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的外婆(散文)

2020-09-29 冬月之戀

無意中看了文友寫的一篇關於自己外婆的文章,這不由讓我也想起了我的外婆。

算起來外婆已經去世好多年了,印象中,外婆就是一位走路顫顫巍巍的有著三寸金蓮的農村老太太。老人家的身體似乎不大好,常年病懨懨的,時時咳嗽。她的額頭上經常綰著一方青色的布帕,大約是為了防止風寒。面色清癯而蒼白,顴骨很高,眉眼間時常洋溢著溫和的笑意。對我們小孩子來說,外婆是慈愛的,在我的記憶裡,外婆似乎從沒打罵過我們。

我小的時候,3歲以後6歲以前是由外婆帶大的。關於那段生活,我一直是懵懵懂懂的,記憶裡一片混沌。只有一件事,我記得很清楚。五六歲的時候,我常常幫外婆扭稻草把子。故鄉多平原地貌,丘陵不多,山上的柴禾也很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煤和天然氣不像現在這麼普及,農村裡生火做飯大多燒茅草和稻草,連燒木柴禾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在逢年過節或做紅白喜事的時候偶爾才能燒上一回。

山上的茅草長起來的時候往往被村民們爭搶著收割了,曬乾來,結成捆,擔回家裡去;只有稻草才是多見的,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碼放著一堆稻草垛兒。稻草是個好東西,除了作為牛羊越冬的草料,還可以拿來生火做飯,燒成灰還可以用來漚肥。散稻草直接拿來燒,很不方便。聰明的農人發明了槁棍,用槁棍將柴禾扭緊了,扭成麻花狀,稱為扭把子或扎把子。這樣的把子遞進灶膛裡,就比泡柴經燒熬火多了。五六歲的時候,我學會了扭把子,這讓外婆很高興,癟著嘴笑呵呵地說,我們家小林子終於長大了,也能幫我做事情了!有時候一天下來,祖孫倆扭的把子,堆成了一座小山。

那時候豬油是很稀缺的物質,為了照顧好我,外婆經常用瓦罐在灶膛裡煨豬油粥給我喝,儘管她自己捨不得吃。外公去縣城趕集偶爾也會帶回一包狗腳,(一種麵粉烤制形狀如狗蹄的硬邦邦的零食)那香噴噴的狗腳是我兒時的最愛。我長到6歲,母親來接我回去,第一眼見到我,驚呼兒子小臉長得胖嘟嘟的,連她這個當媽的都快認不出來了。想想這些都是外婆的功勞呀!

父親和母親原是小學同學,由於家大口闊,生活維艱,結婚以後,父母隨一個長輩到外地謀生。父親進入一家小工廠工作,母親在家務農,一家人的生活終於慢慢安頓下來。但是外地離開故鄉已有300裡之遙,每年春節,父親總是免不了挈婦將雛,一路舟車勞頓,一大家人趕回老家裡過年。

從母親來說,她是家裡的長女,那些年,無論身處何方,離開家鄉多遠,家中的老父母總是她心頭的牽掛,即使再忙,春節是一定要回家看看的。母親秉持了良好的家風,繼承了外婆身上的勤勞和善良。那些年通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遠離故鄉的遊子,主要靠寫信來與家鄉的親人保持聯繫。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寫信往往由我這個小學生來代筆,經常是母親說一句,我寫一句。我猶記得,每封信的第一句往往是,「敬愛的父母親大人你們好」。

信寄出去以後,我們就熱切地盼望著家鄉的回信。外婆雖然不識字,但是在收寄信件這方面是大可不必擔心的,我年輕的二舅就是一位高中生。說起來我們兩家通信,實際上一直是由我這位小學生在同我二舅那位高中生對話。在信中,二舅每次提到外公外婆的身體情況,提到家裡的糧食收成,母親總是唏噓不已。是呀,見字如晤,家書抵萬金,哪怕只是片言隻語,總會勾起我們對家鄉親人的無限眷戀。對外婆來說,無論我們一家人離開她身邊多遠,又何嘗不是她心頭的牽掛呢?

