糕。
西方諺語有言:你怎麼看待自己,別人就怎麼看待你。
老子也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認知能力越高的人,越容易看清自己幾斤幾兩,不會對自己誤讀誤判,產生不必要的自卑,或者自大。
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客觀對待自己的不足,以及本身具備的優點,清醒地認識真實的自己。
沒有人十全十美,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淡然處事,內心存有淡定,外在自會從容。
情緒,決定了認知的對錯
情緒是影響認知能力的主要因素,無法控制情緒的人,往往會鑽牛角尖,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判斷能力。
6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
在大學裡張貼海報,如果受實驗者,接受一針維他命A的注射劑,可以得到20元的獎勵。
實際給受試者注射的是腎上腺素,被注射腎上腺素的人,感覺會像被人拿著刀追殺那樣,心跳加速,瞳孔放大,手心出汗。
受試者被注射腎上腺素後,安排進兩個房間,房裡安排一名假的受試者。
第一個房間,假受試者採用積極的情緒,不停地說:
你看我多幸運,看到海報我就報了名,等會兒我就能得到20塊錢,請我女朋友吃頓大餐了。
而另一個房間裡,則安排一位負面情緒表達者,不停抱怨:
他們怎麼能耽擱我那麼長時間,以為20塊錢就能買我那麼多時間嗎?簡直太不人道了。
心理學家發現被測試者的反應,有些不可思議。
受積極情緒影響的人表示:我高興到心跳加速,興奮到手心出汗。
而受負面情緒影響的人,則解釋為:我憤怒到心跳加速,憤怒到手心出汗。
情緒的不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是心理學上的:情緒的認知,是對情景的解釋。
臺灣心理學教授蘭心說過:
情緒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除了自己,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情緒是對認知的解釋。
同樣,一個人過度悲傷、高興過了頭,或者盛怒之下,很難做出正確的認知判斷,往往做出過激的言行,後悔莫及。
只有真正情緒穩定時,才能有冷靜的思考,認知能力正常發揮。
學會控制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理智全面的思考問題,是高級認知能力的基本素養。
知行合一,提升認知高度
網上有句非常流行的話:為什麼你懂得那麼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知道和做到之間,有著很遙遠的距離,能明白道理的人很多,但是真實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我們都知道健身有益身體健康,但是堅持早起鍛鍊的人,並不多。
都明白熬夜對身體傷害很大,又有多少人,能管住自己放下手機,關掉遊戲,果斷戒掉不良習慣,早點睡覺呢?
我們都知道讀書能增長知識,提升能力,提高認知,但是,往往很多人懶於思考與學習,沉迷在短暫的刺激性快樂中無法自拔。
認同高爾基的一句話:
懶於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
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詞來稱呼,這就是「愚蠢」。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區別於認知能力的高低,而認知能力的提升,全在一個人的學習力和思考力。
一個熟人,在大學裡樣樣出類拔萃。
工作之後,帶著做學生時的驕傲,在職場上卻處處碰壁,他挑剔領導「有眼無珠」,怨恨同事互相排擠,討厭工作環境惡劣。
於是,他心懷怨恨,不停跳槽,不斷找工作,幾年過去,仍然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環境。
如果一個人不能根據環境和身份的改變,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只能局限在自己的狹隘中,永遠都無法走出認知的壁壘。
正如《莊子》中的那句: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都是受認知能力局限的證明。
認知能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探索,不停向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在有意識的訓練和磨練中,不斷提升自己。
「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更多可以從覺和識的提高來提高。提高覺識首先要有一個開放、探索的心,對未知的長期追尋。」
根據年齡和環境的不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認知水平,對自己重新估值,才是保持長久優秀的開啟模式。
很喜歡老舍先生的一句話:
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
正確的自我認知,其實就是對自我誠實的評價。
用誠實的眼光審視自己,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估,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的提升很難,但是總是有方可尋。
首先,可以通過讀書,增長知識,增加智慧,讓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
這是認知能力探索和建立的過程,要做到知行合一,不妨用四象限法則。
把事情分成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有意識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抽象的概念,運用到實際行動中。
遇到問題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不要著急下結論,不帶情緒,不帶偏見,客觀對待,才是正確的解讀。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認知能力可以通過生活中長期的覺察、思考、認識、修正、再識別來提升。
最後,要保持心情的愉快,例如:香水、甜點、咖啡、鮮花、茶,溫暖的話語,常懷感恩之心,都是保持好心情的最佳方法。
願每一個人,能用內心的鏡子,照射到想要的生活,在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盡力活得完滿,收穫喜樂安穩的日子。
閱讀是一種修養,分享是一種美德
轉載自公眾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