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透過討好型人格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

2020-08-28 姣姣聊情感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愛達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這個女人便很難得到男人對其相應的待遇,甚至是男人還會經常做出傷害女人的行為;當公司中有一個凡事都替同事考慮的人,那麼這個人會被冠以「老好人」的稱號,僅此而已,甚至有的時候,公司其他人的爛事都會堆積到他的的身上,使他苦不堪言,但又無可奈何。

當這樣的現象被擺上網絡的時候,曾有人這樣問:「真不知道這些人在圖些什麼?」

他們在圖什麼呢?

有人說,他們只是為了讓自己與男友或丈夫之間的關係更為和諧,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工作環境變得融洽,並能與同事保持良好或者更進一步的關係。

但是他們如此做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嗎?誠然,不能。

微博情感話題上曾有這樣一條被熱議的話題,即「越懂事的姑娘越沒人疼」。


微博熱議話題

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我那麼懂事,為何沒人愛我?」,深入一點就是「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

這樣一條話題能夠被數億多的人閱讀關注,足以說明,很多人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怎樣的相處模式才是最好的,甚至很多人在尋得別人的尊重和愛的時候,大多走入了一個死循環,即「越懂事越沒人疼,越沒人疼,越懂事」。

換言之,越是討好別人,那份尊重和愛離自己越遠;那份愛和尊重離自己越遠,越是討好別人,一個無休止的死循環,最終的結果就是可能為了尋得這份愛,大多數人心力交瘁,甚至是患上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曾說:無條件的愛很難給予和接受,這種試圖討好他人的行為永遠無法獲得無條件的愛,反而正是因為這種努力就意味著它不是無條件的。

所以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愛,放低自我姿態,一味的去討好別人,並不能如願所償,並且很有可能給別人造成一種這個人很好欺負的錯覺,從而導致我們在尋求愛和尊重的道路上成為了別人宣洩自己壞情緒的出口。


心理學上曾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而那些在與同事、朋友、家庭成員的相處中,一味討好,一味放低自我,毫無自己做人的底線和原則的表現就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因此,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就需從與討好型人格有關的如下兩個方面進行。

▲通過討好型人格產生的根本原因,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想法、感受兩個方面的表現,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一、通過討好型人格產生的根本原因,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我們在生下來的時候,雖有著各種不同,但是就待人處事之道,我們並沒有自己的某種意義上的固定的形式。

我們的待人處事之道大多是隨著我們年齡的成長,我們所接觸環境的不同,以及我們所受教育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我們一種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

而討好型人格可以說就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的心態,或者說是一種與人相處時的模式。

固然這種模式的形成,或是這種心態的形成與我們後天所接觸教育、環境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據心理學家所言,討好型人格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童年的創傷,即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美國心理學學者米基·法恩曾在其著作《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指出:

感覺到與對方息息相關,想要關心和照顧對方卻不希冀任何回報,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換言之,無條件的愛就是一種大公無私的愛,一種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一種可以隨時隨地將愛傾注於他人身體而不求回報的愛。


內心渴望被愛是每個人先天就擁有的本性,但因為我們或多或少經歷過童年的創傷,始終如一地給予或接受無條件的愛是不太可能的,並且因為我們在童年的時候一直接受父母的愛,從而忽視了自我本身的愛的存在,自然我們便或多或少地切斷了與我們自己與生俱來的內在價值的聯繫,即對自己本身愛的感受少之又少。

有這樣一個常見的現象:小的時候我們會認為父母英明睿智、無所不能,

所以當父母對我們施暴或是謾罵時候,我們並不能直接認為這是父母的不對,甚至會認定是因自己生來就存在著缺陷,父母才會對我們做出這些不太友好的行為。

故此為了不被傷害,我們會慣性地認為得不到別人的愛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從而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我們忽視了自己的內心的愛,委曲求全,放低自我姿態,去別人處獲取愛。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大多數接觸的愛來源於外界,自然而然,我們會以為愛來自於外界,從而斷了我們本身與自己身體內部愛的聯繫。