我上初中的那一年春節前夕,是個大雪天,我們一家人趕回外婆家去。聽說我們要回來,外婆早早就在家裡迎候了。她邁著瘦小伶仃的小腳,裡裡外外地忙碌,張羅了一桌熱騰騰的飯菜。因為高興,病中的外婆看上去精神好了許多。看著孩子們狼吞虎咽地吃著她親手做的芋頭圓子,外婆的臉上漾開了一朵花,笑著說,都慢點吃,可別噎著!她又拉過我的手,目光灼灼地看著我,滿眼的慈愛與歡喜,像是對旁人,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嘖,嘖,小林子都長這麼高了,瞧這肩膀多寬呀!

吃過飯,孩子們跑到門前的雪地裡玩耍。那用青石壘成的小院兒還在,只是地上、石頭牆上、院內的那叢翠竹上都已積滿了皚皚白雪。幾株光禿禿的小樹在清冷的空氣中傲然挺立。這是我熟悉的場景,冰天雪地中,我感到了一種寒山瘦水的寫意。啊,故鄉,童年裡那個灑滿歡笑的院落,那個我和外婆扭了一堆小山般的稻草把子的場地,依然如故。雖在凜冽的寒冬,我的心裡卻溫暖如春。

而今外婆已經離開我們好多年了,想起她的音容笑貌,童年的點點滴滴便如電影般在大腦中清晰如昨。我永遠懷念我慈愛的外婆。

相關焦點

  • 我的外婆 (一)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一隻饅頭一塊糕寶寶閉眼快睡覺醒了以後吃糖糕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吃的寶寶咪咪笑看到這些童謠或聽到街頭音響播放的《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的外婆!
  • 今夜我又想起您(散文)
    (就是心中估摸有個大約數)你別瞧不起這「老烏飛」,我的爺爺能飛的一絲不差,但在外經商不識字也吃了不少苦頭。因姑姑是長女,父親年幼,爺爺決定讓姑姑讀書。姑姑讀完了高中,那時候在農村裡算是有學問的人了。姑姑寫一手漂亮的老字,我父親家裡至今還保存著姑姑的信,在我看來這也算是鋼筆書法了。
  • 散文,我的外婆
    外婆郭培林,生於1909年9月28日,卒於1967年9月28日,享年58歲。娘家臨渭區辛市鎮前進村。婆家臨渭區故市鎮周曹村東組。外婆操持家務,做飯洗衣照看孩子。幾十年從不間歇,如此循環。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她卻早早的離開了人世。外婆一生是平凡的,為兒女為家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聽著《玉珍》,想起我的外婆
    1聽福祿壽的《玉珍》,不可阻擋想起了我的外婆。只是,外婆叫什麼名字,我不清楚,好像是叫什麼芬。從記事起,她就是媽媽、舅舅,還有小姨口中的媽,我們表兄妹口中的外婆。外婆姓段,這個是通過和她隔一條河的,她的娘家姓推出來的。
  • 我的姥姥婆(我爸的外婆)
    之所以把姥姥婆放在第一位來書寫,因為她是最長的老人,她是我爸的外婆,她雖然和我的血緣關係比較遠,但她養育了我奶奶,沒有這個最長的老人,也沒有此時此刻坐在電腦前展開思緒回憶的我。我的印象裡,大概是在小學一年級左右,我才知道這位長輩,那會我爸媽前後腳去了新疆打工去償還我爸開白灰窯時欠的債務、我家挪出老屋蓋新房的債務、我爺治病和三周年借的錢,我奶自告奮勇要帶我和我哥(一個複雜、牽扯各方關係的結果),然後我奶去看她娘時,會帶上我和我哥,我才時不時見到姥姥婆(我們那稱呼爸爸媽媽的奶奶或者外婆為姥姥婆)。
  • 我,外婆和香菸的故事(一)
    我是1972年出生人,從我滿月開始就在外婆那裡住,當時她們那裡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是某革命後期到改革開放轉型階段。生活在農村,跟著外婆生活。外婆家在比較封閉的農村,家中固定的有外公,老表和我四個人,另外假期等臨時有姐姐哥哥來生活幾個月。
  • 外婆的一生(二.去省城廣州求學了)
