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自己」是近來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一直以來我們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先人後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得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再考慮自己的,這樣才是一個成熟的人該有的態度。
但是心理學家卻把凡事先人後己這樣的想法列為「討好型人格」。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是這樣形容自己的:
「我人生前二十多年吃虧,就吃在太懂事了,這是我做人最大的敗筆。
這個懂事,是懂別人的事,理解別人的苦處,甚至在和別人發生衝突時,也是犧牲自己的利益,順從別人的意志。
然而,我從沒有為自己做點什麼,我也不懂自己。」
看到這位網友這樣說,我覺得跟她有同樣感受的人應該還不少,尤其我也經常聽媽媽說:「做人不能太自私,得多考慮別人,凡事先把益處留給別人,以後自己才不至於無路可走。」
當然我不是說媽媽說的沒有道理,但換個角度,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那麼不容易了,如果還得活得小心翼翼,什麼都不為自己考慮的話,人生還有何意義呢?
所以先「取悅自己」並無不可妥。
但怎麼做才是取悅自己呢?
只是儘量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嗎?
知乎有個作者是這樣說的:「取悅自己,並不一定是去做自己愛好的事。而是給自己一個追求的目標,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斷收穫滿足和幸福。」
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道理。現代人感覺不快樂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所以總想著多掙錢才能滿足自己的物慾從而取悅自己。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物質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有時候為了滿足更多的欲望去耗儘自己的力氣也是沒必要。
於是設定追求的目標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在不斷為了達成目標和夢想而努力的過程才是最幸福的。
那怎樣把這份幸福感記錄下來呢?近年一個很有意思的課程「手帳」,悄悄地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了。
剛開始接觸手帳,是在一個線下訓練營認識了一位會把課程筆記「畫」出來的妹子。
後面跟她聊天才知道原來她是把以前流行的視覺筆記改良了用自己的方式畫出來,這種記錄方式不但可以用作課堂筆記、讀書筆記,還可以記錄日常生活和旅遊見聞等。
看了這位朋友給我們曬的她日常隨身攜帶的筆記本,真讓我很震憾。
女孩子都喜歡珍藏漂亮的東西,有時候翻看自己以前的筆記、手稿,有些東西雖然是或許會有用,但亂寫亂畫記錄得太醜了,即使有用自己也未必想保留。
所以見識過「手帳」這門有意思的課程後,我默默給自己定了今年要學畫手帳的目標。
正好看了由「行動派」13位手帳達人聯合撰寫的《行動派手帳指南》,不僅頗有受益,而且受到各手帳達人薰陶以後,想學會用手帳來記錄日常生活和重點知識的心情更是迫切了。
我們都知道解鎖一項新技能最能就是走出去的第一步,《行動派手帳指南》書中的各位手帳達人給了我們很多入門級的指引,先按以下歸納的簡單三步走,我覺得只要堅持終將成功:
「手帳的目的和意義是讓看不見的時間變成看見的成果。」--《行動派手帳指南》
對於這句話我今年真是頗有體會,時間雖然是看不見的,它的流逝除了讓我們不斷追憶和懊悔以外,其實也有很多值得記錄的時刻。
所以微信朋友圈、微博之類的公眾平臺就變成我們承載美好回憶的載體了。
但是隨著工作需要、生活所需等各方面原因,朋友圈再也不單純是兒時的夥伴和至交好友了;微博也沒有多少認識的人會互相分享生活了。
我也發現身邊還有不少朋友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日記大多是私密的話語,也不會展示於人前。
所以我才發現手帳這種簡單的記錄方式非常有意思,它不僅讓你有了想去記錄自己日常的欲望,更有了制定計劃並且盡力執行的想法。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是沒有畫畫天分的,但我看了達人們介紹的手帳做法以後,覺得先從簡單的入門,好像就沒那麼難了。
首先我們要先確定適合自己的手帳記錄功能,再確定風格,在沒找到合適的風格前,可以先模仿別人的方法。
最簡單實用的手帳功能可以有以下四個方面:
而我們看很多關於手帳介紹的文章和書籍,達人們都是已經練習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於是我們每當看到別人打開隨身的手帳筆記本,都會感嘆,怎麼能畫得那麼漂亮呢?
其實萬丈高樓平地起。今年因為疫情,一來沒有機會往外走悶得慌,二來為了身體健康增加自身免疫力,我開始訓練跑步了。
從小就是運動白痴的我,只要考核需要搭上體育的分數就肯定嚴重拖後腿。
所以剛開始跑的時候我也只是抱著盡力試試的想法,開始每次最多只能跑兩公裡,後面慢慢增加至三公裡、四公裡,到現在堅持第五個月了,終於可以每次都跑完五公裡了。
當然跟朋友圈的運動達人相比,我這點小事簡直不值一提,但是如果跟從前的我對比,我真覺得自己是跨越了很大的一步,甚至可以說是超越自己了。
也因為跑步這事,讓我對自己解鎖技能方面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不再像從前只做自己有把握、有能力可以必定完成的事了。我也可以做一些自己未必純熟,但有興趣去慢慢學習的事情了。
每年定立目標已經成為無數年輕人每年年底必須會做的事情,但是能真正完成自己年初立的Flag卻沒有多少人。
因為我們經常會受到很多外界的因素影響而放棄自己想要卻不是非要完成的目標。
以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名字命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指出,人的行為會不同程度地受情感和觀念的影響。
所以我們有必要把自己非常迫切想要完成的事情一一列出,而用手帳記錄則更直觀更有助自己最後達成目標。
《行動派手帳指南》書中有給出幾個小方法教我們記在手帳上的事情該如何完成:
「完全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個心理暗示很重要。
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研究名人自傳的朋友就會發現,每位成功人士在取得成功以前,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能取得成功的關鍵點就在於更多的堅持和自信了。
書中其中一位分享者,課程研發運營官夢兒,她經過八年的手帳記錄,習慣了把要花時間去做的事情,都寫下來。
而且她一般按照「怎麼才能提升工作的價值」、「為什麼我這一周情緒很低落」等等,所有要花時間去想、去做的事情都寫下來。
她一般按照這幾類來轉移事件,清空大腦的:工作、生活、夢想、思考。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每天要想要記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把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並且經常翻看的話,就能督促自己必定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
關於讀書和記錄知識點,不同的名人都會講過很多讓我們受益匪淺的話語:
「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麼這是思想上的懶惰,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
蔡康永說:「書不見得是歷史上最聰明的人寫的,卻是歷史上最愛思考的人寫的。」
作家李欣頻說:「當你的知識輸入比輸出多很多,受到的信息刺激比產出多很多,就不會有創意枯竭的時候。」
毛姆在《作家筆記》中說道:「我們都有那些我們認為某天能夠用得著的好的靈感和鮮活的印象,但是因為我們懶得記錄下來,所以它們就逃離了我們。」
我們經常會看一些對自身進步有幫助的書籍,也會看一些記錄片、演講(例如TED等),但很多時候都是看完就算了。
其實我們看了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除了可以寫些簡單的感悟以外,還可以通過手帳把最打動自己的地方記錄下來。
當我看到手帳達人把一本書畫成一張畫、一套TED合集的觀後感畫成一本手帳筆記合集,心裡的羨慕跟崇拜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於是給自己定了個年中小目標,下半年開始學畫手帳。
「我手寫我心。」--水淼
面對紛紛擾擾的社會,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千言萬語卻欲言又止。
所以找個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書寫自己的日常和心情,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願你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並且能一直堅持的方式。
參考書目:《行動派手帳指南》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