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愛達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這個女人便很難得到男人對其相應的待遇,甚至是男人還會經常做出傷害女人的行為;當公司中有一個凡事都替同事考慮的人,那麼這個人會被冠以「老好人」的稱號,僅此而已,甚至有的時候,公司其他人的爛事都會堆積到他的的身上,使他苦不堪言,但又無可奈何。
當這樣的現象被擺上網絡的時候,曾有人這樣問:「真不知道這些人在圖些什麼?」
他們在圖什麼呢?
有人說,他們只是為了讓自己與男友或丈夫之間的關係更為和諧,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工作環境變得融洽,並能與同事保持良好或者更進一步的關係。
但是他們如此做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嗎?誠然,不能。
微博情感話題上曾有這樣一條被熱議的話題,即「越懂事的姑娘越沒人疼」。
微博熱議話題
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我那麼懂事,為何沒人愛我?」,深入一點就是「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
這樣一條話題能夠被數億多的人閱讀關注,足以說明,很多人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怎樣的相處模式才是最好的,甚至很多人在尋得別人的尊重和愛的時候,大多走入了一個死循環,即「越懂事越沒人疼,越沒人疼,越懂事」。
換言之,越是討好別人,那份尊重和愛離自己越遠;那份愛和尊重離自己越遠,越是討好別人,一個無休止的死循環,最終的結果就是可能為了尋得這份愛,大多數人心力交瘁,甚至是患上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曾說:無條件的愛很難給予和接受,這種試圖討好他人的行為永遠無法獲得無條件的愛,反而正是因為這種努力就意味著它不是無條件的。
所以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愛,放低自我姿態,一味的去討好別人,並不能如願所償,並且很有可能給別人造成一種這個人很好欺負的錯覺,從而導致我們在尋求愛和尊重的道路上成為了別人宣洩自己壞情緒的出口。
心理學上曾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而那些在與同事、朋友、家庭成員的相處中,一味討好,一味放低自我,毫無自己做人的底線和原則的表現就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因此,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就需從與討好型人格有關的如下兩個方面進行。
▲通過討好型人格產生的根本原因,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想法、感受兩個方面的表現,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我們在生下來的時候,雖有著各種不同,但是就待人處事之道,我們並沒有自己的某種意義上的固定的形式。
我們的待人處事之道大多是隨著我們年齡的成長,我們所接觸環境的不同,以及我們所受教育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我們一種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
而討好型人格可以說就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的心態,或者說是一種與人相處時的模式。
固然這種模式的形成,或是這種心態的形成與我們後天所接觸教育、環境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據心理學家所言,討好型人格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童年的創傷,即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美國心理學學者米基·法恩曾在其著作《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指出:
感覺到與對方息息相關,想要關心和照顧對方卻不希冀任何回報,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換言之,無條件的愛就是一種大公無私的愛,一種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一種可以隨時隨地將愛傾注於他人身體而不求回報的愛。
內心渴望被愛是每個人先天就擁有的本性,但因為我們或多或少經歷過童年的創傷,始終如一地給予或接受無條件的愛是不太可能的,並且因為我們在童年的時候一直接受父母的愛,從而忽視了自我本身的愛的存在,自然我們便或多或少地切斷了與我們自己與生俱來的內在價值的聯繫,即對自己本身愛的感受少之又少。
有這樣一個常見的現象:小的時候我們會認為父母英明睿智、無所不能,
所以當父母對我們施暴或是謾罵時候,我們並不能直接認為這是父母的不對,甚至會認定是因自己生來就存在著缺陷,父母才會對我們做出這些不太友好的行為。
故此為了不被傷害,我們會慣性地認為得不到別人的愛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從而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我們忽視了自己的內心的愛,委曲求全,放低自我姿態,去別人處獲取愛。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大多數接觸的愛來源於外界,自然而然,我們會以為愛來自於外界,從而斷了我們本身與自己身體內部愛的聯繫。
最終,我們為了尋求被愛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米基·法恩曾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寫道:如果我們能坦然面對與生俱來的內在之美,以及我們自身對於愛的深切渴望,我們就能修復受傷的心靈,意識到我們所需之愛其實已然存在於自身。