    當外婆到了適齡讀書時,他爸爸從美國回來了,看到她聰明活潑的樣子喜愛得不得了。其實他一直都想把妻兒帶去美國,但家中老母認為兒媳婦要留在家中照顧自己,所以堅決不肯,而且也極度反對送孫女去上學,但外婆的媽媽依然頂著壓力讓自己的女兒們去讀書。外婆的爸爸那次回來不但買了個兒子還解決了外婆的讀書問題,她父親說:「我女兒那麼聰明可愛,不要留下鄉下,要跟二姐一樣去省城讀書。」
  • 回憶我的外婆(一)
    外婆離開我們已經有十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卻時常還會浮現在我的眼前。灰藍的布衣,花白的頭髮,傴僂的身軀,還有那根曾經陪伴她多年的拐杖。額頭邊上的皺紋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手心裡的老繭,印證了她曾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過;每當回憶起那些陳年往事時,猶如潮水般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那份血濃於水般的親情。
  • 童年,我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一)
    外婆已去世多年,可外婆家一直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兒時的美好回憶都來自於那兒。長輩的慈愛,同輩的友愛,兒時的嬉鬧和遊戲,令我終生難忘。小女孩答:「我走在公路邊長的草上。」聽完對話,大家哈哈大笑起來。接著,外婆逗她:「丫頭,奶奶來幹嘛啊?」小女孩天真地回答:「外婆家飯好吃,她是來吃飯的。」聽完,大人們又轟堂一笑。小女孩才不管什麼三歲的孩子光著腳走那麼遠的路不安全之類的問題,她心心念念地是能見到自己親愛的媽媽,她在媽媽手中早已記住了去外婆家的路線,不會弄錯的,付家廟,它與女孩有緣,從三歲開始。
  • 《母子情深》(散文)
    《母子情深》(散文)子女俱在蓉城,妻子需要照顧孫子輩,所以,妻與子俱不在身邊,因為工作上的原因,自己不能隨之而去,盡享天倫,我自然孤身一人留守在家。時年,母親七十又二,父親去世後,她老人家悲傷了一些時候,本來性格開朗的她,變得十分憂鬱,也很孤獨。一大家子,二十餘口,家中閃撇下母親與我,自然而然鍋灶合一,母親很高興,我也十分愉快。
  • 鄉情散文:外婆的心上人
    外婆,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又是一個親切的不能再親切的人。在我從小的記憶中,外婆對我從來都是有求必應,要啥給啥,看到哪個人都是樂呵呵的,對鄰居家人都是很和睦親切,跟很多人都能處事,跟很多人都能聊得來,所以也受到下輩兒的孩子們的尊重和愛戴。
  • 親情散文:慈祥如水——懷念我的外婆
    外婆是個很典型的中國傳統式的老太太----辛勞一生,在兒女到長大成人後,又把她的愛,專注到兒女的兒女身上。我是外婆第一個隔代人,所以,她對我也是格外的寵愛。在我的記憶裡,好像最早記住的,便是外婆----因為父母工作很忙,所以,幾乎是從出生開始,我就生活在外婆的身邊。到了三歲左右,我才對父母有了印象。
  • 散文 | 珍藏在時光裡的記憶(楊林)
    ——母親外婆保溫杯「啪」——一隻玻璃杯子掉落地上的聲音從客廳裡傳來。只聽到母親連連自責的說,「唉,唉,真是太可惜了,終於被我賣了(方言:打碎了的意思)......」我還清楚的記得,這隻橘黃色鋁合金外殼,裝有熱水瓶內膽,外殼上印有「XXX項目建設紀念」字樣的杯子,還是我工作不久,參加一項工程建設竣工後發的紀念品。送給老人後,就一直愛不釋手。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隻普普通通的杯子盡然陪伴老人身邊,一用三十六年,這幾乎佔了人生的一半(具統計國人平均壽命76歲)。