最終,我們為了尋求被愛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米基·法恩曾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寫道:如果我們能坦然面對與生俱來的內在之美,以及我們自身對於愛的深切渴望,我們就能修復受傷的心靈,意識到我們所需之愛其實已然存在於自身。

因此,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的第一點就是時刻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內在之美,從童年的創傷中找到自己不被接納的真正原因,坦然接受自己的不美好,完善自己的不美好,進而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

二、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想法和感受,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有的人認為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自然有了這樣的認識,人們便開始固執己見,向著另一個極端走去,即極為自私。

其實,為別人設身處地的著想並不能絕對的說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其還有可能是一種人格魅力的升華,彰顯著大公無私等優良的品格。

討好型人格的判斷也沒有片面的那樣簡單,絕對化的一種行為或者是態度就不能肯定的說是討好型人格。

據心理學家所言,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討好型人格,就需從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自身的感受進行。

1、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想法,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舉出如下幾種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想法:

(1)「我為了贏得愛,願意做任何事」

(2)「別人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

(3)「這取決於我」

(4)「我不值得人愛」

(5)「我將會被人審視和排斥」

(6)「我必須是完美的」

(7)「由你來決定」

(8)「我怎麼能比得上」

(9)「我排在最後」

常言道,一個人如果在思想上產生了動搖,那麼他後面的事情便很難完成。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擁有了以上九種中其中任何一種的討好型人格的想法,那麼他必然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會將自己置身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即開始為別人的事情而瞻前顧後,為別人的想法而躊躇不前。

所以,解決「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的第二點就是當產生討好型人格的想法時及時摒棄,將為了自己的想法擺在第一的位置,即將討好型人格扼殺在搖籃之中。

當然,很多時候,討好型人格的想法已然形成,那麼簡單的去將為自己的想法擺在第一的位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相當痛苦且比較難以完成的事情。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需從那些因為討好型人格產生的不好的感受入手了。

2、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感受,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舉出如下幾種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感受:

(1)焦慮和脆弱性

(2)無價值感和羞恥感

(3)憤怒和怨恨

(4)抑鬱症

(5)混亂的思緒

因為討好型人格的想法會帶來的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憤怒等,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重大,甚至有的時候可能導致人們抑鬱,更或是導致精神混亂,出現重大的心理疾病或是精神疾病。

所以,如若已然形成了討好型人格的想法,並且我們因為這些想法焦慮、憤怒、怨恨的時候,就需深刻認識到一種能夠控制負面情緒的方法了。

約翰·辛德萊爾在其著作《如何控制負面情緒》一書中給出如下幾點控制負面情緒的方法:

(1)有意識地控制思想

(2)進入正軌

(3)堅持信念

(4)以正面情緒替代負面情緒

(5)解決雞毛蒜皮的麻煩事

(6)身處順境時,感受快樂

(7)身處逆境時,學會自我欣賞

心理學中的「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不是時間導致了你的感受,而是你對事件的理解導致了你的感受。

換言之,那些導致你憤怒、抑鬱、悶悶不樂的事件都是因為你對事件的理解不同,才會導致你在這些事件上面產生不好的情緒。


因此,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的第三點就是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對每一件事的理解都向著對自己身心有利的方向進行。

三、姣姣有話說

蘇芩曾說:「太懂事的女人多半命不好,她認為的愛,都是以委屈自己為代價。就好比是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幸福,有時就是任性要來的。」

固然,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首先你就要學會怎樣去愛自己和尊重自己,即任性,向著自己內心的方向前行。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便是忽略了自身的內在價值,才會走上一條竭盡全力為別人著想,但實際上本身為之很是痛苦的道路。

但願看完本文之後,我們每一個人在尋求愛和尊重的道路上,能遠離討好型人格,時刻記住「只有愛自己和尊重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