因此,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的第一點就是時刻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內在之美,從童年的創傷中找到自己不被接納的真正原因,坦然接受自己的不美好,完善自己的不美好,進而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
有的人認為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自然有了這樣的認識,人們便開始固執己見,向著另一個極端走去,即極為自私。
其實,為別人設身處地的著想並不能絕對的說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其還有可能是一種人格魅力的升華,彰顯著大公無私等優良的品格。
討好型人格的判斷也沒有片面的那樣簡單,絕對化的一種行為或者是態度就不能肯定的說是討好型人格。
據心理學家所言,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討好型人格,就需從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自身的感受進行。
1、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想法,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舉出如下幾種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想法:
(1)「我為了贏得愛,願意做任何事」
(2)「別人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
(3)「這取決於我」
(4)「我不值得人愛」
(5)「我將會被人審視和排斥」
(6)「我必須是完美的」
(7)「由你來決定」
(8)「我怎麼能比得上」
(9)「我排在最後」
常言道,一個人如果在思想上產生了動搖,那麼他後面的事情便很難完成。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擁有了以上九種中其中任何一種的討好型人格的想法,那麼他必然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會將自己置身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即開始為別人的事情而瞻前顧後,為別人的想法而躊躇不前。
所以,解決「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的第二點就是當產生討好型人格的想法時及時摒棄,將為了自己的想法擺在第一的位置,即將討好型人格扼殺在搖籃之中。
當然,很多時候,討好型人格的想法已然形成,那麼簡單的去將為自己的想法擺在第一的位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相當痛苦且比較難以完成的事情。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需從那些因為討好型人格產生的不好的感受入手了。
2、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感受,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
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舉出如下幾種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的感受:
(1)焦慮和脆弱性
(2)無價值感和羞恥感
(3)憤怒和怨恨
(4)抑鬱症
(5)混亂的思緒
因為討好型人格的想法會帶來的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憤怒等,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重大,甚至有的時候可能導致人們抑鬱,更或是導致精神混亂,出現重大的心理疾病或是精神疾病。
所以,如若已然形成了討好型人格的想法,並且我們因為這些想法焦慮、憤怒、怨恨的時候,就需深刻認識到一種能夠控制負面情緒的方法了。
約翰·辛德萊爾在其著作《如何控制負面情緒》一書中給出如下幾點控制負面情緒的方法:
(1)有意識地控制思想
(2)進入正軌
(3)堅持信念
(4)以正面情緒替代負面情緒
(5)解決雞毛蒜皮的麻煩事
(6)身處順境時,感受快樂
(7)身處逆境時,學會自我欣賞
心理學中的「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不是時間導致了你的感受,而是你對事件的理解導致了你的感受。
換言之,那些導致你憤怒、抑鬱、悶悶不樂的事件都是因為你對事件的理解不同,才會導致你在這些事件上面產生不好的情緒。
因此,解決「我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別人的愛?」這個問題的第三點就是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對每一件事的理解都向著對自己身心有利的方向進行。
蘇芩曾說:「太懂事的女人多半命不好,她認為的愛,都是以委屈自己為代價。就好比是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幸福,有時就是任性要來的。」
固然,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首先你就要學會怎樣去愛自己和尊重自己,即任性,向著自己內心的方向前行。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便是忽略了自身的內在價值,才會走上一條竭盡全力為別人著想,但實際上本身為之很是痛苦的道路。
但願看完本文之後,我們每一個人在尋求愛和尊重的道路上,能遠離討好型人格,時刻記住「只有愛自己和尊重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
我是姣姣,你們的靈魂伴侶,關注我,與我在情感和個人發展的道路上一同成長。