  • 梁經旭:鄉愁與思念之外婆的石鬥村(上)
    這時母親已經十來歲了,且很記事,我小的時候,母親就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講述她和外婆被趕出家門的那個夜晚的經歷,聽的我的耳朵都起繭子了,她還要一再講起,可見這件事在母親心中的記憶有多深。母親說:她和外婆摸黑走著,要去投奔住在鹹陽塬上的舅舅家。
  • 重陽回鄉(散文)
    去年重陽節,我回了一趟鄉下,看看外婆。  外婆靜靜地坐在躺椅上,很和藹,但更蒼老。那張黝黑而清瘦的臉上,皺紋溝壑起伏,生活的滄桑和坎坷將外婆凝固成一尊雕塑,長久地靜默著……  我輕輕地走過去,在旁邊叫了一聲外婆。  外婆轉過頭,看見了我。但沒有一點激動與驚喜,目光呆滯。我的心忽然涼下來,不知道為何她沒有露出布滿皺紋的笑容。我依舊喊:「外婆。」
  • 我的嶽母 (散文)
    我的母親和我的嶽母,娘家是一個村,雖然不是一個巷,但我的外祖父解放前(閻錫山山西當政時期)當過幾個縣的縣長,在他們村老一輩印象中,非常有名望。以前,自行車很少,老一輩人,特別是家庭婦女,絕大部分小時候家裡沒有自行車,長大後也不會騎自行車,因此,婦女們去娘家主要靠步行。我母親和我嶽母在去娘家的路上,有時碰到,相互認識,儘管不是太熟悉,但知道是一個村,彼此打招呼,經常寒暄幾句。
  • 黃岡,我又回來了(散文)
    我記得小時候每年春節我們全家都一定要趕回家過年的。那時候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位老人家都還健在。臘月二十幾,我們全家就要預備回黃岡過年了。那時候人多車少,乘班車回老家對我們家來說是一個負擔。班車是那種老式的圓頭的車子,噪音有些大,駕駛室前面的發動機箱蓋上還時時散發出難聞的汽油味,那是暈車的人最不堪忍受的氣味。因為全程有兩三百裡的路程,買站票在車上是挺難捱的。
  • 《夫妻情債》(散文)
    《夫妻情債》(散文)/楚陽巷吾與妻喜結連理,屈指算來,已有三十三載,共同生活期間,夫妻相濡以沫,恩愛有加,度過的每時每刻,皆如新婚。其間,即使有不和諧的音符,回憶起來,也是情多恨少,幸福滿滿!記憶中,有一次,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導致了夫妻之間的一次感情裂痕,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覺得幸福感充斥心頭。那是夫妻感情生活之中,彼此欠下的唯一情債。
  • 外婆的一生(三.跌宕的命運)
    外公溫文爾雅,很受未婚女士們歡迎,但他卻看上了我外婆。他倆結婚了,生下了四個孩子,我媽是解放後出生的最小的女兒。 解放前,外婆的二姐一家去了香港,後來去了美國。外婆覺得外公只是一個文人,沒參與政治,改朝換代對他應該沒有影響,所以就沒跟著去香港。誰知我外公畢竟解放前還是個小官員,解放後不久我媽還很小的時候就被抓去勞教了。外婆一人帶著四個孩子回到了廣州,做了一名小學老師,住在西關,因為東山的房子已經被軍隊徵用了。我媽說她幾歲大時外公曾回過家一次,那時勞改也是可以回家探親的,那也是她唯一的一次見到自己的父親。
  • 熬出來的幸福(散文)
    熬出來的幸福(散文) 作者 陳慶華主人公在公園留影我尤其欣賞前半句「熬出來的幸福」。的確,對很多人來說,幸福就是「熬」出來的。 我有一個親戚,丈夫是鐵路工人,一年只回來一次,在家最多能呆一個月。她常年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因為家住農村,還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土地承包到戶後更是艱難,田地裡所有的活都得她自己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