我是姣姣,你們的靈魂伴侶,關注我,與我在情感和個人發展的道路上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全民熱議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只有當婧婧忙完回到家面對自己時,才會抱怨稱「好累」「其實根本不該我來做」等。
  • 還在「討好」別人,委屈自己?4步幫你改變討好型人格
    ——約翰·多恩John Donne你會不自覺的討好別人嗎?在面對朋友、親人、愛人、同事、甚至是快遞員、外賣員時,你有沒有過因為害怕發生衝突而違心的附和、討好別人的時候?或者說有沒有為了贏得別人的好感而委屈自己,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說自己不想說的話?如果有,並且這種情況時常發生,那麼你很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只有當婧婧忙完回到家面對自己時,才會抱怨稱「好累」「其實根本不該我來做」等。而當蔣佑傑氣不過地說其同事不地道時,婧婧又會為其辯解稱:「其實TA對我很好的,也很認可我做事。」
  • 討好型人格,該怎麼談戀愛?
    這些在我過去的人生中都很常見。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都覺得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內心的矛始終指向自己。這在心理學上叫討好型人格,就是常說的老好人。有一句話對我影響深遠:在照顧他人的情緒之前,先照顧自己的情緒,你不是在蓄意傷害他人,你只是在保護自己。你都不知道如何愛自己,別人又如何來愛你。長期以往,假如我們沒能意識到討好所帶來的代價,就無法從這個怪圈裡面走出來,只會活得越來越辛苦。
  • 生活中的討好型人格都是怎樣的?
    這種靠迎合、討好別人刷存在的操作,我仿佛看到了我曾經的自己,曾經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一個討好型的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迎合型人格障礙。而我自己,越來越在別人面前找不到原本的自己,仿佛要把自己變成繼了人民幣之後第二令人滿意的物種。可是這樣自己真的開心嗎?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這樣問自己,答案顯然是不開心的。拒絕的話語常常到了嘴邊卻怎樣也說不出口。後面的某一天,一個同學找我幫忙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我那時正在忙,糾結了一下,還是覺得這麼一件小事她自己應該能夠完成的,便出口拒絕了她。
  • 討好型人格有多可怕?如何改變你的討好型人格?
    二、你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對於多數的討好心態來說,都跟當事人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從小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生長環境中的耳濡目染、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莫名其妙扣到你身上的某些指責… …日後都可能賦予你長大成人後的「討好型人格「。
  • 解決了這個問題後,感覺活得好輕鬆,再也要不做討好型人格了
    多年回看這段經歷,才明白在心理學上,這個被稱為「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就是對討好型人格最好的詮釋。我發現幾乎人人都有討好別人的這一面,之所以現在這麼多人有這樣的人格,跟社會協作有關係。像我小時候在農村大部分都自給自足,幾乎用不到錢,感覺想要買什麼,背一袋小麥全部解決,可以換油、可以換菜、可以換西瓜,都是以物易物很少用到錢。但是來到大城市,想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幾乎不可能,必須依靠別人幫助才能生存,對他人的依賴,導致了討好型人格的出現。
  • 愛的太卑微,討好型人格該如何談戀愛?
    有很多過來諮詢的朋友跟我抱怨,說自己總是會遇到渣男,渣女。其實很多時候,是你自帶吸渣體質。那什麼是吸渣體質呢?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朋友叫小王,家裡母親很強勢,父親唯唯諾諾,母親對他也非打即罵,從小小王就養成了看母親臉色行事的習慣,處處討好母親。慢慢的小王養成了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為什麼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討好者的內在邏輯就是: 我是卑微的,我只有照顧好別人的感受,才能被愛。 具體表現在:我不能直接拒絕,因為拒絕就會傷害別人。我不能提要求,因為提要求別人會不開心。我不能做錯事,因為做錯事別人會生氣。我害怕與人衝突,因為與人衝突別人就會不開心。所以我寧願委屈自己,也絕不讓別人受委屈。
  • 自卑、易怒、活得累,敏感型人格該不該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
