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諸葛先生
來源/掌心讀書
人活一世,喜怒悲歡,構成了生活的底色。
如林徽因所言:
「記憶的梗上,誰不有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
然而大喜大悲時,稍有不慎,人就容易淪為情緒的奴隸。
若想不被情緒左右,就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就像巴特爾在《隨心所欲》裡寫的:
「大悲時不發言,大怒時不爭辯,大喜時不許諾。」
靜水流深,在極端情緒下,沉默或比宣洩來得更有力量。
「為什麼有人喜歡抱怨一切?」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話題。
下面贊數最高的回答是:
「因為在社交中,大家比慘才能和睦相處。」
「賣慘」好似成了人人必備的社交法寶,可是一味賣慘真的有用嗎?
《偶像練習生》前二十強有位叫徐聖恩,他的歌多數都是講述生活艱難的。
後轉戰綜藝節目《中國新說唱》,他仍舊帶來了一首講自己練習生生活辛苦的rap。
演唱完畢,潘瑋柏委婉表示:他是有潛力的,只是歌詞需要再斟酌一下。
吳亦凡則是直接按了FAIL:
「我從來不會去說這些事,因為這跟我沒關係。」
賣慘最好的結果是得到同情,但隨著賣慘頻率的升高,只會增加對方的反感。
抱怨賣慘,其實是將身邊人越推越遠。
因為,你有你的難,別人也有別人的。很多時候,別人本就自顧不暇,又哪有精力來替你排憂解難?
費玉清在父親病逝之時,曾親筆寫了一封信:
「藝人沒有在人前悲傷的權利。」這是父親給他說的話。至親離逝,即使悲痛萬分,他依舊堅持了這句話,只用了寥寥幾筆話交代。
而網友對此的評價是:「連悲傷都表達得如此有涵養。」
悲傷之時,如果有一個出口,我們恨不得將所有負面情緒全部宣洩出去。可是恰恰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停下來,警惕自己成為祥林嫂式的人。
悲傷時找人傾訴,是本能;而學會悲而不言,是成熟。
網易雲上有個熱評:
「不要把負面情緒傳遞到別人身上,朋友也不行,每個人都很辛苦的,自己心裡難過就好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沒有委屈,而是用委屈撐大了格局。
電視劇《新三國》中曹操有一句臺詞:
「記住,不要憤怒,憤怒會降低你的智慧。」
憤怒之時,人是沒有理智可言的。
柳州某保安與一名司機發生衝突。
保安氣急敗壞地說:「我一拳下去你知道會發生什麼嗎?」 說出這句話,還是不能緩解他的憤怒,然後,他真的一拳砸穿了司機的擋風玻璃。
查其事件起因,僅僅是因為司機有一句話沒聽清,雙方從爭執不休到大打出手,最後在民警的幹涉下,賠償損失。
可見,憤怒時,最重要的便是穩定情緒。此時爭論,只會激化情緒,越爭越怒,「怒」升級為「大怒」,言行就會受情緒控制,促使人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
理智之人,往往會在開始憤怒時,便遏制住自己爭論的衝動,避免情緒的惡化。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銷售人員得口才是絕佳的,在說話上,沒人能贏他們。
但在美國,曾有一家保險公司,訓練保險銷售員的第一條準則便是:不要爭辯。
銷售過程中發生意外,銷售員難免會情緒激動,這時候就需要克制住一辯勝負的衝動。
如果將重心放在與客戶爭辯上,就容易被情緒掌控,忘掉自己與人見面的初衷。
人在爭辯時,大腦做高密度的輸出,而輸入跟不上輸出 ,丟掉的就是理智。
所以,在情緒開始時,我們就要抑制住它發酵的可能。
怒時不爭,保持自己的理智,便是對付它最好的方法。
生活中,大家是不是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這事兒包在我身上」、「有事兒找我」、「這事兒一定給你辦的妥妥的」 ……
細想一下,這些話一般出自什麼場景:是觥籌交錯的聚會,還是知己難遇的交心。
開頭皆是滿心歡喜的許諾,到頭來卻多半是無疾而終。
李文是我的老同學,記得大三暑假的時候,學校要求畢業實習,考慮到專業相關,便想找個銀行。
剛好當某支行主管的叔叔來家裡做客,知道這件事後,這個叔叔爽快道:「這事兒包在我身上,就讓文文來我們銀行學習。」
十天過去,「叔叔」說再等等;半個月過去,「叔叔」這邊依舊毫無訊息;一個月過去,李文的假期實習泡湯了。
如果沒有叔叔的承諾,他或許可以自己想辦法搞定實習單位。可是到頭來,叔叔不但沒有幫上他的忙,反而為他添了亂。
李叔同曾說:「喜時之言多失信」。
人在「大喜」的時候,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輕易許下諾言,卻又難以做到。
此時,要麼履行承諾,要麼失信於人。履諾吧,不容易做到;失信吧,損害雙方關係。
與其陷入進退維谷之地,不如開始就不要隨口承諾。
洪應明在《菜梗譚》中曾寫道:
「不可趁喜而輕諾」。
盛喜之時,給自己敲個警鐘,謹言慎行,總不會有錯。
《中庸》中寫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情緒存於心中未表現出來,稱為「中」;表現出來且有分寸,謂之「和」。一中一和,便是情緒的穩定。
情緒穩定,我們才能理智思考,做出正確的選擇。
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99%的努力,往往都毀於1%的情緒失控。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如果你是對的,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沒資格發脾氣。」
願餘生,我們都能做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大悲時不發抱怨之言,大怒時不爭失智之辯,大喜時不許衝動之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