    社會成功學總是讓我們學習做一個優秀的人才,不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也要懂得「人情世故」,善於社交,積極開發人際關係資源。但這一切對於敏感型人格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他們高度共情意味著他們更容易感受別人的拒絕、懷疑與責怪,他們唯有對自己設定高標準的行為原則才能迎合別人:我不能讓別人發現我的缺點;我不能只滿足自己的需要,也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我不可以犯錯;我必須全力以赴……
  • 討好型人格
    最近「討好型人格」又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以家人之名》中的子秋,因為被認為是「討好型人格」被上熱搜。我並不覺得子秋是討好型人格,他表現得只是對尖尖和對爸爸的愛。看到這個話題,就好像又一次在拷問我一樣,從前我就覺得我就是「討好型人格」本格。從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暗暗發誓,改掉!因為我過得並不快樂,我像是在為別人而活。
  • 別人眼中的天使——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討好型人格Q:討好型人格的特徵>討好是不自信、依賴他人的表現,具有討好特徵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抬高對方、貶低自己,使自己處於弱勢地位,這樣別人才不會嫉妒自己、攻擊自己,甚至會保護自己,自己心裡才能感到踏實、有安全感,在說話的語氣和行為舉止上也處處小心,致力於營造-種和諧的氛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從而滿足他人合理甚至不合理的要求,以取悅於對方
  • 「討好型人格」的10個跡象,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取悅別人並且在積極參與社交生活是好事,但我們需要把握好「尺度」。如果你總是這麼做,那麼它最終會變成一個令人沮喪,甚至帶有一些破壞性的性格特質:討好型人格。在某個時刻,你可能會發現你把自己的需求和個人時間完全置之事外,壓力也越來越大,僅僅是為了確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開心的。
  • 我不想再討好任何人了 | 那些討好型人格的痛苦
    而討好型人格與此情況相類似,討好型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這種類型的人會不斷的去迎合他人,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讓他人能夠開心,而去迎合他人的一種行為模式。「為什麼我會是討好型人格?」
  •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外在世界是影響,而是自己的各種原因所造成,一般來說,都是由於自卑心、無原則的善良等原因造成的。> 有了討好型人格的我們,做事情都會受到束縛,不敢輕易拒絕別人。 人活著首先要取悅自己,我們有了討好型人格之後,做事情會習慣性考慮別人的感受。
  • 在關係裡生,在關係裡死|討好型人格如何走出「不被愛的魔咒」?
    一旦分手或者得不到愛了,討好型人格就像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開始自我否定和質疑。他們非常重視關係,會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而難受,甚至自省,是不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當我們感到害怕和無助時就會去討好,盡力贏得別人的喜愛,以此找到依靠和依賴、感到安全。」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討好型人格表現當別人找自己幫忙時,覺得自己就該幫別人,而拒絕別人時,就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也會覺得因為拒絕別人而更加的討好他,或者處處表現自己的抱歉。
  • 你也是「討好型人格」嗎?
    你聽說過討好型人格嗎「姐姐,你聽說過討好型人格嗎?」學弟送我回宿舍的路上突然這樣問起我。「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好先生(小姐)。怎麼會沒有聽說過呢!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有著討好型人格的人啊。
  • 「我怕別人不開心」,討好型人格正在毀掉你
    即便有時候錯在別人,討好型人格的人也會自責,他雖然有錯,但我這樣做是不是也不好,我應該原諒他的。別人無論提出什麼要求,都會一口答應,即使自己辦不到,為了討好別人,也會迎難而上。試問,別人給了你什麼大恩大德,值得你犧牲自己前去報答。
  • 還在做「老好人」?是時候改變一下你的討好型人格了
    改變前的凪,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是一種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討好型人格的人希望和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這導致他們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很難拒絕別人。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中有一段話:「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